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修复档案的记录

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修复档案的记录作者:张莎黄乐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4期摘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清代刻本《星轺日记》,经前期预研究后采取了消毒杀虫、清洗、修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文物达到了展陈的要求。
修复中使用AI人工智能记录修复过程,为开展相关修复档案记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纸质文物又非常脆弱,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纸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每一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者具备专业性、责任心及耐心。
一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其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预防性保护等活动。
修复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对待。
本文以清刻本《星轺日记》为例,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简略介绍,并详细介绍修复档案的建立过程,以供同行老师参考指正。
1 修复前的调查与评估1.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星轺日记》长16.5厘米,宽10厘米,共十四册,整套厚度13厘米。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浙江海盐县沈炳垣撰。
该古籍原已装帧,现部分书页有破洞,装订线断落,封面封底破损严重,部分书签破损严重,存在较严重的病害,需重新修复。
病害调查,存在字迹模糊、残缺、污渍、水渍、断线、褶皱、脱落等病害。
1.2 分析检测研究根据《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的要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照度和本体的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进行检测。
(1)保存环境温湿度检测。
库房条件相对完善,储存于精密空调房,基本能够达到温湿度的保存要求。
(2)对纸质文物所处的文物柜进行紫外光照度测量。
论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论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作者:丁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1期【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纸质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在博物馆藏品中,纸质文物的数量相对较多,温度、湿度、微生物以及虫害等都会造成纸质文物的损坏,其保护与修复难度相对较大。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讲,需要在做好纸质文物防范的同时,还需学习先进的修复技术,减少纸质文物受到的伤害。
本文针对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
【关键词】纸质文物;博物馆发展;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1—250—03文物是历史遗产的重要凭证,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证明,每一件文物都能填补一段历史的空白,极其珍贵[1]。
纸张文物与其它文物相比,由于其本身材质的特点,出现损坏的概率相对较高,它的保护和修复也比较困难。
当纸张文物发生破损时,必须要判断出破损的原因和时间,并选择适当的修补技术,延长纸张文物的生命周期,同时保持其原有的状态,才能确保纸张文物的完整。
一、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在纸质文物修复过程中,需要了解纸质文物修复的重要性,其修复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其一,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录,同时也是知识传播的手段。
在古代文明探索过程中,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对纸质文物进行合理修复,可以了解纸质文物的历史和背景,深入分析纸质文物的历史价值。
其二,纸质文物的修复是博物馆的具体工作职责,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其三,纸质文物具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做好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可以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保护,同时还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纸质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讲,在开展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时,需要仔细分析对纸质文物产生伤害的外在因素,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
从实践角度来看,纸质文物损坏形成的原因如下。
古籍修复技术及修复室建设方案

古籍修复技术及修复室建设方案一、古籍修复技术对一册需要修复的线装书来说,修复的主要对象是书叶。
而对书叶的修复,只能从单张书叶开始。
因此,修书时首先要把装订成册的书拆开分解为单张书叶,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拆书的工作实际上是按装订顺序颠倒过来进行的。
即:1.揭书签2.拆线3.拆书皮……等等书册拆散以后,即进行第二项“补破”工作,使破损书叶恢复原来的面目,这是修复工作的主体。
其次,将修复的书叶重新装订成册,这实际上是书册原来装订过程的再现。
现在,装订过程和修复过程的区别,就很清楚了,就是除了“补破”之外,修复过程和装订过程基本相同。
因此,过去和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古籍修复和印刷行业里的装订差不多,甚至在有关部门制定工资标准时,就曾把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和印刷装订工作中的“刷浆糊工”等同,从而制定相同的工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古籍修复工作的悲哀。
但是,装订绝不是修复,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目的不一样。
装订只是把书叶集合成册,结束书籍制作的最后工序。
而修复是对书籍做必要的修整,使书籍恢复原来的面貌。
修复的目的是对书籍施行保护。
其次,从表面看修复书籍和装订书籍相比较,除了装订过程的重复,仅多出“补破”这一道工序。
但在实际上,“补破”这道工序占去了修复工作过程的大半,而装订只不过是修复工作的一小部分,是修复工作的结尾。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历代修复工作者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创造出许多“补破”即修复的措施,发展了修复技术,从而使古籍修复成为举世注目的图书保护专门措施,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同装订技术同日而语的。
修复工作可分为准备、修补、复原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包括三个方面:档案登记、备料以及分解书籍。
1.核查登记首先核查需要待修书的书名、册数。
核查要尽量详细,几册、几叶,以及书皮及书叶是否完整,有否残损字等等。
其次登记装帧形式和送修单位。
第三登记破损情况,包括破损原因、主要破损形式、破损位置及破损等级。
第四是修复要求。
9.《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来源◆文物健康评测◆文物本体修复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标准◆承担单位:上海博物馆◆立项时间:2013.06◆结项时间:2015.07关系诊病治病防病核心预防性保护理念通过有效的监测、评估、调控、管理,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
