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现代诗是十分有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中国现代诗三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后期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朱大楠等。
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
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
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
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袁可嘉《〈九叶集〉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参照《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穆旦的出现曾经为沉寂疲软的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激荡的生命活水,令人振奋,催人警省。
然而,在一个更需要现实斗争,更需要群体解放的时代,他的独特的个人思想似乎没有赢得更多的喝彩,继之而来的一个充满理想的新社会也并不乐意接受这位诗人的太多的苦难。
于是,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像一道夺目的闪电,穆旦迅速划过四十年代的夜空,消逝在昏蒙蒙、雾沉沉的地平线上。
(李怡《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教学方法举例论证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题为《最后一次的讲演》的文章,它的作者是(闻一多)。
2、闻一多先生不仅是民主的斗士,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他和徐志摩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诗歌流派,叫“新月诗派”。
关于诗歌创作,闻一多提出了他的“新格律诗”的主张,认为写诗要做到“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新月派”主张的诗歌创作的“三美”到底是怎样的“美”呢?我们首先来看“建筑美”。
二、例证分析1、写诗如盖房子。
房子设计施工得巧妙,就能显示出美感来,这就是盖房子的建筑美。
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建筑美”。
2、还是先看盖房子。
如果我要盖一四层楼的房子,每层楼开层七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变成下面这种形式——特点。
因此,所谓“建筑美”其实就是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3、我们再来看诗歌。
如果要在上面四幢房子的每一扇窗户里填进一个字,组成形式各不相同的四首诗,那么应该如何来填?(请四位同学来填)4、根据上面四首诗的不同形式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它们分别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
分别简称“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它们统称为“格律诗”。
三、学生实践1……2、闻一多称自己写的诗为“新格律诗”。
与古人的格律诗相比,它到底“新”在哪里呢?请结合他的《死水》来分析。
(1)它打破了格律诗五言和七言的一统天下,变成了九言。
(2)它打破了绝句和律诗四、八句的一统天下,变成了四句一组的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五节。
如果说古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某一幢房子的美感上,那么,闻一多先生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则体现在一个小区的美感上。
四、深入理解1、古代格律诗的“建筑美”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字句的构架上,而且体现在微观的内部节奏的安排上。
这些内部节奏的安排根据五、七言的不同形式,可以分化出“221”“212”(五言)和“2212”“2221”四种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国现代诗歌三首中国现代诗歌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生: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师:因此,这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
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2-4节。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某某某某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本名家骅,某某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某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某某某某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某某、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文学常识1.我国新诗的第二个流派——格律(新月)诗派我国新诗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但接着就兴起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
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不能过分直白松散。
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戴上镣铐跳舞”,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
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等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也就是新月诗派。
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诗歌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剪裁,有选择有剪裁就必定有创造,必定体现出作者情意的融合,便构成意境——即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意(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可见,意境实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
(二)重点宇词荡漾青荇漫溯斑斓笙箫漪沦残羹翡翠罗绮佝偻粗糙叫嚣踟蹰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柬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中国现代诗三首是现代诗的代表之作。
以下是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请参考。
(一)《再别康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1。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中国当代诗三首《致橡树》《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二. 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 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及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三. 作者简历: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殿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散文集《心烟》。
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郑愁予:当代诗人,作家,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
1949年夏去台湾,1958年毕业于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创作于此时。
1968年赴美,为美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成员。
1970年入文学院“诗剧作坊”,并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4年赴耶鲁大学任教迄今。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1982年开始写诗,先后出版诗集《河流》、《传说》、《麦地之瓮》(与西川合印),另外有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杀式》等。
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近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三首纸船——寄母亲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
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辨记。
四、课时按排课2—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
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
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
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
1923年8月,冰心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下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叠抛生词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
例:欢迎之至。
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颂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
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
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
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
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
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
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
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
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
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
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人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
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随堂练习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思考题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
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慈母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答案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是一条小河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以人拟物和对偶修辞。
(二)能力训练点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奉献是一种爱。
(四)美育渗透点领会冯至的诗具有的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
二、不法引导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内容,讨论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词语。
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以人拟物、对偶修辞。
2.难点:对“大海”的理解。
3.疑点:“小河”流人大海的理解。
4.解决方法:细读诗句,咬文嚼字。
四、课时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2.讨论、研读全诗;3.模仿、创造(见随堂练习)。
七、教学步骤导语我们知道在中国新诗作者中,郭沫若、冰心、闻一多的诗歌成就很高。
冯至的诗如何呢?冯至的诗既不热情,也不潇洒,要让冯至的诗获得青年的普遍爱戴,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几乎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冯至的诗有了自己的代表性。
他代表着青年中那不被人强烈注目且无意获得人的强烈注目的一部分人的情感特征。
他的诗虽然没有绚烂的色彩,狂欢的热情,奇特的形式,但其情绪秾(nóng草木茂盛:天桃管秾李)挚,在沉静中自有一种不易挥发罄尽的韵味。
所以鲁迅说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一)明确目标1.理解诗中“我”“伤”“大海”“小河流人大海”的含意。
2.以人拟物和对偶修辞。
(二)教学过程1.朗读2.字:粼漾3.词裁剪: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尺寸裁开。
漂漾:漂浮动荡。
幻散:(希望等)像幻境一样地消散。
4.提问:冯至的这篇《我是一条小河》幽婉凄清,诗思质朴晓畅。
整体感知全诗。
这首诗写的是青年人深深的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写出了年轻人的淡淡的感伤。
(1)提问:这首诗分四节,每节都说了什么?如何划分层次?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
诗的感情的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
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
小河和岸上人原来并不相干,但诗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诗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倾心钟爱的姑娘。
这两节诗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
诗的第三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衣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
这种由乐境人哀境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
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愁中见执著。
(2)提问: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诗中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看“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
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
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
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想见愈是“无心”愈是有情。
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静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
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映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
此外,还多用叠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
整个看来,它运用对偶修辞格,格式较为规整,但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因而显得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三)总结、扩展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加以补充和肯定。
这节课,我们运用朗读、欣赏、分析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了诗的思想内容,理解了诗人细腻真挚的感情,和在诗中带有的一种淡淡的怅惘。
八、布置作业对《我是一条小河》中的“我”“你”“大海”“小河”流人“无情的大海”,你是怎样理解的?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我”理解为多情的男子,诗中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
“你”指的是被“我”爱上的姑娘。
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不相干,但抓住佳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
“大海”理解为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小河”流人大海理解为,“小河”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
可理解为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折磨,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
修辞方法参见“整体感知”部分。
随堂练习作者以“小河”自比,小河流淌的过程就是“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试以《我是一片白云》为题,写一段抒情的话来寄托你的一种情感。
色彩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诗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丰富的想像力。
(三)德育渗透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四)羹育渗透点欣赏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美和图画的色彩美以及这首哲理诗意蕴深广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