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常常导致偏误。
这些偏误包括词语的用法、语序和语气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分析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造成偏误的原因1.母语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母语的语言习惯会影响到语法的学习和应用。
许多外国人的母语中,词语语序和汉语不同,因此他们很难正确地运用语法。
例如,英语中的主谓宾语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而中文中的语序通常为“主语+谓语+宾语”。
2.语法规则复杂汉语的语法规则相对比较复杂,许多语言学者认为中国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因此,外国学生常常会遇到不同的语法困难,例如时态、语气和介词等。
3.文化差异汉语的语法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些文化概念没有直接对应的英文或其他外语,所以外国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或学习。
例如,“谦虚”和“尊敬”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在学习和使用这些词语时,外国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二、解决偏误的方法1.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当加强对于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学习,例如词序、主谓宾语等。
了解汉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外国学生减少使用汉语时的偏误。
学生可以阅读汉语语法书籍、参加语言学习班,并进行汉语阅读和书写实践。
2.注重语境理解学生应当注重语境的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各种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如果没有语境或文章背景,学生可能会产生不正确的词语搭配或用法。
例如,“我昨天吃的鱼很好吃”这句话中,如果没有上下文,很难理解“吃”的是“鱼”还是“很好吃”。
3.实际应用语言实际应用语言是很重要的。
学生应当在真实环境中使用汉语,例如和中国人沟通、阅读中文报纸等。
只有实际操作汉语,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
4.及时纠正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如果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就能够减少其在日后学习中的影响。
学习时应该重视错误的处理,并找到正确的方法来纠正错误。
总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了解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从而更好地运用它。
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视为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
然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学习汉字往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他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字形的复杂性以及词义的多变性等。
因此,外国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误。
本文旨在分析外国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常见的偏误,并探讨其原因及改进方法。
首先,一些外国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经常犯的错误是错误地理解或应用拼音系统。
汉字是由拼音和笔画组成的,因此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拼音系统是学习汉字的基础。
但是,由于拼音与母语语音系统的异同,外国学生往往会把拼音的发音应用于汉字的发音上。
例如,一些外国学生会把声母b读成/b/而不是/p/,导致发音错误。
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关于字形的偏误。
汉字的字形复杂多变,一个字的不同字形往往会对应着不同的词义。
然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区分这些不同的字形并理解它们的词义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
他们往往会把字形相近的字混淆,从而导致对汉字的掌握出现偏误。
例如,“上”和“下”这两个字形相似,但意义完全相反,外国学生常常容易混淆。
此外,汉字的词义也是外国学生容易犯偏误的地方。
汉字的词义往往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一个字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词义,而一个词也可能由多个字组成。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理解和应用这些多样的词义是一项挑战。
他们往往会将同一个字用于不同的词义,或者把一个词的不同字义混淆,导致理解上的偏误。
例如,“朋友”这个词,外国学生可能只理解为“friend”,而没有意识到这个词可以用于形容家人、同事等其他关系。
那么,为什么外国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容易出现这些偏误呢?首先,拼音系统与母语语音系统的差异是造成拼音偏误的一个主要原因。
外国学生往往会直接将拼音的发音规则套用到汉字上,而没有意识到拼音系统与汉字发音之间的差异。
其次,字形的复杂性是导致字形偏误的原因之一。
相近的字形容易混淆,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不同字形背后的差异。
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肖奚强2009中文摘要外国学生语料中存在大量汉字书写偏误现象,为了描述偏误现象的特点,阐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得到偏误产生的规律和特点,本文进行了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
本文按照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损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三种类型对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现象进行分类,各类又可细分为:部件的改换包括形近改换、意近改换和类化改换;部件的增损包括增加意符和减损意符;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包括母语迁移变形和部件镜像变位。
形近改换是各个学习阶段和不同母语背景学生语料中都最常见的偏误类型。
形近的部件常干扰学生书写时的选择,学生对形近部件区别特征的认知需要加强。
初级阶段偏误数量较多,中级阶段偏误数量大幅减少并进入稳定状态,到高级阶段偏误数量不再有明显减少。
中级阶段是外国学生汉字习得的过渡阶段和关键阶段。
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强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形近改换、意近改换、增加部件和减损部件四类中的表现与汉字文化圈学生差异较大。
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远远多于本族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汉字的特殊构形特点的确给外国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但在各类偏误数量分布来看,外国学生与本族小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大。
