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概要

合集下载

ct的原理以及应用

ct的原理以及应用

CT的原理以及应用1. CT的原理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基于X射线的成像技术,利用计算机将多个X射线投影数据重建成三维图像。

CT扫描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相对运动,获取不同方向上的X射线投影,然后利用算法重建出患者体内的断层图像。

CT扫描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X射线产生和探测: CT扫描中使用的X射线由X射线发射器产生,经过患者体内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

•投影数据采集: X射线发射器和探测器进行旋转运动,采集不同角度上的多个X射线投影数据。

•投影数据重建:通过利用数学算法,将多个X射线投影数据重建成三维CT图像。

•图像显示和分析:重建的CT图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医生可以利用这些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规划。

2. CT的应用CT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2.1 临床应用•肿瘤检测和诊断: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各种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脑肿瘤等。

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肿瘤的定位和评估疾病的分期非常有帮助。

•骨骼和关节疾病诊断: CT扫描可以提供清晰的骨骼和关节图像,有助于诊断和评估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关节炎等。

•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可以用于检查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脑血管瘤等。

CT血管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血管结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2.2 临床研究应用•神经科学研究: CT扫描可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如大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CT扫描,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分析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器官移植研究: CT扫描可以用于器官的三维成像和定量分析,有助于器官移植的评估和规划。

通过CT扫描,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器官的详细图像,了解其结构、形态和功能情况,对器官损伤和移植后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

2.3 工业领域应用•材料检测和分析: CT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的无损检测和分析。

CT的临床应用

CT的临床应用

(1)、普通CT扫描机: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2)、螺旋CT: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实际 上是容积扫描。 (3)、电子束CT:1983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可以应用于心血管检
查,可以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扫描计划。
(4)、多排螺旋CT或双源CT:1998年应用于临床,球管一次曝光 可以得到多幅图像。
CT申请单大体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1、一般项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及床位等。
2、病史、临床体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的结
果,譬如:X片、B超、生化检查(AFP)等。
3、临床诊断(如有须写明以便为检查提供针对性)
4、检查部位:CT收费是以单一部位为计价单位,物价部门明确界定的部
Hale Waihona Puke CT的主要特点: 1、无创性检查,操作方便、迅速,易于被患者
接受。
2、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空间分辨率较低。 3、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 4、提供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可以进 行冠状面、矢状面等多种重建。
5、用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 发现率,而且有的还能进行定性诊断。
四、 CT检查方法、准备工作。
5、检查目的:(需要写明此次检查想达到何种目的及程度)
结束语
三 月 桃 花 开, 银 蛇 破 土 来。 三 医 赢 挑 战, 更 上 一 层 楼!
谢 谢!
CT的临床应用
邹永凯
一、CT基础理论。 二、CT胶片上的基本信息。 三、X光片、CT片的区别。 四、CT检查方法、准备工作。
一、CT基础理论。
1、CT的定义
所谓CT检查,就是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

CT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

CT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
CT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
1
CT的产生
CT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 ,中文名称叫计算机断层摄影,它是计算 机技术和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 与神经放射 学家Ambrose合作,首先设计成功头部 CT扫描机,1972年公诸于世。1974年美 国工程师Ledley设计成功全身CT装置, 扩大了CT的检查范围。因此,Hounsfield 等人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多层CT的特点
1. 多层探测器 2. 层厚(64排采用0.625mm)取决于探测器结构; 3. 后处理可改变图像层厚 4. 螺距=床速/探测器准直宽度(mm)/周 5. 64排CT各向同性,图象质量(IQ)与螺距无直接
关系
螺距和图像质量
123456
螺距
12
高端CT设备的新技术
一,硬件设备的新技术: 1,X线球管:主要有GE公司的大功率高毫安输 出X 线管和西门子公司的高散热率X 线管,即 0兆球管。 2,探测器:使用新材料,如GE 公司在宝石中 加入稀土元素做探测器, 故称为“宝石”CT ,宝石透气性好、纯度高,其稳定性比传统的 稀土陶瓷探测器和钨酸镉探测器高出20倍。再 有就是扩大探测器的Z轴覆盖范围,如东芝的 160mmZ轴的探测器。
四,后64 排CT时代:2005 年,西门子在 美国放射学会年会发布了首台双源CT,成 为当年RSNA年会最受瞩目的高端CT。仅隔 两年,在2007 年的放射学年会上,GE、 飞利浦和东芝分别推出了宝石CT、 BrillianceiCT 和320 排CT。
4
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 行旋转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而衰减 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 为电信号-模拟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 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将扫描层面 分成若干体积相同的体素,再将各个体素的X 线衰减系数排列成数字矩阵。然后把数字矩阵 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像素 ,用黑白不等的灰度等级按矩阵排列显示,即 构成CT图像。

