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的临床应用价值
CT的临床应用

汇报人:XX
目录
• CT技术基本原理与设备 • CT检查方法与技巧 • 常见疾病CT表现与诊断 • CT在急诊医学中应用价值 • CT在介入治疗中指导作用 • CT新技术进展及挑战
01
CT技术基本原理与设备
CT成像原理
X射线源与探测器
图像重建算法
CT利用X射线源发射X射线,并通过探 测器接收经过人体衰减后的X射线信 号。
重建间隔
重建间隔是指相邻两层图像之间的距离。重建间隔的选择也应根据病变 大小和扫描目的而定。一般来说,较小的病变和需要显示更多细节的部 位应选择较小的重建间隔。
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
造影剂种类
CT检查中常用的造影剂包括碘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等。不同种类的造影剂具有不同 的特性和适应症,应根据患者情况和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造影剂。
03
常见疾病CT表现与诊断
颅脑疾病CT诊断
脑梗死
CT平扫可显示低密度梗死 灶,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 和范围。
脑出血
CT平扫可迅速准确地显示 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占位 效应,有助于临床及时救 治。
脑肿瘤
CT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 小、形态及密度等,有助 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
胸部疾病CT诊断
肺炎
CT可显示肺部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有助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保持静止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不 动,以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体位选择
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体 位,如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
扫描范围确定及层厚选择
01
扫描范围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需求,确定扫描范围,包括扫描的起始位置、终止
位置和扫描长度。
02 03
CT 检查在严重创伤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CT 检查在严重创伤的应用及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6-05-20T16:09:15.0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付国田,付小霞[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在医院 CT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CT 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严重创伤 ( 包括多发伤、复合伤 ) 是急诊外科常见的急性损伤,多由意外事故(如车祸、高空坠伤以及暴力伤等引起),而由于其伤情严重,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部位,除多发骨折外,躯干部的损伤尤以胸腹部、盆腔多见,严重的还合并有颅脑损伤。
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处理。
怎样快速、准确的诊断,进而有效、高效地救治是急诊外科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临床上常见延误处理、漏诊、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情况。
及时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是抢救治疗、急诊手术的基础,同时也能及时保存客观证据有效避免医疗纠纷。
在医院 CT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CT 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对我院经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复查证实的 23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3 例严重外伤病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2~57岁。
受伤原因为车祸伤17例,坠落伤 4 例,钝性击伤 2 例。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17 例患者有明确腹部外伤史、腹痛及压痛,5例呈休克状态,3例伴有血尿,腹穿阳性15例。
13例患者有胸部外伤史,胸廓挤压征阳性。
11 例有明确颅脑外伤史,见头皮挫裂伤口,眶周积血,短暂昏迷史等。
就诊时间为 30min-6min。
1.3 扫描方法采用 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 排螺旋 CT机。
2、结果2.1CT 检查结果23 例患者(未将合并的四肢外伤统计在内):复合伤 20 例,其中脑外伤合并胸部外伤 3 例,脑外伤合并腹部外伤 3例,脑外伤合并胸腹部外伤 9 例,胸腹部外伤 5 例,单纯胸部外伤 1 例,单纯腹部外伤 2 例。
能量CT 多参数分析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

能量CT成像代表着CT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在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量CT成像的优势是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量化反映组织的成分特征和血供特点,为疾病诊断、鉴别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必将会充分发挥能量CT的潜能,彰显其独特的优势,提升CT临床应用的能级。
自CT发明40年以来,技术发展相当迅速,特别是双能量CT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有不同的方法获得双能量的数据,主要分为“源驱动”或“探测器驱动”。
序列扫描、双源、高低管电压瞬时切换等均属“源驱动”的采集方式,而双层探测器是唯一的“探测器驱动”的能量采集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稀有金属钇作为基质的闪烁晶体置于上层,吸收低能量的光子,稀土陶瓷探测器置于下层,吸收高能量的光子,仅1次扫描即能获得常规CT的信息和能量的信息。
能量CT 的优势是不仅提供了组织的密度信息,同时具备物质成分鉴别的能力。
随着硬件设备的提升和后处理算法的完善,两种物质分离和3种物质分离技术可用于组织中物质成分的定量,可显示组织内该种物质的浓度和分布,量化测定包含多种已知元素物质的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浓度,如碘图;或者用于区分同一物质的不同亚结构,如尿酸和非尿酸结石。
区分不同成分的肾结石,可指导临床精准治疗。
痛风目前非常常见,在尿酸图上可以清晰显示高尿酸含量的痛风石,从而有助于外周关节内尿酸盐沉积的检测,依据尿酸浓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伪彩色标记痛风石的有无、大小、部位以及分布状况。
碘图为各体素所含的碘浓度的分布图,可用于定量分析组织强化的程度,除使用黑白图像展示外,还可以使用碘融合彩色图像提升摄碘组织的可视化程度。
碘浓度的测定不仅有利于富血供病变的检出,也有利于更好地显示乏血供的病灶。
碘浓度的动态变化还有助于病灶的定性和鉴别,对肿瘤病灶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指标。
CT检查的医学意义和作用你了解吗?