关键词:汉字汉字部件偏误分析习得AbstractIn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 writing corpus, there are large amount of error phenomenon.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se error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these error phenomenon and then to find out some disciplin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rror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stematical errors and acquir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foreign learners.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stematical errors in character writing by foreign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of components. We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errors: 1. Errors of substitution; 2.Addition and omission errors; and 3. Erroneous variants and misplaced components.Error of substitution caused by similar appearance is the most common error type in every learning stage and in the corpus written b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hen writing characters, the similar appearance of components alway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choice. Thus, we should reinforce students’ the similar components Cognition ability.The amount of errors is the most in early stage. In middle stage, the amount decreases at large amplitude and come into a stable state. In late stage, the amount not decreases at large amplitude any more.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iddle stage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key stage of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 acquisition.The writing condition of students come from Sinosphere is better than the condition of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latter has large differences in four types with the students come from Sinosphere.The errors written by foreign students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of Chinese pupils. The special struc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use a certain difficulties for foreign students. But the amounts of every error types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foreign students and Chinese pupils is not big as we thought.Key words: characters component error analysis acquisitio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动词运用的偏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有效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水平,以及弘扬中华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一定量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同种类动词的缺失情况,并就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候出现的偏误的类型、偏误出现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做初步探讨,以期找到减少外国人在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方法。
以下就从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及其出现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去。
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外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在动词方面出现的偏误大约分为语用和语法两个层面。
而就语用层面来说,又有近义词混淆、词意混淆以及不合理搭配等情况;语法层面则有误用、多余、缺失等方面的偏差。
以下将对此一一进行叙述。
(一)语用层面的偏误一、近义词混淆意义相近的动词误用多指在该用甲动词的地方却用了乙动词,而这两个动词的意义是相近的,因而产生偏误。
外国人学汉语者误用动词的情况是常见的,也是复杂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如:“我下午见面朋友了”“他们都来机场送行他”。
“见面”“送行”在汉语里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如果想引出关涉的对象,可以借助介词来完成,表达为“和……见面”“为……送行”。
教师纠正这类偏误时,一是要讲清楚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特点,二是要采用对比法,进行汉语和外国人母语的对比,要让让学生明确汉语中是通过介词结构来引出关涉的对象,并不断练习以增进学习效果。
2.名词误用为动词如:“这个问题我不会答案”“你和他关系了吗?”在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个例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而其用名词“答案“代替了动词“回答”,动词“回答”就是在名词“答案”后加上附加成分派生出来的;第二个例句的本意是:你和他联系了吗?毋庸置疑,应将”关系“改为“联系”。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然而,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词语偏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现象,探究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策略。
学习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许多其他语言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汉语的声调对词义有重要影响,而印欧语系则没有;汉语的词汇中,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现象较为普遍。
