《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应用。
(4)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3)运用转换法,研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实验法和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过程,深入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强调力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运动和力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2.知识梳理: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教育:教师强调运动和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4.课后作业:布置与运动和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a.运动和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能运用牛顿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4)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3)运用归纳法,使学生掌握力和运动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运用;(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与应用;(3)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4)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回顾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2)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举例说明二力平衡的应用;(3)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运动状态变化;(4)复习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 课堂讲解:(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加深理解;(2)讲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探究实际问题;(4)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
3. 巩固练习:(1)设计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方法;(3)教师点评练习题,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和运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不同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弹簧测力计实验,演示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能量转化的条件与规律:能量转化的条件与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能量损失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例题来解释。
-受力分析的实际应用:在复杂情境中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个力的方向和大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图示分析、数学推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解释惯性的概念。
-力的合成与分解:重点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的合力计算。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通过实例分析不同情况下能量的转化,如自由落体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如简单机械系统的能量分析。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1.速度、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2.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其计算;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力的作用效果;
5.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其计算;
6.运动与力的关系,受力分析;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a)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b)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4.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5.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斜面等,能够分析其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手段,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运用图示、模型等方法,形象直观地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运动状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练习题:根据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c)物体受力分析练习题:给出物体的受力图,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认识。
2.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等知识点。
3.总结要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物体受力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
2.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运用、物体平衡条件的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等概念。
b)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分别描述了什么物理现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c)如何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找出平衡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梯度性的习题,涵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等知识点。
2.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与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2.设立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运动员跳远、汽车刹车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通过本章节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

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相互作用的力 不同点
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3.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变滑动为滚动; ④ 分离摩擦面。 列举相关的事例: ① 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② 滑雪板底面做的很光滑; ③ 机器转动的部分加滚动轴承; ④ 加润滑油; ⑤ 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把列车托起。
练习 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问题时,小红设 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 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 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 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 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 F 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木块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便于读数。
3 5
摩擦力 /N
0.2 0.35
3
木块与棉布
3
0.4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1、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A.在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 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八下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教案:八下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复习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2. 速度: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3.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加速、减速;4. 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5. 重力: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心;6. 压强: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运动、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3. 掌握重力和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运动中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公式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2. 教学重点: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力和压强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 机械运动:介绍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2) 速度: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v=s/t)、单位(m/s),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3) 变速直线运动:讲解匀速、加速、减速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示例分析实际运动情况;(4) 力和运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F=ma),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 重力: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G=mg)、重心,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6) 压强: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P=F/S)、单位(Pa),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2. 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单位;3.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加速、减速;4. 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5. 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心;6. 压强: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玉兴中学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的合成、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3、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4、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具和学具〕投影仪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做一做
班级姓名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一定保持静止
B、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一定运动
C、物体保持静止,一定不受外力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2、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正在轨道上转圈的过山车
B、减速进站的火车
C、腾空加速上升的火箭
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使的轿车
3、正在运动的物体,如将它受到的力全部撤去,这个物体()
A、速度越来越大
B、速度越来越小
C、立即静止下来
D、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4、手榴弹掷出后,还能继续前进,这是因为()
A、手榴弹有惯性
B、手榴弹有向前的一个惯性力
C、人对手榴弹有作用力
D、手榴弹的惯性比阻力大
5、电灯通过电线挂在天花板上,与电灯受到的重力相平衡的力是()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B、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6、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由于仍能继续运动,最终火车会停下来,这时火车所受的合力为N。
7、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状态或状态。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
8、小丽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N,突然,小丽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所受的合力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