CT检查的医学意义和作用你了解吗?发布时间:2021-07-22T15:05:23.2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郑智浩[导读]郑智浩(成都锦欣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6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在进行医疗诊断的过程中开始应用更多、更先进的医疗器械。
CT检查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诊断方式,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当下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由于CT造价高昂,因此检查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并且在针对某些不稳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还有这一定的局限性。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于CT的名字或许十分地熟悉,但是却不一定真正了解CT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跟随笔者一起来了解一些CT检查的医学意义和作用吧。
1、CT所谓CT 就是利用x辐射对人体检查区域中某一地方的部分进行特殊厚度的检测区域,借助于探测器的结构将 x 辐射穿透到该检测区域层面,转变成为可见光,随后经过光电转换器转变成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化器转变成数字。
数去了计算机的处理,因此获得了数字化重建断层的图像。
图像的细胞密度和分辨率相较之前 x 射线已有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人体检测的范围也得以扩展,病变检出率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 CT 的密度和分辨能力远远大于 x 射线图像,这也是 CT 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CT 检查可以看到是软组织这样一种密度相同程度差较小、吸引系数相似且接近于水的细胞结构也能形成清楚地的图像,不管是哪一类软组织所构成的细胞和器官,例如胰、胆、肝、肺、纵膜、脊髓以及大脑等各种细胞和器官病变都能清楚地被显示。
2、CT检查的医学意义CT 诊断因其特异性和诊断价值,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临床。
但 CT 检测设备较为昂贵,检查成本偏高,某些关键部位的 CT 检查,诊断的价值,尤其主要是定性的诊断,还有一定的限度,所以我们不宜把 CT 检测作为一种常规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应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和应用。
随着人们的工艺水平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高, CT 得到了新的飞速发展。
CT的临床应用

CPR MPR
VE SVR
十二.诊断原则
熟悉正常 发现异常 综合分析 结合临床
十三.诊断步骤
(一)、了解图像周围的信息 (二)、了解扫描的范围 (三)、了解扫描器官的各层面
在观察分析CT图像时,应了解扫 描的技术与方法,是平扫还是对 比增强扫描
对每帧CT图像要进行细致观察。结 合一系列多帧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 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 系。病变在良好的解剖影像背景上显影 是CT的特点,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
螺旋CT有以下优点:
①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快,避免了 生理伪影。 ②提高了病灶密度测量的准确性。 ③减少了造影剂用量,又强化了增强效果。 ④提供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图像。 ⑤扫描时间短使病人更容易接受或耐受CT检查。
八.CT图像特点
C T图像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来的X线衰减值的二维图像。
CT机沿用至今已有30余年,在此期间 CT机无论从技术设计,硬件结构和软件功 能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CT机经历了一 个从扫描一个层面需几分钟的第一代CT机, 直到第五利用滑环技术,球管围绕机架连 续旋转曝光,球管曝光的同时,检查床同步 匀速移动进行扫描。连续采集人体的容积数 据进行各个扫描层面图像的重建。扫描轨迹 在人体表面呈螺旋线,因此称为螺旋扫描。 由于螺旋CT扫描不只是人体的一个层面,而 是人体的一个长段,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 的螺旋空间内的容积数据,是三维的信息, 应称之为容积CT扫描
CT的临床应用
一. CT的概念
CT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 。
CT是Hounsfield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的。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 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明显优于X线图像。从而显著扩大了人 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 率。CT也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由于这一 贡献,Hounsfiel1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阐述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GE 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73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量 1.5ml/kg,注射速率4.0ml/秒先做延迟时间测定,再做血管增强扫描。
后将薄层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
结果:73例中72例CT血管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产生移动伪影。
结论: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及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关键词64排螺旋CT CT血管成像头颈部血管疾病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已成为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本文通过对73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扫描,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CTA成像技术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对73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扫描,其中男32例,女41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3岁。
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先做头颈部正侧定位扫描像预扫描,延迟时间的测定,运用智能追踪技术追踪峰值时间后启动增强扫描。
用双筒高压注射器,20G静脉留置针,经肘部静脉,流速4.0ml/秒注射,造影剂碘海醇(300~320mgI/ml)60~70ml,生理盐水30~40ml,同时注射扫描。
扫描技术条件: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625mm,螺距0.984:1,显示野25mm,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管电流650mA。
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由足侧向头顶侧扫描。
扫描时间7~10秒。
图像后处理:扫描后将0.625mm重建的头颈部血管原始图像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对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处理,祛除骨结构,将减影后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包括做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血管容积再现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VP)、多平面重建(MPR),然后对重建后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
CT的发展及临床应

