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合集下载

《环境学》课程笔记

《环境学》课程笔记

《环境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1.1 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2 人类农业文明及其标志性成果农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性成果包括农业生产的普及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犁耕、灌溉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域,如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

1.3 人类农业文明及其环境问题特征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过度耕作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

同时,为了灌溉农田,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1.4 人类工业文明及其环境问题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工业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工厂和企业的建立,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同时,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1.5 工业文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思考工业文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工业文明时期,科技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

2)经济增长的盲目性: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过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1.6 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思考与讨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的思考与讨论: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P1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P3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4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P85、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P176、结合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前景?P17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1、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P37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P383、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P454、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P475、如何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与指导作用?P516、论述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对环境规划的作用?P557、何谓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P568、试论述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P65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P72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是什么?P753、环境规划中的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85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885、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与部门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别是什么?P96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P93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的运行机制和模式?P98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P1009、结合环境规划法说明其动态管理的内容?P106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1、结合一水体(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数据,试用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根据预测的要点如何考虑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的效果。

P1153、根据某城市有关资料,讨论怎样选择、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预测,并进行预测结果的分析。

4、以河流问题为例,概述建立河流水质预测系统的一般过程及要点。

P1285、结合生态等问题,讨论如何对难以量化问题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第一章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些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也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环,保障环境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利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4、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5、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6、环境规划的类型和体系: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总和整治规划和重点排污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前三点必记第二章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系统我在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3、环境承载量: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PPT 47页)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PPT 47页)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 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力或效益;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 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 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强合理。
2.生态城市基本特征 √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整体性和前瞻性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 (6)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性 (7)区域统一性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
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 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 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23.10.2019
23.10.2019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生态调查
资料收集、实地考察
因子选择及图像化处理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2.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人口分布、密度、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素质、
性别比、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以及流动人 口等。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3.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应从整体出发,实行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 目标,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 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等。
23.10.2019

第六章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六章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主要包括点源、 面源和线源。
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进而影响城市生态子系统。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3.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
首先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尽可能通过采
实行严格的目标定量考核1责任制中要明确规定责任内容和指标的记分数2所有考核指标应明确定义规定考核对象范围打分标准及扣分标准等3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表东责任书内容活指标时的申报审批办法4规定考核的次数与频率明确规定奖罚措施5企业环保考核要与企业职工的奖金挂钩行政和管理部门的环保考核应与政绩考核结合起来6结合区域捏各市具体情况确定是够需要制定大气环境规划管理细则或环境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及细则等7规划的考核英语真个区域环保管理工作项协调并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四区域大气环境规划实施中的管理措施1
规划期内可能增加的新的能源形式和转换过程。 其中各能流的效率系数和排污系数应充分考虑到各
规划期内的科技进步的因素并与费用相对应,与详 细规划参数相协调。

在能流优化分析中,常用的数学规划方法有多目标线性 规划和目标规划的方法。
利用这些方法除可直接得到城市优化的能流规划方
案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目标间的相互关系, 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第一节
1. 2.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和类型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流利用分析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第一节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P1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目标纲要法P23将资源,重大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综合发展的纲要。

既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生成果发展生产,又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P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思想。

4.环境预审制度P35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审批的一项政策法规型管理制度。

二.填空题1.环境规划的任务是解决和协调国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P112.按规划期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P143.按环境要素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P154.我国环境管理的“老三项”制度是、、。

5.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P56.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P2三.判断题1.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环境(√)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鼓励经济增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3.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是5-10年。

(×)长远10年,中期5-10 P144.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高纲号 0764)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共分11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

