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报告书写--胃肠道
胃肠检查报告单

胃肠检查报告单患者信息•姓名:张三•年龄:40岁•性别:男性•住址:XX市XX区XX街道XX号检查目的本次胃肠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健康状况,发现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并进行相关治疗。
检查方法本次胃肠检查采用了以下方法:1.胃镜检查2.结肠镜检查检查结果胃部检查结果在胃镜检查中,发现以下情况:1.胃壁平滑,无明显异常病变。
2.胃黏膜呈淡红色,无明显充血或溃疡。
3.食管与胃交界处无明显炎症或病变。
根据以上结果判断,患者的胃部没有明显的病变或异常情况。
结肠检查结果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以下情况:1.结肠黏膜呈红粒状,表面光滑。
2.结肠蠕动良好,无明显炎症或息肉。
3.直肠黏膜无明显异常。
根据以上结果判断,患者的结肠没有明显的病变或异常情况。
诊断意见根据本次胃肠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出以下诊断意见:1.胃部未见异常:胃壁光滑,无明显病变。
2.结肠未见异常:结肠黏膜呈红粒状,无明显炎症或息肉。
根据以上诊断意见,初步判断患者的胃肠道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明显的疾病或异常。
建议与治疗方案根据本次胃肠检查的结果和诊断意见,推荐患者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胃肠道健康:1.注意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进食辛辣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和粗粮等易消化食物。
2.增加运动量:适量进行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情绪不稳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肠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胃肠道疾病。
如果患者有其他不适症状或需要进一步治疗,建议咨询相关医生或胃肠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束语胃肠检查是评估胃肠道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通过本次胃肠检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胃肠道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明显的疾病或异常。
对于维护胃肠道健康,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保持情绪稳定和定期体检等措施。
如果有其他特殊需要或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获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课件全

克罗恩病
节段性肠炎,年轻人多见,多见回肠远端 节段性肠壁增厚,节段性、跳跃征 并发肠梗阻,窦道、瘘管,腹腔脓肿
35
36
2024/10/24
37
27
胃间质瘤
28
胃间质瘤
29
肠间质瘤
30
肠间质瘤
31
胃肠道淋巴瘤
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起源于黏膜下淋巴组织 胃最多见、其次小肠(回盲部) 胃肠壁明显增厚,范围较广,密度均匀,
强化均匀;很少引起结蹄组织增生并发肠 根阻,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周围淋巴结肿 大(三明治征)
32
胃淋巴瘤
33
胃淋巴瘤
11
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女=2:1。一般发病年龄在40~60岁,
青壮年发病并不少见。 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异,上腹部隐痛不适、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 残渣。晚期出现贫血、上腹肿块、恶病质、 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小弯胃 窦部最常见,贲门胃底区占第二位。
12
胃癌CT表现
胃壁增厚: 局限或弥漫,粘膜面凹凸不平 腔内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结节或菜
花状,表面可有溃疡 胃腔狭窄:胃壁增厚基础上的胃腔狭窄,
非对称性狭窄,胃壁僵硬且不规则 胃壁异常强化: 粘膜面病灶在注射造影剂
35-45s即可明显强化,而侵及肌层的病变, 强化高峰时间在50-60s 之后出现,较正常 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延长。
20
升结肠癌
21
降结肠癌
22
降结肠癌并淋巴转移
23
直肠癌
24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25
直肠癌术后复发
26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超声报告模板(胃、十二指肠部分)

胃肠超声报告模板(胃、十二指肠部分)正常: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贲门通过顺利,胃腔内造影剂充盈良好,胃大小形态正常,胃粘膜光滑完整,胃壁五层结构显示清楚,厚度约 mm,胃蠕动正常。
腹腔肠管无扩张,无局限性占位。
胃肠道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浅表性胃炎: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胃壁层次清晰,粘膜稍水肿,皱襞略肿胀,以胃小弯或胃窦部改变明显,未见明显肿块和溃疡灶。