探测器
Slice direction (Z-axis direction)
0.5mm x 64
30,464 elements
Channel direction
35,840 elements
57,344 elements
传统探测器
准直器
矩阵式多排探测器
CT发展史
4DCT: 容积扫描
普通
多层螺旋CT: 4、16、32、 64,256,320…层
注意事项: 1、头颅扫描前四小时禁食,可以饮水 2、腹部扫描:扫描前一周不吃含金属类 药物,不做胃肠道造影,扫描前两日不要 吃泻剂,少吃水果和疏菜,扫描前四小时 禁饮食水。 3、危重病人请医护人员陪同 4、患者本人或亲属同志做强化扫描者须 签名
CT的扫描方式:
普通CT:在Z 轴方向上只 有一排探测器,并且 线束 不同, 通过准直器后的X 线束为扇形,由于在Z 轴 方向上仅有一排探测器, 所以X 线束的宽度等于层 厚。一个扫描周期只能获 得一幅图像。 Single slice
螺旋CT:螺旋CT又分为单层及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具有至少四组以上的多排探测 器,其设计方式各厂家不同,可分为等宽 型、非等宽型、混合型。
有些病人临床怀疑有病,但普放胸片未发 现病变,CT就成为主要的检查方法:例如: 1、痰细胞学检查查到癌细胞 2、有重症肌无力症状,怀疑胸腺瘤 3、某些恶性肿瘤,如黑色素、骨肉瘤的肺 转移 4、临床怀疑甲状旁腺腺瘤,颈部检查阴性 等。
二、申请单的书写? 怎样开好申请单 申请单内容除主要症状、体征及有关既往 史和治疗情况外,还尚需填书必要的多种 检查结果及扫描部位。如: 1、胸部CT检查应有:正侧位胸片和断层片 2、肝脏:肝功能检查 甲胎蛋白的测定 超 声检查 3、胆道:超声检查 口服过胆道造影 4、胰腺:淀粉酶的测定 超声检查 5、肾脏:尿常规 超声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
CT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应用领域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如肿瘤、结石、痛风等病变的定性和定 量分析。
临床价值
提高了病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 准确的影像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5
CT检查辐射安全与防护
CT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汇报人:XX
目录
• CT技术基本原理与设备 • CT检查方法与操作规范 • CT在常见疾病诊断中应用 • CT新技术与新进展 • CT检查辐射安全与防护 • CT在临床科研中价值
01
CT技术基本原理与设备
Chapter
CT成像原理
01
02
03
X射线源与探测器
CT利用X射线源发射X射 线,并通过探测器接收经 过人体衰减后的X射线信 号。
图像后处理技巧
窗宽与窗位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更好 地显示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密
度差异,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平面重建
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从不同 角度观察病变,更全面地了解病变 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三维重建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生成立体 图像,更直观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 构的关系,为手术计划和治疗方案 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扫描方式
CT设备通过旋转X射线源 和探测器围绕人体进行扫 描,获取不同角度的投影 数据。
重建算法
利用计算机对投影数据进 行重建,生成人体内部结 构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CT设备结构与功能
01
扫描机架
支撑X射线源和探测 器,实现旋转扫描功 能。
02
检查床
承载患者,并可在扫 描过程中移动,实现 不同部位的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