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噎膈

合集下载

食管炎(胃痛、嘈杂、噎膈)中医治疗最佳秘方

食管炎(胃痛、嘈杂、噎膈)中医治疗最佳秘方

食管炎(胃痛、嘈杂、噎膈)中医治疗最佳秘方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学物刺激、物理性损伤及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或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

胃食管反流作为食管炎的病因,系早在40年代被发现,当时指出和食管裂孔疝有关,认为可能因腹腔食管段的丧失、食管与胃之间正常锐角的消失等解剖学机械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

但多数食管裂孔疝并不伴有胃食管反流,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不能被证实有食管裂孔疝并存,因此目前尚难确定二者的关系。

已知胃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环形肌束,成为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长度约2~4cm,正常基础压一般为2.0~3.3kPa(15~25mmHg),平均2.6kPa〔20mmHg),在正常人形成超过胃内压的高压带,足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只有在吞咽后引起食管原发性蠕动时,LES才出现弛缓。

故LES具有重要抗反流的屏障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乙ES不适当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粘膜损害、食管对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一、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三、食管对反流物用除能力削弱「临床表现」一、胃灼热与反胃胃灼热又称为“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有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出现。

可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带苦味,偶含少量食物。

胃灼热与反胃易发生在平卧、弯腰俯拾姿位,可于熟睡时扰醒。

胃灼热经服用制酸剂后常缓解或消失。

二、咽下疼痈与咽下困难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发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咽下疼痛,多在摄人酸性或过烫食物后发生,疼痛涉及剑突下、肩胭区,或达颈、耳部,有时辐射至臂。

可有间歇性咽下困难,每发生在开始进餐时,呈胸骨后梗塞感,系由食管痉挛所致。

食管狭窄的咽下困难呈持续性,对于食尤为明显。

有进行性咽下困难者,应警惕食管下段癌变。

三、其他因影响患者进食,体重可稍有减轻。

食管粘膜不断少量出血可致轻度缺铁性贫血;溃疡偶引起大量出血。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王某,女,68岁,市民,1966年7月18日初诊。

初因肝气郁滞,胃气不降,饮食之时,始觉难下,或吞咽稍急,便梗阻于胸膈,需抬肩伸颈方可缓缓咽下,继之日甚一日,虽经多医治疗,皆不效,故邀往诊。

刻诊:每次饮食必噎,甚则呛咳酸苦,只能食稀粥、牛奶等流食,病来月余,面容憔悴,胸闷脘胀,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状如羊矢而数日一行,脉来沉细而数,舌红少津,无苔。

经某医院食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食道上1/3憩室。

患者肝气郁结,滞于胸膈,胃气不得和降,久之津液灼伤,气滞血瘀而病噎膈。

治以养阴润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瓜萎18g,炒枳实12g,北沙参9g,金钗石斛25g,白芍9g,丹参12g,红花6g,川郁金9g,川楝子12g,芒硝g,甘草 3g 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服4剂,饮食时噎梗感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

三至四诊:上方连服7剂,近3日来,能食米饭、面条、面叶等食物,且未见噎阻,患者颇为高兴。

唯噫气未除,胸腹仍觉胀满。

大便已19日未通,再守原方,重用瓜蒌至30g,去枳实,加枳壳15g,以开胃宽肠。

五诊,前予降气通腑之品,初服1剂,即下燥矢22枚,继服2剂,又下燥矢14枚,后3日精神日振,食有香味,继予原方再进。

六诊: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偶尔出现轻微咽噎,胸部微胀,大便先干后软,再拟柔肝益胃、和血养阴之品治之。

处方:北沙参12g,金钗石斛25g,麦冬12g,乌梅9g,生地12g,当归6g,白芍9g,炒枳壳6g,砂仁3g,茯苓9g,甘草6g,生姜3片。

水煎服。

上方连服12剂,经某医院钡餐透视,食道恢复正常。

经云“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滞积成瘀,久之化源不足,津液干枯,上下不得通利而导致噎膈。

方用沙参、石斛、乌梅、瓜萎、白芍、甘草养阴润燥,柔肝和胃;枳实、郁金、川楝、芒硝理气解郁,破坚利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三诊时以枳壳易枳实开胃宽肠,以通燥矢,乃为权宜之变。

噎嗝(食道癌)中医诊疗方案

噎嗝(食道癌)中医诊疗方案

噎嗝(食道癌)诊疗方案食道癌(CarCinomaofesophagus)是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进行性咽下困难为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

从组织学分型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及未分化癌,按其形态可分为隐伏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

