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印度之行_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

合集下载

浅析《印度之行》的人文主义思想

浅析《印度之行》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印度之行》的人文主义思想张蒙晰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E. M. 福斯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

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六部长篇小说中取得声望最高的作品,为世界上广大读者所喜爱。

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本文旨从小说的人物塑造、情景设置以及主题表现三个方面来浅析小说中所饱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读者能对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印度之行》这部小说。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物塑造;情景设置;主题表现作者简介:张蒙晰(1991.11-),女,汉,河北省承德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63-01一、人物塑造福斯特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其中最鲜明的有阿齐兹、阿德拉和菲尔丁。

他们三人在小说中代表了不同的群体,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为人文主义思想代言。

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也促进了小说中英印人民的交往,长期的“冰冻”状态被打破,两国人民也开始了彼此了解的旅程。

阿齐兹是印度的本土人,作为一名医生,常年生活在印度。

他一直过着平淡安定的生活,直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面对着对印度文明怀有一颗崇敬之心的穆尔夫人和一个有着强烈渴求去了解真正印度及印度人民的阿德拉,阿齐兹的内心被点燃了。

他竭尽全力地拉近印度人民同这两位和蔼、善良的英国女士的友谊,积极地促成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齐兹是和平友好的传播者,他的努力揭开了英印人民之间交往的序幕。

阿德拉是一位善良、真实的英国女孩。

她渴望了解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和她善良的人民。

作为一名英国人,她对印度没有丝毫的鄙视和侮辱,而是以最饱满的爱与热情去接触印度人、了解印度人,真心实意地想和他们成为朋友。

社会认同的冲突——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社会认同的冲突——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感, 以及 不 断 恶 化 的 关 系。 文 从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 图 通 过 个 体 的 社 会 认 同之 间 的 冲 突 来诠 释 这 一 隔 离感 , 认 本 试 并 为在 特 定 的 殖 民主 义 背景 下 , 一 隔 离 感 源 自 会 认 同的 冲 突 , 不 同社 会 群 体 之 间利 益 斗 争 的 必 然 产 物 。 这 社 是
在 不 同 民族 、 同种 族 之 间 始 终 存 在 着 隔 离感 。这 种 隔 离感 ,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自于社 会 认 同 的 冲突 。 皮 埃 尔 ・ 不 从 来 在 埔 究 看 来 , 会 认 同来 自于 个 体 在 “ 会 空 间 中所 处 的 特 定 位 置 ” 社 社 ,也 是 个 体 在 现 实 社 会 中赖 以 生 存 的 “ 知 结 构 ” 这 一 认 认 ; 知 结 构 通 过 “ 立 网 络 ” — 例 如 统 治 者 与 被统 治 者 、 民 者 与 被 殖 民者 之 间 的 对 立 等— — 来 体 现 “ 对 — 殖 内在 化 的 ” 会 结 构 ; 社 社 会 认 同 的 形 成 是 一 个 渐 进 的过 程 , 服 务 于社 会 分 类 ; 社 会 分 类 的原 则 就 在 于 某 一 个 体 或 群 体 所 拥 有 并 为 之 斗 争 的 并 而 利 益 . 行 并 服 务 于 不 同 社 会 群 体 问 的 斗 争栩 锄 。 本 文 试 图从 《 度 之 行 》 运 印 中所 体 现 的 隔 离 感 人 手 ,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进 一 从 步 分析 其 在 特 定 殖 民主 义 背 景 下 不 同 社 会 群 体 间社 会 认 同 的 冲 突 。


无 法 逃 避 的 隔 离 感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意象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意象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意象■左 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英国作家E.M.福斯特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令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

在代表作《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充分的运用象征意象,营造了独特的虚无和迷幻交织、极富哲理与诗意的丰富情境,为读者展开了多维的联想空间和品鉴脉络,也赋予了作品强烈的人文和现实主义意味。

