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教案

合集下载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名篇《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2.掌握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领会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4.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对自然的敬爱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对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的认识;2.学生对本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的掌握;3.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理解;4.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了解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教师可通过对唐代文化的概述,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思想开放,文化辉煌等。

2.介绍《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讲解杜牧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色,如以婉凄的笔调写出佳人远去的悲伤,境界高远而不失清幽。

3.学习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分析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如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凄凉的氛围,表现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

4.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探究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5.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发展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对诗歌体裁、文学语言运用、文学意义等方面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讲解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作者生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领略本诗的文学品味。

2.分组讨论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同伴之间互相讨论来提高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

3.课堂演讲可以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述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课堂小测评:评测学生对诗歌内容基本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唐代诗歌特点的理解。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3)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秋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秋水》(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理解《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自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向学生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背诵《秋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自由朗读《秋水》,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教师讲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1)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并讲解《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感受和体会,引导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greatness of life.(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3)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对秋水的喜爱;(2)领悟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2)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对文章深层寓意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3)分享各自的感悟和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2)解析文章的深层寓意;(3)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1)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运用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造句;四、课后作业:1. 背诵《秋水》全文;2. 复习课堂讲解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复习和写作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质量:评价学生在思考文章寓意方面的深度,以及对文中道理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水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学特色。

2.理解《秋水》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3.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能从句子、词语和结构角度探究文学作品。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秋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先用音乐打造出浓浓的秋天气息,画面上展示水滴落入小湖中,在水面上荡漾的涟漪泛起。

直接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让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在音乐以及画面的辅助下,让学生自然进入文学世界。

2.文学作品分析(1)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其生平,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学创作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文学作品概述教师简单介绍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基本情节、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等。

(3)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主题以及作者传达的情感表达。

同时让学生自由畅谈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老师讲解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如何语言运用,如何表达文化内涵。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破解课本中的难点,用自己的课堂经验发挥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完善学生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3.词语解析老师将课文中的“冉冉”、“澹泊”、“哀怨”等词语做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品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本中《秋水》。

让学生通过个别成语的朗读,帮助学生在朗读技巧上提高。

在品读完作品后,让学生针对主题和情感阐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解之处。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感悟的热情。

2.情景教学法:用音乐打造出秋天的氛围,画面上展示出水滴会游戏在水面上的过程和画面的压缩,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秋水》教案(公开课)

《秋水》教案(公开课)

《秋水》经典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秋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秋水》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探讨《秋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诗人简介: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诗作背景:唐代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对诗作的影响。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秋水》全诗,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记忆和感受。

3.2 课文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探讨《秋水》的独特之处。

3.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理解感悟进行自我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秋水》的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资料提供诗人王之涣的简介和诗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拓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学生预习《秋水》课文,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秋水》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秋水》。

2. 分析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教学活动:1. 播放与《秋水》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 分享《秋水》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诗的主题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秋水》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秋水》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 引导学生朗读《秋水》并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情感和意境。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第三章:文学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秋水》的文学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秋水》所属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

2. 分析《秋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宋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分析辛弃疾在宋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探讨《秋水》在辛弃疾词作中的特殊意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文学背景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创意写作1.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首以秋水为主题的短诗。

2. 指导学生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供写作prompt,引导他们展开创意写作。

2. 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架上南华秋水篇,屏间北苑春山画。

人在南华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庄子》又名《南华经》,此处“南华秋水”即指《庄子》中的《秋水》篇。

明清时期的张岱、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来表达
对庄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叹佩: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明清·张岱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宋·李塗
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秋水》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
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懂
得一二。

二、简介作者: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译文:死生都一样,可与不可无差别。

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是因为“相对主义”贯穿于我们即将学习的《秋水》中。

三、朗读课文并正音(略)
四、研习课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找出关键句。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①河伯因何而“喜”?(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师点评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状语,按时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黄河之神;
泾流:直流的水波;
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河伯因何而“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河伯面对海神若,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一生朗读,师点评指导)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此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词,表更进一步议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少:轻视,看不起;
闻:见识,见闻;
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

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现特补充本科《秋水》(节选)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伯夷辞让它(指天下)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非……则:表假设,不……就……;
殆:危险;
见……于:表被动;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修养极高的人
此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

3.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2)谦受益,满招损;
(3)知耻而近乎勇;
(4)承认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
五、探讨:《秋水》的哲学思想。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说过,庄子的《秋水》篇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根据我们刚才所学,似乎并未见出其特别奇异之处。

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

为此,给大家补充了相关内容。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

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译文:万物原本是齐一的,谁为短谁为长呢?
教师总结:从海神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
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语言特点: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次齐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