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分析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武汉流浪乞讨人员调查分析方案

武汉流浪乞讨人员调查分析方案

武汉市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书作者:高二<4)班赵思怡程怡立项报告书调查目标:流浪乞讨人员情况调查目的: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街头的景致也越来越美了,然而在这样的美景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却有一种极不和谐的景象,时时混杂于其中,甚至有发展壮大之势,这就是流浪乞讨人员。

走在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

他们与我们这座大都市的容貌极不协调,与人们美好的生活极不协调。

为了弄清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靠乞讨为生,确立了此项调查目标。

目的在于引发对治理这部分人的思考意见。

调查方式:观察、填写调查问卷及调查表、走访相关知情人、上网查询资料。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街头的景致也越来越美了,然而在这样的美景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却有一种极不和谐的景象,时时混杂于其中,甚至有发展壮大之势,这就是流浪乞讨人员。

走在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

他们与我们这座大都市的容貌极不谐调,与人们美好的生活极不谐调。

当你独自一人走到一处路口,突然一只黑手或一只破碗伸到你面前,嘴里还念念有词,着实会令你吓一跳,逃也似地离去。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为什么要靠乞讨为生呢?怀着对他们的好奇,我们对几条繁华街道上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跟踪调查。

一、观察1、乞讨人员据我们观察,在的武昌中南路一带,就有很多乞讨人员,有一大半是由一位大人拉着一、两个小孩缠着路人要钱,口里念着“给一点吧,谢谢——给一点吧”等等。

大人在要钱时若碰了大钉子,一般就另寻目标;可要是一、两个小孩在要,95%的情况下是在碰钉子时使出绝招“抱腿拉衣术”——也就是说,如果路人不给钱,就四肢抱住路人的某一只腿,给其施压,或是双手拉住路人的衣角,一直跟着路人,而路人也不好意思疯狂打骂,于是丢下几角钱尽快的了结了此事——况且这些小孩也是不见钱财不放弃的。

在中南路贝塔斯曼会员中心的门外靠近自行车道的地方,一名成年男子光着上身,磕头如捣蒜,口中不停地哭号,身边躺着一个“睡着”的小孩子,大人面前放着一个碗,如此壮举,也并未引起人们的同情。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精选2篇(一)标题: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引言:乞丐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群特殊人群,他们靠向过路人或社会公众乞讨生活。

本报告旨在对乞丐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包括乞讨原因、生活状况、影响因素、社会反应等相关内容。

一、乞丐的乞讨原因:1. 贫困和失业:部分乞丐是因为贫困和失业而无法维持生计,迫不得已选择乞讨。

2. 残疾和疾病:一些乞丐因身体残疾或患有严重疾病而无法工作,只能依赖乞讨维持生活。

3. 治安环境:一些乞丐是逃避家庭或社会的不良环境,选择到城市乞讨。

二、乞丐的生活状况:1. 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乞丐没有稳定的居住地,通常在公园、桥下、地下通道等处露宿。

2. 饮食和卫生条件:乞丐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很多乞丐都依赖于社会救助机构或善心人士提供的食物和洗漱用品。

3. 社会支持:一些乞丐通过救助机构和慈善团体得到一定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三、影响因素:1. 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贫富差距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陷入贫困境地,成为潜在的乞讨者。

2.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收入来源,成为乞讨的一部分。

3.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个体乞丐由于学历和技能匮乏,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四、社会反应与帮助:1. 同情与帮助:一些公众对乞丐持有同情态度,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提供食物、衣物等必需品。

2. 社会批评:部分人认为乞丐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呼吁社会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援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结论:乞丐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乞讨原因主要有贫困和失业、残疾和疾病、治安环境等。

他们生活状况较差,饮食、卫生条件有待改善。

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发展、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是影响乞丐现象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乞丐的态度既有同情和帮助,也有批评和呼吁。

为帮助乞丐摆脱贫困,社会应加大对乞丐的关爱与援助,同时将问题的根源纳入社会改革议程中。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生活非常艰苦,她们经常受到各种歧视和压迫,生存状况非常脆弱,因此需要得到一定的救助和帮助。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作为济南市的主要救助机构,对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情况进行研究,对于科学有效地进行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对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状况,通过对救助情况的深入研究,探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加强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提高救助质量和效果。