其中以斑块型为最多见,我国是食道癌的高发国家,也是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1、诊断标准1.1西医诊断标准(1)诊断步骤和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编制的2004年版《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2)食道癌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标准依据2003年国际抗癌联盟U1CC标准。

1.2中医辨证标准痰气交阻症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稍减轻,暧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津亏热结症候:吞咽梗涩,胸膈胀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瘀血内结症候:吞咽梗阻,胸膈疼痛,痛有定处,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甚至水饮难进,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紫暗,或舌红少津,脉细涩。

气虚阳微症候: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澹,舌淡苔白,脉细弱。

2.治疗2.1一般治疗2.11手术:食道癌诊断一旦成立,且病变较局限,无远处转移,尤其是中下段食道癌,应首先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切除常可达到根治效果。

2.12放射治疗:食管癌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两大类。

照射方法包括外放射和腔内放射、术前放射和术后放射。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病变部位、范围、食管梗阻程度和患者的全身状况而定。

颈段和上胸段食管癌手术的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而放疗损伤小,疗效优于手术,应以放疗为首选。

凡患者全身状况尚可、能进半流质或顺利进流质饮食、胸段食管癌而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气管侵犯、无食管穿孔和出血征象、病灶长度V7~8cHi而无内科禁忌证者,均可作根治性放疗。

噎膈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噎膈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者 的痛 苦 ,提 高其 生活 质 量 。其 中 1 患 者 痊 愈 ,l 患 者 9例 0例 延 缓 了病 程 的进 展 。
2 护理 方 法
的一类病证。噎即梗死 ,指吞 咽食物时梗死不顺 ;膈 即格 拒 ,
指食 管 阻 塞 ,食 物 不 能 下 咽 到 胃,食 人 即 吐 。噎 属 噎 膈 之 轻 证 ,可 以单 独 为 病 ,亦 可 为 膈 的 前 驱 表 现 ,故 临 床 统 称 为 噎
7 d格 拉 斯哥 昏迷 评 分 ( C ) 评 分 、再 出 血 率 、出 院 时 的生 GS
听收音机等方式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 复。肢体训练协助患者 由进行体 位转换 ,做 单、双杠训 练 以及排 便、翻身等 基本 训
练 。认 知 训 练 为 利 用 简单 的识 记读 本 、进 行 趣 味 的记 忆 答 题 。
膈。
1 临床 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料
2 1 一 般 护 理 . 2 1 1 病 室应 保 持 清 洁 、舒 适 、 空 气 新 鲜 。危 重 患 者 应 住 单 .. 人 房 问 ,由专 人 陪 护 。 2 12 保 持 患 者 口腔 及 衣 物 清 洁 ,呕 吐 物及 痰 涎 要 及 时 清理 。 .. 患 者 往往 遗 留不 同程度 的神 经功 能 障 碍 。微 创 穿 刺 治 疗 高血 压 脑 出 血疗 效 较 好 ,但加 强 围术 期 的护 理 至关 重 要 。 以 患者 为 中 心 的 整体 护 理 以现 代护 理 观 为 指 导 ,以 护理 程 序 为 基 础 ,实 施 身 心 整体 护 理 ,已 经在 医 疗 界 得 到 了 开 展 。 通 过 整 体 护 理 , J 术 前 访 视 、术 前评 估 以及 体 位 护 理更 加 体 现 了 以 人 为本 的精 神

6噎膈的中医临床与治疗

6噎膈的中医临床与治疗

精神衰惫。
治疗原则
噎膈本虚标实之证,故当急则治 其标、缓则治其本。
初期 -- 标实为主,气结、痰浊、
瘀血的不同,确立治疗原则,但均需 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本虚为主,重在扶正,宜滋阴
润燥,温补脾肾,可少佐祛邪之品。 用药上
•攻伐匆伤正气,补勿塞滞
•辛燥之药不可多用
•滋腻则有伤脾胃
•以清润和降为顺,顾护胃气为先。
噎 膈
二、酒食所伤
恣 食 辛 香 燥 热
伤 津 耗 液
津 伤 血 燥
食 管 干 涩
噎 膈
三、年老肾虚
年 老 体 衰
纵 欲 过 度
阴 液 亏 耗
食 道 干 涩
噎 膈
阴损及阳
肾阳虚 脾胃阳虚
运化无力
痰瘀互结
诊断 一、征候特征:
初起为吞咽困难,或食道内有异物 感,虽勉强咽入,亦阻塞不下,随
即吐出,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 胸膈疼痛,全身消疲,面容憔悴,
三、瘀血内结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 下,甚则滴水难进。 兼次症: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 消疲,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 豆汁,或便血 舌象:舌红少苔,或带青紫
脉象:脉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方药:通幽汤为主方。
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 红花破血行瘀,甘草益脾和中,升麻 升清降浊。 •酌加三七、丹参、赤勺、五灵脂祛 瘀通络;
噎膈的中医临床与治疗
概述
一、概念
噎膈 : 食管干涩、食管狭窄导 致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
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噎 即噎塞,吞咽之时噎塞
不顺; 膈 为格拒,食管阻塞,饮 食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