核心预防性保护方法◆从源头控制◆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调控措施◆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调控为优先◆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以有效、适度为原则,采用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措施核心预防性保护内容◆环境监测◆环境调控◆日常养护◆健康评测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相应业务范围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不具备该资质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写预防性保护方案内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1.封面2.前言3.设计依据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5.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6.工作目标7.具体措施8.实施进度9.保障措施10.经费预算11.各方签章12.附件1. 封面◆封面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封面二:具体方案名称◆封面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制信息表封面三封面三2. 前言2.1单位基本情况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2.3 工作需求2.4 工作目标2.5 实施周期2.6方案编制委托情况2.1 单位基本情况◆名称◆级别◆地理位置◆地址◆……◆面积◆开馆年月◆历史沿革◆单位人数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馆藏文物总数◆珍贵文物数量◆文物材质类别◆建筑概况◆展厅概况◆库房概况◆……2.6 方案编制委托情况◆委托单位◆设计单位◆委托时间3. 设计依据3.1 法律法规3.2 文件3.3 标准3.4 研究成果3.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3.2 文件◆《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地方相关文件◆博物馆相关文件3.3 标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文物运输包装标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甲酸和乙酸的测定》◆《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氨的测定》◆《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调湿材料》◆《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馆藏文物防震规范》◆……3.4 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2006BAK20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0BAK67B15)》◆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4.1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4.2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4.3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4.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4.1 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建筑/展厅/库房的功能与分布楼层、面积、分区◆收藏和展示文物情况数量、等级、材质◆文物主要病害状况4.2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等级、业务范围◆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场所和装备设施◆主要技术成果◆……4.3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环境监测设备及手段◆环境调控设备及手段微环境、小环境◆文物病害分析检测设备◆文物消毒装备◆文物养护设施◆文物防震措施◆展柜/储藏柜/囊匣等配置及运行情况4.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职能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建设◆岗位与人员队伍配置◆管理实施5.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5.1检测概况5.2温度和相对湿度5.3污染气体5.4光照水平5.5生物和微生物5.6藏展材料5.7评估意见5.1 检测概况◆检测时间◆检测人员◆检测对象◆检测环境因素5.2-5.6 检测方法◆便携式检测设备◆存储式连续记录仪◆在线式监测设备◆实验室采样分析5.7 评估意见◆检测结果与分析◆预防性保护现状评估◆现有优势◆存在问题6. 工作目标在“洁净、稳定”预防性保护理念指导下,根据评估意见提出项目总体目标,以及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调控、文物养护措施、文物藏展设施、文物防震、专用保护修复装备、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任务、数量和周期。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W/T 0025-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写规1 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写规的文本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的编写。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消毒disinfection通过物理或化学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清洗cleaning通过物理或化学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脱酸de-acidification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围。
3.5加固reinforcement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案文本容4.1 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文本容主要包括:封面,各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
封面一是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应有案委托单位、案编制单位和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案编制负责人和案审核人的签章。
各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性质和编号
本标准是推荐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编号为WW/T 0025-2010。
国家文物局已发布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标准主要有石 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07-2007)、 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W/T 0008-2007)、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编写规范(WW/T 0009-2007)、馆藏丝织品保护修 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14-2008),与纸质文物 方案同时发布的还有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 规范(WW/T 0022-2010)。
操作步骤
➢ 应分别列出各操作步骤中拟采用的材料、工艺,并 简述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 主要步骤
分析检测、消毒、揭展、脱酸、清洗、加固、修复、 保管等。
风险评估
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技术难题及应对措施。重要文物应先做局部实 验,待请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技术实施。
表E.4 馆藏纸质文物分析检测情况表
登录号 分析检测一 分析检测二 分析检测三 分析检测四 分析检测五
取样部位 检测目的 检测单位 检测仪器 检测结果 取样部位 检测目的 检测单位 检测仪器 检测结果 取样部位 检测目的 检测单位 检测仪器 检测结果 取样部位 检测目的 检测单位 检测仪器 检测结果 取样部位 检测目的 检测单位 检测仪器 检测结果
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2004]48号文件《关于 发布“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 要求,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2008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委托方)、南京博物院(承担 方)和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监督和组 织方)三方签订合同(合同编号:WW2007-006-T),列 入2007年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制定计划项目。