这不仅对于提升济南市的社会福利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全国救助工作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对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同时,本研究将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得出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能够对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发展,提高城市福利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同时,本研究将对全国的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产生借鉴作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全国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人 认为帮助流浪 乞讨这种现象 的责任在于政 府和有关救助 组织,而只有 27%的人认为 他们很可怜、 值得同情。
你是如何看待乞讨人员的?
27%
A.很可怜,值得同情 B.都是装出来的,不必理会 他们 C.应该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 织来救助他们
62%
11%
半数以上的人 会理性地看待 乞讨现象,根 据与乞讨人员 接触时的情况 而确定。原因: 事实上很大一 部分乞讨人员 不是真的家庭 贫困或无法赚 钱才乞讨,而 是当成一种谋 生手段。
者或是无人抚养的
孤儿。
5.卖艺流浪乞讨者:
1)身体健全,以唱歌、 耍杂技、书画为资 本向行人讨要钱物 的; 2)肢体有缺陷,半卖 艺半乞求同情的。
6.好吃懒做的流浪乞讨者:
• 以抱小孩 (婴儿)、携带 家中孩子或老 人来博取同情的 流浪乞讨者 。
7.贫困流浪乞讨乞讨者: 家乡家庭生活贫困(如偏 远山区的人民、年老无力赚钱 且无人抚养),生存状况 恶劣,认为乞讨比回家 乡过穷日 子好。 占少数。
•3
对城市交通秩序造成影响
我们在街上偶尔看到流浪人员趁红灯的时候 去进行乞讨,还有一些干脆占领某个路口进行乞 讨,这些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 4 影响社会治安环境及稳定,使犯罪 问题加剧
流浪乞讨人员趋于复杂化,有关管理部门的 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流浪乞讨 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经费与时间。
如果你遇到乞丐,你是如何对待?
14% 10% 3% A.会给钱 B.看情况 C .不给钱 D给食物 73%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有77%的人选择不理会, 仅有7.8%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因为在平时乞 丐身份进行行骗的已很常见,且报纸新闻上也报道 过,很多人都怕受骗上当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人们 对乞丐的情感变得冷漠了,好心施舍最后发现是骗 子,就会造成人们“同情疲软”。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流浪乞讨现象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人们的生存与尊严。

在城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流浪乞讨人员,他们穿着破旧,行动疲惫,脸上带着失落与绝望的表情。

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往往是因为生活困境、家庭问题、精神疾病等多种原因而无家可归,无依无靠。

他们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暴力等种种危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边缘化和忽视。

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不仅令人痛心,更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如何有效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返社会。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审视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探索可行的救助之路。

通过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与关爱,我们可以为他们带来一线希望,让他们重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为构建更加和谐与包容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分析其特点和现有救助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并探讨建立多元合作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对流浪乞讨人员个案的观察与分享,反思目前救助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之处,探讨未来加强社会工作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社会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帮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1.3 研究意义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探索,旨在通过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特点分析、现有救助措施的评估与问题、社会工作干预策略探讨、多元合作模式的构建以及个案分享与反思,为改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研究意义在于强调社会工作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浪乞讨人员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固原市流浪乞讨者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固原市流浪乞讨者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69理论前沿与综合论坛1.调查基本情况说明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固原市市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人群展开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

走访固原市救助管理站,向相关单位了解情况,与3名工作人员访谈,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救助管理中心进行参观。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固原市街头流浪乞讨者现状据走访结果显示固原市商城门口共有6名长期流浪乞讨者,其中有一残疾妇女带着小孩外,其余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常年乞讨,故固原市救助管理站都有详细的户籍所在地、健康状况等一系列相关数据记录,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人中部分持有残疾证、部分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定期,还有部分来自外地流浪乞讨者在固原市街头进行乞讨,基本上分为:职业乞讨人、走失孤寡老人、具有生理缺陷三类。

具体情况如下:(1)固原市流浪乞讨者数量较多据调查显示,有53.42%的市民表示会经常遇到流浪乞讨者,在社会构成群体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流浪乞讨者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绝大多数流浪乞讨者会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乞讨,据观察固原市商城门口聚集了大量乞讨者,但其马路对面的新华百货高消费地带却没有流浪乞讨者。

这是由于商城与新百商城管理体制之间的不同,新百作为一个公司制管理商场,注重营造良好消费氛围,商场保安是纪律的维护者更是公司形象的代表者,故在管理上更为严格;而商城是个体经营,保安只负责商城建筑的关闭与开放,故对于周边环境的管理相对宽松。

