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类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

四、建筑设计
1. 建筑节能率: □乙类:□ 50% ■65%; ■甲类
2. 纯装饰性构件: □ 有 ■无;有纯装饰性构件时造价比例:
2.1 女儿墙高度: 坡屋顶 (不上人) m
2.2 是否设有双层外墙: □是 ■否; 双层外墙面积:
m2
3. 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屋顶绿化面积
m2 ;绿化面积与屋顶可绿化面积比
3. 冷热源机组能效比 5.6
锅炉热效率: 92%
4. 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 Ws<0.46 ;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 ER<0.0241;
1.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是 □否
2. 空调系统是否进行分区设计、独立控制: ■是 □否
3. 主要功能房间的通风换气形式:□排气扇 □自然通风器 ■机械新风系统 □ 以上皆无
五、给排水设计
填写人:
1. 本工程是否有生活热水需求:
■是,热源来自:自备锅炉□ 废热回收□ 太阳能热水系统□ 热泵热水系统■
□否
2. 室内生活排水采用:■污废分流 □污废合流; 建筑雨水排放采用:■雨污分流 □雨污合流
3. 是否采用雨水回用技术:■是 □否;
3.1 雨水回收区域:■全部屋面 □全部室外地面 □其他
4. 是否设有新风热回收装置: ■是 □否;热回收效率为
5. 是否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是 □否;蓄冷蓄热装置日供冷负荷与设计日累计负荷比值为
6. 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水源热泵系统;提供的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
□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提供的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
□其他
□ 以上皆无
七、电气设计
填写人:
1. 是否实施水、电、燃气分类、分项计量与收费:■是 □否
江苏省公共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电气)

江苏省公共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电气〕一、项目名称:三、设计依据:1.《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T173-20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2010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6.《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0DGJ32/TJ111-20107.《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GJ203-20108.《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规程》DGJ32/J87-20099.《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GB50364-2005 (第5.6节)10.《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与验收规范》DGJ32/J 08-2008II.《35KV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GJ32/J14-2007(第6.2节)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3.《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4年版)14.国家、省、市现行的其它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本设计与绿色设计有关的内容为:照明节能设计、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能耗监测系统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
五、照明节能设计:2.本工程所采用灯具功率因数均要求大于0.9,镇流器应符合国家能效标准。
3.大面积照明场所灯具效率不低于70%。
4.照明系统采取分区控制、定时控制、照度调节等节能控制措施。
5.本工程使用LED照明的面积为 m2,占建筑物总面积的 %。
六、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1.变压器选用10型及以上节能环保型、低损耗、低噪音,接线组别为Dyn11的干式变压器。
变压器自带温控器和强迫通风装置。
2.变压器低压侧设置低压无功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高压供电进线处功率因数不小于0.95。
(低压电源进线处设置无功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功率因数不小0.9〕。
无功补偿装置具过零自动投切功能,并有抑制谐波和抑制涌流的功能;分相补偿容量不小于总补偿容量的40%。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实用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1. 《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2. 《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3. 《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GB50400-2006);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技术方案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
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
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2.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不小于70%。
6.室外透水地面: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及采用透水铺装地面的居民室外活动场地及人行道等。
绿色建筑专篇

第一章绿色建筑专篇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青海省建设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工程从设计阶段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等特点,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2、《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2015);3、《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340-2015)。
二、设计标准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绿色建筑共分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最高为三星),本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
本工程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设计评价是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组成。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1、控制项(1)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满足)(2)场地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满足)(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满足)(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满足)2、评分项(1)土地利用A、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5分)B、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7分)(2)室外环境A、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3分)B、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3分)C、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绿建专篇(总)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1.现行的有关国家规范规范及标准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GJ67-2006)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9.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10.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14.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13)15.湖北省绿色建筑省级认定技术条件(试行)16.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2.项目基本概况719所东区项目民品科研楼位于武昌区首义路街中山路450号。
由2层地下室,23层办公楼组成,建筑分类均为一类,耐火等级均为一级。
