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的“他者”

合集下载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联结一.引言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

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

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

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

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

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

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

而圆形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预测的,他们也被称作“动态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人物。

覆灭前的挣扎——从《印度之行》中的两个人物看穷途末路的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覆灭前的挣扎——从《印度之行》中的两个人物看穷途末路的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Struggles Before Destruction --The Dying Morality of Colonialism from Two Figures in "A Passage to
India "
作者: 刘磊
作者机构: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79-8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欧洲民族中心主义;功利主义
摘要: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描绘了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
的印度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朗尼和阿德拉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取向,前者信奉并维护殖民主义道德体系,而后者怀疑并冲破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他们分别是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代表者和终结者。

通过这两个人物展现了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面貌和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朗尼和阿德拉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由他们不同的道德取向和政治取向决定的。

“印度之行”通往何方?——解读《印度之行》中“自我”的悖论

“印度之行”通往何方?——解读《印度之行》中“自我”的悖论
殖 民者 的 阵营 , 归英 国 自由 主义 和 人 道 主 义 的伟 大传 统 。本 文运 用 心 理 学 中 的“自我 ” “ 者” 回 和 他 理
论, 透视 想“ 看真 正 的印度”的中心人 物 阿德拉 的 印度之 行 , 面 上是 寻 找 “ 者”, 质 上是 探 求 “自 看 表 他 实
义 。前 者构 建 落 后 、 落 、 恶 和 暴 力 的 东 方 形 堕 邪 象 , 为西方 殖 民 主义意 识形 态 的投射 ; 者却 将 成 后
n ait st e s l n h nd a o o a e pl s t e oh r s . F o t e p rp ci e o e s l n e ilssa h e fa d t e I in c lnilp o e a h t e ne s r m h e s e tv ft ef a d t h h
t e s l.F rtrc nsr c s I d a a h t e e sfo t e p rpe t e o e g e tta iin o it h h ma i h ef o se o tu t n i s te o m s r m e s ci ft r a r d t fBr i u n — h h v h o s
I di n a
Ab t a t A Pas g o I d a h sb e s r ic f e e l g t e r l t n h p ew e h r ih c l — sr c : s a e t n i a e n a ma t p e e o v ai h ea i s i s b t e n t e B t o o e r n o i s
o en s,A eaQ et Sq eto n es n ig f eo e s i esni l aq et r n es n ig f t res d l u s d’ u s f u d r a d t mes s s t l u s f drt dn h e r t n ot h h e ay u o a o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身份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身份
“ 者 ” 角 度解 读 这 部 经 典 文 本 ,探 讨 《 他 印度 之 行 中英 印人 和 印度 人 的关 系 ,逐 步揭 示 其 背后 殖 民地 宗主 国和从
属 国之 间 的对 话 关 系。
关键 词 :福 斯特 ( ( 之 行 》 后 殖 民理 论 “ 者 ” 印度 他
十 征 服 } 法化 ” … ,使 殖 民 地 的 人 民丧 失其 自我 意 识 , 盲 先 生 表述 了,‘ 对 印度 人 的极 具偏 见 的 观 点 。他 宣 布 了他 所 合 个 日地 认 同 白人 的标 准 。欧 洲人 创 造 的东 办 形 象是 “ 惰 、 没 懒 有 思 想 、 不道 德 和 不 可 信 的人 ”l 。存 《 2 l 印度 之 行 》 中 , 福 斯 特创 造 了… 系 列 这 样 的 欧洲 人 形 象 ,他 们 是 特 顿 夫 妇 、 麦 克 布 莱 德先 生 和 卡 冷 达少 校 等 。在 这 人 中 间 ,罗 尼 ・ 斯 希 罗 普 是 殖 民统 治 者 阵 营 的 典型 代 表 。这 些埴 l统 治 者 自负 、 乇 偏 见 、 思想 狭 隘 。为 了 消 除在 东 方 和 两 方之 的障 得 ,特 顿 市长特 意举 行 了 ‘ 搭桥 联 谊 会 。可 是 ,在 联 谊 会 f 顿 夫 场 : 特 人 非 常冷 淡 , 不 是 去 招 待 这 些 印度 客 人 ,而 是 在 那 闭 日养 神 。 为 了某 种 政 治 目的 ,特 顿 夫人 才不 得 不 接 见 印 度 人 ,但 是 她根 本 就 瞧 不起 他 们 ,更 不 愿 费 一 点神 来 招 待 他 们 , 她也 讨 厌这 种 宴 会 。 而 另 ‘ 夫 人 则 认 为 “ 任 何 一 个 英 女人 位 存 看 来 ,最 不 合 适 的就 是 我 的: 作— — 存 [ ‘ 本 地 邦 }l 。 个 广十