本文从命名、背景、象征物等多个角度论述了这部作品的象征意象。

关键词:虚无 迷幻 象征意象E.M.福斯特在小说创作上极擅于丝丝入扣的意象编排,并以此传递他对这个世界的思索和认识。

福斯特本人也毫不讳言认为《印度之行》具有广阔的象征意义:“它所包含的范围比政治更为广阔,是关于寻找人类更长久的栖居之所,关于用印度这块土地来体现的宇宙。

以及潜伏在玛拉巴山洞中的恐惧,还有以万物创造者的诞生象征的解放。

”一、命名的意象(一)书名《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这一书名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意蕴丰富的隐喻。

passage的最浅见的含义是海上旅行,即sea-passage,这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去印度旅行的方式,而小说则正是女主人公的一次印度之旅。

passage一词还有ritesofpassage(译“生命仪式”,或译“通过仪式”)的含义。

按照凡·吉奈普所证明了的理论,“部落和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都被认为是从某一种存在状态向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转化,在某些方面好像同时发生的死亡与再生。

”这种转折性的事件自然需有仪式性的对待。

小说中的玛拉巴山洞事件,是改变主要人物的思想、信仰、乃至命运的关键点,于摩尔夫人而言,这是一场“恐慌与空虚”的意识危机,以至产生了虚无主义的宇宙意象;于阿德拉而言,这是一场直接导致精神崩溃的行为危机,同时也是一场看清自身局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涅?;至于阿齐兹,则因为严重的心灵创伤,开启了由热情外向、不理政治的普通医生向多疑敏感、激昂狂热的反英派人士的转化。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篇一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引言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富有深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主人公的东方之旅,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文化冲突和个人情感挣扎。

本篇论文旨在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中的空间构建及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深刻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小说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探讨《印度之行》中的矛盾与冲突,理解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主题与内涵。

二、地理空间的构建与象征意义《印度之行》的地理空间布局丰富多样,从英国的乡村到印度的城市和乡村,每个空间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英国的乡村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舒适与安逸,而印度则象征着未知与异域文化。

这种地理空间的对比,使得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不断面临文化冲击和内心挣扎。

此外,小说中的印度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等级和阶层,进一步凸显了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三、社会空间的分层与冲突在《印度之行》中,社会空间的分层十分明显。

英国人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印度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这种社会空间的分层不仅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揭示了种族歧视和阶级矛盾的存在。

这种社会空间的冲突导致了主人公与当地人的误解和矛盾,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心理空间的矛盾与挣扎心理空间是《印度之行》中另一个重要的空间维度。

主人公在面对异域文化和陌生环境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试图理解和适应印度的文化,但同时又难以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

这种心理空间的矛盾使得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此外,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空间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心理空间图景。

五、空间批评理论的应用与解读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印度之行》中的空间构建及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影响。

地理空间的对比使得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得以凸显,社会空间的分层则揭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种族歧视的问题。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篇一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引言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描绘英国人在印度殖民地生活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和丰富的情节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

本文将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对《印度之行》中的空间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中的矛盾与冲突。

二、空间批评理论概述空间批评理论强调空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空间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空间。

三、《印度之行》中的矛盾空间1. 地理空间的矛盾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充满了矛盾。

英国殖民者所在的欧洲空间与印度本土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空间对比不仅体现在物理环境上,还体现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

欧洲空间的秩序、文明与印度空间的混乱、原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种种矛盾和冲突。

2. 社会空间的矛盾社会空间是《印度之行》中另一个重要的矛盾空间。

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民在社会地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之间的误解、冲突和融合。

福斯特通过描绘这种社会空间的矛盾,揭示了殖民主义的种种弊端。

3. 心理空间的矛盾心理空间是《印度之行》中最为复杂的矛盾空间。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矛盾时,产生了各种心理反应。

这些心理反应包括恐惧、焦虑、孤独、迷茫等,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福斯特通过心理空间的描绘,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四、矛盾空间的解读《印度之行》中的矛盾空间是福斯特对殖民主义和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深刻反思。

通过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描绘,福斯特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合理,表达了对于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向往。

同时,福斯特还通过人物的心理反应,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印度之行》叙事的后现代解读的开题报告

《印度之行》叙事的后现代解读的开题报告

《印度之行》叙事的后现代解读的开题报告题目:《印度之行》叙事的后现代解读摘要:《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其叙事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回溯、重复、内部插叙等后现代手法。