【临床医案:治噎膈(吞咽困难)医案】

【临床医案:治噎膈(吞咽困难)医案】

【临床医案:治噎膈(吞咽困难)医案】一、阴亏气滞贾某,男,79岁。

平素嗜酒,数月来情怀抑郁,食减便燥,渐至进食有时作噎,咽下困难。

现只能进半流质食物,硬食已有2个月不能进矣。

胸际闷胀微痛,饭后尤甚,有时吐白黏沫,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夜寐多梦,精神萎顿,体重减轻,经北大医院检查,谓食管狭窄,未发现癌变。

舌苔白而燥,脉沉涩。

辨证立法:平素嗜酒,加之情志怫逆,气郁积聚,致使阴阳不和,三焦闭塞,咽噎不利,拒格饮食,渐至津液干枯,口燥便难。

治宜顺气开郁,养阴润燥。

处方:薤白10g,全栝楼18g,天冬、麦冬各5g,炒枳实6g,清半夏10g,油当归12g,代赭石15g,川郁金10g,旋覆花5g,广陈皮6g,火麻仁15g,桃仁、杏仁各6g,茜草根10g,淮牛膝10g。

二诊:前方服3剂,诸症如前,胸际略畅,大便仍燥。

加晚蚕沙10g,皂角子10g,再服五剂。

三诊:服药5剂,自觉诸症有所减轻,能稍进馒头类食物,大便仍微干,2日一行,身倦少力。

处方:薤白头10g,炒枳实6g,晚蚕沙10 g,川郁金10g,炒皂子10g,野於术10g,桃仁6g,代赭石12g,杏仁6g,旋覆花10g,淮牛膝10g,油当归12g,薤白头10g,火麻仁18g,栝楼24g,郁李仁6g,茜草根10g。

解读张景岳云:“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

”何梦瑶云:“酒客多噎膈,食热酒者尤多。

以热伤津液,咽管于涩,食不得入也。

”中医无食管狭窄病名,综观脉症,是属噎膈之证。

施师治疗此病常用调气润养之剂屡屡奏效,以旋覆代赭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佐以桃杏仁、油当归滑润之药,二冬滋阴养津,郁金、枳实、茜草、陈皮等开郁顺气。

药对是施师的用药特色,在此详析之。

二、积滞气逆程某,男,65岁。

患胃病已20余年,膨闷胀满,时常作痛,经治多年,时轻时重,迄未痊愈,近年来每服沉香化滞丸病痛减轻,遂赖此药维持。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4)【含答案精选100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4)【含答案精选100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在治疗噎膈时,时刻要考虑的因素是A.瘀血内结B.气滞不畅C.胃气耗伤D.痰气交阻E.脾肾阳虚【答案】C2、土壅木郁,体现的关系是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母子同病【答案】D3、川崎病初期,治宜A.疏风清热解表B.辛温辟秽解毒C.养阴润燥清肺D.清气凉营解毒E.祛暑清热凉营【答案】A4、生化汤治疗血被寒凝,瘀阻胞宫而致的产后恶露淋漓不爽,常加用的药物是A.桃仁.赤芍B.红花.赤芍C.蒲黄.五灵脂D.蒲黄.益母草E.黑荆芥.茜草【答案】D5、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的腧穴是A.曲鬓B.完骨C.率谷D.角孙E.风池【答案】B6、下列关于溶血性黄疸的叙述,正确的是A.直接迅速反应阳性B.尿中结合胆红素阴性C.血中非结合胆红素不增加D.尿胆原阴性E.大便呈灰白色【答案】B7、患者,女,23岁。

