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合集下载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 W/T0025-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文本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消毒disinfection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清洗cleaning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脱酸de-acidification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范围。

3.5加固reinforcement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4.1 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

封面一是方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方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有方案委托单位、方案编制单位和方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方案编制负责人和方案审核人的签章。

各方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文物修复策划方案

文物修复策划方案

文物修复策划方案1. 背景和目的1.1 背景•文物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导致许多文物出现破损、褪色和老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1.2 目的•制定文物修复策划方案,确保文物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价值。

2. 修复策略2.1 胶合修复胶合修复是常见的修复方法,适用于文物的裂痕和碎片修复。

具体步骤如下:1. 清洁文物的裂痕和碎片,去除杂质和污渍。

2. 对修复部位进行调整和粘合,使用专业文物粘合剂。

3. 粘合完成后,进行修整,保证修复部位与原有文物表面的平滑度和颜色一致。

2.2 清洗修复清洗修复适用于受到尘垢、氧化褪色等影响的文物,具体步骤如下: 1. 根据文物材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尽量使用低浓度、无腐蚀性的清洗剂。

2. 将文物浸泡在清洗剂中一段时间,软化和溶解表面的污渍。

3. 使用刷子或棉布轻轻擦拭文物表面,去除污渍和氧化层。

4. 清洗完成后,使用清水进行最后的冲洗,将清洗剂残留彻底清除。

2.3 防护修复防护修复主要目的是保护文物,防止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具体措施如下: 1. 在文物周围建立防护设施,如遮阳棚、遮雨棚等,避免直接暴露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2. 使用透明、防紫外线的玻璃或塑料材料进行文物展示柜的设计,有效减少紫外线对文物的伤害。

3. 定期检查文物的防护设施,及时修复和更换受损部位。

3. 修复流程3.1 文物鉴定在进行修复之前,进行文物鉴定工作,包括对文物的年代、材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2 文物损伤评估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损伤评估,确定需要修复的部位和程度,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

3.3 文物修复根据修复策略中的不同方法,进行具体的修复工作,包括胶合修复、清洗修复和防护修复等。

3.4 文物复原修复完成后,对文物进行复原工作,使修复部位与原有文物表面的外观和质地保持一致。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特藏保护计划"执行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伟生、张平。

引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制定相关标准,包括《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

各标准相互关联,为确保"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

本标准根据2001年3月26日由文化部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为基本内容编制的。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古籍修复;4. 古籍装订;5. 修复档案;6. 修复工作单;7. 工作间基本要求;8. 修复材料;9. 修复机械;10. 质量要求;11. 常见各式装帧书籍修复质量要求;12. 质量等级;13. 检验;附录。

本标准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修复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籍修复行业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业务交往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1影印古籍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印刷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2仿古籍指内容不属于古籍范围,但采用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2.2常见装帧形式2.2.1卷轴装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明清古籍善本的修复与保护方案一、前言2015年4月1号在整理校博物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这本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

然而由于博物馆条件设施太差,未妥善保管,现在善本的保存情况很差,腐蚀严重,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

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经仔细检查,发现纸质文物整体发黄,局部出现了霉斑,边缘褶皱有残缺,脆化和粘连情况严重,保存状况极差,整体评估已达到重度至濒危级病害。

因此对该善本做了以下分析检测:pH值测定采用美国的Thermo pH值测定仪对纸张进行pH值测定,精度高。

白度测定常规的纸张白度是用光电白度计测量一定面积(至少8平方厘米)纸的相对反射光率,测定是无损的。

如文物不够白度仪所需面积,或纸面有墨迹,或不便接受光源照射时,建议使用“对比法”测定白度,即用一系列已知白度的纸样与文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文物用纸的近似白度。

纸的白度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

同一种类的纸,其白度越高,则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

2.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μm),中红外光区(2.5 ~25μm),远红外光区(25 ~1000μm)。

红外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分析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张鉴定和分析领域均已得到初步的研究与应用。

3.拉曼光谱分析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法。

在拉曼散射这一过程中,入射的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不仅方向改变,而且有能量交换。

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若与光存在相互作用,在拉曼光谱上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光谱曲线。

拉曼光谱的峰带通常较狭窄,具有准确的特征标志,因而对物质的鉴别有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拉曼光谱技术主要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共振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文物样品。

文物保护修复规范

文物保护修复规范

文物保护修复规范文物是一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修复文物,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文物保护修复的规范,包括文物保护的原则、修复的程序和技术要求。

一、文物保护的原则文物保护的原则是指在修复文物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首先,尊重文物的历史和原貌,不得随意改变文物的特征和风貌。

