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过渡: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
贝多芬的美妙的琴声将他们带到怎样的境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2、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板书:月亮:升起升高照耀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板书:乐曲:舒缓明快激昂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月光曲教学实录8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月光曲教学实录(一):一、引入新课教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并且听音乐后都有自我独特的感受。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一齐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齐读课题。
教师:经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学生一:略。
教师:讲的真不错。
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
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学生二: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学生三: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学生四: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学生五: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教师: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十分十分美的,今日这堂课,教师就带领大家一齐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二、聊音乐教师:同学们,今日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一:教室里来了很多教师听课。
教师: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学生二: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教师:(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学生:发现了!教师: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境又如何呢?学生三:我的心境很高兴。
学生四: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学生五: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教师:音乐能够使人心灵愉悦。
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学生:略。
教师: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教师和同学们一齐聊自我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
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我喜欢而充分投入。
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
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三、读中感悟教师:请同学们以自我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
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
生读课文,师巡视。
教师: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师: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能够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我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
《月光曲》教学实录(优秀3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优秀3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板书:贝多芬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优秀10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优秀10篇)《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一师: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生: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
师: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
演出后,已夜深人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板书:在小路上散步)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贝多芬走近茅屋。
(板书:走近茅屋)师:他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进茅屋呢?生:因为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板书:(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为什么就走进茅屋了?他当时心里会怎么想?生:他心里想:这是谁在弹奏我的曲子。
生:他心里想:这个人为什么弹得这么糟,究竟怎么回事,我得看一看。
〔板书:(想)谁?为什么?〕师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时先理清事情发展的起始,然后进一步弄清促使事情发展的原因,同时想像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整个第二段是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以下的内容也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学下文。
(出示小黑板:1.理清事情发展的起始;2.弄清促使事情发展的原因,井想像贝多芬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合作学习结束)请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完成板书。
)(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听到兄妹对话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rarr;走进茅屋rarr;走进茅屋(想)谁?为什么?(深表同情)盲姑娘听得入神rarr;弹奏一曲rarr;又弹一曲(《月光曲》)(更加同情)(遇到知音,产生激情)师:盲姑娘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准确地判断出弹奏者是贝多芬,请两位同学上来演一演。
请同学们评议人物表演时的神情和说话的语气是否恰当。
生:盲姑娘渴望能听贝多芬弹曲子,从第三自然段兄妹的对话中可知,现在盲姑娘听出弹琴的是贝多芬,她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能肯定弹琴的是贝多芬,她特别激动。
(精品)《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上课。
师: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每一首悠扬的乐曲就是一段精彩的人生。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举世名曲。
(生读课题)师:同学们,你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猜一猜。