已婚。

孕后心烦少寐,渴喜冷饮,腰酸腹痛,伴阴道少量出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应首选A.清热固经汤B.保阴煎C.加味阿胶汤D.加味圣愈汤E.以上均非【答案】B8、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常发生在A.病程的第3——5日B.病程的第4——6日C.病程的第5——8日D.病程的第6——10日E.病程的第7——14日【答案】C9、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痴呆的病性A.虚B.痰C.瘀D.寒E.火【答案】D10、治疗痉证邪壅经络证,应首选A.羌活胜湿汤B.葛根汤C.瓜萎桂枝汤D.羚角钩藤汤E.大定风珠【答案】A11、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A.化生精气B.贮藏精气C.藏而不泻D.满而不能实E.受盛传化水谷【答案】E12、患儿,3岁。

入夏以来发热已有20余日,体温38——39℃,肌肤少汗,手足欠温,口干喜饮,不思纳食,烦躁,大便干,小便多,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数。

其治法是A.祛暑化湿,清热解表B.温补肾阳,清心护阴C.清暑益气,养阴生津D.清热利湿,益气健脾E.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答案】C13、霍乱传播途径中作用最突出的是A.苍蝇B.鼠C.水D.蚊子E.恙螨【答案】C14、痰火内盛之癫证的治法是A.清肝泻火,化痰开窍B.涤痰息风,开窍定C.平肝息风,安神定痛D.疏肝和胃,健脾化痰E.清热泻火,顺气豁痰【答案】A15、患儿,2岁。

噎膈怎样治疗?

噎膈怎样治疗?

噎膈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噎膈的治疗方法,治疗噎膈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噎膈应该吃什么药。

*噎膈怎么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引起气滞、痰结、血瘀阻于食管,食管狭窄所致者为实;因热饮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引起津枯血燥,气虚阳微,食管干涩所致者为虚。

症见胸膈胀痛、刺痛,痛处不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者多实;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或面色苍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者多虚。

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实并重。

邪实为标,正虚为本。

治疗原则依据噎膈的病机,其治疗原则为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而治。

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为法,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并重,但治疗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润燥,或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之晶。

但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药;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过用甘酸滋腻之晶。

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气,在噎膈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分证论治痰气交阻症状:进食梗阻,脘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则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

方中丹参、郁金、砂仁理气化痰解郁,沙参、贝母、茯苓润燥化痰,杵头糠和胃降逆。

可加瓜蒌、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加麦冬、玄参、天花粉以增润燥之效。

若郁久化热,心烦口苦者,可加栀子、黄连、山豆根以清热;若津伤便秘,可加增液汤和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若胃失和降,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陈皮、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津亏热结症状:进食时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饮冷,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泻热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噎膈
发表时间:2011-12-23T11:16:20.8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萍[导读] 本病后期有产生恶变的可能,应注意定期复查。

李萍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欣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46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95-02 【摘要】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噎膈。

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辨证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本病的辨病治疗决不可忽视。

食道良恶性狭窄及食管功能性疾病应当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针对食管功能性疾病,在西药抗酸、抗反流治疗的同时,运用中医理气和胃通降方法如运用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可调节胃肠动力,而鹅管石、威灵仙、急性子等更能调节食道功能,辅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具有抗癌防变之效。

本病后期有产生恶变的可能,应注意定期复查。

【关键词】噎膈中西医结合治疗
噎指吞咽时梗噎不顺;膈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人即吐。

噎膈是以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临床上噎证常为膈证的先驱。

噎膈可由咽、食管、或贲门部位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如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生食管痉挛等;此外,噎膈亦可是全身性疾病的消化道表现。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劳役过度,致脏气不和,气血瘀结填塞胸膈,结于心下而成。

病史主要通过望、问、触等来采集,临床医师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并进行相应检查,首先应注意询问梗阻出现的时间、有无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是否合并用药等,并考虑:①食管器质性梗阻引起的吞咽障碍;②食管动力障碍性吞咽困难;③口咽性吞咽障碍。

本病需同时排除假性咽下困难,后者大多在咽、颈、胸骨后有团块样堵塞感,但又不能指出具体部位,进食流质及固体食物均无困难,常伴有神经官能症,为“癔球”,不属本范围。

1西医治疗思路
1.1病因治疗
1.1.1.对食管恶性肿瘤梗阻导致的吞咽困难,应尽量采取手术切除或放化疗手段进行治疗。

1.1.2.对食管良性肿瘤如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如不采取手术方案,可采取内镜下微波、电凝电切、氩等离子束凝固术(APC)等治疗,并注意监测随访。

1.1.3.对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可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案。

如对胃食管反流未合并食道狭窄的食管功能障碍,可采取:①抑制胃酸,减少反流物的刺激。

宜采用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或质子泵阻滞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②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莫沙比利等。