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异常。
急性糜烂性胃窦胃炎(建议治疗后复查):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于胃窦部见胃壁呈弥漫性、均匀性、对称性增厚,回声减低,层次清晰,粘膜明显水肿,皱襞肿胀,胃窦腔相对变小,胃壁蠕动减弱,胃幽门管关闭欠佳;余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异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必要时复查):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胃壁层次清晰,粘膜层变薄,皱襞稀少,以胃体部/胃窦部改变明显,未见明显肿块和溃疡灶。
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慢性肥厚性胃炎: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胃内造影剂充盈良好,粘膜增厚,呈突入胃腔的绒球样中、高回声团(粘膜层回声粗糙/不均/中断,肌层回声正常),胃蠕动大致正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十二指肠球炎: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形态尚规则,体积变小,其粘膜增厚水肿,未见明显溃疡灶;球部充盈有激惹征象。
胃角溃疡(建议胃镜活检):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于胃角处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其粘膜层粗糙,连续性差,中断,中央见一大小约mm粘膜凹陷,表面见强回声斑点附着,其周围胃壁层次清晰,该处胃壁蠕动减弱。
余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异常。
胃体后壁明显增厚伴溃疡,建议进一步检查: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胃体部后壁局限性凹陷,周边胃壁增厚隆起呈“火山口”样,增厚的胃壁呈低回声,层次结构消失,厚度约 mm,范围约 mm,凹陷处边缘锐利,底部为斑块强回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口服胃肠造影剂500ML后扫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变形,体积变小,前壁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其粘膜面破溃,中央见一大小约mm粘膜凹陷,表面见强回声斑点附着;球部充盈有明显激惹征象。
胃肠道CT检查PPT课件

(hepatocellalar carcinoma)
肝转移瘤
(metastasis tumor of the liver)
肝脓肿
(liver abscess)
肝囊肿
(liver cyst)
肝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由扩张的血窦组成 影像学表现
CT: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表现为边缘性结节状强化, 向中央扩展,数分钟后与肝脏等密度 对比剂呈“快进慢出”表现
胆囊异常影像
形态及大小异常 肝内胆管、胆总管和胆囊扩张
密度和信号强度异常
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
食管下端开始 粘膜增宽纡曲 管壁边缘锯齿状 蚯蚓状、串珠状充盈缺损 蠕动减弱而管壁柔软 胃底静脉曲张
立位:胃底软组织肿块 卧位:粘膜皱襞粗大扭曲
食管静脉曲张
肝硬化
(cirrhosis)
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 增生、肝结构和血管循环体系改建
影像学表现 X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CT: 肝脏大或小、轮廓结节状凹凸不平、 肝叶比例失调,肝门肝裂增宽、脾肿 大,腹水。增强CT食管、胃底、脾门 区可见扩 张、纡曲成团的静脉影
胆道疾病
胆囊炎(cholecystitis) 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
MRI:胆囊窝积液及胆囊周围水肿带呈T1WI 低、 T2WI高信号表现
胆囊结石
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影像学表现
X线:显示胆囊区不透X线结石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结石;等密度结石;
低密度结石;环状结石 MRI:在T2WI上,结石在高信号胆汁的衬托
下表现为低信号充盈缺损
胆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 CT平扫表现为胆总管内高密度或软组织密度影 梗阻以上胆总管扩张
胃部疾病CT表现(特制荟萃)

优选课讲
2
优选课讲
3
优选课讲
4
– 粘膜皱襞:
• 胃底:网状 • 体部:平行(小弯侧),≮5cm,锯齿状(大弯侧) • 窦部:平行、横行、斜行
– 微皱襞:
• 胃小区,1~3mm,圆形、长圆形、 多角形 • 胃小沟,<1mm
优选课讲
5
– 胃的生理:储存、消化和转运食物的作用, 通过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功能完成
– 溃疡小而浅 – 幽门管延长 – 幽门管偏位,十二指肠球底部畸形 – 幽门狭窄、梗阻
优选课讲
46
优选课讲
47
• 特殊部位溃疡 • 胃窦溃疡:
– 局限性胃炎 – 盘状龛影
• 高位溃疡(胃底或贲门部) • 幽门溃疡:
– 溃疡小而浅 – 幽门管延长 – 幽门管偏位,十二指肠球底部畸形 – 幽门狭窄、梗阻
良性胃溃疡 光滑整齐
无 无 无 有 有 有 在胃轮廓外 无环堤征 到达龛影的口部 广泛性辐辏均匀纠集 纠集的黏膜纹愈近口部愈细 多见炎性小区,小区消失带呈 移行过渡,无胃小区破坏
优选课讲
66
胃窦良、恶性狭窄鉴别要点
狭窄段近端(入口)
狭
黏膜纹
窄
段 胃壁形态和扩张度
狭窄段远端(出口)
良性 病变与正常分界呈渐行性 可伴有小弯良性溃疡龛影 黏膜纹存在呈横行或排列紊乱 有时可见浅表溃疡 一般可收缩和扩张,狭窄形态可变