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

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

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作者:张婷婷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0期张婷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要:在爱·摩·福斯特的众多作品中,《印度之行》是最享负盛名的一部。

小说主要描述了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友谊,生动地揭示了英国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印度本土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本文试图依据后殖民主义理论来探讨《印度之行》这部作品,进而期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评价它。

通过详细研究和探讨小说《印度之行》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展示了殖民者占主导的“中心”地位和被殖民者边缘化的“他者”身份。

关键词:《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中心主义”观;边缘化的“他者”DOI:10.16083/ki.22-1296/g4.2015.10.056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26—02收稿日期:2015—03—26作者简介:张婷婷(1985—),女,湖北宜昌人。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印度之行》及后殖民主义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是精英荟萃的“布鲁姆斯伯里”学派中的一员。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地打击和摧毁了英国社会战前普遍流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福斯特对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为了更好地了解印度,福斯特曾分别于1912年和1921年两次亲自拜访印度,他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为其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写作素材。

因而,1924年《印度之行》的成功出版和发行,不仅是作者两次旅居印度的结果,更是作者眼中“印度”最真实的刻画和写照。

《印度之行》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出色的英国小说,也被评价为作者福斯特众多小说中最享负盛名的一部。

然而,尽管这部作品发表后立刻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了诸多相关的批评和争议。

身在异乡为异客——评介英国女小说家贾布瓦拉

身在异乡为异客——评介英国女小说家贾布瓦拉

作者: 赵启光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世界文学
页码: 94-99页
主题词: 女小说家;《印度之行》;简·奥斯丁;创作技巧;露丝;罗尔;现实主义文学;福斯;正叙;吉卜林
摘要:英同女小说家露丝·普罗尔·贾布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1927年生于德国,父母都是波兰裔犹太人。

她自幼在英国读书,从1951年起,长年生活在印度。

她把自己在印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剪裁入书,成为当代西方最有成就的描写印度生活的小说家之一。

她的作品在主题方面与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1924)十分接近。

在创作技巧方面与简·奥斯丁异。

殖民主义者的困境——《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殖民主义者的困境——《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东方的幻想 经常成 为他们度过苦难 的福音” 。 在这
《 印度 之行》是英 国著名作 家福斯特 的代 表作 , 被誉为英国 2 0世纪最后一本成功 的传统小说 。作者
从 自由主义和人 文主义 出发 ,善于从个体 内心世界
出发洞察全人 类的命运 。力图通过尖锐 的文化与社 会矛盾冲突 , 探 求建立 自然和谐平等对话 的可能 。小
说英文书名中 “ P a s s a g e ” 一词原指 印度和英 国之间的
种殖民统治体 制下东西方形成 了不平等的关系 , 而后 殖 民理论强调对这一不平等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 , 关 注 弱势文化在文化重建 中的关键作用。 《 印度之行》 中两位女 主人 包括菲 尔丁先生都是 带着这种猎奇 的心 态 ,以拯救 者和解放者 的姿态来 到 了东 方 , 希望认识真 正的 印度 , 却有意或 无意地受 到西方化 的东方幻象 的影 响 ,从而强化 了文章 的主 题, 即在殖 民统治 的框 架下 , 以殖 民者 身份 自居 的强 势文化不可 能平等对待作 为殖 民地 的“ 他者 ” 。正如 福斯特在《 看得见风景 的房 间》 以作家拉维 希 I = 1 吻提 到 的: “ 你 能真心 实意理直 气壮地 尊重 比你地 位低下
的人 ,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 [ 4
苏伊 士运河 , 是联系两种 文化 的纽 带 , 也 是阿德拉 和
穆尔夫人到达印度的通道。在小说 中, 它象征 着由两
种处于 不 同地 位 的文化所 引发 的对 真理 的探 求 , 并 与女主人公阿德拉 ・ 奎斯 蒂德 ( A d e l a Q u e s t e d ) 的英 文