对贲门失弛缓征、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采用消心痛、硝苯地平以扩张食管括约肌,有助于食管排空。

1.1.4.由其他疾病引起食管受累者,应针对原发病治疗。

1.2对症治疗
1.2.1.对食管恶性梗阻导致吞咽困难者,如已失去根治机会,可采取经内镜或X线下食管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1.2.2.食管良性狭窄导致的吞咽困难,可采取内镜下食管探条或球囊扩张术。

1.2.3.对贲门失弛缓症导致的吞咽困难,除采取食管扩张术外,可采取食管下括约肌内肉毒碱毒素注射法。

2中医辨治思路
2.1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重点在辨其虚实,明其脏腑,分清气、血、痰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气血阴阳损耗之轻重及本虚与标实的转化。

2.1.1.辨噎与膈噎指吞咽时梗噎不顺;膈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噎与膈可分别出现,二者相互关联,噎证常为膈证之先导,噎轻而膈重,及早辨明有助于把握病情发展的趋势,预测疾病的预后。

2.1.2.辨虚实
(1)从病因分:噎膈因于七情失调、酒食所伤、寒温失调而致肝气郁结、肝胃郁热、痰浊血瘀内阻者多属实证;劳倦内伤、脾胃虚弱而致胃中干枯者,多属虚证。

(2)从病程分: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

(3)从主证分:吞咽困难,梗塞不顺,疼痛者多实;食道干涩,饮食不下多虚;食入即吐,涌吐痰涎多实,津液干涸,格拒不入。

吐涎沫者多虚。

2.1.3.气、血、痰病程较短,时发时止,随情绪而波动,胸脘痞闷,嗳气则舒,多在气分;病程较久,固定不移,吞咽不畅,舌有瘀点瘀斑,多在血分,食入即吐,涌吐痰涎多属痰。

2.1.4.分清标本虚实本病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或虚实夹杂;正虚为本,气滞、痰凝、瘀阻、郁热为标。

2.2常见证候
2.2.1.肝郁气滞证见食入噎而不畅,或进食疼痛,情绪不畅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尤著,胸闷嗳气,或食后嗳气而致食物反流,舌苔白,脉象细弦或正常。

2.2.2.肝胃郁热证见进食不畅,反酸烧心,食入疼痛,呕吐,食入反流,口干苦,嗳气多,心烦易怒,两胁作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2.2.3.痰气交阻证见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或食物,口于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消瘦,舌偏红,苔薄腻,脉弦细而滑。

2.2.4.痰瘀交阻证见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进食则吐,泛吐黏痰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面色晦黯,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质红或带青紫,少津,脉细涩。

2.2.5.胃阴亏虚证见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或食入呕吐,夹有黏痰,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口干咽燥,欲饮凉水,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而干,有裂纹,脉弦细而数。

2.2.6.气虚阳微证见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腹胀,舌胖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

2.3拟定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系气血痰三者互结于食道,以标实为主,常见肝郁气滞,肝胃郁热、痰气交阻,瘀血内结等,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以开郁行气、清热化痰散结、破结行瘀之法,兼以滋阴润燥;后期由实转虚,由气及血,以本虚为主,常津亏热结,气虚阳微,应根据津血枯涸和气虚阳微程度,采用滋阴泻热、温补脾肾等方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本病的辨病治疗决不可忽视。

食道良恶性狭窄及食管功能性疾病应当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食管癌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宜加用龙葵、白花蛇舌草、蛇莓、石打穿、石上柏、半枝莲、蜀羊泉、山豆根、藤梨根等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以对病治疗,另可配合守宫、蜂房、威灵仙、穿山甲等以改善梗阻。

针对食管功能性疾病,在西药抗酸、抗反流治疗的同时,运用中医理气和胃通降方法如运用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可调节胃肠动力,而鹅管石、威灵仙、急性子等更能调节食道功能,辅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具有抗癌防变之效。

本病后期有产生恶变的可能,应注意定期复查。

3.2.加强放化疗期间及术后扶正解毒治疗放疗期间,大多伴有放射性损害,表现为实热证或热毒证,甚则伤阴,出现津液不足表现,因此应配合清热解毒,养阴扶正、凉血散瘀之法;化疗期间,多伴有气血亏虚,甚则胃气大伤表现。

连续化疗后,应加强补气健脾补肾、养胃扶正解毒、填精养血的方法,有助于病人尽早恢复,并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戴瑞鸿.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197~198
[2]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程龙;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5-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