迫,对十二指肠球底部等产生压迹
优选课讲
19
优选课讲
20
胃炎
• 慢性胃炎
• 临床资料:成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因不清 楚,临床表现不一致,常见有食欲不佳、餐后 饱胀、上腹不适、上腹钝痛等
• 病理改变: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按检查方法分类 口服钡餐造影(oral barium opacification) :
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回盲部及阑尾)
钡剂灌肠造影(barium enema) :结肠
空气灌肠造影:肠套叠
引入对比剂的种类
传统钡剂造影法: 钡剂单对比造影 粘膜法、充盈法、加压法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 和基本病变
消化系统
消化管:
口腔、咽 食管 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
消化腺:
肝脏、胆道系统、胰腺
其他:
脾脏
胃溃疡
胃窦癌
结肠癌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食管与胃肠道正常影像解剖 食管与胃肠道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掌握)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掌握) 了解消化系统的放射学检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炎性水肿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 膜 破 坏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膜平坦 黏膜和黏膜下炎
性水肿或肿瘤浸润 粘膜皱襞条纹状
影平坦、消失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膜纠集
多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瘢痕收缩引起,光滑、连续 少数由浸润型癌引起,僵 硬、不规则、连续性中断 粘膜皱襞呈放射状从四周 向病变区集中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气钡双重造影法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食道钡餐造影
食道钡餐造影-粘膜相 食道钡餐造影-充盈相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口服钡餐造影-胃充盈相 口服钡餐造影-胃粘膜相
口服钡餐造影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口服钡餐造影(加压法)清楚显示胃窦部小弯侧 胃溃疡:龛影及粘膜集中征象
CT报告书写--胃肠道

CT报告书写---胃肠道及肝胆胰脾1、食管(1)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环绕管壁的不规则增粗粘膜影,粘膜连续,无中断、破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粘膜下层均匀强化,增强粘膜皱襞增粗、纡曲,与正常胃壁相移行。
(2)食管平滑肌瘤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见直径约100px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均匀,轮廓较光滑,与周围血管和气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
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2、胃(1)胃癌Borrmannl型胃癌胃体后壁见局限隆起型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出,大小约125px x 100px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CT 值30-45HU,肿块外形不规整,表面呈浅分叶状。
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壁厚度正常。
V耳仿真内镜重建显示胃体后壁突向胃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状,邻近胃壁厚度正常,蠕动良好。
Borrmann H型胃癌胃窦部后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中心见巨大扁平状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成锐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扁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锐角相交。
Borrmann川型胃癌胃窦部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表面见巨大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周围癌性环堤呈呈斜坡状隆起,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中断,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Borrmann W型胃癌平扫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软组织肿块影向胃腔内突出,局部胃腔狭窄、变形。
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胃窦不规则增厚胃壁明显强化,表面黏膜皱襞破坏,向下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完整,胃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冠状位MPR重建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局限胃腔狭窄、变形。