地下主要为配套设备用房及汽车库,地上1-23为办公用房,采用分体空调。
经济技术指标:规划净用地面积13773.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119.7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8383.3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45736.43平方米其中:消防控制室73.22平方米物业用房153.43平方米建筑密度16.69%容积率 3.32绿地率35%停车位376辆其中:地面停车193辆地下停车183辆项目位置:719所东区项目民品科研楼位于武昌区首义路街中山路450号。
(完整)绿建专篇(初步设计、方案)

第十四章绿色建筑专篇一、项目基本信息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筑类型:绿色设计目标:国标一星二、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T 1039-20073、《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33/1092-20164、《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 DB33/1105-20145、《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三、节地与室外环境1、环境噪声控制本项目位于温岭市城西街道螺屿村(编号为GY030101-3地块),东侧为规划新河线河道,南侧为空地(规划为道路),西侧为空地(商服用地,为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项目用地),北侧临中心大道。
场地环境噪声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1)根据交通规模预测交通噪声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交通噪声对建筑区域声环境的影响。
2)通过区域周边绿化配置形成噪声防护屏障。
2、室外风环境控制要求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
1)利用电脑模拟建筑室外风环境,为建筑方案提供优化建议。
如优化建筑布局、建筑截面面积,建筑体形以及建筑高度等;2)通过绿化配置,减少室外局部风力放大。
3、生态场地设计对场地和景观设计进行优化,设计透水地面,有利于雨水回收,减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1)建筑周边、庭院的地面和公共广场等采用透水铺设。
主要采用地下停车场,地上车位采用嵌草砖(草皮砖)铺装地面。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地面。
2)关注各种下垫面的吸热特征,选择浅色与可反射适当太阳能的铺装饰面,保证有绿化覆盖率和遮荫率。
3)绿化设计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
四、节能设计1、建筑造型节能1)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建筑造型和形体模拟,进行优化设计,如体型控制,选择浅色外墙饰面;对朝向与窗墙面积比进行有效控制等。
天津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专篇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一)(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1月前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和现行有关绿色建筑评价和设计,进一步规范我市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和审查工作,帮助设计单位提供正确完整的设计文件,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深度和质量,根据《建筑节约能源条例》、《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办法》(建科[]396号文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教[]883号文件)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编写本专篇。
本专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DB/T29204、《绿色建筑设计》DB/T29205进行编写,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又包含设计依据、绿色建筑目标、工程概况、场地与室外环境、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电气设计等内容。
本专篇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
本专篇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交城乡和建设交通会,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城乡和建设交通会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写人员:洪再生祝捷刘洪海胡振杰孙绍国王亨沈优越彭鹏王勇曹磊审查人员:曹治政李宝瑜丁永君王俊霞刘建华周鹏周国民康清王东林牛奇编写说明1.依据《建筑节约能源条例》、《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办法》(建科[]396号文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教[]883号文件)等文件,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且成篇,设于施工图建筑专业设计总说明中。
2.本专篇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对于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工程可供参考。
3.本专篇编写的依据是《绿色建筑评价》DB/T29204(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版)、《绿色建筑设计》DB/T29205及国家和相关。
4.本专篇包含了较全面的技术内容,各绿色建筑项目应根据所申报的星级和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5.本专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
6.《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根据各专业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进行综合论述,同时应提出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绿色施工、景观绿化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绿⾊建筑设计专篇⼗五、绿⾊建筑设计篇15.1、设计⽬标XXXXX项⽬位于长沙XXX,基地东北临XX⼤道,其它三⾯为XXXX。
依据《长沙市绿⾊建筑⾏动实施⽅案》(长政发【2013】33号)和《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明确我市民⽤建筑节能设计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长住建发【2013】150号⽂),《长沙市⼈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绿⾊建筑项⽬管理规定>的通知》(长政发【2015】8号)要求,项⽬应按不低于绿⾊建筑⼀星级标准设计建设。
本次设计为⼀期⼯程,属⼯业仓储类建筑,设计中采⽤的⼀些绿⾊建筑材料、产品和技术设计。
15.2、设计依据《长沙市绿⾊⾏动实施⽅案》(长政发【2013】33号);《长沙市绿⾊建筑项⽬管理规定》(长政发【2015】8号);《长沙市绿⾊建筑设计基本规定》(长政发【2015】8号)《长沙市绿⾊建筑评价标准》(试⾏);《长沙市绿⾊建筑基本技术审查要点》(试⾏);《⼯业建筑节能设计统⼀标准》(GB51245-2017)《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43/003-201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 50033-2013;《民⽤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建筑给⽔排⽔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与⼩区⾬⽔利⽤⼯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1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15;《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明确我市民⽤建筑节能设计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长沙市民⽤建筑节能和绿⾊建筑管理办法》(长政办发〔2017〕53号)15.3、绿⾊建筑技术体系本项⽬采⽤的绿建设计技术如下:调改善⽣补充地下为了保证要求将⼤量⼈群与少量织各⾃的交通系统。
同时,倡导以步⾏、公交为主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也但在利⽤地下空间的同时处理好地下⼊⼝与地上的有机联同时采⽤适当的⼿段实装饰等需避免对周围环境产⽣光污染,或对周围居住建筑产⽣不利的⽇照遮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方案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
(基于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编制)
一、设计依据:
1.1、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
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2014;
