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为历史学辩护_与后现代主义
《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辽宁大学历史学专业2010级任课教师:耿元骊《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说明:1)以中文书为主,有多种版本则著录较新出版且版本较好者2)分类以该书的主体分类,个别书跨多个主题,但是只放入某个主题之下。
3)论文未列入。
一、历史、历史学、史学史【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作者】(英)彼得·伯克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作者】(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何兆武译【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作者】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书名】历史学是什么【作者】葛剑雄,周筱贇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8【书名】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作者】包伟民选编【出版商】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为历史学辩护【作者】(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著;张和声,程郁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历史与历史学【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书名】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于沛,周荣耀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作者】王宪明选编/导读【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书名】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全3册【作者】《中华大典》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出版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研究【作者】(英)汤因比(Toynbec,A.J.)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历史研究》导读【作者】(英)汤因比原著【出版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04【书名】历史之源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汉对照【作者】(英)约翰·H.阿诺德(John H. Arnold)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是什么?【作者】(英)E.H.卡尔著【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06【书名】史学导论【作者】姜义华等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与怀特【作者】(英)基思·詹金斯著【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书名】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刘永华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二、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书名】史学理论读本【作者】刘北成,陈新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作者】(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0.11【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散论【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05【书名】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书名】历史理论基本问题【作者】赵轶峰等著【出版商】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5【书名】童书业历史理论论集【作者】童教英整理【出版商】青岛市:青岛出版社, 1998【书名】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作者】何兆武主编;刘鑫等编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9【书名】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作者】黄进兴著【出版商】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书名】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作者】章士嵘著【出版商】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书名】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作者】赵士发著【出版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6【书名】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者】(美)威廉姆·肖著【出版商】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者】(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田时纲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作者】(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田时纲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作者】牛润珍著【出版商】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书名】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作者】刘泽华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12【书名】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作者】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书名】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作者】何兆武主编;刘鑫等编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9【书名】历史学家的技艺与贡献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作者】(法)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04【书名】史学理论大辞典【作者】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书名】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作者】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出版商】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08 【书名】史学理论读本【作者】刘北成,陈新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书名】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作者】瞿林东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7【书名】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作者】彭刚编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书名】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商】济南市:齐鲁书社, 1983【书名】史学理论研讨讲义【作者】宁可著【出版商】厦门市:鹭江出版社, 