(2)胃平滑肌瘤平扫示贲门区胃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围绕贲门口周生长,胃黏膜受推压,完整性良好。
胃肠检查报告单

胃肠检查报告单胃肠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胃肠道的健康状况。
通过胃肠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份典型的胃肠检查报告单。
胃肠检查报告单姓名:XXX性别:男/女年龄:XX岁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临床诊断:胃肠症状检查方法: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胃镜检查1.胃黏膜:胃黏膜粘膜完整,未见明显糜烂、溃疡或出血点。
2.食道黏膜:食道黏膜光滑,未见明显糜烂、溃疡或出血点。
3.胃酸分泌功能:胃酸正常分泌,PH值为X.X。
4.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
结肠镜检查1.结肠黏膜:结肠黏膜完整,未见明显糜烂、溃疡或息肉。
2.直肠黏膜:直肠黏膜光滑,未见明显糜烂、溃疡或息肉。
3.结肠肌层:结肠肌层壁弹性正常,未见明显增厚或变硬。
检查结论:根据本次胃肠检查结果,患者的胃黏膜和食道黏膜均未见明显异常。
胃酸分泌功能正常,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阴性。
结肠黏膜和直肠黏膜也未见明显异常。
结肠肌层弹性正常。
综合上述结果,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明显的疾病或异常情况。
检查建议:根据本次胃肠检查结果,可以得出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正常。
为了维持良好的胃肠健康,建议患者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习惯: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太多油腻食物,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空腹和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3.护胃措施:避免吸烟和酗酒,减少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的摄入,避免辛辣食物和嗜辣食品。
4.注意消化问题:避免过度用力排便,避免久坐和久站,注意腹部保暖,在饭后散步有助于促进消化。
结束语:本次胃肠检查报告单显示,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健康状况良好。
遵循上述的检查建议,患者可以进一步改善胃肠道的健康状况,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如有其他症状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咨询。
以上是一份典型的胃肠检查报告单,通过检查结果和建议,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胃肠道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胃肠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报告书写---胃肠道及肝胆胰脾1、食管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环绕管壁的不规则增粗粘膜影,粘膜连续,无中断、破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粘膜下层均匀强化,增强粘膜皱襞增粗、纡曲,与正常胃壁相移行。
(2)食管平滑肌瘤 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见直径约100px 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均匀,轮廓较·光滑,与周围血管和气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
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2、胃 (1)胃癌 BorrmannI型胃癌 胃体后壁见局限隆起型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出,大小约125px×100px,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CT值30-45HU,肿块外形不规整,表面呈浅分叶状。
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壁厚度正常。
V耳仿真内镜重建显示胃体后壁突向胃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状,邻近胃壁厚度正常,蠕动良好。
BorrmannⅡ型胃癌 胃窦部后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中心见巨大扁平状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成锐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扁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锐角相交。
BorrmannⅢ型胃癌 胃窦部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表面见巨大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周围癌性环堤呈呈斜坡状隆起,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中断,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BorrmannⅣ型胃癌 平扫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软组织肿块影向胃腔内突出,局部胃腔狭窄、变形。
