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化百家齐放,同时也战事不断,国家分分合合,那么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有谁吗?下面是有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何关系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何关系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区仁里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被后世称为“道教始祖”。
孟子,约公元前372-2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城,是孔子的孙子的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孔子并称“孔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学说。
并且反对杨朱,墨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巴邑今河南商丘市巴邑县。
他的祖先和墨子一样,都是商汤后裔,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受业于老子,完整的构建了“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体现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
并且坚持“克己复礼”。
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天纵之圣”。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道德经》又被称《道德真经》、《老子》等书,它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部哲学方面的著作。
《道德经》名称的经过几次改变。
目前的通行版本《道德经》总共有81章,分为《德篇》和《道篇》,前者占了44章,后者占了37章。
一、它有音韵之美。
《道德经》的句式非常整齐而且多数是押韵的,是诗歌体系经文一种。
容易上口,并且容易记忆。
其中很多词句,在押韵的同时还环环相扣,不仅仅具备音韵之美,也有旋律之美。
朗诵这部经文,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在美感中体味到深刻的哲理。
二、它非常的讲究修辞。
《道德经》的语言艺术性非常强,使用了很多种修辞方式,让词句看起来更准确、鲜明和生动,这样也更具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书中找到。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相同之处
孔子、孟子、荀子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中国几千年的土建社会起至着助推促进作用,他们的思想存有共同之处: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就是“仁”和“民本”思想。
不同之处
(1)孔子明确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创建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著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撰成《论语》一书。
孔子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2)孟子:承继并充分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倡导“仁政”学说。
他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重”从而明确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孟子(前-前)战国时思想家。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3)荀子:荀子主张: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承继并深入细致探讨了儒家“礼”的思想。
他说道,自学的最低目标就是掌控“礼”。
荀子(前-前)战国后期思想家。
名况,赵国人。
孟子的作文600字(通用12篇)

孟子的作文600字(通用12篇)孟子的作文600字(通用12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的作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的作文600字篇1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个充满爱心、智慧和勇气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建构了儒学的大厦。
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
”而一个“仁”字涵盖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学时老师讲的孔子的故事让我们稍稍对孔子有一点了解,而孔子的《论语》便让我们更加进一步走进了孔子。
为了提倡仁爱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
为了形成与发展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思想,他费尽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
可他,一代仁者,虽然有大夫的身份,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让人不禁感到遗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也许,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诚实与“不耻下问”的精神是更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殊不知,在如今这个面具的社会中,许多人就是怕丢脸而不敢去问。
而当时身为圣人的孔子在面对孩子们“熟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还能诚实地回答自己“不能觉也”是需要多大的诚实与勇气啊!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去“不耻下问”呢?“金无足金,人无完人。
”其实,孔子自己也承认自己有错误,需要完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足以说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了解,并努力改正。
而在今日这种诚信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就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下面是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论语》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万事 通”。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 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 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性 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圣”, 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 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坚守志 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 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 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 的教子方案。
孔林
《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 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 《孟子》开始列入“经书”, 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 《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 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 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 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 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 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 孔子和孟子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 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 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 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 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 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 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 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事件中国历史悠久而璀璨,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这些事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带领读者回顾那些辉煌的岁月。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应该是孔子的登台和《孟子》的问世。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则是孟子的著作,内容丰富,包含了他对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2. 兵马俑发现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陵墓中著名的艺术珍品,也是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1974年,陕西秦始皇陵的农民在挖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而制作的,数量庞大且制作精细。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和艺术水平。
3. 长城的修筑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瑰宝。
长城的修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朝代都对其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线,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而今天,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集中政权。
秦始皇实行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改革,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
他的统一政权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古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商路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连接中国和中亚、东亚、西亚和欧洲等地,贸易往来频繁。
除了商品交流,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和科技的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有太多让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论文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孟子的教学思想是对孔子的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教育目的培养君子与大丈夫的比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与自得深造、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等教学方法原则之比较,不仅是阐明了教学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而且也展现了孟子在前人孔子的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
两人的教学思想不仅对于当今的教学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也给予我们以新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孔子教学思想教育目的革新创造孔子与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家。
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与孟子的不教之教、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的教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即使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教育仍能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教益。
