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噎膈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9)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9)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噎膈的预防与调摄应注意A.进食不可太快B.不吃过烫.辛辣.变质食物,忌烈性酒C.喜食酸菜和泡菜等D.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腌制品E.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答案】A B D E2、丁某,男,76岁。

5年来时感眼前发黑,周围景物旋转,甚至无法站立,精神萎靡,腰酸膝软,两日干涩,耳鸣如蝉,舌红少苔,脉细数。

其病证诊断是A.眩晕气血亏虚证B.眩晕肾精不足证C.中风中经络之阴虚风动证D.中风肝肾亏虚证E.眩晕清阳不升证【答案】B3、《黄帝内经》中郁的概念包括A.木郁B.火郁C.土郁D.金郁E.水郁【答案】A B C D E4、肾阳虚证的诊断要点是A.形寒肢冷,面白神疲B.滑精早泄,小便频数C.性欲减退,腰膝酸冷D.下肢水肿,按之凹陷E.大便稀溏,排便不爽【答案】C5、下列关于药物作用中升降浮沉的描述,正确的是A.辛:升浮B.甘:沉降C.苦:升浮D.花叶:沉降E.种子:升浮【答案】A6、治疗黄疸(阳黄)热重于湿证,首选的方剂是A.大柴胡汤B.茵陈蒿汤C.茵陈五苓散D.茵陈术附汤E.鳖甲煎丸【答案】B7、下列哪些治法是《血证论》中提出的治血证的大法A.止血B.宁血C.补虚D.凉血E.消瘀【答案】A B D E8、厥证虚证的主症是A.面红气粗B.口开手撒C.声高息促D.脉洪大有力E.多发于形体壮实者【答案】B9、属于痫证的表现的是A.突然昏倒B.昏不知人C.两目上视D.肢休抽搐E.口中怪叫【答案】A B C D E10、下列各项,不属于胁痛肝郁气滞证主症特点的是A.胁肋胀痛,走窜不定B.胸闷腹胀C.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D.胁痛因情志变化而增减E.痛处固定拒按【答案】E11、寒哮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宜肺,化痰定喘B.宣肺散寒,化痰平喘C.健脾益气D.补肾纳气E.以上都不是【答案】B12、噎膈的预防与调摄应注意A.进食不可太快B.不吃过烫.辛辣.变质食物,忌烈性酒C.喜食酸菜和泡菜等D.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腌制品E.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答案】A B D E13、痫证休息期肝火痰热证的治法A.平肝息风,定惊安神B.清肝泻火,化痰宁心C.清热泻火,顺气豁痰D.疏肝和胃,健脾化痰E.涤痰息风,开窍定痫【答案】B14、下列关于头痛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风寒所致多头痛剧烈B.风热所致头胀而痛C.风湿所致头痛如裹D.痰湿所致头痛而重E.肝阳所致头痛而胀【答案】A B C D E15、最常引起胃脘痛的外邪是A.风B.寒C.湿D.燥E.火【答案】B16、气阴耗伤型肺痨治疗最佳方剂A.麦门冬汤B.保真汤C.百合固金汤D.月华丸E.以上都不是【答案】B17、患者肺胀病史20年,咳嗽,痰白泡沫状,少食乏力,自汗怕风,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脉缓或弱。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之噎膈

中医内科学之噎膈
解,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预防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 疾病的复发和加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方剂
启膈散:主治气郁 痰阻,胸膈满闷, 吞咽不利
旋覆代赭汤:主治 痰气交阻,胸膈满 闷,吞咽不利
丁香柿蒂汤:主治 胃寒呃逆,胸膈满 闷,吞咽不利
通幽汤:主治痰气 交阻,胸膈满闷, 吞咽不利
半夏厚朴汤:主治 痰气交阻,胸膈满 闷,吞咽不利
03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 肉、豆腐等
04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 饮暴食
05
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06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 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 1 和紧张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 2 的心态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3 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 4 朋友多沟通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脏腑虚弱:如年 老体弱,脾胃虚 弱,运化失司
饮食不节:如暴 饮暴食,过食辛 辣刺激食物,损 伤脾胃
痰饮内停:如痰 饮内停,阻滞气 机,影响脾胃运 化
外感六淫:如风 寒暑湿燥火等外 邪侵袭,损伤脾 胃
瘀血内阻:如瘀 血内阻,影响气 血运行,导致脾 胃运化失常噎膈的临床表现01
吞咽困难:食物难以下咽, 甚至无法吞咽
橘皮竹茹汤:主治 胃热呃逆,胸膈满 闷,吞咽不利
生活习惯调整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 足的休息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饮食调理
01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02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 生素和纤维素

