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方案)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游览北京满井时的所见所闻。
2. 课文结构分析:(1)引言:介绍满井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描述满井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3)结尾:表达作者对满井景色的喜爱和感慨。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袁宏道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2)提问学生对“游记”这一文体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解答和分享,教师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练笔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练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教案

《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游记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分析并欣赏《满井游记》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简要概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2 课文解读分析《满井游记》的游记结构和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解析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词和难点。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课文。
3.4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学生反思自己对课文的欣赏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进行详细分析和欣赏。
4.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教材《满井游记》文本。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和参考书籍。
文学作品鉴赏的指导资料和视频资源。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笔记本电脑和投影软件,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和作业评价。
的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重点标注。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满井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3 课文讨论讨论《满井游记》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满井游记》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环境的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5.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5.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4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环境问题。
7.3 拓展评价评价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目的通过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8.2 反思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教案

《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满井游记》的艺术特色。
3. 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2. 引导学生从《满井游记》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梗概概括《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游记中所描绘的满井景色、游人情感等。
2.3 课文解读分析《满井游记》中的重要词句、段落,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满井游记》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满井游记》,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满井游记》中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3.5 教师点评第四章:课堂练习4.1 练习题目1. 请简述《满井游记》的作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请概括《满井游记》中所描绘的满井景色及游人情感。
3. 请分析《满井游记》中的一个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
4.2 作业布置第五章:课后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集》、《苏轼文集》等,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6.2 比较鉴赏组织学生对《满井游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收获。
满井游记初中语文教案

满井游记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满井游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游览北京满井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满井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满井游记》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欣赏作者的描绘手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景色,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满井的美景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袁中道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关注《满井游记》。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满井游记》,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4.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描绘景色、表达情感的手法。
4.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
4.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审美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满井游记》,了解作者袁中道及其文学地位,查找相关资料,对满井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6.2 课中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袁中道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关注《满井游记》。
2. 学生自主阅读《满井游记》,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师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描绘景色、表达情感的手法。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
《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教案

《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括和描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3)能够分析并评价《满井游记》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作者游历北京满井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满井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概括和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测验,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满井游记》;2. 相关注释资料;3. 多媒体教学课件;4. 参考读物:其他相关游记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3)分析《满井游记》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满井游记》。
(2)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代游记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满井游记》的背景、作者和文学价值。
(3)分析《满井游记》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满井游记》,感受文本韵味。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满井游记》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满井游记》。
2. 背诵练习: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满井游记》。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游记文学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满井游记》中的典型描写,帮助学生理解文体特点。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阅读其他游记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满井游记》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满井游记》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满井游记》鉴赏
(教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满井游记》鉴赏(教学方案)
郗仲平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口古井,“径有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
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满井因此而得名。
袁宏道向来是弃尘世、近山水;官场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便兴冲冲急匆匆走进大自然。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饰不了他失意的郁闷。
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过两年,袁宏道又称病辞职,居闲达六年之久,再次开始他的漫游。
《满井游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而简洁,抒发主观感受融于叙事写景之中,结构松散自由,处处照应很像楔子把文章组接得规矩自然。
尽管通篇并无多少博大的社会内容,不过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公安派推崇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直写性情”的文学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作者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的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一笔带出燕地的特征。
花朝节也称百花生日,指农历二月十五,也有人说是二月十二,还有人说是二月初二。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踏青了,可是,人们出门走不了多远便被风寒阻截而归,只好闷闷不乐地瑟缩在斗室内。
这些内容看似信手写来,既未言及“满井”,又未见一丝游踪。
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却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
下文也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出手不凡,极其经济的一笔。
“天稍和”与“余寒”相应,是写天气的变化,也是写作者心
绪的解冻。
“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连用三个动词组成一个连动式句子,单刀直入,点明游玩所在,准确地表达出作者那种兴奋惬意的心情。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上文“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还未写春,读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至此,读者大悟作者铺陈的匠心。
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远离官场的“心近狂矣!痴矣”!作者心情愉悦,所以,他笔下的万物都是美好的: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
这里的连续作比不仅抓住了山水的形似,而且抓住了神似,唤起了读者更广泛的联想。
后人曾这样评价过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
”的确如此,融进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动人:“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垄上的麦苗出土不久,随微风摆动,那麦田竟然像飞驰的骏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衬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绝。
“柔梢”“寸许”,看来是作者信笔写实,把握全文就会发现,这和前面写河水“始解”,其波光“乍明”,就像镜子“新开”,
其光泽“乍出匣”;写山峦像美女刚刚洗过脸,“而髻鬟之始掠也”一样,都是通过生动的描述,来抓住初春特征的,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迹。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写起了那寥寥可数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边饮酒边唱歌;有的红装素裹骑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好一幅早春郊游图!“风力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很自然地从写他人,回到写主观感受,直观地写出早春的特征:寒中蓄暖。
恰如古诗所云:“二月春风似剪刀。
”尽管扑面的春风还带着残冬的威力,但毕竟剪出了满目春色。
继而,作者又由人及物,写起了山水间的飞禽游鱼。
令人惊叹的是,作者笔下的动物也通人情,“悠悠自得”,“皆有喜气”,这与其说是写客体,不如说是写主体,面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作者又怎能不“近狂矣!痴矣”!自然与人出神入化的和谐,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社会呢?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
作者好似还未尽意,又补上一句,以表明自
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惟此官也”的“惟”颇有独傲自慰的味道。
最后一句,看似闲笔,作者不过交代了为什么作此文,这是游记的通常写法。
透过文章的表层,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这个“近”指的并不完全是可见的两地间的距离,还有作者心灵与自然的贴近。
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籍,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词典》)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