2005.08【书名】历史哲学丛启蒙到后现代性【作者】张羽佳编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作者】(波兰)埃娃·多曼斯卡编;彭刚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作者】杨耕,张立波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1【书名】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作者】严建强,王渊明著【出版商】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书名】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7卷历史哲学【作者】张文杰,何兆武编【出版商】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书名】历史哲学教程【作者】翦伯赞著【出版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书名】历史哲学导论【作者】(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书名】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作者】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辉译注【出版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2【书名】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作者】韩震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作者】(英)格鲁内尔著;隗仁莲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 【作者】陈新主编【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9【书名】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作者】(英)卡尔·波普尔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7【书名】历史哲学【作者】庄国雄等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7【书名】历史哲学经典选读【作者】(美)伯恩斯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4【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1卷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作者】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2卷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作者】赵家祥主编;刘曙光本卷作者【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3卷历史进步论和历史代价论【作者】赵家祥主编;林艳梅本卷作者【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4卷普遍交往论和世界历史论【作者】赵家祥主编;席大民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 【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5卷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作者】赵家祥主编;袁吉富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历史哲学【作者】牟宗三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波普尔历史哲学述评【作者】谭扬芳著【出版商】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引论【作者】孔敏【出版商】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书名】西方历史哲学导论【作者】韩震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哲学导论【作者】(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历史哲学引论【作者】张耕华编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0【书名】历史哲学: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作者】M.C.Lemon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1【书名】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作者】(英)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书名】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作者】(德)亨里希·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著;涂纪亮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作者】(德)黑格尔(G. W. Hegel)著;王造时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03【书名】哲学通论【作者】孙正聿著【出版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作者】赵汀阳著【出版商】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04【书名】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作者】李振宏,刘克辉著【出版商】开封市: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三、中国史学与历史研究法【书名】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作者】瞿林东【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书名】中国史学通论【作者】朱希祖著林传甲著【出版商】长春市: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书名】中国史学通论作者】瞿林东著【出版商】武汉市:武汉出版社, 2006.05【作者】史家与史学【作者】王家范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中国历史通论【作者】王家范著【出版商】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书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作者】王学典,陈峰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7【书名】《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20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07【书名】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作者】杨牧之总主编;陈高华张彤主编【出版商】广州市: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06【书名】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张海鹏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中国史学入门【作者】顾颉刚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9.03【书名】史学入门【作者】郑梁生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作者】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作者】(美)汪荣祖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3【书名】史学方法【作者】王尔敏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书名】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作者】康乐,彭明辉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04【书名】史学方法导论【作者】傅斯年著【出版商】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书名】史学方法论文选集【作者】杜维运,黄俊杰编【出版商】华世出版社, 1980【书名】史学方法论【作者】杜维运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著【出版商】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书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叙录【作者】张惠芝编辑【出版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四、新史学、后现代史学【书名】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作者】(法)弗朗索瓦·多斯(FrancoisDosse)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书名】新旧历史学【作者】(美)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著;余伟译【出版商】北京市:新星出版社, 2007【书名】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作者】杜维运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书名】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作者】(美)伊格尔斯(Iggers,G.G.)