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主动开展救助,顺利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关爱性救助管理的过渡,较好地保障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部分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街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流浪乞讨现象,影响了城市文明进程,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带来了一定隐患。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就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寄予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救助管理,为净化我县社会环境、推动和谐**建设尽一已之力。

一、城区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现状(一)分布范围。

根据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统计,在城区每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有2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相对固定区域:白鹤滩客运站大门口2人、**路沿线3人、堂琅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大门口2人、师范桥头3人、花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过境路沿线3人、农贸市场3人。

(二)人员构成。

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看,我县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三类:1、职业乞讨者。

这类人员主要是因不愿劳作,选择以乞讨为生存方式,把乞讨作为一种生财手段,通常在街头展示残疾身体,播放凄惨音乐,编造凄惨遭遇,以博取市民同情行乞,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此类人员大约有3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的特殊人群。

这类人员因痴、呆、傻、精神障碍自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靠垃圾桶中翻捡食物为生,这些人绝大部分说不清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常生活在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地带,生活条件极差,食品用水毫无卫生保证,极易成为各种疫病的感染源和传播者,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问题。

全国乞丐调研报告

全国乞丐调研报告

全国乞丐调研报告全国乞丐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乞丐是城市里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贫困、无固定收入和生存困境。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全国乞丐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有效的帮助政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向全国各省市的乞丐发放了问卷,随机抽取了1000份回收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乞讨人数构成方面,男性乞丐占比65%,女性乞丐占比35%。

其中,40岁以下的乞丐占比为30%,40-60岁占比为50%,60岁以上占比为20%。

2.所处地区方面,城市乞丐占比80%,农村乞丐占比20%。

这表明城市乞丐问题较为突出。

3.乞丐求助原因方面,失业占比最高,达到50%;被遗弃与失去家庭关系占比为30%;残疾和精神障碍占比为15%;其他原因占比5%。

4.乞丐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占比高达70%。

这说明教育是解决乞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5.乞丐的收入状况较为困难,超过60%的乞丐每天的收入不足10元;超过80%的乞丐每月的收入不足500元。

6.乞丐对未来的期望方面,超过70%的乞丐希望脱离乞讨生活,有望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四、调研分析1.失业是导致乞丐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针对长期失业、低技能人群的帮扶工作。

2.乞丐的教育状况普遍较低,提供乞丐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加重新就业的机会。

3.对于残疾和精神障碍的乞丐,需要加强社会福利和医疗救助政策,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和支持。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为乞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缓解他们的贫困和生存压力。

五、调研建议1.加强对乞丐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技能和就业能力。

2.增加针对乞丐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

3.通过加强社会福利和医疗救助政策,帮助残疾和精神障碍的乞丐融入社会。

4.提高对乞丐的社会关爱和支持,树立乞丐的社会价值。

六、结论本次调研揭示了全国乞丐的现状和问题。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精选2篇(一)标题: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引言:乞丐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群特殊人群,他们靠向过路人或社会公众乞讨生活。

本报告旨在对乞丐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包括乞讨原因、生活状况、影响因素、社会反应等相关内容。

一、乞丐的乞讨原因:1. 贫困和失业:部分乞丐是因为贫困和失业而无法维持生计,迫不得已选择乞讨。

2. 残疾和疾病:一些乞丐因身体残疾或患有严重疾病而无法工作,只能依赖乞讨维持生活。

3. 治安环境:一些乞丐是逃避家庭或社会的不良环境,选择到城市乞讨。

二、乞丐的生活状况:1. 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乞丐没有稳定的居住地,通常在公园、桥下、地下通道等处露宿。

2. 饮食和卫生条件:乞丐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很多乞丐都依赖于社会救助机构或善心人士提供的食物和洗漱用品。

3. 社会支持:一些乞丐通过救助机构和慈善团体得到一定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三、影响因素:1. 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贫富差距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陷入贫困境地,成为潜在的乞讨者。

2.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收入来源,成为乞讨的一部分。

3.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个体乞丐由于学历和技能匮乏,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四、社会反应与帮助:1. 同情与帮助:一些公众对乞丐持有同情态度,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提供食物、衣物等必需品。

2. 社会批评:部分人认为乞丐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呼吁社会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援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结论:乞丐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乞讨原因主要有贫困和失业、残疾和疾病、治安环境等。

他们生活状况较差,饮食、卫生条件有待改善。

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发展、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是影响乞丐现象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乞丐的态度既有同情和帮助,也有批评和呼吁。