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 (1)功能和规划相匹配 根据区域功能划分功能区。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划-2
(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功能区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生态 等自然条件。比如:
利用自然界线(山脉、河流、道路)作为 相邻功能区的边界线---方便管理,不需 特意去进行边界的处理。
风向问题---应重点保护的一类功能区放 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三类放下风向。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ADMS大气扩散模型
“ADMS-工业” 可计算来自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的 污染浓度,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连接。 “ADMS-环评”可以处理一个区域或城市所有的污染源类 型,包括工业源,道路交通源,面源,体源和网格源等; 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ADMS-城市”是ADMS模型系列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用 于计算来自大区域和城市的污染浓度或空气质量。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ISC-AERMOD模型
ISCST3模型: ISCST3扩散模型的核心是高斯烟流模型,可模拟大气主要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污染物质的连续排放。处理多 重来源,包括点、立体、线、面和露天矿等。
ISC-PRIME模型: 专门针对当烟流经过两个建筑物时产生气流下洗的基本特 点而设计。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1
大气环境系统---大气环境规划对象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日常所说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污染源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环境保护的保护对象, 以人为主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 系统(教育、医疗、居住)
4.2-5.6
3.5-4.9
0.15
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区域还需进行线源 统计
在规划区域内的网格图上标明大气污染源 的分布,标明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排放方 式,并列表给出污染源排放清单。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5
✓ 大气污染源的点源、面源划分原则
一般将排放高度较低(<40米),排放强度小 (或单位时间能耗低)的污染源划为面源,只 留少数高架源作为点源。
机动车源的排放高度定为1米
快速路:
按照一级公路标准,期间没有红绿灯, 双向 六车道以上,禁止拖拉机、摩托车及其他一些 时速过低的机动车行驶的道路。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0
机动车排放污染程度划分标准 (S=P+V+A,当S≥7时 )
参考指标 划分限值(建议)
人均GDP水平 (元/人)—P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7
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多因子综合评分法 模糊聚类分析法 生态适宜度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8
四、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的要求
1.一、二类功能区不得小于4平方公里。 2.三类区中的生活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有计划地分期 分批从三类区迁出。
序 号
单位名称
污染源中心坐标
平均 高度
排放 面积
污染物 代号
源强
X(m) Y(m) Z(m) (m) (m2)
t/(h·km2) t/(a·km2)
1
2 3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9
✓ 线源调查内容
污染物集中在一条直线的呈线状排列的排放源
对于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区域,需要将高速 路、快速路和主干路作为线源,进行统计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是大气污染源调查的核 心问题
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
在线监测法 现场实测法 物料衡算法 经验估算法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2
3.大气污染源评价
评价目的: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评价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法、排毒系数法 按等标污染负荷的大小顺序,一般截取排在前5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5
一、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类型
功能区
范围
执行标准
一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 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一级
规划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
二类区
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 区和农村地区、特定工业区
二级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6
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空气污染指数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4
第二节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 境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气环境 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
因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大气环境保护提出不 同要求的地区
根据自然环境概况和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区域 气象特征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将规划 区域大气环境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6
✓ 大气点源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 ℃ )
烟气出口速度(m/s)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kg/h)
序号
1 2 3
单位 名称
烟囱 代号
污染源坐标 X(m) Y(m) Z(m)
烟囱 出口 烟气 高度 内径 温度
位或前6位的5~6个大气污染物作为主要污染物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3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目的:确定规划区域的污染程度、污染分布, 并分析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画出污染分布图
确定需要调查的大气污染因子:PM10(或 TSP)、SO2、 NO2 (或NOx)等 常规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内容
大气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大气污染预测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2
第一节 大气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可在其基础上补
应充分利用现行行政区界或自然分界线
特别注意方向的影响,一类区应放在最大风频的 上方向,二类区应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以此通 过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大气自净能力,达到既扩 大区域污染的允许排放总量,又减少治理费用的 目的
既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又要兼顾城市发展 规划
不能随意降低原已划定的功能区的类别
P≥25000 8000≤P<25000
P<8000
机动车保有量 (万辆)—V
V≥100 50≤V<100
V<50
空气质量(NO2 年均浓度,
A>0.08 0.04<A≤0.08
mg/m3)—A
A≤0.04
折算等级值 3 2 1 3 2 1 3 2
1
备注
包括摩托车 以各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监测
数据为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
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 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 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8
(2)按面源的实际面积统计
面源中心坐标(相对值或经纬度) 面源平均有效高度(m) 面源东西向宽度(m)、南北向长度(m)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
烟气 出口 速度
(m) (m) (℃) (m/s)
污染 物
代 号
源强 (kg/h) (t/a)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7
✓ 大气面源
(1)按网格统计
将规划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以规划区的左下角为 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
网格单元,一般可取1000m×1000m
按网格统计下述参数:
充和验证,避免重复工作。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以能满足污染预测
与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需要为前提。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3
2. 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内容 (1)绘制污染源分布图 (2)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3)扬尘排放量的确定
2021/2/18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4
依据排放源高度,将各排放源按点源与面 源进行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