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 邓恩《圣十四行诗10》
约翰·邓恩《歌与十四行诗》的现代主义特性

和现代读者的赞同。本文将主要分析约翰 ・ 邓恩《 歌与十四行诗》 中的诗歌形式、 叙述方式和对意象的 处 理 , 中可 以发现 诗歌 中所 蕴含 的现代 主义诗 歌特 征。 从
关键 词 : 约翰 ・ 恩 邓 《 与十 四行诗》 现代 主义诗 歌 歌 并置 和叠加
作 者简 介 : 伶俐 , 南科技 学院 外语 系讲 师, 胡 湖 主要研 究方 向为英美诗 歌。本 文为湖 南科技 学 院 2 0 0 8年
2) 6 。他 的诗歌 表面上 “ 牵强 附会 , 杂乱 无 章 ” 但 ,
的起 始人 , 被认 为是 文学界 具 有影 响但 同时也 是 较具 争议 的一位诗 人 。尽管 每位作 家 的名声都 会 有起 有伏 , 是 没有 人 像 邓 恩那 样 遭 受 如 此 多 的 但
非议 。他在 世期 问 , 有 四首诗 歌得 以公 开 发表 。 仅
c la tph sc l hnkn s r a l i fu n e s l tr ie s Th u h e p s d a d c l b a e u irme a y ia t i ig ha g e t n e c d hi a e wrtr . y l o g d s ie n ee r td,y t e Do e i g l r ie y T. S. Elo n d I e d r .Th s t e i l a ay e Do ne’S p e i o m , nn shih y p as d b ita d mo e' r a e s n i h sswi n lz n l o t fr c
逊说 : 玄 学 派 诗 人 试 图将 毫 不 相 关 联 的事 物 用 “
、
约翰 ・ 邓恩诗 歌 的现代主 义诗 式
邓恩 圣十四行诗之10

Pitying death
Thou a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 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And better than thy stroke; why swell'st thou then ?
Death believes that he is defeating men when he takes them, that 死神,你莫骄横,尽管有人将你看得 Donneconquering, “poor Death”, who is soInstead,to think himself a bane is, is mocking ruining, 如何强大,如何可怖,你呀,名不符实; causing to fall. silly as he does not cause 你自以为已经把芸芸众生毁灭, them on man's helps themis personified. is the is sayingkill me", In the fall, stanza, Death to again, "nor yet canst thou (祸根)to first but existence. Andrise—deathDonne means by which turns back toDeath tends to regard himself eternal lifebut brings new and immortal that the same idea that 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至今还杀不死我; Death does powerful and man finds Resurrection(复活), asnot kill, and immortality life.throughcannot killheaven. people have called him that. terrifying,Christ in him, thus he holds no power over him. Death and indeed some But Death has nothing to be proud, which is explained in the next lines.