其次,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不得破坏文物的结构和构造。

再次,使用环境友好的材料和技术,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物能够长久保存。

最后,注重修复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复制性,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二、修复的程序修复文物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包括鉴定、清洗、修复和保护。

首先,对文物进行鉴定,确定其历史价值和修复的必要性。

其次,进行清洗工作,将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清除干净。

接下来是修复阶段,根据文物的破损情况,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如填补缺失部分、修补破损处等。

最后,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保护,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

三、修复的技术要求修复文物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修复效果和文物的保护。

首先,修复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文物的特点和修复方法。

其次,修复过程中需要使用符合标准的材料和工具,以确保修复的质量和稳定性。

另外,修复人员需要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破损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如纸质文物可以采用纤维素酯薄膜修复,陶瓷文物可以采用瓷胶修复等。

最后,修复后的文物需要进行记录和鉴定,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修复规范是保护和修复文物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在修复文物时,需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按照修复的程序进行操作,并满足修复的技术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明。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管理规范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管理规范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管理规范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然而,由于时间的侵蚀、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文物面临着损毁和消逝的危险。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一套科学、规范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管理规范,则是确保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一、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是“原真性原则”。

这意味着在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文物原有的材料、结构、工艺和历史信息,不随意添加或改变文物的原有特征。

只有在充分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干预。

其次是“最小干预原则”。

即在修复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应尽量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避免过度修复导致文物失去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再者是“可逆性原则”。

所使用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应具有可逆性,以便在未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时,能够对文物进行重新修复或处理。

最后是“可识别性原则”。

修复部分应与文物原有的部分有所区别,以便后人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原物,哪些是修复的部分。

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应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种类繁多,根据文物的材质和损坏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至关重要。

对于金属文物,常见的修复技术包括除锈、缓蚀、封护等。

除锈可以采用机械方法或化学方法,但要注意避免对文物造成新的损伤。

缓蚀处理则是为了防止金属继续腐蚀,常用的缓蚀剂有苯并三氮唑等。

封护则是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隔绝外界环境的影响。

对于陶瓷文物,修复技术包括拼接、粘接、补配、作色等。

拼接和粘接是将破碎的陶瓷片重新组合在一起,补配则是对缺失的部分进行填补,作色是为了使修复后的部分与原物在外观上协调一致。

书画文物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去污、揭裱、修补等。

去污要根据污渍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揭裱则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修补时要注意纸张的材质和颜色的匹配。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规范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规范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规范文化遗产,是我们从历史长河中继承下来的珍贵财富,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记忆和创造力。

无论是古老的建筑、精美的艺术品,还是传统的技艺和习俗,都是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侵蚀。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得以延续和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保护与修复准则更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核心原则。

真实性意味着要尊重文化遗产的原始状态和历史信息,不随意篡改或添加虚构的元素。

完整性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考虑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其物质和非物质的方面,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例如,对于一座古老的寺庙,不仅要保护其建筑结构,还要考虑到其宗教仪式、文化活动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在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之前,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材料特性、损坏原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勘察、科学检测等手段,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后续的保护与修复方案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

比如,在修复一幅古代绘画时,需要了解画家的创作风格、当时使用的颜料和技法,以及画作保存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变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修复方案是关键的一步。

方案应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准则。

同时,要充分考虑保护与修复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方案的制定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文物保护专家、材料科学家等。

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共同商讨出最佳的保护与修复策略。

在修复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材料和技术至关重要。

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与原物相似,以保证修复后的文化遗产在外观、质地和性能上与原物保持一致。

同时,要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并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修复方法。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紙質文物的修復與保護(六)第六章紙張文物的修復紙張既已損壞,就必須進行修復,盡量使其恢復本來的面貌和得到一定強度的加固,以便於保存。

由於紙張文物種類很多,損壞情況不同,有成冊的圖書,也有單頁的文件,亦有大幅的書畫、地圖。

有的蛀食成洞,有的粘連一起,有的觸手成粉……。

因此,紙張文物的修復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高而且十分細緻的工作。

本章就修復原則、清洗、漂白、修補、加固等基本技術,分述如下:第一節修復的原則:一、力求保恃原狀,殘缺部分的處理,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不能憑主觀思想行事。

修復前應做好文字、照相記錄。

二、重要的文物修復前,制訂周密的計劃、方案,必要時得請有關專家予以認可,不能草率從事。

三、修復時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盡可能與原物協調一致,不致產生副作用,還要易可逆。