样东西 都摆错了地方 。”作为教育 家的他 始终认 为
“ 要是离开了我们 , 印度人 马上会衰败下去 ” 。阿德拉 的未婚 夫 ,朗尼 的话更是 一针见血地 表明 了宗主 国 文化 强烈的优越感 : “ 讨论 这些没有用 。说 我们是上 帝也好, 不是上 帝也好 , 印度只能忍受 , 别无 出路。我 到这里来 工作 ,是为 了用 强权控制这个倒 霉的 国家 而来 的。我们在印度表现得并不温 良, 我们也不打算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

电影经典对白
• 登记员:头回去印度,奎斯特小姐? 奎斯特:头一回出国。 登记员:真幸运!开眼界啊。那是马拉巴山洞。离你们去的昌德拉布 二十英里。 • 奎斯特:是吗? • 登记员:莫尔太太五月十二日乘拉瓦尔品帝号回国。你的日期还没定, 对不对? • 奎斯特:我可能要住一阵子。 • 登记员:要是你决定一起回国,请尽快通知我们。 • 奎斯特:好的。 • 登记员:好,这是标签,你的票,莫尔太太的票。你们路上不会腻味 的。总督大人这回也乘这条船。 • 希斯洛普:你好,母亲。阿德勒呢? • 奎斯特:这儿。 • 希斯洛普:你果真来了。 • 希斯洛普:安东尼,去拿行李。把行李交给安东尼吧。对不起,我 得……我得去迎接市长大人。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可那是个大人 物啊。

在一个炎热憋闷的日子,阿齐兹医生带领一支探险队来 到马拉巴山洞,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只有阿黛拉 小姐留下了。接着,这两个人,一个印度男人和一个英国 女人在最后一段路途上同行。在当时,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根植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半官方的种族主义之上,一些英 国对吉卜林的话深信不疑:“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 方,它们永远不可能相交。”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当阿黛 拉小姐走进山洞后,她和阿齐兹医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始终都不甚清晰。
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 • • • • • • • • • • •
《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 福斯特的代表作。二十世纪 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 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 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 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末婚夫 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 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 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 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 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 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 了一场轩然大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者 ” 是一 种对 印度 形 象 的话 语 构 。 他 就

马拉 巴 山代 表着 是 一 个 不 为人 知 的 、神秘 的宇 宙 世
界。 它超 越 了人类 的理 解 。对 任何 一位 走进 山洞 的英

神 秘 混 乱 的“ 者 ” 他
国人 来 说 , 便 意 味着 深 入 到 印度 文 化 的 中心 , 们 它 他 的价 值观 念 、 宗教 伦理 必将 受 到严 峻挑 战 。
服行 为 合 法化 、 理 化 , 便 利 的 途径 是 利 用 文 本建 合 最 构起 一个 “ 他者 ” 的世界 。 任何 的对 异 国形 象进 行 了 在 直接 描写 和 间接 影 射 的文学 作 品 中 , 作家 都必 须 选用 话语对 “ 者 ” 他 的形 象 的进 行 文本 建构 。 印度 之行 》 《 中
作 者 简 介 : 知 国 (9 7 , , 徽 和 县 人 , 学 硕 士 , 徽 商 贸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 0 ) 语 系 讲 师 , 究 方 刘 1 7 一) 男 安 文 安 安 4 03 外 研
向 为英 美文 学、 语 教 学 。 英 收 稿 日期 :0 9 0 6 2 0 -1 —1