十四行诗欣赏

十四行诗Sonnet,又译为商籁体,这是欧洲抒情诗中占首席地位的一种诗体。
自13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之后,在以后的岁月里传遍了世界各国:15世纪流传到了西班牙,16世纪流传到了英、法;17世纪传到德、美;19世纪传到俄国;20世纪初又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总的说来,十四行诗有两种基本的体式: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和英国体(或莎士比亚体)。
彼特拉克体彼特拉克(1304——1374),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其代表作《歌集》对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当时整个欧洲的桂冠诗人。
学者们一般认为,十四行诗源自13世纪的意大利,但彼特拉克并不是这种诗体的创立者,也不是其最早的使用者(例如,但丁);但是因彼特拉克几近完美的创作使得这种诗体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诗体。
于是它便被冠上了“彼特拉克体”的名称。
具体说来,它可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一个“八行组”(八行体);后面是一个“六行组”(六行体)。
一般说来,前面的“八行组”用于展现主题或提出疑问;后面的“六行组”是解决问题或作出结论。
从韵式上看,前八行又包括两个“四行组”,使用抱韵,韵式固定:abba abba;后六行则又包括两个“三行组”,韵式则多变,常见的有:cde cde; cdc dcd等。
这样全诗就形成了“4 4 3 3”结构,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富有结构美,韵律美。
爱的矛盾我结束了战争,却找不到和平,我发烧又发冷,希望混合着恐怖,我乘风飞翔,又离不开泥土,我占有整个世界,却两手空空;我并无绳索缠身枷锁套颈,我却仍是个无法脱逃的囚徒,我既无生之路,也无死之途,即便我自寻,也仍求死不能;我不用眼而看,不用舌头而抱怨,我愿灭亡,但我仍要求康健,我爱一个人,却又把自己怨恨;我在悲哀中食,我在痛苦中笑,不论生和死都一样叫我苦恼,我的欢乐啊,正是愁苦的原因。
我形单影只我形单影只,思绪万千,在最荒凉的野地漫步徘徊,我满怀戒备,小心避开一切印有人的足迹的地点。
对死亡的思考和辩论——从《哈姆雷特》到《圣十四行诗之10》

作者: 曹利亚
作者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出版物刊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0-8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死亡;哈姆雷特;悲剧主题;《圣十四行诗之10》
摘要: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对死亡的探究基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不仅体现了戏剧的悲剧主题,还展现了从恐惧死亡到超越死亡的精神变化过程。
这与17世纪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圣十四行诗之10》中诗人与死神辩论所内蕴的死亡观有所不同。
从对死亡进行思考到与死神进行辩论,折射出自文艺复兴至17世纪英国文学中死亡观的嬗变。
邓恩和弥尔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_李正栓

2010年11月第33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 Edition /N ov .2010Vol .33No .6收稿日期:2010-03-15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约翰·邓恩十四行诗研究”(S09081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正栓(1963-),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美诗歌互译及译评研究;赵烨(197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邓恩和弥尔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李正栓,赵 烨(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摘 要: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在十四行诗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们的诗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又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形式和语言上,他们破除陈规,发展了十四行诗,尤其是在使用跨行方面;在主题和题材上,他们游离十四行诗爱情、抒情介质,大胆引入革命政治话题和宗教神学思维;在风格和特点上,他们或使用奇思妙喻,或直抒胸臆。