CT的临床应用

CT的临床应用

CPR MPR
VE SVR
十二.诊断原则
熟悉正常 发现异常 综合分析 结合临床
十三.诊断步骤
(一)、了解图像周围的信息 (二)、了解扫描的范围 (三)、了解扫描器官的各层面
在观察分析CT图像时,应了解扫 描的技术与方法,是平扫还是对 比增强扫描
对每帧CT图像要进行细致观察。结 合一系列多帧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 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 系。病变在良好的解剖影像背景上显影 是CT的特点,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
螺旋CT有以下优点:
①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快,避免了 生理伪影。 ②提高了病灶密度测量的准确性。 ③减少了造影剂用量,又强化了增强效果。 ④提供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图像。 ⑤扫描时间短使病人更容易接受或耐受CT检查。
八.CT图像特点
C T图像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来的X线衰减值的二维图像。
CT机沿用至今已有30余年,在此期间 CT机无论从技术设计,硬件结构和软件功 能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CT机经历了一 个从扫描一个层面需几分钟的第一代CT机, 直到第五利用滑环技术,球管围绕机架连 续旋转曝光,球管曝光的同时,检查床同步 匀速移动进行扫描。连续采集人体的容积数 据进行各个扫描层面图像的重建。扫描轨迹 在人体表面呈螺旋线,因此称为螺旋扫描。 由于螺旋CT扫描不只是人体的一个层面,而 是人体的一个长段,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 的螺旋空间内的容积数据,是三维的信息, 应称之为容积CT扫描
CT的临床应用
一. CT的概念
CT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 。
CT是Hounsfield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的。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 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明显优于X线图像。从而显著扩大了人 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 率。CT也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由于这一 贡献,Hounsfiel1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

PETCT的临床应用

PETCT的临床应用

Ⅳ型 转移瘤未显影,转移瘤以外也 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 所谓“转移瘤”其实并非转移瘤, 而是原发肿瘤或其他病变
• 转移瘤和原发肿瘤对18F-FDG均没 有摄取,即FDG低摄取或无摄取型 肿瘤
• 病灶微小
• Ⅴ型 转移瘤未显影,但在转移瘤 以外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①未显影可能
转移瘤已被清除 转移瘤对18F-FDG不摄取或受水肿
• 像素值
SUV 注射药量 / 体重 ×k(单位换算系数)
FDG的标准摄取值
• 由于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因此直 接测定组织FDG的摄取量即可间接反 映其MRGlu(葡萄糖代谢率),还受 引入体内FDG的活度以及个体“大小” 的影响,因此采用后两者对组织FDG 的绝对摄取量进行标准化,即可得到 FDG SUV。
(二)、PET结果的定量和半定量分析
• T/NT • SUV • 不同时间点摄取差 • 定量分析指标
(三)影响PET检查结果的因素
1、示踪剂影响
• 不同种类的示踪剂的体内分布、代谢不同。 • 不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示踪剂可能有不同
的体内生物转归。 • 质量不同的同类示踪剂体内分布也有差异。 • 注射后不同时间显像的示踪剂分布不同,
是临床上延时显像鉴别肿瘤的生物基础。
部分示踪剂在体内可以被代谢、分解, 成为不同的组分,因此在注射不同时间后, 体内放射性分布自然会有差别。这些示踪 剂不同时间显示对图像的影响,在释图时 必须加以考虑。但要注意,示踪剂体内代 谢的途径多、影响因素多,这种复杂性部 分解释了部分肿瘤FDG摄取的多样性,也 部分解释了不同研究者对不同肿瘤延迟显 像SUV改变诊断价值方面报道的差异。
2、设备条件影响
• 设备性能 • 显像方式 • 示踪剂量 • PET与CT配准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介绍CT和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影像检查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进行多层次扫描,得到体内各部位的断面影像,广泛应用于检测颅脑、胸腹部、骨骼等部位的病变和异常。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扫描,其具有丰富的组织对比度和高分辨率优势,特别适用于软组织和血管成像。