生1: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美的乐曲。
(读课题)师:真优美,老师感受到了。
谁再来猜猜?生2:我觉得是一首很柔和、很柔美、让人很想入睡的歌曲。
(读课题)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感受一下。
(师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
听了老师的朗读,相信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感受。
那皮鞋匠听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师相继板书)生1:皮鞋匠听到《月光曲》时,仿佛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皮鞋匠首先看到了什么?(大海)接着看到什么?(师相继板书)师:同学们,在我们眼前清晰地展示了三幅优美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喜欢的画面读一读,然后跟我们分享一下。
(生自由朗读)师:谁来把你喜欢的部分跟我们分享一下。
生1: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老师感受到了海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谁再来?生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非常优美的环境。
但有一处地方读错了,谁听到了?(一缕一缕)生3: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
皮鞋匠真的来到海边了吗?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生:我是从“仿佛”这个词语看到的。
月光曲 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激发学习热情【课件1:课题】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师:我们初次见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荣,同学们可以叫我荣老师,我来自华阳中心学校。
前不久我亲眼目睹了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在全县运动会赛场上那飒爽英姿,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令我敬佩。
而今天荣幸的我和你们一起走进语文课堂。
我相信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也像运动场上一样,勇于挑战自己,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在场的所有人。
有信心吗?生:有师:不够自信!生:有师:好的,看了大屏幕,同学都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月光曲》。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那份自信,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贝多芬的《月光曲》,去欣赏贝多芬艺术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去感受贝多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吧!(板书课题:月光曲)师:齐读课题生:读师:同学们,《月光曲》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呢?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可以把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准,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那就读吧!生: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巡视)师:好了,读完了吧!看到同学读书专注的神情,听到笔在纸上流动的“沙沙”声。
老师真为之感动。
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情况,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4:生字词】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生:读(请2名学生读)齐读。
师评价:读的字正腔圆,很不错,读得很好。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这个幽静这个词,你们觉得幽静是怎样的环境呢?生:很安静生:寂静生:宁静师:是啊!【出示课件6:画面和清幽的音乐】一个秋天的夜晚,贝多芬正在这条幽静的小路散步,在这样舒服而宁静的环境中,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接下来发生了……谁接下去。
[总结范文]月光曲教学实录8篇
![[总结范文]月光曲教学实录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41022376c66137ee0619da.png)
[总结范文]月光曲教学实录8篇月光曲教学实录月光曲教学实录(一):一、引入新课教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并且听音乐后都有自我独特的感受。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一齐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齐读课题。
教师:经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学生一:略。
教师:讲的真不错。
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
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学生二: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学生三: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学生四: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学生五: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教师: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十分十分美的,今日这堂课,教师就带领大家一齐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二、聊音乐教师:同学们,今日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一:教室里来了很多教师听课。
教师: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学生二: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教师:(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学生:发现了!教师: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境又如何呢?学生三:我的心境很高兴。
学生四: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学生五: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教师:音乐能够使人心灵愉悦。
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学生:略。
教师: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教师和同学们一齐聊自我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
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我喜欢而充分投入。
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
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三、读中感悟教师:请同学们以自我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