0010-2008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和记录所使用的材料、档案的书写、存档及记录格式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对所保存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记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821-2002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2-2008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WW/T 0009-2007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3 术语和定义WW/T 0009-2007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金属文物metal colletions主要指博物馆等收藏单位收藏的出土或传世金属质地文物,如铜器。
铁器,金银器等。
3.2病害disease金属文物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造成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腐蚀现象。
3.3修复restoration为使馆藏金属文物恢复其本来形貌而采取的补配、粘结、整形、作色等工艺过程。
4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文本内容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记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等项。
4.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4.1.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的内容包括:文物名称、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方案设计单位、保护修复单位、方案名称及编号、批准单位及文号、提取日期、提取经办人、返还日期、返还经办人、备注。
4.1.2 记录格式按附录A中的表A.1。
4.2 文物保存现状4.2.1 文物保存环境应描述文物保护修复前的保存环境及条件,包括库房、展厅、展柜等的温度、湿度,照度,空气质量等因素。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范本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中的相关术语、文本内容、记录格式、记录用文字、记录信息源及记录方法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档案记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21-20xx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2-20xx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8894-20xx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WW/T0026-20xx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纸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paper collection纸质文物因物理、化学、生物及人为等因素造成的损害。
4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内容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过程记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等。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a)文物名称、收藏单位、登录号、年代、来源、类别和级别;b)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单位、保护修复单位、方案名称及编号、批准单位及文号、文物提取日期、返还日期、提取经办人和返还经办人等。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按照附录A中的表填写。
文物保存现状文物原保存环境记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前保存环境的条件与状况,包括温湿度条件、采光照明条件、保存形式、保存建筑物情况等。
外形尺寸计量单位以厘米(cm)为常用单位。
记录方法记录的有效数字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质量以克〔g)为常用单位。
记录方法记录的有效数字可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T 0025-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文本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消毒disinfection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清洗cleaning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脱酸de-acidification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范围。
3.5加固reinforcement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4.1 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
封面一是方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方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有方案委托单位、方案编制单位和方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方案编制负责人和方案审核人的签章。
各方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4.5 前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编写任务来源、目的、意义等内容。
4.6 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4.6.1 基本信息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登录号、名称、年代、类别、等级、质地、尺寸、质量、收藏单位、入藏时间、来源等。
4.6.2 文物价值馆藏纸质文物的价值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a) 从历史、艺术、科学等角度说明该文物的文物价值;b) 说明该文物在其收藏单位所收藏文物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1填写,一物一表,附在方案正文之后。
4.7 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4.7.1 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若该纸质文物曾做过保护修复,应尽可能提供原保护修复的有关资料。
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2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1之后。
4.7.2 病害调查4.7.2.1 应对纸质文物现状进行描述,提供可反映病害状况的保存现状照片。
照片拍摄的角度和取景部位应侧重文物病害状况。
拍摄时,应在文物旁边放置标尺和色卡。
4.7.2.2 应对纸质文物病害进行描述,绘制病害图,在图中标示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
病害图的绘制应根据W W/T 0026-2010。
4.7.2.3 应对纸质文物病害现状做整体评估,一般按基本完好、微损、中度、重度、濒危五级划分。
馆藏纸质文物的病害状况调查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3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2之后。
现状照片和病害图附在表E.3之后。
4.7.3 分析检测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时,应对文物做一些必要的分析检测,主要包括: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和照度、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
以上项目未做检测的。
需说明原因。
重要文物可根据具体情况做更多的检测,如材质纤维、组织结构、书写绘画颜料、有害气体及微生物等。
需要取样的,应该按照相关程序申报。
馆藏纸质文物的分析检测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4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3之后。
4.8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4.8.1 保护修复的数量指标应明确需保护修复馆藏纸质文物的数量。
4.8.2 保护修复的技术指标应从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前后pH值、色差、柔软度、强度、平整度等方面衡量。