著;陈海宏等译【出版商】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1989.05【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姚明,周玉鹏等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书名】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作者】(法)勒戈夫(Legoff,J.),(法)诺拉(Nora,P.)主编;郝名玮译【出版商】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08【书名】新史学【作者】(法)勒高夫(Le Goff,J.)等主编;姚蒙编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08【书名】西方新史学述评【作者】庞卓恒主编【出版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书名】新史学九十年【作者】许冠三著【出版商】长沙市:岳麓书社, 2003【书名】新史学【作者】(美)鲁滨孙著(James Harvey Robinson)何炳松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1【书名】新史学自白与对话【作者】(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Maria Lucia Pallares-Burke)编;彭刚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新史学圈外史学【作者】王尔敏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8【书名】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作者】王晴佳,古伟瀛著【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作者】(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书名】后现代主义辞典【作者】王治河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书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者】罗明洲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08【书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续编【作者】王燕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书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作者】陈嘉明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后现代的历史学:中西比较第2版【作者】陈启能主编;王学典孔令栋姜芃副主编;王晴佳古伟瀛著【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01【书名】新史学第5辑后现代:历史、政治和伦理【作者】陈恒,耿相新主编【出版商】郑州市:大象出版社, 2006 【书名】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作者】黄进兴著【出版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12【书名】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作者】C. 贝汗·麦卡拉(C. Behan McCullagh)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作者】韩震,董立河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作者】(美)海登·怀特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9.08- 11 -。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息息相关。
历史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而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更加深化了这个讨论。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进行辩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主体性和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构建,每个叙事都是有偏见和利益驱动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真实性的存在,并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无法被确定的。
然而,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否定。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真实性虽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接近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文献、考古学和口述历史等手段,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虽然历史的再现是有限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研究来逼近历史的真相。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构建,每个叙事都是有偏见和利益驱动的。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的偏见和扭曲。
历史的叙事者往往会选择性地呈现历史事件,以满足自身的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接受历史的表面叙事,还要深入挖掘历史的背后动机和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也引发了对权力和话语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由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历史的叙事者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话语权的群体,他们通过叙事来塑造历史的形象和意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呼吁我们要关注历史叙事中的权力关系,要审视历史叙事者的身份和动机。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够看清历史叙事中的权力斗争和话语权的争夺。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的偏见和扭曲。
史学概论期末考纲

史学概论期末考纲⼀、名词解释1.《新科学》《新科学》是意⼤利历史学家、法学家、语⾔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维柯的历史著作,初版于1725年全名是《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些原则》,是⼀部阐述古代⽂化史、诗歌和美学的理论著作,全书分5卷:(1)原则的奠定,(2)诗性的智慧,(3)发现真正的荷马,(4)世界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5)各民族复兴时⼈类各种典章制度的复现,附全书结论。
全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类如何从野蛮的动物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过着社会⽣活的⽂明⼈。
对近代西⽅史学和当代西⽅美学产⽣重要影响。
2.实证哲学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上学传统的西⽅哲学派别。
产⽣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为法国哲学家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密尔和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哲学的特点:(1)⾸先是确定事实。
(2)其次是构成规律。
(3)认为所谓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实证主义的⽅法:观察、实验、⽐较。
3.复线历史复线历史是后现代思潮下的历史研究产物,由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提出,来反思现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话语。
