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噎膈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精选8】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精选8】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噎嗝病位在食管,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A.胃肝脾肾B.脾肺肾C.心胃脾肾D.脾胃肝胆E.心肺脾胃【答案】A2、患者症见发作性气喘痰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不得平卧,此为何证A.哮证B.喘证C.支饮D.真心痛E.痰饮【答案】A3、肾气虚证者,若出现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应加用的药物是A.黄芪.党参.白术B.沙参.五味子.百合C.肉豆蔻.补骨脂D.补骨脂.五味子.蛤蚧E.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答案】E4、血虚秘的主要临床表现有A.大便干结B.面色无华,头晕目眩C.心悸气短,健忘少寐,口唇色淡D.舌淡苔少,脉细E.腰膝酸软【答案】A B C D5、《丹溪心法》中提出的六郁包括以下哪几项A.气郁B.血郁C.痰郁D.肝郁E.食郁【答案】A B C E6、患者胸痛反复发作1年余,遇冷即发,发作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身寒肢冷,喘不能平卧,舌苔白,脉弦紧,治宜首选A.生脉散B.瓜萎薤白半夏汤C.参附汤D.丹参饮E.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答案】E7、“癃闭”之名,首见于A.《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E.《丹溪心法》【答案】A8、下列哪些是阳痿的主症A.阳事不举B.阳事坚而不久C.过早射精D.阳事举而不坚E.阴茎发育不良,性交不能【答案】A B D9、李某,男,72岁。

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多年,常觉小便欲解而不得出,小腹坠胀,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涩,适宜的方剂是A.八正散B.沉香散C.代抵当丸D.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E.济生肾气丸【答案】D10、治疗外火证的常用方剂有A.黄连解毒汤B.羚角钩藤汤C.清营汤D.小蓟饮子E.桑杏汤【答案】A B C D11、下列各项中,属痹证之外邪致病因素的是A.风B.寒C.湿D.瘀E.虚【答案】A B C12、胃痞的基本病位在A.脾B.肝C.胃D.胆E.大肠【答案】C13、患者久病体虑,四肢微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伴有肌肉活动时引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有瘀点,脉细涩。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9)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9)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噎膈的预防与调摄应注意A.进食不可太快B.不吃过烫.辛辣.变质食物,忌烈性酒C.喜食酸菜和泡菜等D.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腌制品E.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答案】A B D E2、丁某,男,76岁。