本文就CT和MRI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CT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颅脑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脑膜瘤、脑出血、颅骨骨折等。

CT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利用CT能够快速得到颅脑各部位的精细图像,早期发现异常,有利于此后的治疗。

胸部影像学胸部CT检查适用于胸闷、咳嗽、咳痰、气促和咯血等症状的病人。

该检查有利于诊断各种肺疾病、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以及肺癌等。

此外,胸部CT检查也可用于检测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腹部影像学腹部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内脏器官的病变。

如肝癌、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疾病、肾病、肾结石、腹主动脉瘤等病症。

腹部CT检查可以检测和确定肿瘤的类型和位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化疗和手术等治疗方案。

骨骼影像学骨骼CT检查可用于检查创伤、骨折、关节疾病等。

骨骼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显示出骨骼的细微结构和受损情况。

MRI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MRI的神经系统成像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癫痫、脑外伤、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MRI图像具有极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因此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脊柱影像学脊柱MRI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诊断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炎、脊髓肿瘤等。

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特别是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结构的详细图像。

肝脏影像学MRI是目前检测肝脏病变的最好方法之一,其结构与功能信息均可提供丰富的扫描内容。

CT检查技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CT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方法,通过X射线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详细的断层扫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但是,由于CT检查需要大量的X射线辐射和注射造影剂,因此在一些情况下,CT检查可能会有一些适应症和禁忌症。

CT检查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临床诊断需要:CT检查可以提供较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特别适用于骨骼、头颅、肺部、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2.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CT检查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引导治疗和手术:CT检查可以用于引导手术和介入治疗。

通过CT 引导,医生可以准确地找到治疗或手术的目标部位,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4.观察治疗效果:CT检查可以用于观察治疗效果的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CT检查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T检查的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1.孕妇:由于CT检查需要使用X射线辐射,对胎儿有一定的辐射风险,因此对于怀孕的妇女,应当尽量避免进行CT检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

2.非紧急情况下的儿童:儿童对辐射的敏感性比成人高,因此在非紧急情况下,尽量避免给儿童进行CT检查。

3.对造影剂过敏:CT检查通常需要注射造影剂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是有些人对造影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前应仔细了解病人的过敏史。

4.甲状腺功能异常:CT检查需要使用碘增强造影剂,碘可能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谨慎进行CT检查。

在进行CT检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术前准备: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空腹检查或者饮食控制。

2.服用药物:在进行CT检查前,需要告知医生患者目前正在服用或者已经停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降压药和糖尿病药物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妇女在进行CT检查前,应当告知医生是否怀孕或者正在哺乳。

ct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ct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CT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1. 什么是CT?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摄影,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生成人体横断面的图像。

CT图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解剖结构图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规划和随访监测等方面。

2. CT的工作原理CT的工作原理基于X射线的物理特性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具体过程如下:•步骤1:患者躺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床上,CT设备通过旋转扫描患者的身体。

•步骤2:CT设备发射X射线束穿过患者的身体,在另一侧的X射线探测器上接收到射线。

•步骤3:CT设备旋转并记录射线通过身体部位时的强度,形成一组投影数据。

•步骤4:计算机通过算法对这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生成横断面的图像。

•步骤5:医生通过对图像进行解读,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规划等工作。

3. CT的临床应用CT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领域,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临床应用:3.1 诊断和评估疾病CT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如肺癌、骨折、颅脑出血等。

CT图像能够观察到内脏器官、血管及骨骼等部位的细节,为医生提供重要的信息,指导临床判断。

3.2 引导和监控手术CT图像可以用于手术前的规划,并帮助医生引导手术操作。

通过CT图像,医生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结构,以及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手术过程中,CT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进展和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3 放射治疗计划CT图像在放射治疗计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医生可以利用CT图像确定肿瘤的位置、形状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放疗计划。

CT图像还可以用于治疗期间的定位和校正,确保辐射照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 心脏病的评估CT在心脏病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CT心血管成像技术(CTA),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疾病、心脏血管畸形等心血管疾病。