孟子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其独立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虽然孟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有区别的,而从中也给予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
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
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他也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 有过性格不稳定的幼年, 有过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 亚圣” 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亚圣”,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 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 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 从慎始、励志、敦品、 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 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 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 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 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 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 方案。 方案。
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 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 在教学方法方面 , 他提出 “ 因材施教 ” , 重 视启发式教育, 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 的源头。 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 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 四目, 并以“ 等内容教导学生。 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 之教, 可谓重视德、 美的均衡发展。 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孔子和孟子 作为圣人体现 出的思想光辉
孔子的伦理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 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 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 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 养的最高标准。 养的最高标准。
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 人格的思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格的思想 , 如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亦我所欲也, 此之谓大丈夫 ” ; “ 生 , 亦我所欲也 , 义 ,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 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 者也 ” 等等 , 如此种种 , 都是激励人心 、 传颂千古的名言。 传颂千古的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天命观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 “ 敬鬼神而远之 ” 。 他主张祭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祀 ,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 至于鬼 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神是否存在 , 则可以不问 。 相对于天命 鬼神而言, 孔子更注重人事, 鬼神而言 , 孔子更注重人事 , 强调人的 主观努力, 主观努力 ,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 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 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 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 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 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 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 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 在这里不合适。 就立刻搬家。 集市的附近, 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 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 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连忙又搬家。最后,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 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 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 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断织督学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 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儿子回家时, 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成的锦绢 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 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 你今天不读书, 你今天不读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 事。”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 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 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 灵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 灵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 息。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先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 后做过吹鼓手、 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 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 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 及司寇(掌管刑法) 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 子为师; 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 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 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 编修整理了《 编修整理了《诗》、《书》、 周易》 《礼》、《乐》、《周易》、 春秋》等书, 《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 岁逝世。 岁逝世。
1、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择 、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6、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德治” 孔子的政治理论 德治 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 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 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 仁 ” 扩充到政治领域 , 要求君主爱民 , 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 他还提出 “ 正名 ” 的主张 , 认为上起天子 、 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 下至平民 , 都应安守本分 , 名实相符 , 并 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由此提出 “ 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的 人伦观。 人伦观。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 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里,被尊为“圣人” 亚圣” 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 们的思想观念, 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 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 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 想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想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也鄙视劳动。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 时候,并非“万事 通”。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 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 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 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孔子和孟 子作为凡 人的一面
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吹捧、所神化的那 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吹捧、 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先师 样,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 等,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赞美颜回安于贫困,又汲汲于追求富贵, 他赞美颜回安于贫困,又汲汲于追求富贵,甚至奔走于权贵 之门,国君召唤他,他等不及驾好车马,就赶快跑了去。 之门,国君召唤他,他等不及驾好车马,就赶快跑了去。 孔子对他的学生很严厉,批评起来不讲情面,他批评“ 孔子对他的学生很严厉,批评起来不讲情面,他批评“宰予 昼寝”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昼寝”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 公冶长》);而有时对他的学生也很亲切 语·公冶长》);而有时对他的学生也很亲切 孔子为人,有时很豪放,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 孔子为人,有时很豪放,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 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可是有时又很拘谨, 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可是有时又很拘谨,循规蹈矩不 敢超越古代的礼仪一步,他走进朝廷的门,那种谨慎的样子, 敢超越古代的礼仪一步,他走进朝廷的门,那种谨慎的样子, 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般。 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般。
孔府
亚圣孟子 亚圣孟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名轲, 今山东邹县) 名轲, 邹( 今山东邹县) 他幼年丧父, 人 。他幼年丧父 ,家庭贫 困 ,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 学习。 学习。 青年时以士的身份 游说诸侯, 游说诸侯, 推行自己的政 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 治主张 ,后来退居讲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 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 想体系, 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被尊奉为“ 大的影响, 被尊奉为 “亚 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