1.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2010;
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1.5、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1.6、其他国家、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和规定;
二、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分析;
2.1.项目特点及基础条件:
结合规划方案描述项目特点(如区位及地理条件、场地类型、建筑功能、建筑规模、主要技术经
济指标....)。
描述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保护建筑、文物古迹、古树苗木及绿化景观等)、可转化利
用的天然资源(如光能、风能、地热、天然水系等)、可利用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城市公共交通、市政配套)。
2. 2、项目绿建要求:
按照当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意见,有关法规、及控修规的要求描述项目绿建要求。
三、拟在本项目中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备注:请根据项目绿建目标合理增减,下述并非全部需要)
本着“被动优先、主动优化、节资高效、舒适健康”的技术策略,集成成熟适用先进技术,对项目实施技术策划与预评估,本项目拟按照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下:
四、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及评估:
基于项目基本概况,结合以上绿色建筑技术策略,按照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相关标准,本项目满足星级绿色建筑目标。
项目评估见下表***星级部分
等级
一般项(设计35项、运营45项)优选项
(设计10项、运
营13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
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
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设计运营设计运营设计运营设计运营设计运营设计运营设计运营
★ 4 4 5 5 3 3 2 5 3 3 2 4
★★ 5 5 7 7 4 4 3 6 4 4 3 5 5 6 ★★★ 6 6 9 9 5 5 4 7 5 5 3 6 8 10 五、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技术措施:
(一)建筑专业:(备注:请根据项目绿建目标合理增减,下述并非全部需要)
1、场地规划:
总体规划建筑容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符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项目所在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选址意见书等的意见及要求。
总平面布局避免污染排放物的建筑或场所为对环境正常使用产生影。
2、改善室外声、光、热、风环境质量的措施:
******(提供总平面日照、风、声、光、热模拟分析图);
3、场地交通组织、利用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的设情况:
本项目基地内道路系统通畅便捷,满足消防、救护及减灾等要求。
本项目基地所在地区附近有/无城市公共交通站点。
基地人行出入口结合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本项目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并与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设施连接。
5、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及指标;
本项目建筑设计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设计建筑形体和朝向,并通过相应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本项目采用保温系统。
节能相关的指标符合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有关规定。
外墙采用浅色饰面材料,东西向外墙外表面和屋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不大于0.6。
6、建筑遮阳:
******(描述建筑遮阳的形式和部位。
)
7、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的措施及指标;
本项目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等级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要求。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需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规定。
本项目室内空气环境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要求控制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氨、氡和TVOC五类空气污染物浓度。
8、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措施;
本项目主要功能房间优先利用自然通风。
其采光系数标准值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
本项目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设置有可开启部分或通风换气装置。
过渡季节典型工况下,90%以上靠外墙布置的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 (提供标准层采光分析图。
)
9、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本项目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地的面积之比为:%,且大于5%;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为:%;地下室主要功能为:。
10、可开放使用的公共交往空间
****** (描述可开放使用的公共空间,如:绿地、体育设施、活动场地、架空层、架空等平台等。
)
11、绿色建材的利用;
本项目尽可能多地使用孝感当地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75%以上的建筑材料须要在距施工现场500km 以内的工厂中生产。
实现建材本地化,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项目在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外遮阳等工程材料中选用一种上海政府部分推荐目录中的新型材料,且其使用比例大于同类材料的30%。
1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本项目拟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13、场地总平面的竖向设计及场地排水组织和渗水地面的规划。
本项目场地竖向设计合理组织场地排水,增强地面透水能力。
除景观绿化地面外,在地面停车位铺设植草砖,建筑出入口周围区域采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小区广场、人行走道采用透水砖,路沿石也同样采用与透水砖相同的材料,使室外透水地面面积达到50%以上。
14、绿化与景观设计:
本项目景观绿地面积为㎡,绿地率为%,集中绿地面积为㎡,集中绿地率为%,本项目有/无屋顶绿化,位于,屋顶绿化总面积为㎡;
本项目有/无垂直绿化,位于,垂直绿化总面积为㎡;
本项目绿化种植种类以上海地区的适合植物和草种为主,并选择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种植方式采用乔木、灌木、草坪结合的复层绿化。
本项目室外活动场地硬质铺地中透水铺装率不小于50%,透水铺装采用渗水基础垫层。
(二)结构专业:
(三)给排水专业:
(四)暖通专业:
(五)电气专业:
附表A、本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组合方案表
备注:
1、必选、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应根据控制项对设计的要求,执行相应的设计条文。
2、可选:可根据确立的绿色建筑等级,针对项目特点选择一般项(含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指标项) ,应根据选项对设计的要求,执行
相对应的设计条文。
3、任选:可根据确立的绿色建筑等级,在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六类指标中综合选择优选项:二星级不少于6 项,三星级不少
于10 项(含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指标项) ,应根据选项对设计的要求,执行相对应的设计条文。
4、其他: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项没有直接对应的设计条文,但却是绿色建筑设计应执行或宜执行的设计条文。
5、绿色建筑设计应以项目运营为目标,故设计选项均应符合运营要求,为项目运营打好基础。
6、本设计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无论是否在选项范围内,都必须严格执行。
附表B、本项目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应用表
●:达标控制项;○:达标一般项或优选项;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应执行条文;□:公共建筑绿色设计宜执行条文;
—:定位为一星时可不执行的条文;√:本项目实际实施应用项。
结构专业:
给排水专业:
精品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