为帮助乞丐摆脱贫困,社会应加大对乞丐的关爱与援助,同时将问题的根源纳入社会改革议程中。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高薪翔为落实全市救助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摸清当前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和“寒冬送温暖”的开展情况,按照市局的要求,市局救灾科会同市救助管理站组成调研组于11月25-27日实地考察调研了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镇巴县、略阳县救助管理站,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检查、街面巡视等方式,了解当地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就整改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与当地救助管理站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市共建立12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所有县区(共12个)都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联系会议,核定了专职人员,配备了设施设备。

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救助保护、医疗救治、教育矫治、妥善安置、回归家庭和源头预防等各项工作。

工作开展情况二、工作开展情况(一)部门协作机制健全。

各县区目前均已成立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公安、城管、卫生、财政等多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考核制度,形成了工作合力。

城固县每年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提出救助管理工作重点目标,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定期通报救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突出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汉台区建立了民政牵头的联合救助工作机制,加大重大活动、节假日、特殊天气条件下主动救助的力度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协调配合。

西乡县、洋县救助站积极协调财政局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治安置专项经费,对流浪精神病人及时送往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仍无法确认身份的人员,寄养或安置到乡镇敬老院;对返乡生活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当地政府将其纳入五保或低保。

略阳县、西乡县救助管理站与辖区派出所广泛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解决跑站骗助、恶意求助、无理取闹、刁难威胁工作人员的现象。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一)调查主题:广东省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情况。

(二)调查时间:20某某年某月某日---20某某年某月某某日。

(三)调查人员:在某某居住的市民,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调查地点:广东某某某某某某学院、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

(五)调查方式:2、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填答。

(附件1与附件2)3、访问相关人士。

询问他们有否积极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出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见。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依然庞大,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人群,并在近期内有增长的趋势,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城市乞讨者现象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在我们的省会某某市,在某某、商场、广场或者车站等地方,我们仍然能够经常见到乞讨者的身影。

城市大量乞讨者的存在,既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和文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公共社会秩序,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解决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推进进程。

今天我讨论的是某某市弱势群体---乞讨者。

三、调查的过程本人于2022年1月9日至13日在广东某某某某某学院校内,2022年1月14日至17日在某某市某某某某某某,2022年1月18日至20日在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在1月21日至25日对这几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积极配合调查,认真作答问卷,有极少部分被调查者由于赶时间等原因而放弃接受调查。

总而言之,这一次调查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四、调查的结果分析(一)城市中的乞讨者数量较多从我们的问卷答案可以得知,有将近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经常在城市中见到乞讨者。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最近,我们对流浪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流浪人员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内容:首先,我们对城市中心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了一些流浪人员常出现的地点。

这些地点包括公园、街头、桥底等,这些地方成为了流浪人员的栖身之所。

他们在这些地方寻找食物和庇护,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其次,我们发现流浪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困难、家庭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家可归的。

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另一部分流浪人员可能是因为精神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融入社会,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流浪人员的基本情况。

他们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工作,生活十分无助。

在这个社会中,他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流浪人员的生存困境。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来源,生活异常艰难。

在城市中心地区,他们面临着很多生存问题,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援助。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关怀和援助,提供临时的住所和食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其次,我们建议建立更多的救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为流浪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流浪人员的问题,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流浪人员的情况十分令人关注,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善流浪人员的生活状况,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和帮助流浪人员,让社会充满温暖和爱心。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积极依法救助的原则,成功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关爱救助管理的转变,更好地保护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加速,一些家庭监护的缺失,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因素,各种流浪乞讨人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的街道上,影响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基于实际工作,我对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高度重视领导,加强救援管理,努力净化我县社会环境,促进和谐建设。

(1)分布范围。

据街道积极救助和巡逻统计,每天约有20名流浪乞讨人员滞留在市区,主要分布在以下相对固定的区域:白鹤滩客运站门口2人,_ _路3人,塘朗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门口2人,普通桥头3人,华侨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边境路口3人,农贸市场3人。

(2)人员组成。

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县城镇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职业乞丐。

这种人主要不愿意工作,选择乞讨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乞讨被用作赚钱的手段。

他们通常在街上展示残疾人的尸体,播放悲伤的音乐,编造悲伤的经历来获得市民对乞讨的同情。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外观和环境,也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大约有3个这样的人,占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权的特殊群体。

这些人由于妄想、愚蠢、愚蠢和精神失常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

他们住在街上,靠垃圾桶里的食物为生。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说自己的名字、户籍和其他基本的个人信息。