所谓复线历史,即认为“过去并⾮仅仅沿着⼀条直线向前延伸,⽽是扩散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在表述过去的过程中,根据现在的需要来收集摄取业已扩散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新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旦形成,⼜会对现实形成制约,从⽽揭⽰出现实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复线的历史,是⼀种试图既把握过去的散失,⼜把握其传播的历史。
4.“密尔五法”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密尔所提出的归纳⽅法。
他在《逻辑体系》⼀书中,对培根的“三表法”作了进⼀步的发展,所阐述的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法是: 求同法、察异法、求同察异共⽤法、剩余法和共变法。
为历史学辩护

为历史学辩护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所谓"学术文章"必定是索然无味,理性刻板的。
于是,文字本身,便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横亘起了一道冷漠的墙。
而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少有见到能够称得上是富有激情,却又不失理性的理论著作。
似乎理论一旦为"普通大众"读懂,便有失体面,少了几分学术的尊严。
然而,思想,似乎可以有更为诗意化的表达方式。
"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从事了那么多年史学研究的法国年鉴派大师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 1886-1944)仍显示出了一丝的犹疑和紧张。
他镇定下来之后所做的回答多少带有几分浪漫的色彩。
因为布洛赫说,对于个人而言,"历史有什么用?"永远都是个假问题,因为历史对于个人应该完全是一种令人销魂的爱好,是兴趣聚集酝酿的源泉,与是否有用毫无关系: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这样的一段话,出现在马克·布洛赫的一部未完成的理论著作《历史学家的技艺》(The Historian's Craft)开篇。
而有关于"历史有什么用"的疑问,在法国沦陷之后,他的一位同事也曾经发出类似的感慨。
作为一个对于历史本身有一种诗人一般的热爱的布洛赫,便用了整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此,书名也被译为《为历史学辩护》。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
二战初期,法国便沦于敌手,在这及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历史学家的技艺》的写作。
在该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到:"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派遣胸中地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地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于1944年6月16日在里昂市郊被枪杀。
为历史学辩护

为历史学辩护上篇文章自己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历史斗争进程中,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历史是干净的,即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尤其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是糟糕的、致命的。
当然这里特指的“缺点”指的是“人性中的弱点”。
而不是自己身体机理或者智力能力方面,而我显然拥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这个缺点既有人性方面的,也有兴趣能力方面的。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的英语太差了。
所以爱钻研问题的我,并且作为历史学的学生,英语对我们历史学意味着什么。
在此我必须提前说明一个道理。
在电影《私人定制》片尾,编剧王朔塑造了这样一个特写,一位记者提问问题询问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葛优,问:假如你有100万,你会不会把它全部捐出来?答:会。
问:假如你有1000万,你会不会把它全部捐出来?答:会。
问:假如你有一辆汽车,是否也会捐出?答:不会。
问:为什么?答:因为我真有一辆汽车。
同理,就像享受体制的人,从来不会说机制的坏处一样。
尽管自己有时卖弄英语的抱怨,就像我不是享受机制的人,所以我要说机制的坏话。
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的人会认为我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而不是为历史学辩护从而进行对英语的批判。
首先,我想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在大学学习中获得了什么?三种人对这个问题做出来回答。
第一种人:我想享受大学里的美好时光,读自己想读的书,逃自己想逃的课,自己自我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并且在考试中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第二种人:开开心心的玩,刻苦认真的学。
在大学期间取得了许多成绩。
会计证、四六级证、国家二级计算机证、口语二级甲等、导游证等等。
第一种人对第二种人产生了羡慕嫉妒之意。
第三种人:开开心心的玩,刻苦认真的学。
想学自己想学,想逃自己想逃,想写自己想写。
但理想总是残缺,在考试中,出现了关键性的差错。
我不想评论三种人的人生及态度,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大学中应该获得什么?我们应该获得自由的思想或者终生的信仰,为自己的人生指明航行的方向。
西方史学史——精选推荐

第一次课:古典史学导论一概念:史学史* 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阶段古典史学人本史观中世纪史学神学史观近代史学现代史学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梁启超李大钊胡适何炳松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四:参考书目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启能:《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古典史学之一:古希腊史学爱奥尼亚地区最早产生了史学。
实际上,这一地区最早产生了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最繁盛的地区。
有科学和哲学就会有批判怀疑的精神,而理性批判精神的运用,最终使历史与神分离,导致历史学的产生。
一: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西塞罗语)1.生平简介:(Herodotus BC484—425)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名门望族之后。
后因政治原因出走,再也没有回去,但是他用了30年游历,终于写成《希波战争史》。
2.《希波战争史》:亦称《缪斯书》3.特点:第一,内容丰富。
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名胜古迹等;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开始。
第二,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充分利用了他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史料,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材料。
开创了历史叙述体。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X编者按: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的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影响之一,是它深化了人们对史学本身的认识,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联想。
不同于以往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没有提供有关历史发展的一般概念和模式,但它客观上却为史学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对此,我们应持一种开放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借鉴其某些内容为我所用,并洞悉其某些消极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和史学刘北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性的一种理论主张。
这首先就涉及到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
按照19世纪的进步理论以及20世纪的早期的现代化理论,现代性被说成是某些美好价值的实现。