(3)流浪乞讨方式具有地域特色据调查23.97%的以少数民族习俗进行捆绑乞讨,具有地域特色。

固原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穆斯林文化中“乜贴”是一种基于信仰上的和谐观,也是一种“心理疗药”,在开斋、出殡等重要事件,不分时间、地点、人们都会散乜贴,这给予职业乞讨者获取收益机会。

2.2原因分析(1)相关部门根据调查,救助站救助工作量大,对待无自理能力的人,救助站工作人员需服务其洗澡、照顾其基本生活起居,24小时全程看护,夜晚十点至凌晨两点要不定点在市区巡逻。

关于乞丐乞讨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乞丐乞讨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乞讨现象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课题指导教师: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调查一、课题的来源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虽然日益发展,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乞讨这条路,随着乞丐数量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担,也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在人流较为聚集的地方,常有乞丐纠缠着人们要钱,更有甚者直接在马路中央死缠烂打。

若其真是因生活所迫、无劳动能力的,相信我们不会吝啬,但是如果这是一场蓄意的欺骗,那我们的心会不会因此而变得冰冷?!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次调查以及报告希望引起社会关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措施,以出去(消除)人们的不便,使社会发展更为平稳、和谐。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1、课题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调查、网络查询等方法2、课题进程的安排:第一步、通过网络以及社会生活体会详细了解社会上乞丐乞讨的现象,并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步、进行社会调查,发放调查问卷。

第三步、总结、研究、交流、反思调查结果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四步、与指导老师交流合作,整理报告。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合作交流、撰写调查报告。

负责人: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出行时遇见乞丐,对于这些乞丐的乞讨,或许我们该给予施舍,但那些不残不老、四肢健全、尚未失去劳动能力的,我们又不禁发问:该给他们钱吗?!更让人厌烦的是那种死缠烂打类型的。

(还有一些甚至认为我们理所应当给予施舍,对于一些身体健全的乞讨者,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给予施舍,而他们却因觉得少或不给而存在一种扭曲的心态)所以我们通过开展此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广泛群众对于此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于残疾和年老的乞丐持以同情的态度,对于尚未失去劳动能力的,70%以上的人不会给予施舍。

80%以上的人希望政府对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可见这些乞丐随处乞讨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关键词:乞丐施舍劳动能力关于调查问卷的总结·经常遇见乞丐的地方:广场、车站、超市门口、路口·当遇见乞丐时通常会怎样做对于年老的A很大方地掏钱给他 10%B给,但不多 70%C看两眼,但不会给钱 15%D看都不看一眼,直接绕道 5%对于年轻的A很大方地掏钱给他 0%B给,但不多 20%C看两眼,但不会给钱 45%D看都不看一眼,直接绕道 35%对于残疾的A很大方地掏钱给他 23%B给,但不多 77%C看两眼,但不会给钱 0%D看都不看一眼,直接绕道 0%·你认为乞丐的存在是否影响社会发展A会,没有他们社会发展会更快 34%B不会,顶多影响市容 57%C不会有任何影响 9%·你认为政府是否有必要对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A很有必要 80%B不是很有必要 15%C完全没有必要 5%·若有你认为政府应怎样管理?A遣送回家 10%B送至收容所 10%C安排就业 50%还有30%的人认为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措施。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

有的人大热天在办公室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就可以过得很安逸;有的人不论是寒冬酷暑都要从事着繁杂辛苦但工资却不高的工作,他们整天为了生计奔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挫折时还是很难应对,这时候他们就很无奈的成为了乞讨者。

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边,都有着一群人,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身带残疾,或年老体衰,看着他们那被烈日暴晒被寒冬刺骨被虫蚁叮咬被人们践踏的肮脏的身子,他们那常年累月不曾洗过的头发与身体,他们那因被折磨与歧视而迷惘的早已失去了那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天真的双眼,我们的同情心是否还一如当初?最近网上热炒的“犀利哥”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流浪乞讨群体的广泛关注。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乞丐者的行列,他们行走于繁华的街头,晃荡在大学校园周围。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只能通过乞讨的方式向社会求助,但被人操控的职业乞讨者和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存在。

后者的存在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的问题,同样也削弱了社会大众对那些真正的乞讨人的同情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

如今人们对那些乞丐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难堪的局面?很多职业乞讨者就是利用社会的同情心对大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态度决定行动,对乞讨者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大家不同的行动,是冷眼旁观是无动于衷还是热忱相助?因此研究大众对这些街头乞讨人员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不仅代表着先锋群体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和价值导向。