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也不尽相同,例如修饰语和中心语的顺序、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等。
这些难点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面临诸多挑战。
词语偏误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词语偏误会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
例如,学生可能会将“不好意思”和“对不起”混淆,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意思相似,但在某些场合下,它们的使用是不同的。
词语偏误会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而避免使用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效果。
词语偏误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在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因为使用错误的词语而失去分数。
外国学生出现词语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母语干扰:学习者往往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使用母语的语法和词汇,从而造成词语偏误。
缺乏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者可能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导致使用错误。
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学习者可能不理解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某些场合下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词语偏误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同义词混淆:例如,“全部”和“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能。
声调错误:例如,“大”和“呆”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它们的声调是不同的。
词性错误:例如,“快乐”是一个形容词,但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其用作动词。
语境错误:例如,“请勿打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短语,但学习者可能会在不适当的时候使用它。
《2024年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范文

《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篇一一、引言在泰国,随着汉语教学的日益普及和深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其中,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常见的偏误,并探讨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二、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类型1. 声母偏误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母时,常常出现混淆或发音不准确的情况。
例如,容易将“b”和“p”,“d”和“t”等发音相似的声母混淆。
此外,对于一些带有特殊发音部位的声母,如“z”,“c”,“s”等,由于发音方法与泰语不同,学生往往难以掌握。
2. 韵母偏误韵母的发音偏误也是泰国学生常见的语音问题。
例如,在发复韵母时,如“ai”,“ei”,“ao”等,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音节的结构和发音技巧。
此外,对于带有特殊音素的韵母,如后鼻音“ang”,“eng”等,由于发音方法和舌位与泰语差异较大,也容易导致偏误。
3. 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系统与泰语不同,这是导致泰国学生发音偏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容易出现声调混淆或升降调不准确的情况。
三、偏误成因分析1. 母语迁移影响由于泰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导致发音偏误。
例如,泰语的辅音音系和元音音系相对独立,而汉语的音节结构则较为复杂,这给泰国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难度。
2. 教学方法不当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泰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汉语语音的发音技巧和要点。
此外,部分教师可能存在口音问题或教学不严谨的情况,也会对学生的发音产生不良影响。
四、解决方法1. 加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训练针对泰国学生的发音偏误,应加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反复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音素和音节。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汉语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语言,语法结构独特,对外国人学习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见的语法偏误。
一、汉语句子结构的错误汉语句子的结构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别,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出现句子结构错误的情况。
例如,他们经常将状语放在主语后面,导致句意不清。
正确的句子结构应该是“主语+谓语+状语”。
二、动词时态的误用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动词时态错误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母语动词的时态用法与汉语不同,需要适应汉语中表达时间的方式。
例如,他们经常使用“了”表示过去事件,而不是使用正确的过去时态。
需要注意的是,“了”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不一定表示过去。
三、量词的误用汉语中存在很多量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往往容易出错。
他们经常使用错误的量词或者不使用量词。
例如,他们会说“我有两个猫”而不是“我有两只猫”,或者说“我买了苹果”而不是“我买了几个苹果”。
正确使用量词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地道。
四、语序的错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常出现语序错误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母语语序与汉语不同,需要适应汉语的语序特点。
例如,他们经常将疑问词放在句子的末尾,而不是放在句子的前面。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疑问词+主语+谓语+其他成分”。
结论: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会出现语法偏误,主要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导致的。