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丰裕、文化上的理性宽容等,都属于现代性。
凡是与之相反的东西,都属于非现代性或传统性。
现代化就是现代性因素战胜前现代性因素或传统因素。
但是,这种理解有简单化倾向,即按照一种价值体系把现代社会一分为二,把真善美归于现代性,把假丑恶归于社会发展的落后。
这种理解与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人的经验有所脱节。
经历了20世纪前半期的老一代目睹世界大战的严酷,在战后生长的新一代感到受压抑的苦闷。
在他们看来,极权、压迫没有被现代性所取代,而很可能就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特性中。
按照吉登斯的概括,现代性乃是对传统社会的超越,是一种17世纪以后逐渐出现的崭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形式,由四种/制度性秩序0构成,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视机制和垄断军事暴力的民族国家。
因此,如果我们不是本质主义地看待现代性,不是把现代性看作是某种理念,而是看成历史性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到20世纪中期的现代性是第一期现代性,如果用以色列学X本/圆桌会议0由我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新组稿。
者艾森斯塔特的说法,就是古典现代性。
它的历史性特征既包括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以法律平等为特征的个人权利体系,同时也包括按种族、阶级、性别、性征、年龄、健康等划分的社会规训体制,还包括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体系。
后现代主义与柯文的《历史三调》

第41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1No.22021年3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21收稿日期:2020-11-06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美国学者柯文的中国学研究 ,项目编号:2018BLS012㊂作者简介:王瑞(1981 ㊀),男,安徽省固镇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㊂㊀㊀①代表性的著述主要有唐艳香:‘探寻历史真相的三种途径读柯文的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㊁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⓪“,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10期;文学平:‘历史认知的路径及其限度 读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㊁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⓪“,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期等㊂后现代主义与柯文的‘历史三调“王㊀瑞(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面对后现代主义挑战,如何理解 历史学家的工作 成了时代课题㊂哲学家的理论文章因不会说史学家的语言,不受史家待见㊂史家卡尔㊁埃尔顿的著作因 年代本色 ,已经过时㊂与职业史家艾文斯等人融合治史经验于理论,探讨以 追求更丰富的意义 回应时代课题的说理方式不同的是,柯文以 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研究展现了 挑战 下的 如何做 ㊂相比于治史经验,这种 新解读 更直接具体,易于史家理解㊂正因如此,柯文的理论受制于实践,其探讨的深度与广度不能与哲学家相比㊂柯文能回应与其是否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虽各家言说自成其理,但 衍生 师承 的 可能性 说明 影响或冲击 还需进一步深思㊂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柯文;‘历史三调“;实践性中图分类号:K06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1)02-0022-08㊀㊀目前学界对‘历史三调“的探讨受柯文影响,多集中在历史写作相关理论内涵的总结与剖析方面①㊂对柯文为什么要以 历史学家 的身份评论 历史学家的工作 原因涉及不多㊂历史写作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1]159,却未指出以 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探讨理论问题的价值㊂后现代主义与‘历史三调“的关系,尽管王晴佳㊁杨念群等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林同奇㊁柯文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何理解其中矛盾,还需进一步探寻㊂㊀㊀一㊁后现代主义挑战下 历史是什么 问题的提出㊀㊀柯文说: 哲学家写了大量理论文章评论历史学家的工作㊂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写这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18981900年发生于中国的义和团起义,来考察这个问题㊂ [2]序言,1他希望 让人们易于理解对历史研究的这种新解读 [3]㊂哲学家的评论是为了促进史学研究进步,而落实的重任并非由哲学家完成,主要还是由史家具体实施,但历史学家却对哲学家的成果有着诸多的不满㊂埃尔顿认为 哲学家 的哲学关怀妨碍了历史学的实践, 当我阅读到这些讨论 历史学家如何思考㊁他们如何能够宣称有权利去描述不再存在的事物,或者历史事实是否不依赖关注事实的思想家而存在 时,我对这些作家的创造力感到震惊,因为他们通常是这么一些人:很显然,他们从未试着去做历史研究这项工作,从未留意过去的事实和事件的显然存在的证据,或者从未对历史材料(而不是历史学家的动脑)做出批2021年第2期王㊀瑞:后现代主义与柯文的‘历史三调“判性的判断 [4]序言,1-2㊂虽然这些作品的论述富有判断力,但并没有促进历史写作㊂埃尔顿一连用了三个 从未 对哲学家的研究进行概括,说明在埃尔顿的心目中哲学家评论历史学家工作的著述因脱离史学研究实际,并不具有操作性,只能归于 作家 的想象㊂正是有了上述不满,埃尔顿才决定写一部关注历史写作方面的著作: 我想做的就是记录一些经验 我自己在历史研究㊁写作和教学中所获得的经验㊂与其说这是一篇专论,不如说是一篇宣言,更多的是对于一位工作中的史学工作者的信念和实践的解释,而不是具有一系列定论的系统分析㊂ [4]序言,1-2埃尔顿对 史学工作者的信念和实践 进行解释的依据正是哲学家的三个 从未 而史学家却具备的 经验 ㊂或许两者有重复的地方,但是埃尔顿在 历史研究㊁写作和教学中所获得的经验 对于史家来说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㊂溯至原因,哲学家在研究中主要是从学理层面进行论证,属于纯粹形而上,其结论也应属于 学理层面 ;而史学家必须考虑实践方面,一些理论上成立的事情,实际操作却并不尽如人意㊂埃尔顿以 经验 总结定位自己的著述㊂年鉴学派奠基人之一,法国史学家布洛赫也将自己丰富的治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为历史学辩护“一书㊂他认为 呈现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手册,是一位技工的笔记本,他常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绝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 [5]译者话,2㊂强调的是具有实践性的经验㊂尤其是他将 解惑 的希望寄托在 职业历史学家 身上,而未提及以理论见长的哲学家,更能说明布洛赫的念兹在兹所在㊂在布洛赫看来 职业历史学家 能就史学的徘徊和不断的自我反省问题加以深思 ,可以 开拓历史学的深度与广度 [5]14-15㊂也正因为 职业史学家 提出的概念㊁观点等没有脱离史学研究实际,所以深受职业史家的欢迎㊂余英时曾说: 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因人而异,可是照我个人的看法,照我涉猎到的十几年来讨论史学问题的书 我在这方面主要是看重职业史学家自己写的书,我不太看重哲学家对于史学的分析㊂哲学家对史学的分析,近二十年来,因为所谓分析哲学与英国的ordinary lan-guage这一派的影响,著作很多㊂大体上是对历史的语言进行精确的分析㊂同时也讨论到历史的通则或历史知识的性质等问题㊂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哲学家的问题㊂ [6]86这样看来,由于未能从史学角度提出问题㊁分析问题,使得哲学家的议论并不能满足职业史家的需求㊂更有甚者,澳大利亚人文主义历史学家丹宁居然认为 历史哲学家不会说我们的语言,我不能认同他们说的就是我所做的 [7]㊂ 语言 是交流的工具,连 史学家的语言 都无法说的 历史哲学家 ,足见丹宁对其的不满㊂正因为有着诸多的不满,所以一些历史学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一系列评论历史学家工作的著述㊂其中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和卡尔的‘历史是什么?