本文将从后现代的角度分析《印度之行》的叙事特点,探讨作品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个人身份认同以及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

关键词:印度之行,叙事,后现代,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现代文明一、前言E.M.福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他将英国知识分子到印度旅行的经历融入小说情节中,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

在叙事方式上,福斯特采用了大量的后现代手法,如回溯、重复、内部插叙等,使作品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结构。

本文将从后现代的角度分析《印度之行》的叙事特点,并探讨作品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个人身份认同以及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

二、后现代解读1. 反叙事性《印度之行》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的线性结构相反,采用了反叙事性的手法。

小说开始时,主人公穆尔与艾德娜已经成为夫妇,但在小说中并未介绍他们的恋爱过程,而是通过回溯的方式来揭示。

同时,小说中的插叙和重复也进一步扰乱了叙事结构,打破了读者的线性预期。

2. 身份认同小说中的主人公穆尔是一个英国知识分子,他有着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但在印度的旅程中,他发现自己需要逐渐适应当地的文化,建立与当地人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他的身份认同逐渐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对英国的统治方式产生怀疑,并且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文明存在着诸多缺陷和矛盾。

3. 文化冲突印度与英国的文化差异是小说中的主要主题之一,作品通过描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交流,探讨了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吸收。

例如,穆尔在印度期间,与当地人交流,观察当地的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逐渐了解印度的文化和传统,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4. 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在小说中,福斯特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对于个人主义和物质文明过于追求,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篇一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引言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不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象的小说,更是对人类与空间关系的深度探讨。

这部小说以印度为背景,将人与空间的复杂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本文将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对《印度之行》中的空间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矛盾与冲突。

二、空间的物质性与社会性在《印度之行》中,空间的物质性与社会性是相互交织的。

一方面,小说中的空间具有物质性,如印度的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等,这些物质空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另一方面,这些物质空间又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如印度社会的文化传统、阶级差异等。

福斯特通过描绘这些空间,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矛盾。

三、空间的流动性与静止性在小说中,空间的流动性与静止性是一对重要的矛盾。

印度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而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则是相对静止的。

这种空间与人物心理的对比,使得小说在展现印度风情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空间的流动性与静止性的对比,福斯特揭示了人物在异国他乡的迷茫与挣扎。

四、空间的权力关系在《印度之行》中,空间还具有权力关系。

印度的自然风光和城市建筑不仅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还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

福斯特通过描绘不同空间中的权力斗争,揭示了西方殖民者与印度本土人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些权力关系不仅体现在社会层面,也渗透到人物的心理层面,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

五、空间与人物心理的互动在小说中,空间与人物心理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福斯特通过描绘人物在异国他乡的空间体验,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成长。

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心理状态的反映。

通过对不同空间的描绘,福斯特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迷茫与挣扎。

这种空间与心理的互动,使得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福斯特《印度之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福斯特《印度之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福斯特《印度之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福斯特《印度之行》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印度之行》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小说家福斯特(18791970)的长篇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1月第17卷 第1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 ichuan International S tudies UniversityJan.,2001V ol.17 N o.1《印度之行》: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李新博①(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提 要:通过分析《印度之行》的标题、结构、主要事件、人物塑造和主要意象的象征含义,全方位追踪福斯特对人类世界既立足于错综复杂的现实、又超然于哲学高度的探索之旅,解读小说家对现实存在的两个层面(人类层面和非人类层面)的同步考察,探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意象;秩序;价值体系;超验力量;宇宙统一体中图分类号:I721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1)01-0029-4A Passage to India:E.M.Forster’s passage to man and his universeLI Xin2bo(Department of F oreign Languages,G uangdong Business C ollege,510320,China)Abstract:By interpreting synthetically the symbolic im plications of the major eve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in E.M.F orster’s A Pas2 sage to India,together with its recurrent symbols and images,this study aims at an in2depth analysis on a wider scope to appreciate the novel’s per fect combination of s ocial realism,philos ophic insight and symbolic suggestion,tracing the novelist’s realistic and philos ophical passage to man and his universe.K ey w ords:image;order;values;transcendental forces;cosmic wholeness 福斯特(E.M.F orster,1879-1970)于1924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将人类世界的秩序和价值体系置于一个社会—宇宙的整体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批判和探索,并通过对物质世界中的人类活动这一层面和超验力量在非物质世界中的表现这一非人类层面的同步考察,探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一、疏离的人类世界《印度之行》是现实主义、象征意境和哲学洞察力的完美结合。