5年来时感眼前发黑,周围景物旋转,甚至无法站立,精神萎靡,腰酸膝软,两日干涩,耳鸣如蝉,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病证诊断是A.眩晕气血亏虚证B.眩晕肾精不足证C.中风中经络之阴虚风动证D.中风肝肾亏虚证E.眩晕清阳不升证【答案】B3、《黄帝内经》中郁的概念包括A.木郁B.火郁C.土郁D.金郁E.水郁【答案】A B C D E4、肾阳虚证的诊断要点是A.形寒肢冷,面白神疲B.滑精早泄,小便频数C.性欲减退,腰膝酸冷D.下肢水肿,按之凹陷E.大便稀溏,排便不爽【答案】C5、下列关于药物作用中升降浮沉的描述,正确的是A.辛:升浮B.甘:沉降C.苦:升浮D.花叶:沉降E.种子:升浮【答案】A6、治疗黄疸(阳黄)热重于湿证,首选的方剂是A.大柴胡汤B.茵陈蒿汤C.茵陈五苓散D.茵陈术附汤E.鳖甲煎丸【答案】B7、下列哪些治法是《血证论》中提出的治血证的大法A.止血B.宁血C.补虚D.凉血E.消瘀【答案】A B D E8、厥证虚证的主症是A.面红气粗B.口开手撒C.声高息促D.脉洪大有力E.多发于形体壮实者【答案】B9、属于痫证的表现的是A.突然昏倒B.昏不知人C.两目上视D.肢休抽搐E.口中怪叫【答案】A B C D E10、下列各项,不属于胁痛肝郁气滞证主症特点的是A.胁肋胀痛,走窜不定B.胸闷腹胀C.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D.胁痛因情志变化而增减E.痛处固定拒按【答案】E11、寒哮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宜肺,化痰定喘B.宣肺散寒,化痰平喘C.健脾益气D.补肾纳气E.以上都不是【答案】B12、噎膈的预防与调摄应注意A.进食不可太快B.不吃过烫.辛辣.变质食物,忌烈性酒C.喜食酸菜和泡菜等D.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腌制品E.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答案】A B D E13、痫证休息期肝火痰热证的治法A.平肝息风,定惊安神B.清肝泻火,化痰宁心C.清热泻火,顺气豁痰D.疏肝和胃,健脾化痰E.涤痰息风,开窍定痫【答案】B14、下列关于头痛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风寒所致多头痛剧烈B.风热所致头胀而痛C.风湿所致头痛如裹D.痰湿所致头痛而重E.肝阳所致头痛而胀【答案】A B C D E15、最常引起胃脘痛的外邪是A.风B.寒C.湿D.燥E.火【答案】B16、气阴耗伤型肺痨治疗最佳方剂A.麦门冬汤B.保真汤C.百合固金汤D.月华丸E.以上都不是【答案】B17、患者肺胀病史20年,咳嗽,痰白泡沫状,少食乏力,自汗怕风,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脉缓或弱。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含答案9)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含答案9)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噎膈的病因主要有A.七情内伤B.酒食不节C.久病年老D.外感六淫E.跌仆闪挫【答案】A B C2、痫病发作日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纳呆便溏,舌淡脉弱,治宜选用A.六君子汤B.涤痰汤C.参苓白术散D.二陈汤E.以上都不是【答案】A3、阳事不起,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苔薄白,脉弦,治法为A.清热利湿B.益肾宁神C.补益心脾D.温肾壮阳E.疏肝解郁【答案】E4、下列各项,属于胁痛病因的是A.情志不遂B.饮食失宜C.跌仆损伤D.劳欲久病E.虫毒感染【答案】A B C D5、感冒兼夹证因季节不同易兼夹A.湿B.食C.燥D.暑E.痰【答案】A C D6、患者余某,女,30岁。

患大叶性肺炎4天,现仍发热,呼吸急促或咳嗽,1天前总尿量减少,咽干,烦渴,苔薄黄,脉数。

其诊断为A.癃闭B.热淋C.劳淋D.血淋E.气淋【答案】A7、血证的预后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血证的原因B.出血量的多少C.病情的虚实D.是否伴有发热.咳喘等症状E.脉象数急与否【答案】C8、阳痿不振,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寐多梦,苔薄白,脉弦细,证属A.惊恐伤肾证B.肝郁不舒证C.湿热下注证D.心脾亏虚证E.命门火衰证【答案】A9、泄泻的治法有A.温肾健脾,固涩让泻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C.消食导滞,和中止泻D.清肠化湿,调气和血E.芳香化湿,解表散寒【答案】A B C E10、治疗恼怒伤肝,横逆犯胃,逆气动膈引起呃逆的代表方是A.丁香散B.温胆汤C.平胃散D.四磨汤E.五磨饮子【答案】E11、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A.开窍化痰B.回阳救逆C.醒神回厥D.开窍辟秽E.益气回阳【答案】C12、王某,女,60岁。

时感到头痛,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其诊断是A.瘀血头痛B.血虚头痛C.肾虚头痛D.肝阳头痛E.痰浊头痛【答案】B13、周某,男,16岁。

以进食海鲜为诱因,诱发血证,皮下紫斑遍身,并有鼻衄.齿衄,腹痛,便血尿血,发热,四肢关节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内科学整理重点

中医内科学整理重点

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其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噎膈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病。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噎膈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其中因寒气胜者为痛痹,以湿邪偏胜者为着痹。

