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句子含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答案一

1.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2.①夜来香和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3.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聚居的地方。

4.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感情,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9.[答案] 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做铺垫。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20.[答案] (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21.[答案] 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

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22.[答案] 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拿起来又放下”的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难以割舍之情;结构上,结合下文内容作答。

答案:一方面通过“拿起来又放下”的细节,表现出作者对这些蕴藏着深厚感情的衣物有难以割舍之情;另一方面也引起下文,引发作者对以往生活点滴的回忆。

6.联系全文,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但愿他看到的不只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1)句要和长江水灾联系起来,结合文本分析。第(2)句“不只”表达出作者对灾区的一片深情厚谊。

答案:(1)表现了作者对长江水灾深切的关注和对灾区人民的无限牵挂。

(2)表现了作者希望灾民收到“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棉衣时,更要理解作者对灾区的一片深情厚谊。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⑦、⑧段详细叙述做棉衣的过程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交代丈夫对这身棉衣无比珍爱的原因,表现出母亲的爱子情深;衬托出下文作者毅然捐出棉衣表现出的对灾区人民的殷殷深情。

8.请结合文章探究“念想儿”这一标题的意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①指棉衣等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纪念物;②指对以往生活点滴的温暖的回忆;③指作者对灾区人民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④指对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

散文二

1.(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

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请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

16.[答案]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17.[答案] (1)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18.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5分)

18.[答案] (1)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2)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3)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

19.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19.[答案]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14.[答案]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2)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乎自然的,因而他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们此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5.[答案]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了鼓声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给我带来的影响。

16.[答案] 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

17.[答案] 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彩的音乐而感到很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5.文章第①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不带一丝忧伤”是拟人的修辞,“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似一袭袈裟”是比喻的修辞。作答时先点出修辞,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氛围,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6.文章第⑤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一群水鹿的出现,在内容上写出了风景区环境的优美,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下文分析。

答案: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②“我”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颗慈悲之心”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7.如何理解文末“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关键是体会“由灰变红”的内涵,红叶的飘落触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更深层的是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是指“我”受自然的洗礼,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8.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红叶的飘落改变了作者对“人是万物之灵”的看法。

答案: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由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到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处。

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贪生恶死,无视自然规律,在作者看来,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杰出睿智,这是可悲的。

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人自视为万物之灵,但结果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红叶落得安然,飘得诗意,无半点忧伤,这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