四、所使用的各種修復方法和材料,必須經過試驗證明確實有效,而有十分把握的,方可採用。

第二節清洗和漂白:紙張文物在展覽、閱讀、保管過程中,由於不慎,有的表面會被灰塵、泥土掩蓋,有的會沾染茶、墨、油跡,有的因年久受煙熏,使紙變黃。

為了去掉污跡,恢復潔淨,這就需要清洗和漂白。

一、除塵:這就是清除紙張上灰塵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用軟毛刷輕輕刷掉灰塵,由於效率不高,且污染空氣,目前已採用吸塵器處理,可有效地清除紙上的灰塵。

二、水洗:通常用蒸餾水清洗除去紙上的水斑和泥斑,這是最經濟、最常用的方法。

清洗之前先檢驗一下水對字跡、色彩的作用,如果出現褪色,就應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樹脂溶液或膠礬水對字跡色彩加固,然後再行處理。

水洗時還要注意水溫,一般用室溫水,必要時也可選用沸水。

操作時,先準備一個搪瓷盆或塑料盆,注入蒸餾水,將紙張文件平展在塑料托板,或支撐在塑料網上,然後放入盆中,直至全部浸濕,用毛筆刷洗污跡,經過一定時間的浸泡,把文件由盆中取出,繼續用蒸餾水沖洗乾淨,最好再檢測一下PH 值,然後用吸水紙吸掉水分,放在兩張吸水紙中間壓平、乾燥。

三、有機溶液清洗:當有些污跡用水難以清除時,選擇合適的去污溶劑,是至關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T 0025-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写规1 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写规的文本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的编写。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消毒disinfection通过物理或化学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清洗cleaning通过物理或化学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脱酸de-acidification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围。

3.5加固reinforcement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案文本容4.1 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文本容主要包括:封面,各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

封面一是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应有案委托单位、案编制单位和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案编制负责人和案审核人的签章。

各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4.5 前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应编写任务来源、目的、意义等容。

4.6 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4.6.1 基本信息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登录号、名称、年代、类别、等级、质地、尺寸、质量、收藏单位、入藏时间、来源等。

4.6.2 文物价值馆藏纸质文物的价值主要包括下列几面:a) 从历史、艺术、科学等角度说明该文物的文物价值;b) 说明该文物在其收藏单位所收藏文物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1填写,一物一表,附在案正文之后。

4.7 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4.7.1 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若该纸质文物曾做过保护修复,应尽可能提供原保护修复的有关资料。

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2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1之后。

4.7.2 病害调查4.7.2.1 应对纸质文物现状进行描述,提供可反映病害状况的保存现状照片。

照片拍摄的角度和取景部位应侧重文物病害状况。

拍摄时,应在文物旁边放置标尺和色卡。

4.7.2.2 应对纸质文物病害进行描述,绘制病害图,在图中标示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

病害图的绘制应根据W W/T 0026-2010。

4.7.2.3 应对纸质文物病害现状做整体评估,一般按基本完好、微损、中度、重度、濒危五级划分。

馆藏纸质文物的病害状况调查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3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2之后。

现状照片和病害图附在表E.3之后。

4.7.3 分析检测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时,应对文物做一些必要的分析检测,主要包括: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和照度、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

以上项目未做检测的。

需说明原因。

重要文物可根据具体情况做更多的检测,如材质纤维、组织结构、书写绘画颜料、有害气体及微生物等。

需要取样的,应该按照相关程序申报。

馆藏纸质文物的分析检测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4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3之后。

4.8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4.8.1 保护修复的数量指标应明确需保护修复馆藏纸质文物的数量。

4.8.2 保护修复的技术指标应从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前后pH值、色差、柔软度、强度、平整度等面衡量。

4.9 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4.9.1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应是对馆藏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原则、国外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法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4.9.2应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制定操作步骤。

4.9.3应分别列出各操作步骤中拟采用的材料、工艺,并简述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4.9.4需异地保护修复处理时,应说明运输过程中运输安全措施、运期等要求。

4.10风险评估4.10.1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及应对措施。

重要文物应先做局部实验,待请专家论证后可进行技术实施。

4.10.2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短期和长期保存期间,文物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4.11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4.11.1保护修复的工作量应明确整个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各步骤的工作量,根据拟保护修复文物的类别、数量及难度,在具备一定场地、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需技术人员的数量、工作时间等。

4.11.2 工作进度安排应说明按年月的工作进度时间安排,每时间段的工作量指标。

工作进度安排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a) 保护修复的工作量;b) 项目实施技术人员的人数及投人时间;c)若工作进度可能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应作相应说明。

4.12 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对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提出建议,包括存放式和环境温湿度、照度等。