这一切都透散着一种清新的馨香,使读者耳目一新,也颇受启发。
关键词:邓恩;弥尔顿;十四行诗;比较中图分类号:I 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10)06-0088-06 约翰·邓恩(1572-1631)与约翰·弥尔顿(1608-1674)同为17世纪英国的伟大诗人,二人在众多文艺复兴的诗人中以特立独行的诗歌风貌发出眩目的光辉,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精美而新颖的诗作。
邓恩共写了28首与宗教神学相关的十四行诗,他将这种发端自意大利的情诗体裁发挥得颇为巧妙且独树一帜;弥尔顿则写下为数不多的25首十四行诗,大都是在王朝复辟前夕所作,这些短诗虽无法与《失乐园》相比,但也是针砭时弊、情真意切。
No.14 邓恩《圣十四行诗10》

对邓恩的《圣十四行诗10》的介绍、浅析及汉译本诗发表于1633年,是多恩19首神圣十四行诗中的第10首。
在这首诗中。
多恩将敏捷的思维和基督教激情融为一体,在斥责死亡的时候采用了他惯常的辩论口吻。
这里没有繁辞丽藻,而是口语化,戏剧化,刚健有力。
这是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
诗的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许多人对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把死亡同黑暗的地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多恩看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他把死亡看作睡眠,看作是通向“永远觉醒”的必经之路。
死亡只是从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过程。
这种思想并非多恩特有,因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莎士比亚也曾根据西方人的宗教思想把死亡比作睡眠,但是,把死神作为无能而又自傲的形象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讥讽,恐怕只有出现在多恩的作品中。
汉译(一)死神莫骄妄约翰.邓恩死神莫骄妄, 虽有人称你蛮横可怖, 其实外强中干;你自以为能把众生摧残,但枉然;可怜的死神,我超越你!你不过类似睡眠,憩息,必然比安眠更令人舒坦;故而人杰英豪不怕归天,无非白骨入土,灵魂安息.你受厄运,杀机,暴君与狂徒差遣,用毒药,战争和疾病害人;鸦片与妖术也能使人昏,且更灵验,你何必如此气焰!凡人了却浮生,但精神永生,超脱死的魔掌,灭绝死神!从诗的结构来看,第一、二行“死亡,不要骄傲,虽然有人说你/强大而又可怖,而你并不真的这样”,是论点,而第二行到第八行是论据,说明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同睡眠没有多少不同,都可以使人“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第九、十行指出死神的无能,而第十一、二行说明死神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没有什么可资骄傲的理由。
这四行进一步提供论据,来支持诗人的论点。
第十三、四行则是结论。
虽然这首诗有很强的论说性,但表达了诗人对死神的蔑视和无畏之情。
情与理的结合使诗本身具有有说服力,而比喻的运用使这篇说理的诗生动。
整个诗作铿锵有力,富于阳刚之气。
十四行诗英汉双语Sonnets1-10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ubstantial fuel,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By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一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
纵然时序难逆,物壮必老,自有年轻的子孙来一脉相承。
而你,却只与自己的明眸订婚,焚身为火,好烧出眼中的光明。