4.9 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4.9.1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应是对馆藏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原则、国内外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4.9.2应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制定操作步骤。
4.9.3应分别列出各操作步骤中拟采用的材料、工艺,并简述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4.9.4需异地保护修复处理时,应说明运输过程中运输安全措施、运期等要求。
4.10风险评估4.10.1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及应对措施。
重要文物应先做局部实验,待请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技术实施。
4.10.2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短期和长期保存期间,文物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4.11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4.11.1保护修复的工作量应明确整个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各步骤的工作量,根据拟保护修复文物的类别、数量及难度,在具备一定场地、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需技术人员的数量、工作时间等。
4.11.2 工作进度安排应说明按年月的工作进度时间安排,每时间段的工作量指标。
工作进度安排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a) 保护修复的工作量;b) 项目实施技术人员的人数及投人时间;c)若工作进度可能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应作相应说明。
4.12 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对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提出建议,包括存放方式和环境温湿度、照度等。
4.13 安全措施4.13.1 应简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因生化材料的使用而造成的对人体及环境可能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4.13.2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有害气体的生化材料;在有有害气休产生的情况下,应提出控制方法。
4.13.3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有害排放液的生化材料;在有有害排放液产生的情况下,应提出控制方法。
4.14 经费预算与管理4.14.1 经费预算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编制预算。
4.14.2 经费管理文物保护修复经费,属于国家专款、地方财政拨款或收藏单位自有(筹)资金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使用规则;属于社会捐赠的,制定使用原则时应特别考虑到捐赠单位或个人的有关要求。
5 格式5.1 幅面尺寸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幅面尺寸为A4规格的纸张。
5.2文本格式方案名称一律为宋体3号字,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4号字。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封面一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封面二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各方签章附录 D(规范性附录)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表D.1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表D.1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续)附录 E(规范性附录)馆藏纸质文物情况调查表表E.1 馆藏纸质文物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表表E.2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表表E.3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状况调查表表E.3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状况调查表(续)表E.4 馆藏纸质文物分析检测情况表注:分析检测项目超过五项时,表格可向下顺延。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及病害的基本术语、病害分类与图示。
本标准适用于纸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保护修复方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制作以及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纸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述工作。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2.2写印色料writing materials在纸张上书写、印刷、绘画以及染纸、涂改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颜料、染料、胶料等。
2.3纸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paper collection因物理、化学、生物及人为等因素对纸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3 病害分类3.1 纸张病害纸张病害种类有:水渍、污渍、皱褶、折痕、变形、断裂、残缺、烟熏、炭化、变色、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锈蚀、断线、书脊开裂。
a)水渍纸张受水浸润而留下的痕迹。
b)污渍纸张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迹。
c)皱褶纸张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张表面形成的凹凸皱纹。
d)折痕纸张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痕迹。
e)变形纸张因水浸或保存不当导致的整体形状的改变。
f)断裂纸张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
g)残缺由于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原因,导致纸张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
h)烟熏纸张受烟雾熏染产生的痕迹。
i)炭化因火烧等原因导致的纤维素完全降解。
j)变色因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原因导致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纸张颜色发生改变。
K)粘连因受潮、霉蚀、虫蛀等原因造成的纸张之间的粘结。
l)微生物损害微生物的滋生对纸张造成的损害。
m) 动物损害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对纸张造成的污染或损害。
n) 糟朽因化学结构发生严重降解,导致纸张结构疏松,力学强度大幅降低。
o) 絮化因物理、化学或生物原因造成纸张呈棉絮状。
p) 锈蚀铁钉等对纸张造成的腐蚀。
q)断线线装书的装订线、纸捻损坏。
r) 书脊开裂书脊由于脱胶、线断等原因而导致的开裂。
3.2 写印色料病害写印色料病害种类有:脱落、晕色、褪色、字迹扩散、字迹模糊、字迹残缺。
a)脱落写印色料与纸张载体发生脱离的现象。
b)晕色颜色较深部位的呈色物质向浅色部位扩散或沾染的现象。
c)褪色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字迹或颜料色度降低或改变。
d)字迹扩散字迹边缘呈羽状晕开。
e)字迹模糊肉眼观察到的字迹不清晰。
f)字迹残缺字迹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
4 病害图示4.1 病害图示的尺寸和颜色导致字迹或颜料色度降低或改变。
4.1.1 图示的尺寸图示的尺寸使用时可按比例适当扩大或缩小,符号或线条之间的距离间隔应适度,符号的疏密度可以反映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存在的状况。
4.1 2 图示的顿色图示的颜色为黑色和白色。
4.1.3 图示的线条宽度图示的线条宽度以0.3mm为宜。
4.2 病害图示的名称和符号病害图示的名称和符号及其使用说明见表1,病害分类表参见附录A,其图示的使用示例见附录B.表1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图示符号编号名称图示符号说明1 水渍闭合曲线,勾出水渍部位,线段长2mm、平行线间隔以3mm~5mm为宜2 污渍闭合曲线,勾出污渍部位,平行线间隔以3mm~5mm为宜3 皱褶线段长5mm,黑点直径与线段宽度一致4 折痕线段以2mm长为宜,随折痕走向勾出折痕痕迹5 变形线段长以5mm,曲线以5mm~10mm 为宜6 断裂两端线段长以5mm为宜,两线段见连线随断口形状勾出断裂的痕迹7 残缺闭合曲线,勾出残缺部位,平行线间隔以3mm~5mm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