而且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大众的态度。

因此,我们小组成员就以自己周围的同学为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改变这些社会问题稍作一些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2010级劳保1班
学生姓名:张三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极易出现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等不良现象,贫穷和犯罪在群体中的蔓延又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他们这一群体。

在我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下属的社会福利司建立起各地方救助管理站,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法》为依据,管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主要救助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但是由于救助管理目标上的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和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导致该群体生存发展历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我们可以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关于完善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对策建议。

流浪乞讨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乞丐的团体化、职业化、经营乞丐的现象、乞丐群体复杂化、犯罪化、乞丐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乞讨方式手段呈现智能化、多样化。

这些都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
群体的关注与救助,通过调查研究,对流浪乞讨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其辨析能力。

二、研究意义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首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市容,又带来了违法犯罪问题,同时也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政府也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管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所以,研究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分析产生这些态度的原因,从而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其次,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于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对《收容遣送制度》和《救助管理办法》的比较,以及分析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从立法、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探索新的救助制度;二是实务领域的研究,一些学者、新闻工作者以及救助管理人员,调查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构成以及生存现状,分析乞讨原因、乞讨方式、乞讨特征。

但是,我们从研究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态度的视角出发,尝试提出解决该类社会问题的措施,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模式,有助于丰富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这是对当前流浪乞讨研究的创新。

最后,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我们打破了过去对流浪乞讨
人员本身的研究视角,转而从研究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态度的视角出发,进一步调查产生这些态度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有助于我们分析为什么当前的社会参与不足,进而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同时也这为现阶段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
1、我们通过资料考查收集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分析。

2、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城市居民的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对流浪乞讨的现状及政策的实施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分类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

3、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提出相应的存在问题原因和建议。

四、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条件的调查。

2、石家庄市公众对此类人员的态度。

3、政府人员对这一人群面临的相关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
1、管理情况的调查。

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有因灾害或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者,他们确属社会救助的对象;有以乞讨为生财手段的好逸恶劳者,属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以流浪乞讨又无理上访或偷摸拐骗从事违法活动者,属于社会治安管理对象;有少数犯罪逃逸或流窜者,属于刑事惩治的对象。

对于拒绝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公安机关、城管等部门在管理中,均存在缺乏执法依据和执
法手段的问题,那些特殊教育的对象、治安管理对象、刑事惩治的对象,已经成为管理盲区,急需深入调查。

2、自愿求助者。

在实地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别的救助站转来的需要本救助站进行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仅有一小部分人是自己寻求救助的。

而在这一小部分自愿寻求救助的人当中,大部分属于暂时还没有流浪乞讨的投亲不着、务工不着、无钱看病、从家里走失、被偷盗等有临时困难的人,真正有长期生活困难的人,反而选择在外长期流浪乞讨,拒绝进站接受救助,救助管理站也因此曾经一度出现无人可救的局面。

3、专业工作人员的情况。

目前的救助管理站尚未完全脱离原先收容遣送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工作人员也都是原来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虽然机构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他们在长期工作当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养成的工作态度已经很难改变,有的工作人员习惯了对受助人员冷言冷语,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和现行的新办法发生冲突,但事实上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相距甚远。

六、论文结构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
流浪乞讨人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问题分析
1、石家庄公众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真实性的看法
2、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的聚集区域
3、石家庄公众救助人群的趋向
4、石家庄公众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乞讨行为的态度
5、石家庄公众认为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6、石家庄公众对于管理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办法(三)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结果的分析
1、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的原因
2、石家庄市流浪乞讨群体的特征
3、对石家庄市的影响
(四)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建议
1、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力度,做好收入的再分配
2、建立网络化管理模式,降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行政成本
3、依法打击强行乞讨,严惩操纵乞讨的不法分子
4、建立健全救助管理机制,大力宣传救助管理站
5、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救助的局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
七、总结
八、参考文献
【1】李彦昌. 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洪大用.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 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3】陈昭.城市新乞讨现象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4】丁鑫.我国城市职业乞丐问题分析[J]. 黑河学刊.2008(7).
【5】郭纬纬.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乞丐治理研究[D]. 西
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7.
【6】杨雅华.《和谐发展环境下的流浪乞讨问题》[J]. 东南学术.2008(2).
【7】《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81号发布)
【8】张明锁、王万民.郑州模式:救助流浪少年儿童[N].中国社会报,2007-1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