脱汗:临床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情危重之象。

中医内科学(噎膈)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噎膈)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噎膈)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 5. 案例分析题1.噎膈吐食物的特点是A.朝食暮吐B.暮食朝吐C.食入即吐D.不食亦吐E.食入隔数小时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噎膈2.噎膈病位在A.胃B.食道C.小肠D.大肠E.胆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噎膈3.“膈”之病名首见于A.《证治准绳》B.《诸病源候论》C.《内经》D.《金匮要略》E.《景岳全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噎膈4.首先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为“脘管狭窄”的古代医家是A.叶天士B.严用和C.张仲景D.王清任E.朱丹溪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噎膈5.噎膈,若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在服药前先服用A.黑锡丹B.玉枢丹C.苏合香丸D.急救稀涎散E.安宫牛黄丸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噎膈6.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的古代医家是A.张仲景B.巢元方C.严用和D.朱丹溪E.张景岳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噎膈7.噎膈之病机总之属于A.脾胃俱伤B.脾肾衰败C.气血郁结D.本虚标实E.瘀血痰凝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噎膈8.治疗噎膈需时刻考虑的是A.开郁化痰B.顾护津液及胃气C.补气养血D.活血化瘀E.健运脾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噎膈9.噎膈与反胃的鉴别点主要在于A.有无伴随疼痛B.呕吐物性状不同C.呕吐出现的迟早不同D.呕吐次数的多少不同E.进食吞咽顺利与否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噎膈10.梅核气的发病部位在于A.喉关B.咽部C.颈前下方D.气道E.食道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噎膈11.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首选方剂为A.启膈散B.柴胡疏肝散C.香苏散D.旋覆代赭汤E.沙参麦冬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噎膈12.噎膈瘀血内结型的治法是A.开郁化痰,润燥降气B.滋养津液,泻热散结C.温补脾肾,益气回阳D.破结行瘀,滋阴养血E.顺气解郁,和中降逆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噎膈13.吞咽梗塞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口燥咽干,便结,舌红干,脉弦细数。

中医内科学噎膈

中医内科学噎膈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方药:五汁安中饮合沙参麦冬汤。
常用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韭汁活血 行瘀;沙参、石斛、麦冬、生地黄、熟地黄补脾胃之阴。
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宜中 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胃火炽盛,格拒不入,用黄芩、黄连 、栀子、竹茹、枇杷叶、芦根、天花粉降火止吐。
噎膈源流
“膈”始见于《内经》,称作膈、鬲、膈中、隔塞、膈气。在病因上, 《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日:“三 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 忧之病也。”
“噎”之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日: “噎者,噎塞不通也。”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初以标实为主,为痰气交阻于食道 胃腑,故吞咽时梗噎不顺,格塞难下;继则痰、气、瘀三者交 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瘀痰生热 ,伤阴耗液,病情由标实转为正虚,而以津亏热结为主。如阴 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痰气郁 结倍甚,病人晚期,证情危重。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7噎膈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7噎膈PPT课件
19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之新久而分辨虚实。
实证
虚证
病 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 热饮伤津,房劳伤肾,年
因 失宜。
老肾虚。
病 机
气滞血瘀,痰浊内阻。
津枯血燥,气虚阳微。
症 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 食道干涩,饮食不下,或
状 胀痛。
食入即吐。
病 程
新病
症状:食物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
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形体 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 少津,脉细数。
29
治法: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30
பைடு நூலகம்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
蜜、竹茹、生姜汁、半枝莲。
31
4.气虚阳微证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面浮 足肿,面色苍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 腹胀,形寒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3
一 概述
﹙一﹚涵义
噎膈: 是由于食管狭窄,食管干涩而造成的以吞咽食
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名释义:
噎,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胸膈阻塞,饮 食不下。 噎与膈的关系:
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是膈的前驱症状 4
﹙二﹚源流
▪ ① 《黄帝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并 指出病位在胃。 ② 《太平圣惠方》对噎膈的病因作了确切的描述。 ③ 《证治要诀》认为噎膈初期的病理机制为“痰与 气搏”。
25
2.瘀血内结证
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
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 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中医内科学 噎 膈