小说标题取自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诗中的印度象征着灵魂的归宿,而福斯特笔下的印度也同样超越了其地理含义,它代表着浩瀚的宇宙。

小说家通过“阐释人类在一个我们迄今尚无法理解的宇宙世界中所面临的困境”(Beer,1982:126),来找寻“一个更加持久的人类之家”①。

在人类层面上,福斯特借助昌德拉普尔城(Chandrapore)所展现的印度意象浓缩了现代社会在民族、种族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裂、混乱状态。

这种状态集中体现于驻印英国人对印度本地人、穆斯林对印度教徒、驻印英国人作为一个群体对他们的异己摩尔夫人(Mrs.M oore)、阿德拉(Adela)和菲尔丁(Fielding)等几组对立冲突的人际关系模式之中。

在非人类层面上,福斯特笔下的印度不但纷繁无序而且神秘莫测,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以其多变的气候、广袤的地域、复杂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宗教派别而成为宇宙———“一个长期错乱的星球”(F orster,1951:93)的缩影。

在这里,魅力与敌意并存,分裂与聚合互化,这些相互矛盾着的力量此消彼长,互相作用,使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得微妙。

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首先从人类层面上开始。

小说展示了各种人际关系模式的不足或失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阐释了人类世界的两极对立性,揭示出人类彼此隔阂疏远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类价值体系的脆弱性。

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借助英印双方为消除彼此隔阂而作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来展开的。

第一次是由英国官方组织的“联谊会”:会上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相互排斥、隔离的场面强化了人类群体互不相容的感觉。

双方的敌意和缺少沟通使这一次“联接”以失败告终———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鸿沟进一①收稿日期:2000-04-10作者简介:李新博(1965-),男,湖南益阳人,广东商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步加深。

正如阿齐兹(Aziz)所说,印度人需要的是“友善”②。

这是一个构建和谐人类社会的必要条件,而英国人缺乏的却正是“友善”。

他们一厢情愿地希望在印度建立起秩序,但对这个国家却一无所知,仅凭着“发育健全的身体、发育良好的头脑和发育不全的心灵”便想统治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结果却发现自己在那里举步维艰。

小说里那中规中矩的英国人聚居区、言行刻板的英国官员和他们的太太以及英国俱乐部里的繁文缛节,无不揭示着作为西方文明载体的英国人根深蒂固的排他性弱点。

在菲尔丁家举办的私人茶会是“联接”东西方的第二次尝试。

这次聚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参加者———菲尔丁、阿齐兹、高德波尔教授(G odbole)、阿德拉和摩尔夫人———都真诚地渴望沟通与交流。

菲尔丁那种“天生的善意”(P67)使他和阿齐兹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朋友;茶会洋溢着宽容和温情。

然而,阿齐兹和菲尔丁之间因为话题兴趣不同而造成的小误会以及高德波尔那首神秘的宗教歌曲却为这种融洽抹上了一丝不祥,后来罗尼(R onny)的贸然闯入更是彻底地打断了这次短暂的“联接”。

看来通过纯粹的温情和善意来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难以成功的。

马拉巴(Marabar)探险是弥合东西方鸿沟的第三次、也是最为艰辛的一次努力,因为活动的组织者阿齐兹是在“向试图使人类相互隔离的印度大地之魂发起挑战”(P127)。

那出人意料的灾难性结局无疑是一场人类联接失败的悲剧:马拉巴丘陵和那里的山洞群给阿德拉和摩尔夫人带来了极其邪恶的影响,瞬间摧毁了她们对人类友情的信念。

这次远足令摩尔夫人厌倦了人类的一切努力,也造成了阿德拉的幻觉(觉得阿齐兹企图在山洞里对她施暴),并导致了阿齐兹的被捕和受审。

对阿齐兹的审判原本是一次旨在维护秩序的努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审判的戏剧性终结引发了昌德拉普尔城的骚乱,几乎导致公共秩序的全面崩溃。