“还被誉为同时代的 名著 ㊂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学院主流论述一直由他们的著述保持着 优越地位 ,反映了凝结史家心血的著述受欢迎的程度㊂但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影响的风行,这些 名著 却因为 年代本色 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不满㊂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 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影响到历史学领域 [8]㊂而成书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学的实践“和‘历史是什么?“恰好错过了这一思潮㊂英国史家詹金斯在1991年出版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说道: 它们仍然带有其形成年代(五ʻ和六ʻ年代)的本色 就某种意义来说,它们都是十分 英国式 的书㊂这个特色,不幸使历史多少孤立于某些最近在相关论述中发生的思想之外㊂ [9]751995年詹金斯又说: 在这个后现代的世界中,把卡尔和艾尔顿的作品归类为现代主义,基本上是不会引起误解的;同时,就那个层面而言,这些作品与我们了解这个 新时代 的 历史是什么 这一问题,大抵是无涉的㊂ 所以 我认为,卡尔和艾尔顿在 历史是什么 这个课题上,无法像罗蒂和怀特那样提供有效的答案 [10]导论,11㊁17㊂显然,后现代主义挑战下 历史是什么 这一课题,卡尔和埃尔顿的作品已经 过时 了㊂但詹金斯选择的能够提供 有效的答案 的两位学者罗蒂和怀特却不见得会受到史学家的欢迎㊂罗蒂是一位哲学家,由上文可知,其论史著述并不受史家待见㊂怀特,亦文亦史亦哲,跨多个领域[11]㊂据詹金斯观察,英国主流 史界文化 在㊃32㊃南都学坛2021年第2期1995年还是 那种令人讨厌的㊁反理论的性格 , 使得相对地不大有学生,甚至也不大有历史教师和历史学家,熟悉怀特的作品,有些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10]导论,9-10,其命运和罗蒂大致相同㊂所以,后现代主义挑战下 历史是什么 这一课题如果想引起史学界的重视,似乎还有待于 职业历史学家 来探讨㊂而如何探讨,埃尔顿和卡尔的作品,尽管因为 年代本色 已经 过时 ,但他们基于治史经验的理论探讨方式可以给后世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㊂除詹金斯外,艾文斯也表达了对埃尔顿和卡尔作品的不满, 尽管艾尔顿与卡尔的书依然颇具研读价值,可是两本写于三十多年前的书仍被当作一个学科的入门指南,未免教人咄咄称奇 [12]导论,2-3㊂艾文斯认为: 如今,几乎没有历史学家会再坚持艾尔顿所倡导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客观性㊂数十年来,在历史学这个行当里,论战的形式蔚然成风,因此,历史学家早已省悟到,真相埋藏在文献里,且能够被一劳永逸地挖掘出来的这一想法应当被放弃了㊂ [12]导论,2-3柯文也说过: 不是历史学家的人有时以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㊂可是历史学家应该知道并非如此㊂ [13]前言,41新时代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如获得客观性知识的可能性,真相的游移性和相对性等㊂ 这些不仅促使历史学家重申自己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让他们能够走出象牙塔,追求更丰富的意义㊂如此说来,历史学家如何获得关于过去的知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完全实现自己的志业,就成了一个更大问题的引子,即对于我们时代的重大议题,整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确实地掌握它们的客观情况,从而使我们敢于在面对21世纪的人类未来时,作出性命攸关的抉择㊂ [12]导论,11 获得客观性知识的可能性 真相的游移性和相对性 等,这些问题都是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学的 挑战 ㊂它挑战了 艾尔顿所倡导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客观性 ,挑战了真相 能够被一劳永逸地挖掘出来的这一想法 ,所以现代主义史学挖掘出的历史真相只是 过去的知识 一个侧面,并非全部㊂至于 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确实地掌握它们的客观情况 ,艾文斯认为 应该从我们获得关于过去的知识之途径这一点着手 [12]导论,11㊂也就是在现代主义史学挖掘的途径之外,开辟更多的认知途径,以丰富我们对过去的认识㊂虽然有 真相的游移性和相对性 的存在,但 限定真理并不等于取消真理㊂归根到底,一切历史真理无不受到限定,因为历史真理并非体现过去的全部真相,而只体现对事实有足够根据的一组有限的陈述 [13]212㊂艾文斯‘捍卫历史“的出版与詹金斯的目的一样,也是 助益 认知当今后现代主义挑战下 历史是什么 这一课题㊂作为历史学家艾文斯结合丰富的治史经验,符合职业史家的 需求 ㊂再联系前文提到的埃尔顿和卡尔的作品,以及余英时的说法,可以看出,史学界喜欢的是融合经验于探讨之中的理论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实践性㊂1997年出版的‘历史三调“与詹金斯㊁艾文斯面临同样的时代课题㊂艾文斯的论证方式延续了埃尔顿㊁卡尔等人的模式,旨在 说理 ,区别只是探讨主题不同㊂在主题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赢得史家关注,显然须从治史经验着手,也只有从治史经验着手,才能有所创新㊂柯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考察问题㊂ 真实的历史事件 是一种具体实例,具体实例也是治史经验,而艾文斯的治史经验是融合了众多的 具体实例 的经验, 融合 意味着抽象程度要高于 具体 ㊂这样看来,柯文的研究更具体㊁更形象,所以更易于史家的理解㊂黄克武和李仁渊虽然指出柯文的‘历史三调“ 以实际的个案研究,尝试融合理论与实践 [14]58,但并没有说明 个案研究 的价值㊂㊀㊀二、回应后现代主义挑战与柯文论证方式的转变㊀㊀面对后现代主义的 挑战 ,柯文在理论上的探究并未超出哲学家的成就㊂周锡瑞说: 他的讨论包含了很多出自一位成熟实践历史学家常识性智慧㊂ [15] 常识 说明 讨论 不是知识性的突破㊂德里克说得更清楚: ‘历史三调“是由一位成熟的中国学家对历史作出的思考㊂在看到众多哲学家(目前,还增加了文化批评家)对于历史学家如何工作所作出的成就后,柯文开始以一位实践历史学家的行为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思考㊂在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上,我们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特征㊂柯文所作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不是很清楚,但是却很容易在哲学家或文化批评家那里找到答㊃42㊃2021年第2期王㊀瑞:后现代主义与柯文的‘历史三调“案㊂ [16]柯文对理论的思考[17]得出的 结论 不是很清楚 ,原因是 历史学家 的 实践 限制了理论的思辨㊂一本旨在探讨理论的著作,义和团研究 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 [2]序言,4,结果在西方学者眼里,结论不是很清楚,所以就理论来说,柯文的讨论突破性不够㊂但两位学者又都强调其是成熟的 实践历史学家 ,说明创新性应该体现在义和团研究上㊂柯文说周锡瑞 主要目的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㊂我的目的是研究历史本身,特别探讨理解过去的各种途径,只是用义和团做个例子罢了 [18]㊂ 理解过去的各种途径 与艾文斯的提法相同,凸显的是 各种途径 ㊂柯文又说: 在本书中,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历史学家们的所作所为,我考察了世纪之交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 义和团运动的史实㊁经历和神话等突出特点㊂当然,我假设寓于义和团的特殊性中的普遍性也适用于其他历史事件㊂ [2]251在以义和团研究为例的基础上, 特别探讨 正是对 更清楚 的明确解释㊂换句话说,‘历史三调“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挑战下历史学家 理解过去的各种途径 的 所作所为 ㊂与艾文斯治史经验对照,义和团研究因为该事件的具体性㊁细节性,从而给史家一种 切己 的感知㊂虽然艾文斯等人也说着 史学家的语言 ,但 说理 毕竟是 理 字当先,它能 告诉你怎么呼吸,告诉你手脚的动作 ,但 那有什么用呢?你何不直接到水里去试试呢? 怎么呼吸 手脚的动作 指的是一种 理 ,但学 理 不是最终目的,学会 游水 才是真正的需求㊂对于史家来说,后现代主义的各种 理 ,已经由哲学家㊁文化批评家以及融合经验于理论讨论的史学家先前完成,现在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说理方面进行创新㊂余英时说: 你要想知道怎么运用材料,怎样提出问题,怎么解答问题,看看最经典的学术著作,最精彩的学人,他们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去找机械式的历史方法,或专门去讲方法论,那是没用的㊂ [19]140-141他还提供了 最精彩的学人 学术研究的过程㊂为什么 最经典的学术著作 可以成为一种示范?