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
生读课文,师巡视。
《月光曲》教学实录 2份优秀5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2份优秀5篇《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篇一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
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
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交流收获:(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4、全班交流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执教人:江西省教研专家徐承芸课前谈话:徐老师向你们提三个问题,你们也向老师提三个问题,让我们互相了解了解,让我们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更开心,好吗?徐老师向学生提问:你来自哪所学校?哪个班?班上有多少个学生?今天来了几个?于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徐老师是属老鼠的,特别喜欢吃美食。
你能告诉我于都有哪些美食吗?学生向老师提问:生1:南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生2:南昌有什么美食?生3:徐老师,你做调研时去过哪些地方?一、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师:徐老师这次到于都来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音乐。
你们喜欢听音乐吗?生高兴地喊:喜欢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这首曲子,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第二个问题: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谁?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你听后你感觉它告诉了你什么?闭上眼睛,一直闭着,一直到音乐结束。
(播放曲子)生闭眼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生:这首曲子可能是《命运》师:你很谦虚。
它就是叫《命运》,又叫《命运交响曲》。
祝贺你答对了,谢谢你!请坐。
第二个问题生: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贝多芬。
师:你真棒!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吗?生:德国师:很好。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又叫《命运》。
第三个问题,听音乐,你只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行了。
生1:我感觉这首音乐有时非常高昂,有时非常低,让我的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师:他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述得很清楚。
说明他用心地听了。
生2:这首交响乐曲高低起伏。
我感觉到了人生的命运非常坎坷。
师:真棒!我发现你有做音乐家的潜质呢!师:刚才我提了三个问题。
几位同学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你们发现了吗,徐老师没有重复的问题,而你们都回答得很好。
说明我们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会了听人讲话。
老师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听完曲子还能记得,而且逐一回答。
待会儿我们上课就这样做好不好?徐老师有的时候会连续提几个问题,需要你回答几个问题,好不好?师:这首曲子的确是《命运交响曲》。
这首曲子向我们阐释了作曲家贝多芬坎坷的命运。
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月光曲》。
我想你们对贝多芬也应该有所了解。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了解的贝多芬?生1: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
他创作了9首交响曲。
师:真棒!书上都没有。
你还找了资料。
真了不起,课前做了充分地准备。
还有补充吗?说了的我们不说。
生2:贝多芬从小接受父亲的训练。
28岁时听力有些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在说这些话时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
你们听出来没有?生:她说二十八岁时,听力减弱.师:嗯,没错啊!这里她说对了呢!老师把我的想法告诉你们好吗?贝多芬从小接受父亲的训练,然后接下来就是说他二十八岁听力减弱,那似乎,他听力减弱是他父亲训练导致的,是这样子说吗?是不是有这种感觉,那你说应该怎么说呢,贝多芬是一位很有天赋的音乐家,他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从小就接受父亲的熏陶教育,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音乐家,可惜的是,你要有转折吧!对不对?他有着音乐天赋,可惜的是,他二十八岁开始听力减弱,中年五十岁双耳失聪。
听明白了没有我们说话条理要清楚逻辑要清楚。
作为一个大音乐家,双耳失聪,这对贝多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沉沦,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你们谁知道?生: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师:很好,你真棒!这句名言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谈到。
说到命运的坎坷,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所以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交响曲就体现了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力量。
你们感受到了吗?生:感受到了。
师:那么老师就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大家,希望让孩子们在课前对贝多芬有所了解。
7.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的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头像和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什么?生:月光曲8.师:班上哪个同学的字写得最漂亮?我请他帮我写个课题。
生上台板书课题。
师纠正“曲”的笔顺。
9.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课题还是一首曲子的名字。
请同学们翻开书,看到26课,看下面的注释,《月光曲》又叫什么?二、听写生字,检查预习一名学生上台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听写:谱写蜡烛盲姑娘琴键记录陌生波光粼粼1.边听写老师边强调:高年级的学生,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书写要美观。
听写时师适时表扬坐姿好的同学,纠正不正确的坐姿。
2.学生自己检查一遍。
3.集体订正,师强调“蜡烛”的“蜡”是虫字旁而不是火字旁,因为蜡烛最原始是从昆虫的身上提取的脂肪,所以“蜡烛”的“蜡”是虫字旁。
说记住“盲”字的办法:眼睛死亡了。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课文提问1.师: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答)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有一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这句话来概括?生读:第一自然段师:你能把这段话概括成一句话吗?生:课文主要写了《月光曲》的传说。
2.师:传说是指民间流传的故事。