4.13 安全措施4.13.1 应简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因生化材料的使用而造成的对人体及环境可能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4.13.2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有害气体的生化材料;在有有害气休产生的情况下,应提出控制法。

4.13.3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有害排放液的生化材料;在有有害排放液产生的情况下,应提出控制法。

4.14 经费预算与管理4.14.1 经费预算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应按照有关文物保护修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编制预算。

4.14.2 经费管理文物保护修复经费,属于专款、地财政拨款或收藏单位自有(筹)资金的,应按有关规定制定使用规则;属于社会捐赠的,制定使用原则时应特别考虑到捐赠单位或个人的有关要求。

5 格式5.1 幅面尺寸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文本幅面尺寸为A4规格的纸。

5.2文本格式案名称一律为宋体3号字,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4号字。

附录 A (规性附录)封面一附录 B (规性附录)封面二附录 C (规性附录)各签章附录 D(规性附录)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表D.1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表D.1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编制信息表(续)附录 E(规性附录)馆藏纸质文物情况调查表表E.1 馆藏纸质文物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表表E.2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表表E.3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状况调查表表E.3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状况调查表(续)表E.4 馆藏纸质文物分析检测情况表注:分析检测项目超过五项时,表格可向下顺延。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1 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及病害的基本术语、病害分类与图示。

本标准适用于纸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保护修复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制作以及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纸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述工作。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2.2写印色料writing materials在纸上书写、印刷、绘画以及染纸、涂改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颜料、染料、胶料等。

2.3纸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paper collection因物理、化学、生物及人为等因素对纸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3 病害分类3.1 纸病害纸病害种类有:水渍、污渍、皱褶、折痕、变形、断裂、残缺、烟熏、炭化、变色、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锈蚀、断线、书脊开裂。

a)水渍纸受水浸润而留下的痕迹。

b)污渍纸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迹。

c)皱褶纸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表面形成的凹凸皱纹。

d)折痕纸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痕迹。

e)变形纸因水浸或保存不当导致的整体形状的改变。

f)断裂纸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

g)残缺由于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原因,导致纸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

h)烟熏纸受烟雾熏染产生的痕迹。

i)炭化因火烧等原因导致的纤维素完全降解。

j)变色因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原因导致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纸颜色发生改变。

K)粘连因受潮、霉蚀、虫蛀等原因造成的纸之间的粘结。

l)微生物损害微生物的滋生对纸造成的损害。

m) 动物损害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对纸造成的污染或损害。

n) 糟朽因化学结构发生重降解,导致纸结构疏松,力学强度大幅降低。

o) 絮化因物理、化学或生物原因造成纸呈棉絮状。

p) 锈蚀铁钉等对纸造成的腐蚀。

q)断线线装书的装订线、纸捻损坏。

r) 书脊开裂书脊由于脱胶、线断等原因而导致的开裂。

3.2 写印色料病害写印色料病害种类有:脱落、晕色、褪色、字迹扩散、字迹模糊、字迹残缺。

a)脱落写印色料与纸载体发生脱离的现象。

b)晕色颜色较深部位的呈色物质向浅色部位扩散或沾染的现象。

c)褪色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字迹或颜料色度降低或改变。

d)字迹扩散字迹边缘呈羽状晕开。

e)字迹模糊肉眼观察到的字迹不清晰。

f)字迹残缺字迹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

4 病害图示4.1 病害图示的尺寸和颜色导致字迹或颜料色度降低或改变。

4.1.1 图示的尺寸图示的尺寸使用时可按比例适当扩大或缩小,符号或线条之间的距离间隔应适度,符号的疏密度可以反映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存在的状况。

4.1 2 图示的顿色图示的颜色为黑色和白色。

4.1.3 图示的线条宽度图示的线条宽度以0.3mm为宜。

4.2 病害图示的名称和符号病害图示的名称和符号及其使用说明见表1,病害分类表参见附录A,其图示的使用示例见附录B.表1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图示符号编号名称图示符号说明1 水渍闭合曲线,勾出水渍部位,线段长2mm、平行线间隔以3mm~5mm为宜2 污渍闭合曲线,勾出污渍部位,平行线间隔以3mm~5mm为宜3 皱褶线段长5mm,黑点直径与线段宽度一致4 折痕线段以2mm长为宜,随折痕走向勾出折痕痕迹5 变形线段长以5mm,曲线以5mm~10mm 为宜6 断裂两端线段长以5mm为宜,两线段见连线随断口形状勾出断裂的痕迹7 残缺闭合曲线,勾出残缺部位,平行线间隔以3mm~5mm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