这次审判更破坏了那即将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和谐体:它挑起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潜在的敌对情绪,撕毁了阿德拉与罗尼的婚约,导致了阿德拉和菲尔丁两人与驻印英国人群体之间的彻底决裂,严重损害了阿齐兹与菲尔丁的友情关系。

尽管审判的失败带来了昌德拉普尔城英国官员的大撤换,但是这个混乱的社会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观,因为执政的仍然是同一类心灵发育不全的群体。

福斯特借菲尔丁之口道出了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的致命弱点:“我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这个国家越是现代化,它的崩溃也就越惨烈……。

”(P276)至此,《印度之行》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分裂、混乱的社会模式。

人类为建立秩序和联接而作的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为了“了解自我及世界,人类有了各式各样的信仰体系和行为模式———但是它们却造成了人类各自与其他文化中的同类的疏远,并由此而导致了人类对自己社会和精神身份的更为强烈的困惑和迷失感”(Parry,1979:160)。

面对这一痛苦的现实,《印度之行》开始从宇宙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

二、混沌的超验力量《印度之行》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其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里的反响却是一波三折、扑朔迷离:友谊之桥架起又断裂;联接成功复又失败;捉摸不定的印度之魂刚被感知即又归于神秘莫测。

在非人类层面上,福斯特的这一灵魂之旅探索了影响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各种超验力量。

福斯特将作品分为三大部分:“清真寺”、“山洞”和“神殿”,它们分别对应印度每年的三个季节———凉季、热季和雨季。

小说开篇的凉季喻指一个相对清醒和克制的时刻,热季暗示着一个无理性、梦魇般的混沌宇宙,结尾则展示雨季给人类带来的复苏和活力。

小说里的印度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范畴,演化为一个人类无法了解、无法驾驭的神秘宇宙。

从摩尔夫人睡房里那只目中无人的小黄蜂到阿齐兹住所内那群讨厌的苍蝇,从“强劲无比、至高无上”(P9)的印度苍穹,到那“交替不断地变树为房、变房为树的永恒丛林”(P35),所有这些意象都传递着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人类只是一个渺小的物质存在,因而必须将人类世界的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体系置于宇宙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更为深刻的考察。

“热季”部分的马拉巴山洞故事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马拉巴丘陵体现着一片“比世上的一切都古老”、“比所有的精神都久远”(P123)的原始混沌,一个人类文明的触角从未触及的地方,而那些“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P124)的马拉巴山洞群则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它们那连绵不绝但又相互分立、彼此隔离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心灵分隔的意象。

福斯特用“黑洞”、“吸入”、“吐出”等字眼(P146)来渲染这一强大的超验力量,它嘲笑并摧毁着人类的一切努力。

马拉巴“剥夺了无限和永恒的那种博大性,从而断绝了人类与它们沟通的唯一渠道”(P146),它呈现出“一切都存在着,一切都毫无价值”(P149)的虚无主义的宇宙意象。

阿德拉的头脑和摩尔夫人的心灵都同样面临着这一严峻挑战:她们所信奉的价值观都被无情地弱化为一种毫无意义的“可怕的回声”(P147)。

浓缩着人生虚无之感的“回声”意象直接导致了阿德拉的行为危机和摩尔夫人的信仰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邪恶并不是马拉巴丘陵及其山洞群的本质,它们那“惊人的古老性”(P123)暗示着一种先于“善恶”(P125)、先于时空的原始虚无状态。

因此,马拉巴之行所产生的邪恶后果只不过是人类自身弱点的暴露。

回到阿德拉、菲尔丁和摩尔夫人在茶会上的讨论,我们就会发现这三个人物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阿德拉的理性头脑根本无法理解印度的神秘性;菲尔丁的自由人本主义价值观也难以消除他那与生俱来的“东方困惑”(P130);就连摩尔夫人的基督人本主义也不能领悟和接受世界的复杂性。

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促成东西方和解的重要力量,摩尔夫人能够超越一些造成人类相互疏离的障碍,所以在清真寺里她同阿齐兹在联谊会上同一对印度夫妇很快就建立起了默契和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