要克服这些偏误,外国人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并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不断纠正错误。
同时,教师在教授汉语时应注重帮助外国人解决语法问题,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
总结: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出现语法偏误,主要包括句子结构的错误、动词时态的误用、量词的误用和语序的错误。
要克服这些偏误,外国人需要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并通过语言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来纠正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迄今为止,“偏误”这一术语引入我国只有二十多年。
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法偏误分析更是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文章主要以二十多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依托,从词法和句型两个方面,对外国人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的语法偏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语法偏误分析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标签: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词法,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①据此,我们将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分成词类偏误和句型偏误两大类分别进行综述。
文章文献的主要来源为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在近70篇的语法偏误分析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46篇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一、词类偏误分析在外国人语法偏误分析的研究中,词类的偏误分析占了70%多。
②其中对实词的研究占词语偏误分析的55%,虚词占45%。
在词类的划分上,我们依据的是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的语法部分,以便于分类统计。
③(一)实词偏误分析对外国人汉语实词的偏误分析都集中在了副词和动词上,很少涉及其它词类。
1.副词偏误分析在词语偏误分析研究中,副词所占的比例最高。
陈小荷(1996)以北京语言学院的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和副词“也”有关的偏误进行分析。
通过语境分析和背景分析调查留学生使用副词“也”的使用率、偏误率、语法结构上的偏误原因以及与使用率和偏误率有关的语篇属性。
通过语境分析将偏误分为四种类型并分析每种类型出现的情况,分类详细全面。
通过背景分析调查了副词“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最后得出结论:语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偏误发生的范围,“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与母语背景和语料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陈先生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语境分析对语法偏误分析所起的作用,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金昭延(2001)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句法功能方面的错误和原因。
这是国内韩国人对韩国留学生学习副词进行研究的少量文章之一,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文章只是通过汉语和韩语之间的差异对比来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不仅仅是母语的负迁移,对其它因素也应当有所涉及。
聂丹(2004)从单纯的释义导致副词在使用上出现偏误出发,以语气副词“竟”为例,从句法结构、语义类型、语用规律三个方面总结了语气副词“竟”出现的类型,并对易出现偏误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综合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来分析,减少因单纯的词语释义导致学生使用上出现的各种偏误。
文章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出发角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教材的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胡云晚(2005)将外国学生使用程度副词“非常”出现的偏误分成五种类型,即:“非常”对动词、形容词的兼容选择,“非常”与程度副词的共现,“非常”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及连用后对形容词、动词的选择,“非常”对“比”字句的选择,“非常”的静态程度定性与动态性的不相容。
文章对五种偏误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并从语法的角度论证其成因,其中也涉及到了语用的因素。
袁毓林(2005)以中介语语料库中和“不”有关的偏误的句子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将偏误的句子进行归类。
句法方面偏误的句子又分成九个小类进行分析,并简要论证其出现偏误的原因。
袁先生对偏误分类详细,但是文章例子多而对偏误原因的阐述似乎有些欠缺。
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是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中有分歧的“没有”④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将偏误进行分类,同时简要阐明偏误的原因。
袁先生的两篇文章对今后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郑艳群(2006)以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为来源,对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考察。
结果发现以往文献中从经验出发而得出的某些偏误类型在实际情况中出现并不多,而某些偏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我们认为,这一研究发现将会推动语言本体研究,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同时我们意识到,不能局限于固有的理论模式框架,要敢于突破,找出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方法。
副词的偏误分析是研究的重点,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尚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这都需要共同的努力。
2.动词偏误分析相对于副词而言,动词的学习相对容易些,因此关于动词方面的偏误分析并不多。
这或许和动词在句子中所作的句法成分比较固定,不像副词那样复杂灵活有关系。
戴国华(2000)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戴先生将动词的偏误分成八类: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误用;名词和动词的误用;动词和形容词的误用;离合动词的误用;系动词“是”的误用;动词多余;词义不明造成的误用;母语动词误用为汉语动词,对每种类型都进行举例分析。