CTA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血管图像,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有很大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鞍区扫描范围应视蝶鞍大小而定,原 则上包括蝶鞍前床突和后床突,较大的 占位应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特征。 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 鞍底垂直,层厚、层距选1~3mm,进行 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④冠状层 面扫描由于病人体位不适,容易动、难 固定,同时由于厚的颅底及鼻窦、鼻腔 等含气结构的X线吸收差别较大,容易产 生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
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
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
置、范围、程度等。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同增强扫描,扫描时应先行横断层面平
扫。根据平扫表现及临床体征,选择一
个可能发生梗死的层面为重点观察层, 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3~7ml/s,注射开始后 5~7s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 4.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扫 描结束左、右眼眶分别进行MPR,作为 横断面图像的补充;②图像显示时软组 织窗宽180~240Hu,窗位35~40Hu;骨 窗窗宽1400Hu,窗位400Hu;也可采用 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并测量CT值。
• 二、耳部
• 耳部颞骨CT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 辨力扫描,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 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等检查,一般横 断层面平扫,必要时加作冠状层面扫描 或增强扫描。由于颞骨内结构排列方位 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同一结构显 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 择适当的体位。
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 局部病灶的情况。扫描所获CTA图像经MIP重
组成血管影像,去掉骨组织及其它高密度影, 以显示血管;可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 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 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 断信息。
• (2)脑CT血流灌注成像:是一种简便易 行的新方法,需在螺旋CT机上进行扫描, 并专用软件分析实施。对缺血性脑梗死
• 脑CTA检查应在螺旋CT机上先行颅脑CT平扫, 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与增强扫 描相同,扫描时螺距为1或1.5mm,层厚1mm, 重建间隔0.5mm,矩阵512×512个,注射速度 3.5~4ml/s,静脉团注对比剂100ml,注药后 15~18s开始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颅脑
常规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
• 2.重组技术
• (1)脑CTA: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 的新方法,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 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 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 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 DSA结果一致。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 全方位观察,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应 用价值(图2-12-4)。
• 2.冠状层面扫描 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镫 关节及镫骨与卵圆窗的关系。病人俯卧或仰卧、 头过伸,头先进,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在 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骨 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 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同。
• 3.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内耳骨 算法扫描后,可选软组织算法再次重建图像。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200~300Hu,窗位40Hu; 骨宽窗位2000~4000Hu,窗位400~600Hu; ②容积数据还能进行仿真内镜及SSD观察中耳 锤骨及钻骨的情况。
• 冠状层面扫描对大脑深部病变可以观察 其向上下扩展的情况以及和脑室的关系; 对大脑近穹隆部的病变可避免在横断层 面扫描时出现的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对脑内接近颅底的病变,如额底部,鞍 区与中颅窝的病变也有助于了解病变与 颅骨的关系及其扩展的情况;对后颅窝 内肿瘤则可帮助了解其与岩骨、四脑室 及天幕的关系;
• 1.横断层面扫描 扫描的基线有听眦线 或称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即眼外眦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图2-12-1)。 还有瑞氏线(Reid line; RL)或称听眶下 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听眶
上线或称眉听线,即眉弓上缘的中点与 外耳道口的连线。三种基线中以OML最 常用。
• 1.横断层面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在头颅侧位 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 的连线,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层厚、层 距1~2mm,视野25cm,选高kV、大mA,大 矩阵512×512个以上的高分辨力扫描。能较好 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入口、耳蜗、咽 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 构。若需较好显示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 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可取扫 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至眶上缘的连线进行扫描。