更 加 旺盛 的生命 力 。”2 具 有 旺 盛力 量 的 树木 主宰 _ ]
了 小 镇 , 时 主 宰 着 这 个 世 界 的 还 有 与 生 命 不 可 分 割 同
的死 亡 的力量 。 马拉 巴山事件 是全 书 的核 心 , 斯 特赋 予象 征 大 福
《 印度之行》 中的 “ 他者 "
刘 知 国
摘 要 : 印度 之 行 》 一 部 研 究福 斯 特 的殖 民主 义叙 事 的 重 要 文本 。 者 试 图从 《 《 是 笔 印度 之 行 》 他 者 ” 语 的 解 读 入 手 , 明 “ 话 表
“ 者 ” 语 是 福 斯 特 带 有 殖 民主 义 意 识 的 主 观 产 物 , 借 “ 者 ” 语 的 建 构 , 望 实现 对 西 方 文化 自我 认 同 的确 立 , 他 话 其 他 话 希 从
山起源 于 神秘 的远 古 时代 . 它使人 联 想 到那原 始 的混 沌 状态 。 因为其 神秘 不 仅仅 来 源于 它仿 佛逃 离 了时 间 的流逝 ,这 块 巨石 的主体 变 化甚 微 , 像原 始 状态 依 “ 好 然 如故 ”2 - ] .而且来 自于它 自身 奇特 、无 序 的风 貌 , “ 们 突然 平地拔 起 , 乱无 序 , 已完 全 失去 了别 处 它 错 并 最 原始 的 山岭所 保 持 的那 种 协调 , …说 这 岩 石 ‘ … 神 秘 ’ 暗指 鬼 神 , 一 切 鬼 神都 没 这 岩 石 古 老 。 ” 3 是 而 E 2
而发 掘 “ 者 ” 语 背 后 的 宗主 国与 印 度 殖 民 地之 间 的 文化 话语 关 系。 他 话
关 键 词 : 斯 特 ; 印度 之 行 》 “ 者 ” 福 《 ;他 中 图分 类 号 : 0 6 D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9 2 1 ) 6 0 3 — 2 1 7 —1 9 ( 0 0 0 — 0 7 0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21年第6 00 期
Junlo hnq g 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c ne dtn N . 00 ora fC ogi nv sy fSi c n eho g(oi Si csE i ) n e i e o l a e i o o6 2 1
义者 ,福 斯特 无 法 从 根 源上 剖 析 殖 民主 义统 治 的本
法看 到彼 岸 的深谷 。” ] 的确 , _9 2 3 曾经 拥有 灿烂 炫 目色 彩 的印 度在作 家 的注视 下 , 留下 的是 神秘 和混 乱 。在 第一 章 , 作者 描写 了被 自然 力量 完全 压制 的昌德 拉普
在《 印度 之行 》 三章 中 , 第 穆尔 夫人 与 阿德 拉严 肃 地 注视 着 网球 场 的草 地 , 她们 的眼 中 :这 不 是动 人 在 “
的画卷 , 东方 失 去 了它 那 古 老 的壮 丽 , 落 为 人 们无 沉
二 、难 以 交流 的 “ 者 ” 他
在《 印度 之 行 》 , 斯 特 在 对 殖 民地 的人 进 行 中 福 “ 者 ” 的过程 中 , 的态 度是 复杂 而矛 盾 的 。他对 他 化 他 印 度 的 代 表 人 物 的 刻 画 主 要 集 中 在 两 个 印 度 人 身 上— — 阿 齐兹 医生 和戈 德博 尔教 授 。 齐兹 具有 一些 阿 值 得颂 扬 的品 质 : 诚 的伊 斯 兰 教徒 , 直 、 良 、 虔 正 善 友 好 , 印 度 的 自由和 独立 倾 注 了热 情 ; 德博 尔教 授 对 戈 虔诚 信 奉 印度教 , 邃 、 脱 、 深 超 具有 神秘 色 彩 。与此 相 对应 , 国殖 民官员 的骄 傲 自大 、 隘 偏 执成 了福 斯 英 狭 特所批 判 和讽 刺 的对 象 。 但作 为一 个 资产 阶级 人文 主
“ 者 ” 后殖 民理 论 中是 一个 非 常重要 的 概念 。 他 在 从 哲学 上 看 。他 者 ” 指 “ “ 是 主导 性 主体 以外 的 一 个对 立 面或 否定 因素 , 他 的存 在 , 体 的权 威 才 得 以肯 为 主 定 。”1 民主义 者 为 了建 立 自己的权威 , 自己 的征 _ 殖 使
尔 。 它 根本 不像 一座 城市 , 是 中间布 有零 星茅 舍 的 “ 而

大 片树林 ,… …这些 树林 遮住 了那 印度 人 居住 区。

它们 长 得 高 出 了令 人 窒 息 的贫 民 区和 被人 遗 忘 的庙 宇 , 寻得 了 阳光 和空 气 , 了 比人 类 或 其创 造 物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