因为 寓于义和团的特殊性中的普遍性也适用于其他历史事件 适用于整个历史 [20]㊂为此柯文结合义和团研究的 特殊性 论析史学的 普遍性 ㊂他说: 就最具体的层面而言,无论义和团被视为事件㊁经历还是神话,都是独一无二的㊂然而,这个独一无二的特点与其他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的特点一样,具有广泛的再生性,从而使义和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完全能够被用于解说性的目的㊂我们不通过研究狮子来了解长颈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狮子或长颈鹿以加深我们对动物王国的了解㊂ [2]256 再生性 特点让柯文可以运用义和团来研究 历史学家如何工作 这一理论问题,但 再生性 蕴含的 寓于义和团的特殊性中的普遍性也适用于其他历史事件 则清楚地说明从 特殊性 中提炼的 普遍性 原则可以运用到 其他历史事件 的研究上㊂尽管宗旨是为了讲 理 ,可按照余英时 直接到水里去试试 的说法,义和团研究的演绎,具体展现了 怎么运用材料,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解答问题 的一个史学研究过程,因而具有示范作用㊂所以 三调 研究既有讲 理 ,也有示范㊂但 寓于义和团的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又说明 普遍性 是包含在 特殊性 之中的, 普遍性 经过 特殊性 过滤 掉了不切史学研究实践的一些 理 ㊂这种 普遍性 展现出来的 理 ,相对于哲学家讲的 理 ,对于史家来说,更具说服力和操作性㊂与詹金斯相比,此种方式演绎出的 理 ,更具直接性㊂由此看来,柯文说的 理 强调的是能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而非是存于学理推演上的 理 ㊂柯文改变了说 理 方式,不仅是对哲学家㊁文化批评家说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前贤说理模式的创新㊂但柯文说理的目的是要 特别探讨理解过去的各种途径 ,是要回答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 历史是什么 这一时代课题,所以义和团研究展现的也必须以现代主义认知 路径 之外的认知路径为主㊂对照 事件 经历 神话 三个部分,只有 经历 符合 更丰富的意义 的 追求 ,而 事件 展示的则是无论现代主义史学还是后现代主义史学都存在的原则㊂柯文袒露自己将义和团分为三个层次的目的是 在于说明历史研究工作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在于解释人们创造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确定的,不变的)与后来的人们撰述并利用的历史(它似乎一直在㊃52㊃南都学坛2021年第2期变)之间的差异 [2]序言,4㊂ 难以尽善尽美 ①回应了时代课题,但 确定的,不变的 与 一直在变 产生的 差异 ,显然是 在变 方的 差 ,所以只能从 不变 方需求 更丰富的意义 ㊂这是从 历史本身 的角度思考所得㊂从 义和团的历史 研究方面, 经历 也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㊂周锡瑞的书主要研究1900年以前 山东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问题 ,涉及1900年的 只有一章 ㊂而‘历史三调“则 主要集中在义和团离开山东之后,1900年春天和夏天在北京㊁天津 蔓延的情况 ②㊂除时间差别外, 蔓延 显然是对 起源 的补充,而 经历 则是 蔓延 主要承载章节㊂合两方面观之,我们都需集中 经历 部分㊂道理 易说,但如何在研究中呈现 丰富的意义 则并非易事,尤其是在 西方历史学家开始注意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21]的初期阶段㊂为此,柯文感到 最为头疼 ㊂ 头疼 并不是不知道 该怎么做 ,而是 事件参与者 义和团拳民缺少 第一手资料 ,当然并非所有的 事件参与者 都缺少,但至少说明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㊂如何解决资料问题?后来 某个夏天 ,柯文翻阅 中国精英阶层留下的诸多编年史和日记时,事情开始有了转机 ,但精英留下的材料的局限性,让柯文依旧心存 忐忑 ,后 类似证据 的出现,才让柯文的 心境 变得释然 ㊂此过程呈现的是一种 分解史料 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对类似主题在解决史料问题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㊂现代主义史学强调精英研究,强调档案使用, 经历 强调下层群众,强调运用 多重史料 ,尤其是精英留下的材料中蕴含的 下层群众 史料㊂两相对照,后者正是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对 丰富意义 具体演绎和诠释㊂后者合法性存在的理由,反映的正是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家思想解放的结果, 解放 消解了不适宜感,使得柯文才会感觉到研究的 舒意 [22]㊂后现代主义史学重要代表何伟亚说, 经历 部分是 迄今以来,最长㊁最具理论挑战㊁最有原创性的部分 [23]㊂ 最具理论挑战 和 最有原创性 的并列使用,说明其 融合理论与实践 的 尝试 是成功的,这对于喜欢 直接到水里去试试 的史家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㊂周锡瑞说: 第二部分是‘历史三调“这本书最长㊁最新鲜的部分㊂它试图重新描述在义和团运动中各种参与者的经历,强调对于一种叙述结果的盲目性以及参与者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㊂ [15] 盲目性 与 不确定性 的认知在周锡瑞看来只是反映了 一位成熟实践历史学家常识性智慧 ,所以 最新鲜 意指 最原创性 ㊂狄德曼认为 经历 部分是‘历史三调“一书中最富有想象力㊁最原创的部分,且最有力地解释了义和团事件[24]㊂托马森说: 作为经历的义和团是最长的一部分,柯文运用自己智慧与想象力来构思这一部分 此外,柯文通过强调生活在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言行,来为重新解释义和团起义准备了大量详尽的事例,并质疑了帝国主义作为义和团起义主要原因的有效性㊂ [25]除何伟亚㊁周锡瑞提到理论外,几位学者关注的都是义和团 原创性 研究,说明史学界更重视 如何做 , 反理论的性格 依旧存在,即使说理,也要尽量避开机械式方法㊂而对经历部分的高度评价,说明史学界更加关注历史进程的创新,这是神话部分在西方学术界评论鲜见的重要原因㊂周锡瑞说,在研究过程中 感兴趣的是如何客观地理解运动源流㊁时代背景㊁发生的原因以及运动发展的逻辑性 [26]中译本前言,1-2㊂ 源流 背景 发展的逻辑性 涉及的都是历史进程,而神话则属于如何利用历史,并不属于史学家感兴趣的范围㊂总而言之,柯文的寓共性的 理 于个性的 义和团研究 的说理方式,比较符合史家的口味㊂㊀㊀三、柯文与后现代主义王晴佳认为: 将历史事件神话化只是一种说法,柯氏的第三部分是后人想从历史中寻找意义及价值的部分㊂此种努力就是一种历史的诠释㊂柯氏不讨论外在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因素的冲㊃62㊃①②陈君静认为柯文具有历史相对主义的理论特征㊂参见陈君静:‘论柯文的中国史观及其史学特征“,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㊂周武等:‘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 柯文教授访谈录“㊂关于美国义和团研究概况以及周锡瑞的专著的学术地位㊂参见姚斌:‘拳民形象在美国 义和团运动的跨国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㊂与中国义和团研究的不同,参见柯文:‘从人类学观点看义和团“,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历史学辩护》与后现代主义刘耀辉 编写 《为历史学辩护》(In Defense of Histor y)①是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德国史专家理查德・J1埃文思(Richard J1Evans)的主要作品之一。
埃文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从一种中庸的立场出发,来为历史学辩护。
他拒绝偏激的观点,不但批评了保守派史学家如埃尔顿(G1R1Elt on),同时也对极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进行了批评。
此书继卡尔的《什么是历史?》(W hat is Histor y?)和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The Pr actice of Histor y)这两部20世纪60年代论述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后,成为英国大学历史教学的标准教材。
《为历史学辩护》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台湾也出了中文版(《为史学辩护》②),从该书出版到1999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不少于30篇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批评之声。
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没有公正地对待后现代理论。
针对这种批评和指责,埃文思做了回应(htt p://w w w1hist ory1ac1uk/discourse/mo2 evans1ht m l),他的回应后被纳入到该著作的最新版中。
本文将相关批评与回应介绍如下。
一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没有与主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进行直接交锋。
针对这种批评,埃文思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埃文思指出,他在《为历史学辩护》中尽量走一条中间路线:避免两种极端,一方是后现代主义的极度相对主义,另一方是传统的历史经验主义。