中医内科学 噎 膈
当归升麻炙甘草,瘀血内结噎膈尝。
3.津亏热结证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 ,大便干结如羊失,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 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的作用, 适用于阴津枯竭,燥热内结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乌梅、芦根、 白蜜生津润肠;竹茹、生姜汁化痰止吐;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谢谢观赏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 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宜加温补肾阳之法。
脾胃虚寒证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 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虛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减。本方具有温中和胃、健脾补益、 降逆理气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半夏、木香、 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方歌: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辨证要点】
本病早期轻症仅有吞咽之时哽噎不顺,全身症状不明 显,病情严重则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 胸膈疼痛,滴水难入。临床应辦标本主次。标实当气结、 痰阻、血瘀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津液枯槁为主,发 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虛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初期 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 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然噎膈之病,病机复杂 ,虚实每多兼夹,当区别主次兼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气滞、痰阻、血瘀 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
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脏腑相关:食道、胃与肝脾肾 1、经脉相连 2、生理上相互促进 3、病理上相互影响
噎膈轻证: 肝脾气结,痰气交阻 胃津亏虚,食道涩滞
咽下不顺
噎膈重证: 痰+气+血瘀,痰瘀互结 胃津亏耗,损及胃阴
咽下疼痛 食入即吐 水饮难下
疾病晚期: 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 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 “关则小便不利,格则吐逆”。
噎膈
[概述]
一、概念 噎膈:食管干涩、食管狭窄致:
※吞咽食物梗噎不顺 ※食物不能下咽入胃 ※食入即吐
噎--噎塞,吞咽之时噎塞 不顺;
膈 -- 格拒,食管阻塞,饮 食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
噎膈:痰、气、瘀 郁结 于食道 食管狭窄
二、发病:中、老年为主
三、源流
1.病名
膈证: 首见《内经》。 又称膈、鬲、鬲中、隔塞、
是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的 表现。
[诊断]
一、征候特征
二、诱因和相关因素: 平素嗜酒、嗜食肥甘霉变食物、情 志抑郁者,中年以上。 三、辅助检查: 食道吞钡、胃镜及活检、食管拉网 脱落细胞检查、CT等有助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
食道炎症
食道溃疡
晚期食道癌症
鉴别诊断
3.病机: 《局方发挥》--强调热结津血亏
耗。 “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治以 “润养津血,降气散结” 。
《景岳全书》 --阳气衰弱为主 “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下
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 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 也”。
清代叶天士“食管窄隘使然”, 认识已趋完善。
四、范围
食道癌、贲门癌、食道憩室、食 道炎、弥漫性贲门痉挛、贲门失 弛缓证等。
!用药上
?攻伐匆伤正气 ?辛燥之药不可多用 ?滋腻则有伤脾胃 ?清润和降为主,顾护胃气为先。
分证论治 一、痰气交阻 主症: 吞咽梗噎不顺,胸膈痞闷,甚则疼 痛,情志舒畅时减轻; 兼次症: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 大便艰涩; 舌象:舌质红,苔薄腻 脉象: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为主方。 丹参、郁金、砂仁化瘀解郁,理气和胃。 沙参、川贝、茯苓养阴生津,化痰散结。 荷叶、杵头糠生津降浊,和胃气。 ?可酌加瓜蒌、陈皮增理气化痰之力。 ?加麦冬、玄参、花粉、白蜜增生津润燥。
三、瘀血内结 主症: 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 下,甚则滴水难进。 兼次症: 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 消疲,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 豆汁,或便血 舌象:舌质紫暗, 或舌红少苔,带青紫 脉象:脉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方药:通幽汤为主方。
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 花破血行瘀,甘草益脾和中,升麻升 清降浊。
反胃: 《金匮要略》“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 反”。 食物能全部入胃,入胃后 从胃反出 ,有朝食暮吐,暮食朝 吐特点。
呕吐:患者进食并无困难,食物从胃 而出。与噎膈进食困难,食物不曾入 胃即反出不同。 梅核气: 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进 食并无妨碍。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与实: 病因: 实: 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 而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 虚: 热饮伤津、房劳伤肾而致津枯血 燥,气虚阳微。
?酌加三七、丹参、赤勺、五灵脂祛 瘀通络;
?海藻、昆布、贝母、栝楼、黄药子软 坚化痰。
津亏血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 舌质红、少津
气虚阳微:面色晄白、形寒气短、 面浮足肿
治疗原则 噎膈--本虚标实,当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初期 --标实为主,气结、痰浊、瘀 血的不同,确立治则,但均需加 滋阴 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本虚为主, 重在扶正 ,宜滋阴润 燥,温补脾肾,可 少佐祛邪之品。
治则:滋养阴液,清热散结 方药:五汁安中加味。 方中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 生姜汁和胃降逆,韭汁活血行瘀。 可加沙参、石斛、生地、熟地等双补 胃肾之阴,以增疗效。
?肠中燥结,大便不通, 大黄甘草汤 泻热存阴。
?胃火盛,格拒不入, 黄芩、黄连、栀 子、竹茹、批把叶、芦根、花粉等降 火止吐。
?火灼津伤, 滋阴清隔饮。
病程: 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 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 症状: 实: 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隔胀 痛者。 虚: 食道干涩、饮食难下或食入即 吐者。
2.辨别标本:
初起标实为主,可见: 气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 频作 血瘀: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 不移 痰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
后期正虚为主,可见:
内 蕴