我们以前学过的民间故事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
这些传说故事有些是真的,有些不一定是真的。
但是传说故事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期待。
3.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个传说故事。
学习传说故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文字。
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课文。
会读书的孩子首先要会提问。
你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问题?生1: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月光曲》?师:这位同学,我想问问你;你还想给这篇课文取什么题目?生:贝多芬弹琴。
师:谢谢你。
会提问的孩子就是会读书的孩子。
不过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好听。
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了课文让别的同学告诉你或你自己就会知道了。
还有什么问题?生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师:这个问题就能贯穿全文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把这个传说故事讲出来了。
还有什么问题?生3: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穷人弹琴?四、学习2——5自然段1.师:课文中提到的穷兄妹两就是穷人是吗?老师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一个大音乐家,为什么会给穷兄妹俩弹琴呢?默读课文2至5自然段,这是贝多芬开始弹琴前的一些描述,想想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穷兄妹俩弹琴。
请你拿着笔在书上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标出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可能还有第四个原因。
你能读懂的原因最多就说明你读懂了文字。
读完了在书上做些批注。
2.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适时提示:我们要扣住文中的关键词,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
3.学生反馈原因:按顺序找。
第一个原因,生1:第三段…师:待会一定让你回答。
谁能在第二自然段里找到第一个原因?生2:因为在一个茅屋里他发现有人在弹琴,而且还弹得这么好,这正是贝多芬写的曲子。
这茅屋一般是比较穷的人住的,可是却弹着贝多芬的曲子,这就引起了贝多芬的好奇。
师:真好。
在刚才你的回答里面你觉得哪一个词是关键词?生1:断断续续师:你找的是文章里的关键词生2:好奇师:他为什么好奇?生1:住茅屋的人一般比较穷,为什么还有人会弹钢琴呢?生2:住茅屋的人较穷,为什么还有心思弹琴,应该去赚钱才对。
师:贝多芬为什么好奇?刚才一位同学在文中找到一个很关键的词生:他听到弹出的琴声断断续续,说明那个弹琴的人弹得很不熟练。
师:嗯,贝多芬也奇怪了,弹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而且最重要的让他感兴趣的是生:弹的是他自己的曲子师:是啊,他弹得还是我的曲子,贝多芬因为好奇。
请同学们看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贝多芬走进茅屋。
看到了没有,写文章上下连贯。
这就表现了上下连贯。
正因为他听到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得又是他自己的曲子,所以贝多芬就靠近茅屋了。
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生:我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多好啊!”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想听贝多芬弹琴的愿望十分强烈。
师:谢谢你。
你找到了第二个原因。
他听到茅屋里有个姑娘在说话。
姑娘说的是什么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姑娘说的话。
生齐读:一个姑娘说……那该多好啊!师:读得情真意切,果真和这位小姑娘说话的语气一样。
但徐老师给你们指出一个小问题好不好?在这句话里面有几个感叹号?(2个)感叹号前有个什么字?(啊)这个字单独让你注音的话,它一定是“a”,没有错,但是放在一定的句子里,这个字有着神奇的本领。
这个字它会变音呢!就像“一”字,你发现它会变音吗?比如“一个苹果”,不会读第一声“一个苹果”,又如“一往直前”。
这个字的变音是由它后面那个字决定的。
“一幅画”“一个人”……这个“啊”字和“一”字一样会变声,而且不仅仅是变调。
徐老师读给你们听一听。
你们感受一下。
(师边读边指出“啊”的不同读法)生:读盲姑娘说的话。
师:贝多芬从盲姑娘的话中听出了什么?生1.: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师:他很开心。
还有吗?生2.从盲姑娘的话中听出了盲姑娘酷爱音乐。
这种精神让贝多芬感动了。
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生:在第三段。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从这里看出姑娘为了不让哥哥增加负担,非常懂事。
贝多芬听了非常感动。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听出这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刚才那位男生在交流贝多芬的资料的时候说到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们请他再重复一遍,听到他的这句名言大家就会明白了。
那个男生读贝多芬说的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该为穷人而弹,如果我做到了那该多么幸福啊!师:贝多芬做到了这一点吗?他推门进去了,因为他也要寻找一种幸福。
有第四个原因吗?贝多芬推门进去了,他看到了什么?生:他在茅屋中看到了在微弱的烛光下….前面有架钢琴,钢琴前有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
师:那你觉得贝多芬为他们弹琴的第四个原因是什么?生:因为贝多芬看到他们很穷,而盲姑娘又很想听到他弹琴。
4.师:贝多芬走进这个贫苦的家庭,让他觉得震惊的是这位酷爱音乐的姑娘竟然是个一味失明的姑娘,于是怜爱之心油然而生。
从第二之第五自然段,贝多芬决定给盲姑娘弹琴。
课文在描写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发现没有?第一个特点是:层层递进。
他为什么会靠近?靠近了为什么会推门?推门又看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就发展的扣人心弦了。
这就是写故事的诀窍。
第二个特点:因为这个故事有三个人物,作者写了三个人物的对话,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他的身份。
我们一块来练习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5.师生合作分组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旁白。
你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师不按照书里的顺序读,所以你们要特别注意听,想明白你们是什么角色。
6.总结学法现在明白了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人弹琴了吗?奇怪的的是贝多芬不仅弹了一首曲子给他听,而且是弹了一首再弹了一首,这是为什么?(板书:再弹一首)我们学了2——5自然段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找出相关段落。
(2)读文字。
(3)巧联想7.记住我们读书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脑子。
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穷兄妹俩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2分钟8.生汇报:说上一段话,用上“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