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胃窦不规则增厚胃壁明显强化,表面黏膜皱襞破坏,向下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完整,胃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冠状位MPR重建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局限胃腔狭窄、变形。
(2)胃平滑肌瘤 平扫示贲门区胃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围绕贲门口周生长,胃黏膜受推压,完整性良好。
肿块内侧胃黏膜面形成连续的弧线性强化征。
(3)胃平滑肌肉瘤 胃体上部小弯侧见部分突向胃腔部分向胃壁外突出生长之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突向胃腔内肿块表面黏膜破坏并见不规则溃疡,肿块向外浸润并突破浆膜层,胃壁外脂肪间隙模糊。
冠状位MPR图像可清楚显示胃壁肿块同时向胃腔内和胃腔外生长,胃腔内肿块表面溃疡形成。
(4)胃淋巴瘤 平扫胃体部胃壁不规则增厚,胃腔变小、轮廓不规则。
增强扫描增厚胃壁不均匀轻度强化,表面明显线状强化的黏膜皱襞较粗大。
胃体后壁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胃壁外脂肪间隙消失。
3、小肠 (1)小肠腺癌 平扫示空肠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沿肠壁环形浸润致局部管腔向心性狭窄,增厚肠壁密度不均匀减低,肿块表面不规则溃疡。
肠管浆膜面模糊和周围脂肪层消失。
增强扫描肿块及不规则增厚肠壁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2)小肠淋巴瘤 A)回肠肠管肠壁呈限局对称性增厚,壁厚约50px,形成向肠腔内突出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
在肠腔内造影剂的衬托下见正常, 粘膜皱襞消失,正常与病变组织间无明确分界,受累的管腔狭窄不明显。
B)回肠远段肠壁弥漫性增厚,肠腔无明显狭窄。
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包绕肠系膜血管,呈典型“三明治征”。
(3)小肠平滑肌肉瘤 平扫示空肠肠管局部向肠壁外突出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瘤体大小约125px×125px,边缘光滑清楚,内部密度不均,中心部大面积低密度区。
肿瘤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两端肠管萎陷。
肿块偏心性腔外生长,推移周围肠管移位。
增强:肿瘤周边部明显强化,与邻近肠管肠壁强化程度相近,中心部坏死区不强化。
肿块周围肠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4、结肠 (1)肠结核 回盲部肠腔轮廓不规则,肠壁对称性增厚,肠腔变窄,回盲瓣增厚变形。
回盲部不能很好充盈,而小肠充盈良好。
结肠系膜内散在淋巴结影,无明显融合征象。
(2)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分布广泛,累及全部升、横及降结肠,肠壁轻度增厚,增厚程度相对较均匀,粘膜面呈锯齿状凹凸不平,浆膜面光滑。
受累结肠肠腔变细,结肠袋形消失。
(3)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 右半降结肠肠壁节段性增厚,增厚肠壁密度不均,肠壁水肿,黏膜皱襞粗大,肠腔不规则狭窄。
(4)结肠癌 BorrmannI型 结肠腔内偏心性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大小约100px×75px,表面浅分叶状,肿块与周围肠壁分界较清楚,周围肠壁厚度正常。
肿块突向肠腔内致局部肠管狭窄,肠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BorrmannⅡ型(局限溃疡型) 直肠前壁肠壁不规则增厚,表面形成不整形溃疡并伴有境界清楚的环堤,溃疡与周围肠壁分界清楚,与邻近肠壁锐角相交。
BorrmannⅢ型(浸润溃疡型) 平扫示乙状结肠后壁见突向肠腔内的较大溃疡性病变,周围伴有境界清楚的环堤,与周围肠壁呈钝角相交。
增强扫描癌肿明显均匀强化,浆膜面尚光滑。
周围肠壁厚度正常、均匀强化。
BorrmannⅣ型 平扫示直肠肠壁环周型不规则增厚,肠壁各层广泛浸润,浆膜面毛糙,直肠壁外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肠腔向心性狭窄。
增强扫描示癌肿侵犯肠壁全层并向浆膜外侵犯,增厚肠壁及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
肝胆胰脾 1、正常肝脏、胆囊、胰腺、脾脏 平扫: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表面光滑,各叶比例适中,密度均匀,肝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
胆囊不大,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门脉血管显示清楚。
胰腺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胰管未见扩张。
脾脏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
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增强扫描:肝脏、胆囊、脾脏及胰腺各时相强化均匀,未见异常强化灶。
门静脉未见异常改变。
余未见异常强化改变。
3、肝脏 (1)原发性肝癌 平扫:肝脏左叶S2、S3、S4段交界处见一巨大低密度灶,大小约*×*,边界不清。
肝脏表面光滑,密度均匀,各叶比例未见异常改变,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