你与自我为敌,作践可爱的自身,有如在丰饶之乡偏造成满地饥民。
你是当今世界鲜美的装饰,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
你用自己的花苞埋葬了自己的花精,如慷慨的吝啬者用吝啬将血本赔尽。
约翰·邓恩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运用

1 . 引言 约翰 ・ 邓 恩是 1 7 世 纪 英 国玄 学派 诗 人 的代 表 ,玄 学 派 诗 歌最 突 出 的特 征就 在 于对 “ 奇思 妙 喻 ” ( c o n c e i t s )的 应 用 。奇 思妙 喻融 合 了 明 喻、 隐喻 、类 比等 多 种修 辞 方 法 ,并加 入 了独 特 的意象和 玄妙 的思维 ,力求新 奇 ,令人 耳 目一新 。口 邓恩 的奇 思妙喻 之所 以略高 一筹就 在于 他摒
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移了它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返归它就直立
右
约翰 ・ 邓恩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运用
耿利娟 李霄宇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摘 要 :作 为 1 7世纪 英 国玄 学派 的代表 诗人 之一 ,约 翰 ・ 邓 恩的诗歌 占据着 极其 重要 的地位 ,掀 起 了一 股新 的诗 歌 浪潮。他 的诗充 满 了富有 哲理 的奇思妙 喻 ,想象奇 特而且 思辨 性强 。本文 主要从 “ 关 于爱情 的 隐喻” 、“ 关 于宗教 的 隐 喻” 和 “ 关于生命 的隐喻 三方面 来浅析 邓恩诗歌 中的奇 思妙喻 ,以欣 赏邓恩 诗歌 中隐喻 的独特魅 力。 关键 词 :奇 思妙喻 ;爱情 ;宗教 ;生命
2 . 关于 爱 情 的隐 喻 约翰 ・ 邓 恩 诗歌 中所 创 造 的 隐 喻别 出心 裁 、 富含 哲 理 。关于 爱情 的 隐喻 就有 很 多,其 中 《 别 离 辞 :莫悲 伤 》
就 这样 ,一 只小小 的跳蚤把 三个 生命 聚在一 起构成 了 三位一 体 ,具有 了神性 ,至高 无上 ,神圣 无 比,把我们 带 入 了宗 教 的殿 堂 。 ( A V a l e d i c t i o n : F o r b i d i d n g Mo u ni r n g ) 堪 称爱情 诗 的代表之 4 . 关于 生 命 的 隐喻 作 ,其 中 的 “ 圆规 ”意 象更是 比喻创作 中的经 典 。诗人将 邓 恩许 多首死 亡诗 中都 出现 了死 亡 、复活 的隐喻 。如 夫妻情 侣 的双方喻为 圆规 的两 只脚 : 在《 神 圣 十 四行 诗 》第 十 首 《 死 神 ,你 莫 骄狂 》 ( D e a t h , “ 我们 的灵魂 即便是两 个, b e n o t P r o u d )中,他写 到: 那也和 圆规 的两 只脚 相 同, 谁不知 罂粟 、魔力 也能使 我们 睡去 , 你 的灵 魂 是 圆 心脚 ,没 有 任 何 动 的迹 象 ,另 只 脚移 而且更 容 易?你耍 什么骄 横撒什 么野 ? 了,它才动 。 再也没 有死 亡 ;该 是你 自己去 丧命 !l 3 这只脚 虽然在 中心 坐定 , 邓 恩认 为 死 亡 即 是 “ 睡去 ” ,是 灵 魂 的 再生 和 重 现 。 如果 另只脚渐 渐远 离, 因此 ,死就 意味 着永远 的重 生 ,生 死相接 ,构 成 了人 的生 它便倾 斜着 身子侧 耳倾 听, 命生 生不 息 ,永 远延续 。在 他眼 中死亡 只不过 是灵魂 从一 待到 另只脚 返归 ,它就直立 。 个世 界移 到另一 个世 界 ,是 一种生 的延续 和循 环 。 对于我 ,你 就是这 样 ;我像 另 只脚 。 5 . 结 语 必须倾 斜着 身子转 圈 ,你 坚定 ,我 的圆才 能画得好 , 约翰 ・ 邓 恩 的诗歌 在 英诗 中是一 支 突起 的异军 ,他开 我才 能终止 在 出发 的地 点。 ”[ 1 1 9 5 - 9 6 创 了一条 新 的道 路 ,使英 国诗歌 的创作 更为 丰富 多彩 ,生 在这 里 ,诗 人把 圆规 的两 只脚 分 别 比作丈 夫 和妻 子 。 机 勃勃 。他 的诗 意 象新颖而 独特 ,从 以上对邓 恩诗 中所用 个 出差 在外 ,一个 留在 家 中。约翰 ・ 邓恩 把 自己 比作 那 隐喻 的分析可 见一斑 。诗 中的意 象之 间从表面 上看 是无 关 出差远 离 的圆 周脚 ,总 是 围着 圆心脚 转动 ,不 管 走多 远 , 的,但 实 际 上这 些意 象 彼 此 间有 着 紧密 的联 系 。新 奇 的 也 离不开 圆心脚 的牵挂 ,在 圆心脚 的牵动 下 ,最后终止 在 “ 奇 思妙喻 ”成 为了邓恩诗 歌最大 的特色 。因此 邓恩 的诗歌 出发 的地 方 ,画一个 完美 无缺 的圆 。 圆规 的定脚就 象征 彰 显 了它独特 的魅力 ,成 为英 国文 学史上一道 永恒 的风 景。 着 忠贞 ,只要 一方坚 贞不渝 ,另一 方也 不舍不 弃 。