• 2.冠状层面扫描 扫描时的病人体位: ①病人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部过伸, 头先进。仰卧位时取颌顶位(图2-12-2), 俯卧位时取顶颌位(图2-12-3)。顶颌位 较常用,要求以下颌为支点,头部两侧 基本对称。扫描机架上的指示灯的定位 线打到头顶,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图。倾 斜扫描机架使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 直;②颅脑扫描范围应从额叶到枕叶, 以层厚10mm,层距10mm,连续逐层扫 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 2.横断层面扫描 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 观察鼻窦时,首选横断层面扫描。不能 适应冠状层面扫描体位的病人可做横断 层面扫描。病人仰卧,头先进,摄头颅 侧位定位图,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向 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描条件与冠状层 面扫描相同。对于鼻窦肿瘤需薄层横断 层面平扫加增强扫描。
• 3.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观 察鼻窦软组织窗宽240~350Hu,窗位 30~40Hu;骨窗窗宽1400Hu,窗位 350~400Hu;②对软组织算法的容积数 据可选择骨算法,小视野进行再次重建
头颈部
• 一、眼眶
• 眼眶CT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眼内 肿瘤,眼肌肥大,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 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 查。
• 1.横断层面扫描 常规采用横断层面平扫,病 人取仰卧位,头先进。闭眼或双眼平视前方, 扫描时眼球不要转动。可体表定位也可在头颅 侧位定位图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 眶上壁。扫描层厚2~3mm,层距2~3mm行无 间距逐层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CT检查技术是多种多样的,用于各系统 疾病的检查时,既有相同的扫描方法又有特殊 的扫描方法及其图像后处理。临床应用选择时, 既要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较好地显示病变的 全貌及特征,又要考虑尽可能减少病人的X线 剂量和检查费用。一般的选择原则是首选能解 决问题的简单的扫描方法,后选复杂方法。最 好制定各个部位相应的CT扫描常规,便于规范 操作。本章根据检查的部位,分别加以阐述。
• 扫描时病人常规取仰卧位,下颌内收, 头先进。体表定位时,扫描机架上的指 示灯的定位线与OML平行,以此为基线。
• 要求头部两侧基本摆平,目的是使每层图像两 侧对称,准确地反映该层面的解剖结构,有利 于病变的发现和两侧结构的对比。扫描时从基 线开始以层厚8~10mm,层距8~10mm连续由 下至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头顶是癫痫病灶的好发部位,注意不要漏扫。 欲观察后颅窝及桥小脑角的病变,扫描层面则 与OML的耳端成15~20°角。扫描发现较小病 变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 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 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
• 三、鼻窦
• 鼻窦CT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的 检查。通常采用冠状层面扫描,能整体 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 上下关系显示较好。对齿槽、腭部、眶 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也以 冠状层面扫描为首选。固定义齿会造成 星芒状伪影。
• 1.冠状层面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 过伸、头先进。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
• 2.冠状层面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 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 况,可加作冠状层面平扫。病人取俯卧 位或仰卧位,头过伸、头先进。扫头颅 侧位定位图,定位时以扫描层面尽量与 听眦线垂直为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 描至眼睑。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 同。
• 3.增强扫描 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了 解病灶血供情况可加做增强扫描。增强 扫描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扫描条件 同平扫。
彩色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为保证脑血流灌
注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灌注参数的准确性,选好注Leabharlann 对比剂的速度和扫描时间是关键技术。另
外,血脑屏障的完整,对比剂有无外渗也应考 虑。CT灌注扫描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小脑, 脑干等伪影较多的部位其应用受到限制。
• 3.图像显示 横断层面图像窗宽80~ 100Hu,窗位35~40Hu;冠状层面图像 窗宽取120~140Hu,窗位40Hu左右;对
• 3.扫描方法 横断层面和冠状层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对比剂的注射方式首选静脉团 注法,以2.5~3ml/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 范围进行普通增强扫描。
• 三、图像后处理
• 1.重建技术 螺旋扫描后,对于图像显 示不全的病人,可改变视野,进行图像 重建,使缺失的部分显示到有效影像中。 还可改变算法、视野、改变重建间隔, 再次进行图像重建。比如鞍区的小视野 薄层重建可显示出体积仅数mm的微小腺 瘤及它的许多间接征象,对大的垂体瘤 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重建技术 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 管电流200mA,1s/层,层厚10mm,共扫描50
层左右,最后进行横断层面常规增强扫描。脑 CT血流灌注获得每一象素注射对比剂后的时间
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象素 的脑血流图(cerebral blood;CBF)、脑血容 量图(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对比剂 峰值时间图(time to peak; TTP)等,再经伪
层面尽可能与听眦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 为原则,从额窦扫描至蝶窦。层厚5mm,层距 5mm,视野25 cm,矩阵512×512个,连续逐 层平扫或螺旋CT扫描。对怀疑脑脊液鼻漏的病 人应以层厚1~2 mm,层距1~2mm的薄层扫描 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