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扫描层面胰腺、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
增强:动脉期肝左叶病灶内可见明显血管影,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未强化区,门脉左支显示不清。
(2)转移性肝肿瘤 平扫:肝脏表面略不光滑,实质内密度不均,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病变,边缘不清,最大病灶大小约59.7mm×48.2mm,病灶中心呈极低密度,周边呈略低密度,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增强:肝内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均呈环形强化(靶征),病灶推挤周围血管。
(3)肝血管瘤 平扫:肝脏体积不大,轮廓光整,肝脏左外侧叶见大片状密度减低区,其密度不均,内可见更低密度区,CT值约37HU,边界较清晰。
增强:动脉期肝左外侧叶病灶即呈明边缘强化,肝右叶强化程度较左侧低,静脉期病灶强化区域进一步扩大,至延迟期病灶几乎完全强化呈等密度填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
(4)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平扫CT肝实质密度均匀减低,血管结构不清,轻度脂肪肝;增强CT动脉相左内叶(S4段)类圆形肿块,明显强化,边界清晰,有浅分叶,最大直径约5.75px,中心可见裂隙状瘢痕,强化不明显;左外叶另可见一小病灶,均匀强化;门脉相,病变实质部分的强化基本消退,与肝实质密度相似,中心瘢痕及周边的包膜有强化;延迟相,病变呈等密度,与肝实质无法分辨。
(5)肝腺瘤 平扫和增强CT动脉相。
肝右叶低密度肿瘤,密度均匀,边缘不整。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门脉分支呈受压改变。
(6)肝囊肿 平扫肝脏S7段近边缘处见一圆形低密度灶,内为水样密度,边缘光滑锐利,大小约11.8mm×11.2mm。
肝脏外形光整,表面光滑。
增强后S7段病变无强化改变。
(7)肝硬化 平扫:肝脏右叶缩小,左叶及尾状叶增大,肝脏表面不光整,呈波浪状,肝实质内见多个散在分布的小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脾增大,近9个肋单元。
肝周及脾周、左侧胸腔内见少量水样密度影。
增强:肝脏内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余肝实质均匀强化,肝内动脉普遍变细,走行纡曲,门脉主干直径为42.5px。
(8)脂肪肝 平扫肝实质密度明显低于脾脏,CT值约为10HU,肝内血管影呈高密度影。
肝脏形态饱满,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
胆囊及双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
脾脏约5个肋单元。
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无异常。
(9)肝脓肿 平扫:肝右叶内见一大小260px×182.5px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气液平面并可见分隔。
邻近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肝门结构未见异常。
增强:病变实质部分门脉期轻度强化,周围可减低密度水肿带,内部无强化。
(10)Budd-Chiari综合征 平扫及增强CT见肝脏密度不均,肝表面呈波浪状,可见肝脾周围腹水形成。
肝段下腔静脉明显狭窄,门脉分支纤细僵直;肝脏外周斑片状强化。
广泛性密度不均。
至延迟期肝静脉均未见明确强化。
3.胆囊 (1)胆囊癌 CT平扫胆囊壁非均匀性弥漫增厚,显示不清,并形成实质性密度不均肿块,胆囊腔缩小明显;增强扫描见增厚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
肝脾周围可见水样低密度带。
(2)胆管癌 平扫: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以左侧为重,肝门部结构紊乱。
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未见胆囊显影。
胰腺形态密度未见异常。
脾不大。
增强扫描:肝内扩张胆管显示清楚,扩张的肝内胆管在肝门部变细,相当于肝门水平可见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强化不明显。
4、胰腺 (1)急性胰腺炎 胰腺体积增大,腺体肿大,实质正常羽毛结构消失,密度均匀减低。
胰腺边缘轮廓模糊,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并见大量液体渗出影。
渗出影主要积聚在胰周、脾门、肾旁间隙,左侧吉氏筋膜明显增厚。
腹腔内可见液性渗出影。
扫描层面肝实质密度明显减低,血管呈相对稍高密度影。
增强:胰腺实质强化不均匀,胰颈及部分胰体实质密度相对减低。
胰周渗出性液体无增强改变。
胰周血管形态规则,无受侵改变。
(2)慢性胰腺炎 平扫:胰腺实质萎缩,体积明显减小,形态尚规则,胰管扩张明显,胰头不大,胰周脂肪间隙存在。
增强:胰腺实质均匀一致强化,致使胰管显影更清晰,未见异常密度病变。
(3)胰岛细胞瘤 平扫:胰体尾交界部背侧见圆形等密度影,略突出胰腺表面,边界较清,直径为2.3mm。
增强:病灶明显均匀强化,以动脉期显著,静脉期后逐渐呈等密度改变。
同时可见左侧肾上腺亦明显粗大,形态不整。
MPR重建:可见肿瘤具体位置及全貌。
(4)胰腺癌 平扫:胰尾明显增大,失去正常形态,实质内见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病变与脾脏内侧实质关系密切。
肝S3段实质内见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模糊。
增强后胰尾处病变。
余周围正常实质相比呈少血供改变,相邻脾实质呈不规则强化。
肝左右S3段低密度区呈环形强化,中心可见坏死区(肝内转移灶)。
5、脾脏 (1)脾的恶性淋巴瘤 脾外形增大,实质内见多个低密度区,边缘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