中医内科学噎膈

中医内科学噎膈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方药:五汁安中饮合沙参麦冬汤。
常用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韭汁活血 行瘀;沙参、石斛、麦冬、生地黄、熟地黄补脾胃之阴。
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宜中 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胃火炽盛,格拒不入,用黄芩、黄连 、栀子、竹茹、枇杷叶、芦根、天花粉降火止吐。
噎膈源流
“膈”始见于《内经》,称作膈、鬲、膈中、隔塞、膈气。在病因上, 《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日:“三 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 忧之病也。”
“噎”之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日: “噎者,噎塞不通也。”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初以标实为主,为痰气交阻于食道 胃腑,故吞咽时梗噎不顺,格塞难下;继则痰、气、瘀三者交 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瘀痰生热 ,伤阴耗液,病情由标实转为正虚,而以津亏热结为主。如阴 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痰气郁 结倍甚,病人晚期,证情危重。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 噎 膈

中医内科学 噎 膈
当归升麻炙甘草,瘀血内结噎膈尝。
3.津亏热结证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 ,大便干结如羊失,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 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的作用, 适用于阴津枯竭,燥热内结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乌梅、芦根、 白蜜生津润肠;竹茹、生姜汁化痰止吐;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谢谢观赏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 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宜加温补肾阳之法。
脾胃虚寒证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 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虛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减。本方具有温中和胃、健脾补益、 降逆理气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半夏、木香、 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方歌: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辨证要点】
本病早期轻症仅有吞咽之时哽噎不顺,全身症状不明 显,病情严重则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 胸膈疼痛,滴水难入。临床应辦标本主次。标实当气结、 痰阻、血瘀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津液枯槁为主,发 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虛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初期 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 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然噎膈之病,病机复杂 ,虚实每多兼夹,当区别主次兼顾。

中医内科学课件:噎膈

中医内科学课件:噎膈
《医宗必读·反胃噎塞》所说:“此证之所以疑难 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 血生津,恐润刑有碍于中州。”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曰:“其已成者,百 无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气之药,或可 望其通利。”
5.鉴别
《医学读书笔记·噎膈反胃之辨》说:“噎膈之所以 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则并 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则全不噎食,或迟或速, 自然吐出,与膈病何相干哉?’
房劳伤肾 年老肾亏 饮食所伤
忧思郁怒
三、病因病机
精血耗伤 肾阴亏损 酿痰生热
食道干涩
耗伤阴液
络损痰生 伤脾生痰
损伤肝脏
痰气瘀阻 气滞血瘀
食道狭窄
噎膈
归纳:
噎膈的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 脏腑失调为主,形成气滞、痰阻、血瘀 三 种 邪 气 阻 滞 食 道 , 使 食 管 狭 窄 ,津枯 血燥致食 道 干 涩 。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4.气虚阳微 主症: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白光
白,精神疲惫; 兼症: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
胀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肾阳衰,浊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药: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补气运脾汤:
标实之证. 初起以标实为主。
气郁:可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频作。 瘀血: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等。 痰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等表现。 后期以正虚为主。 津亏血燥: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等。 气虚阳微:面色白光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之证。 临证时应仔细辨明标本的轻重缓急。
(二)治疗原则
莫 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 《类证治裁·噎膈反胃》:‘噎者咽下梗塞,水饮可行, 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 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

中医内科学课件29噎膈

中医内科学课件29噎膈

噎膈的症状
吞咽困难
噎膈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吞咽困 难,初期进食固体食物时困难 ,后期逐渐发展为流质食物亦
难以咽下。
胸骨后疼痛
噎膈患者常出现胸骨后疼痛, 多为隐痛或烧灼感,进食时疼 痛加剧。
反酸、嗳气
患者可能出现反酸、嗳气等症 状,多为胃气上逆的表现。
消瘦、乏力
由于长期吞咽困难,患者可能 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
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噎膈主要采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根据患者证候分型,选用不同的方剂 。如气滞型可使用四逆散,瘀血型可使用血府逐瘀汤,痰湿型可使用二陈汤等。
非药物治疗
中医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可配合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可选取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推拿治疗可采用顺时针按摩腹部等 手法。
心理调护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给 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
疗。
药物调护
生活方式调护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 累过度,适当进行锻炼,
增强体质。
05
噎膈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65岁,因“进食梗噎2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噎,无胸痛、 反酸、烧心等不适,未予重视。1周前患者自觉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查体未见 明显异常。电子胃镜示:食管中下段癌。病理示:鳞状细胞癌。
病例二分析
患者王某为老年女性,因间断性进食 梗噎3个月就诊,电子胃镜示食管中 段癌,病理示腺癌。根据患者病史、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噎 膈(食管癌)。