他们经常住在城市里肮脏、肮脏和贫穷的角落里。

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食物和水没有卫生保证。

他们极易成为各种流行病的源头和传播者,影响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人 认为帮助流浪 乞讨这种现象 的责任在于政 府和有关救助 组织,而只有 27%的人认为 他们很可怜、 值得同情。
你是如何看待乞讨人员的?
27%
A.很可怜,值得同情 B.都是装出来的,不必理会 他们 C.应该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 织来救助他们
62%
11%
半数以上的人 会理性地看待 乞讨现象,根 据与乞讨人员 接触时的情况 而确定。原因: 事实上很大一 部分乞讨人员 不是真的家庭 贫困或无法赚 钱才乞讨,而 是当成一种谋 生手段。
者或是无人抚养的
孤儿。
5.卖艺流浪乞讨者:
1)身体健全,以唱歌、 耍杂技、书画为资 本向行人讨要钱物 的; 2)肢体有缺陷,半卖 艺半乞求同情的。
6.好吃懒做的流浪乞讨者:
• 以抱小孩 (婴儿)、携带 家中孩子或老 人来博取同情的 流浪乞讨者 。
7.贫困流浪乞讨乞讨者: 家乡家庭生活贫困(如偏 远山区的人民、年老无力赚钱 且无人抚养),生存状况 恶劣,认为乞讨比回家 乡过穷日 子好。 占少数。
•3
对城市交通秩序造成影响
我们在街上偶尔看到流浪人员趁红灯的时候 去进行乞讨,还有一些干脆占领某个路口进行乞 讨,这些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 4 影响社会治安环境及稳定,使犯罪 问题加剧
流浪乞讨人员趋于复杂化,有关管理部门的 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流浪乞讨 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经费与时间。
如果你遇到乞丐,你是如何对待?
14% 10% 3% A.会给钱 B.看情况 C .不给钱 D给食物 73%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有77%的人选择不理会, 仅有7.8%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因为在平时乞 丐身份进行行骗的已很常见,且报纸新闻上也报道 过,很多人都怕受骗上当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人们 对乞丐的情感变得冷漠了,好心施舍最后发现是骗 子,就会造成人们“同情疲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调研报告
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流浪乞丐自古就有,他们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是最需要救助的群体。

流浪乞讨群体是个鱼龙混杂的群体,不同的原因使他们选择了流浪乞讨这种生存方式,所以对这些人的救助和管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我们在开发区“问需于民”大调研的背景下,结合工作现状,深入了解我区流浪乞讨人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救助办法,努力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

一、我开发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况
开发区现有户籍人口约1万人。

开发区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了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慈善救助等,其中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整合其他救助项目。

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低保,应保尽保,现有8户15人享受低保,标准为450元每人每月,远高于全省252元每人每月的平均水平。

我区居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所以开发区内无当地居民进行流浪乞讨行为。

近年来,开发区内平均每年接到几起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群众举报,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开发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全部属于外来流浪乞讨人员,其中又以精神有问题者居多数。

目前,我区还没有建立救助站,对于外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主要有:我们主动街面巡查,结合群众或公安部门举报,对于愿意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积极协调,现有2名暂时依托市救助站在八院和五院进行治疗;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实施保护性救助,为其提供必要的吃、喝、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并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其家人。

二、我区社会救助中的缺陷与不足
由于我区占地面积小,人口少,本地居民无流浪乞讨人
员等客观原因,目前我区未建立救助站。

但是确实存在有外来流浪乞讨人员的客观事实,对这些人的救助又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1.我区没有救助站,需要救助的人员就要送到市或其他县区救助站进行救助,而救助一个这样的流浪人员是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因此其他县(市)区的救助机构往往不愿意接收外地需要救助人员。

目前我区需救助的2名流浪乞讨人员,经多次与市救助站协调,现暂时在八院和五院进行治疗。

从发现被救助人开始到送到适合其救助的医院或者福利机构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健全的工作机制造成了工作的低效,如果以后遇到急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很可能会延误救助的最佳时机。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应该是民政、卫生、公安、城管、交通等多部门联合救助行动,目前我区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联合救助体系尚未健全,社会上发现需要救助人员后,基本依靠民政局局一家,工作任务量较重,职责权力有限,不能更好、更全面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帮助。

3.在救助工作中,据头脑清晰的流浪乞讨人员透露,其由外地送到我区。

根据其肢体残疾程度(一脚无脚趾,难以行走)和我区与周边县区距离较长的事实,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2007年陕西省发生的抛弃流浪乞丐致其死亡的事件令人发指,其根源就是救助体制不完善。

如果没有一套健全的问责机制、救助机制与专门救助基金作支撑,工作仍会存在漏洞,流浪乞讨人员仍然得不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助,丢弃流浪乞讨人员的现象也不会得到有效扼制。

三、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探索
基于我区目前流浪乞讨群体特征和流浪乞讨救助实施的现状,我局对流浪乞讨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