+

结 食 道
噎 膈
?

二、饮食
恣 食 辛 香 燥
伤 津 耗 液
津 伤 血 燥
食 管 干 涩
噎 膈

三、年老肾虚
年 老
纵阴食 欲液道


过亏干


度耗涩
阴பைடு நூலகம்及阳
肾阳虚 脾胃阳虚
运化无力 痰瘀互结
综上所述 病因:忧思郁怒、酒食所伤、年老肾虚 , 相关因素: 水土、禀赋。
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膈气。 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 即吐出者。
病因:津液与情志; 病位:胃
《素问·通评虚实论》 “膈塞闭 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灵枢·四时气》 “饮食不下, 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
噎证:首见《诸病源候论》 。
气、忧、劳、食、思五噎。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
2.病因 《内经》 :津液与情志; 《济生方》 “寒温失宜……饮食乖度” 《景岳全书》 “酒色过度”,“少年少 见。”
?嗳气,可加沉香、陈皮和胃降逆
?呕吐食物与痰涎的混合物, 旋覆代赭 汤降逆消痰。
?痰气郁结、痞塞满闷 可选用四七汤、 温胆汤、导痰汤、来复丹。
?大便不通,可用增液承气汤生津润下, 但中病即止,以免伤津。
二、津亏热结 主症: 吞咽梗涩而痛,汤水可下,固 体食物难入,胸背灼痛; 兼次症: 形体渐疲,肌肤枯燥,五心 烦热,口干咽燥,渴欲冷饮,大便干 结; 舌象:舌红干,有裂纹 脉象:脉弦细数。
[证候特征] 1、单纯表现为噎。 2、早期:噎证
中期:噎 膈 晚期:膈证,伴气血虚弱1 2
[病因病机]
一、七情
忧 伤思
脾 气
脾结
津 液 不 布
痰气


食 道
郁 伤怒
肝 气
肝结
气 瘀
血瘀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
膈》: “噎膈之证,必 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 胃气。”
二、饮食
嗜酒无度 湿

过食肥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