我们认为这是目前对动词偏误分析较全面的研究。
但是,在原因的阐述上,戴先生只将其归因于母语的语法体系的负迁移,对其他原因没有加以说明。
尽管如此,文章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的偏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留学生汉语动词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一篇关于日本留学生使用汉语动词偏误的文章是吕滇雯(2000)对动词重叠式的研究。
文章对是否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的语境进行分析,在肯定使用的前提下,再分析如何组织正确的语法结构。
文章总结了动词重叠式使用的规则,对留学生汉语的学习有实用价值。
陈若凡(2002)对留学生使用能愿动词“能”和“会”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陈先生通过英汉语法、语义的对比来分析留学生产生的偏误。
与以往的对比分析所不同的是,陈先生认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母语与汉语之间有明显差异的地方,而是两种语言在形式或者意义上差别最小的地方。
我们认为,事实上两种语言明显的差异更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因而会避免出现错误,反而是那些注意不到的细微差别更易产生偏误。
汉语的能愿动词“能”“会”与英语的情态动词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了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我们认为,陈先生的分析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虚词偏误分析1.介词偏误分析崔希亮(2003)以中介语语料库为依据,对欧美学生习得汉语介词进行研究。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介词的使用频率、偏误率,并且通过与其他国家学生使用情况的横向对比以及每种介词使用情况的纵向对比,发现欧美学生使用介词的规律。
崔先生将出现的偏误分成九种类型,对每种类型都进行语法结构上的分析。
在教学策略上,崔先生引入了认知理论提出教学意见。
我们认为,崔先生的研究是偏误分析的一大进步,尤其是数据的横向、纵向对比和认知理论的引入,这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艳华(2005)对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
在传统的语法偏误类型即遗漏、误加、错序的基础上增加了认知的偏差和难点句型中介词短语构建的错误。
同时,对偏误的成因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负迁移上,既有教师的客观方面的失误,也有学生主观上学习策略的偏离。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以探求学习者习得汉语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是一大进步。
我们认为,发现问题并不是研究的目的,重要的是知道问题出现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知道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会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介词“在”是留学生较早接触的虚词。
李金静(2005)对留学生习得“在+处所”结构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指出“在+处所”结构的句法功能,即在句子中作定语、状语和补语。
针对这一功能对每种句法成分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其中还包括语序和在“把”字句中的使用偏误。
我们认为,文章分类详细,分析详尽,如果能进一步指出如何针对偏误进行教学将更加完善。
2.助词偏误分析汉语助词的偏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了”⑤的分析上。
王有芬(1996)从偏误原因的角度对母语为日语和韩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偏误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造成偏误的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的泛化。
韩在均(2003)在韩汉翻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病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
作者依然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汉韩语的不同并分析偏误的原因。
与王有芬的研究相比,后者对“了”的偏误分类更加详细,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对比分析的局限。
辛永芬(2001)从留学生使用“已然”类时间副词的角度考察助动词“了”的偏误使用情况。
分析在“已然”类时间副词的句子中,造成“了”泛化的原因,文章选取角度新,原因分析详细,有助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高霞(2005)在前人对结构助词“的”研究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及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时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这一点是文章的进步之处。
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要多角度的进行考察。
3.语气词偏误分析徐丽华(2002)将外国学生使用语气词出现的偏误分为四类:遗漏、误加、多余、错位,并分析了偏误的原因。
我们认为,文章对偏误类型的分类与鲁健骥(1994)对外国人汉语语法的偏误分类大体一致。
但是在偏误原因的阐述上较为详细,值得借鉴。
4.连词偏误分析徐丽华(2001)通过具体的材料对外国学生使用连词的偏误进行分类并分析原因。
虽然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新的突破,但是弥补了对连词偏误研究少的缺陷。
二、句型偏误分析虽然对句型偏误的研究不如词类那么丰富,但是研究范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句式上:(一)“使”字兼语句李大忠(1996)对具有中等以上汉语水平的八个国家的外国学生使用“使”字兼语句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通过汉语语法规则来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
李先生的分析是基于静态描写的方法,说理性很强,理论丰富。
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二)“被”动句柳英绿(2000)通过韩汉语之间的对比对韩国留学生习得“被”动句的偏误进行分析。
柳先生主要是通过汉韩“被”动句中主语、宾语及谓语之间的差异来找出韩汉语的异同,并以两者之间的差异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分析偏误的原因。
尽管对比并不全面,韩汉语“被”动句之间的转译规律也没有找到,但是在韩国留学生“被”动句习得的主、谓、宾语研究上已经起到了开山的作用。
王振来(2004)也对韩国留学生习得“被”动句偏误进行了分析。
王先生主要是从有标记的“被”动句和无标记的“被”动句两方面来讨论留学生习得“被”动句的偏误情况,在内容上更加完善。
在教学方法上,王先生提出“情景教学法”,在具体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在教学中少讲术语,不用背概念,多举例子,以学生理解为主。
我们认为,王先生的教学建议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有”字句“有”字句是现代汉语教材中较少涉及的一种句型,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