THANK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病的预后与病情是否发展有关。
如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只表现为吞咽之时梗噎不顺的痰气交阻证,不向膈证发展 (不出现胸膈阻塞、饮食不下),一般预后尚好。由噎转膈者,发展快慢不同,治疗效果也有 差异。其发展快而治疗效果较差,可在短时间危及生命。如病情发展慢而治疗见效者,可 延缓生命,少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
(三)唐宋以后始将“噎膈”并称。《济生 方·噎膈》认为“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 度,七情伤感,气神俱扰……结于胸膈则 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指出饮食、 酒 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
(四)《脉因证治·噎膈》提出“润养津血, 降火散结”的治疗大法。
其认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五)《景岳全书》注重从脾肾进行治疗。
噎膈与反胃、梅核气鉴别表
三、相关检查
(一)胃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幽门、胃 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及炎症、溃疡、狭窄等, 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二)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 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粘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 阻程度等。
(三)CT检查,可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脏 器的关系,以帮助诊断。
提出“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
(六)《证治汇补》认为总归七情之变,提出 “化痰行瘀”的治法。
认为:“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 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 情之变。”
(七)《临证指南医案》明确其病机为“脘 管窄隘”。
三、讨论范围
根据噎膈的临床表现,包括西医学中的食 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 道炎、食道狭窄等。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 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第四节 噎膈
【概说】
一、概念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根据病轻重和临床表现不同而有噎 与膈的不同。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可为膈的前 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表现为饮食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难下至胃,甚则格 拒不通,食入即吐。
噎膈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食因素
刺激食管 损伤食管络脉 损伤脾胃 聚湿生痰
情志因素 气机郁滞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气血亏乏 正气亏虚 阴津耗伤
精血枯涸
食管失濡养、滋润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噎膈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
(二)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 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如《证治汇补·噎膈·附梅核气》 所说:“梅核气者,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即咽中有梗塞 不舒的感觉。无食物梗噎不顺,或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的症状。
紧缩感。 (二)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粘液或白色泡沫粘痰,严重时伴
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三)病人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一)噎膈与反胃的鉴别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 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如《医学读书记·噎膈反胃之辨》说:“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 不噎则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或迟或速,自然吐出,与膈病何相干哉?”
【病因病机】
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年老肾虚有关, 致使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而成噎膈。
一、病因 1.七情内伤: 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 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血停,瘀血阻滞。
阻碍食道 渐成噎膈
• 2.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 过食肥甘辛香燥热
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之经络皆与食道相连,从而影 响食道的功能。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脾之功能失调, 健运失司,水湿聚而为痰;肝之疏泄失常,则气失条达,可使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肾阴不 足,则不能濡养咽嗌,致气滞、痰阻、血瘀,使食管狭窄,津液干涸失濡而成噎膈。
二、沿革 (一)《内经》首先提出了膈的病名。 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结,谓之膈”(“三阳”,指太阳,包括足太阳和手太阳经。)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明确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甚大。 (二)隋·巢元方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忧、恚、气、寒、热五膈。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所谓本虚,系指阴津损伤以致阴津干涸,严重者为气虚阳微。 标实乃为痰、气、瘀阻塞食道,故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证。因 饮食不节,生湿凝痰,阻滞气机于食道,为痰气交阻证;肝气 郁结,气滞则血瘀,气血互结,则形成瘀血内结证;因年高体 虚,或热盛津伤,津亏不能滋润食道,而形成津亏热结证;久 病阴亏,阴损及阳,脾肾脏腑功能减退,阳气不足,则成气虚 阳微证。本病虽然有轻重之别,但本虚标实这一病理环节贯穿 着整个病变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虚与标实有主次 之别。本病初期,以标实为主,由痰气交阻于食道,故吞咽之 时梗噎不顺,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 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吞咽格拒,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 火,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病机由标实转为正虚为主,病情 由轻转重。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早期轻症仅有吞咽之时梗噎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病情严重则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甚
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临床应辨标本主次。 标实当辨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之不同。 本虚多责之于阴津枯槁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饮食过热 食物粗糙
痰热内结 噎膈
损伤食道
• 3.年老肾虚:
• 因年老肾虚而致噎膈者,多因房劳过度,纵欲太甚, 真阴亏损,阴亏液涸,食道干涩,遂成噎膈之病。
二、病机
噎膈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食管狭窄,津液干涸所致。
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变脏器涉及肝、脾、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