即使他 参 考文 献 : 们 会 暂时 分离 ,他 们 的灵魂 也始 终 紧紧 相连 ,形 影不 离 。 [ 1 ] 胡 家峦 . 英 国名诗详 注 [ M I . 外语教 学 与研 究 出版 社, 3 . 这 一奇 思妙喻 生动地 表现 出一对 恩爱夫 妻间永 远不 离不弃 2oo 的真挚情 谊 。 [ 2 ] 李 正栓 ,李 云华 . 邓 恩奇 思妙 喻艺术 解析 U 】 . 名作欣 赏,2 0 0 9( 4 ) : 1 0 7 . 3 . 关于 宗 教 的隐 喻 《 跳蚤》 ( 1 1 1 e F l e a )是 邓 恩爱 情 诗歌 中一个 另 类 的佳 翻 李 正栓,吴晓梅 . 英美诗歌 教程 . 北 京:清 华大学 0 0 4 . 作 。其实 在 1 6 、1 7 世 纪 以跳 蚤为 题材 的诗歌 在 欧洲 十分 出版 社 ,2 流行 ,用于表 达 男子很羡 慕跳蚤 因为它 能 自由地亲 近女友 [ 4 ] 李 正 栓 ,杨 丽 .大 胆 奇 特 的 想象 ,雅 致入 理 的 比 的身体 。但邓 恩笔 下的跳 蚤推 陈出新 ,别有趣 味 , 以跳蚤 喻— — 邓恩的 《 告 别辞:莫 悲伤》 U 】 . 名作 欣赏 ,2 0 0 3( 1 2 ): 8 1 — 8 2 . 吸取 两人 的血 象征着 两性 的结合 。在诗 中,他 描写 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邓恩的《圣十四行诗10》的介绍、浅析及汉译本诗发表于1633年,是多恩19首神圣十四行诗中的第10首。
在这首诗中。
多恩将敏捷的思维和基督教激情融为一体,在斥责死亡的时候采用了他惯常的辩论口吻。
这里没有繁辞丽藻,而是口语化,戏剧化,刚健有力。
这是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
诗的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许多人对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把死亡同黑暗的地狱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多恩看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他把死亡看作睡眠,看作是通向“永远觉醒”的必经之路。
死亡只是从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过程。
这种思想并非多恩特有,因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莎士比亚也曾根据西方人的宗教思想把死亡比作睡眠,但是,把死神作为无能而又自傲的形象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讥讽,恐怕只有出现在多恩的作品中。
汉译(一)
死神莫骄妄
约翰.邓恩
死神莫骄妄, 虽有人称你
蛮横可怖, 其实外强中干;
你自以为能把众生摧残,
但枉然;可怜的死神,我超越你!
你不过类似睡眠,憩息,
必然比安眠更令人舒坦;
故而人杰英豪不怕归天,
无非白骨入土,灵魂安息.
你受厄运,杀机,暴君与狂徒差遣,
用毒药,战争和疾病害人;
鸦片与妖术也能使人昏,
且更灵验,你何必如此气焰!
凡人了却浮生,但精神永生,
超脱死的魔掌,灭绝死神!
从诗的结构来看,第一、二行“死亡,不要骄傲,虽然有人说你/强大而又可怖,而你并不真的这样”,是论点,而第二行到第八行是论据,说明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同睡眠没有多少不同,都可以使人“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第九、十行指出死神的无能,而第十一、二行说明死神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没有什么可资骄傲的理由。
这四行进一步提供论据,来支持诗人的论点。
第十三、四行则是结论。
虽然这首诗有很强的论说性,但表达了诗人对死神的蔑视和无畏之情。
情与理的结合使诗本身具有有说服力,而比喻的运用使这篇说理的诗生动。
整个诗作铿锵有力,富于阳刚之气。
汉译(二)
死神,你莫骄横,尽管有人将你看得
如何强大,如何可怖,你呀,名不符实;
你自以为已经把芸芸众生毁灭,
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至今还杀不死我;
休憩和睡眠,其实就是你的写照,
你定然比它们更让人感到舒适惬意,
而我们最出色的人们随你而去越早,
越能早日让灵魂获救,肉体安息,
你是命运、时机、君主和狂徒的奴隶,
你与毒药、战争和病魔同流合污,
鸦片与巫术也能灵验地进行蛊惑,
而且效果更佳,你又何必颐指气使?
人们小憩一会,精神便得以永远清朗,
便再不会有死亡,死神你自己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