不过,他有所侧重,即论争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后现代主义者。
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后现代主义者主导了整个历史领域,恰恰相反,他们的影响力只是发生在欧洲思想史和某些妇女史等相对有限的领域。
历史学之所以需要辩护,原因在于一些史学工作者当中盛行极度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怀疑历史学作为一项智力事业的有效性)。
埃文思相信,通过正视并且与极端的怀疑论者辩论,捍卫作为一项智力事业的历史学是可能的。
另外一些评论者指出,《为历史学辩护》没有反驳德里达和罗兰・巴尔特的主要观点,也没有讨论狄尔泰、伽达默尔、利奥塔或福柯,却向一些二流人物开火。
例如,安东尼・伊斯特霍普(Anthony Easthope)就嘲讽《为历史学辩护》没有详尽地讨论福柯。
③埃文思承认自己没有详尽地讨论德里达、福柯、伽达默尔以及利奥塔等人的认识论。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抱怨《为历史学辩护》没有详尽地讨论最重要的后现代思想家,事实上是在要求自己写作一本完全不同的著作。
就其本质而言,《为历史学辩护》并非一本关于福柯、德里达、索绪尔或罗兰・巴尔特的著作,尽管他们被提到过,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弗兰克・安克斯米特(Frank Ankers m it)、基思・詹金斯(Keith Jenkins)、—38—帕特里克・乔伊斯(Patrick Joyce)、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 m inick LaCappra)、贝弗利・索斯盖特(Beverley S outhgate)这些人。
确切而言,它并没有打算从正面来讨论现代法国哲学的复杂认识论。
《为历史学辩护》试图讨论某些人———他们的精神家园介于史学和哲学之间———在史学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些认识论的一些应用。
讨论后现代主义,并非只能对德里达、福柯等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进行抽象的哲学分析,还存在其他的途径。
《为历史学辩护》就是如此,从历史学科的正常发展而言,埃文思认为这么做是值得的。
埃文思认为,历史学愈益成为更具有理论性和认识论意味的、自觉的学科,这是好事。
不过,他重申,不能把《为历史学辩护》视为一部哲学著作。
它讨论的是后结构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对史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而不是这些认识论本身。
它来源于历史教学,也希望被用于历史教学。
它不是对哲学或观念史的专门研究。
二乔伊斯・阿普尔比(Joyce Appleby)以及安东尼・格雷林(Anthony Grayling)承认《为历史学辩护》对它所抨击的后现代理论做出了精确的叙述,但是,其他人并不这么想。
争论集中在对后现代主义这一词的界定上。
《为历史学辩护》清楚地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标签,它涵盖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立场,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体系,其中一些立场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
它也区分了温和的后现代主义和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通常而言,它建议关注前者而拒绝后者的极度相对主义的理论。
埃文思自己也承认,他在书中并没有冒险对这一变化多端的思想体系进行界定。
《为历史学辩护》努力去做的,就是避免笼统地把各种观点归于“后现代主义”。
琳恩・亨特(Lynn Hunt)抱怨《为历史学辩护》既没有对后现代主义作出清晰的界定,也没有认真地对待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观点。
她指责它“缺乏逻辑、哲学分析不够、没有讨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原则”。
埃文思对此予以回应,认为亨特误解了自己,只是在断言而已,因为她没有提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埃文思看来,彼得・高希(Peter Ghosh)完全误解了《为历史学辩护》,因为高希声称《为历史学辩护》把“后现代主义”完全当作对真理的可能性以及客观性的否定。
埃文思指出,如果我们接受一些理论家的极度的相对主义立场,那么最终结果就是:完全放弃历史著述,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历史真理。
一些学者认为,《为历史学辩护》并没有界定后现代主义,事实上也没有打算这么做。
埃文思认为,这种批评并不那么重要,相反,更为严重的批评是伊斯特霍普提出来的。
伊斯特霍普认为《为历史学辩护》误解了一些主要的思想家,如索绪尔、利奥塔和德里达。
④埃文思承认伊斯特霍普的批评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埃文思也指出,自己没有对这些思想家的作品和概念进行全面的讨论,但这并不影响自己作品的主要论点。
与其他许多评论者一样,伊斯特霍普也是在要求一本完全不同的著作,即对主要后现代思想家的批评、对他们哲学的主要观点的讨论。
而这并非《为历史学辩护》的意图所在,它只是讨论一些论述史学理论的作家对索绪尔、德里达、福柯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观点的使用;只是在尽可能简洁地解释后现代史学理论家的观点来自何处的时候,《为历史学辩护》才对主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发生兴趣。
埃文思认为伊斯特霍普不但断章取义,而且避重就轻,因为他通过指出一些无关紧要的观点的细节性错误,从而让读者的注意力偏离主要的论点。
埃文思不无后悔地指出,即使不提及这些理论家,自己也能够如期完成《为历史学辩护》。
戴维・安德烈斯(David Andress)认为《为历史学辩护》没有理解一个重要的问题:真理与权力的关系。
安德烈斯指出,真理是一个道德范畴,而不是一个由它与现实性的关系—48—来界定的事物,与G1R1埃尔顿相比,E1P1汤普逊对更晚的史学家的影响力更大,原因不在于他对事实有更好的掌握,而在于他所呈现的英国的过去在道德上更具有吸引力。
汤普逊获胜了,因为他的真理在道德上优越于埃尔顿的真理。
安德烈斯声称,道德的权力(po w2 er)———而不是制度的权力———让历史论点变得有影响力并且获得“真理”地位,因此,归根结底,真理是权力的功能之一。
埃文思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影响力的差异更多地取决于他们所使用的不同方法,汤普逊的方法更有效。
汤普逊激发了整整一代社会史学家来研究工人阶级历史的所有主题。
汤普逊之所以有影响力,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与20世纪60和70年代年轻一代社会史学家的精神相符合。
埃文思最终指出,即便史学家们认为汤普逊没有对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英国平民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状况作出准确的描绘,他们依然会认为他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对自己致力于研究的历史主题作出真实的描述。
三埃文思并不认为自己在捍卫保守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为历史学辩护》为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以及其他一些新近的革新辩护,这些是真正保守的史学家所谴责的研究领域。
《为历史学辩护》只是认为,社会史、妇女史、黑人史以及其他激进的历史学需要一种真理和客观性概念,在原则上并没有反对这些史学,而是相反。
在埃文思看来,某些后现代主义历史作家也具有保守的倾向———如戴维・哈伦(David Har2 lan),他在《美国历史的衰落》中要求对美国的过去进行一种积极的、爱国的探究,把它从现代主义者的苛求中拯救出来———因此,如下的看法往往是牵强附会的: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就是激进的,反对它们的人就是保守的。
事实上,埃文思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批评后现代主义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就是保守主义者,自己也不是历史学的保守的辩护者。
事实上,埃文思在使用“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标签的时候,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具有谴责意味的词汇,而是把它视为一个有用的描绘,并且把一些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知识发展归于它的一些表现形式。
道格・芒罗(Doug Munr o)指出,埃文思一方面承认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在本质上有问题,同时也证明它的有用性。
⑤在埃文思看来,后现代理论的使用能够为旧的主题带来新的生命。
后现代主义和“否认纳粹大屠杀”的关系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埃文思在回应戴安娜・珀基斯(Diane Purkiss)⑥的时候,详细论述了这一问题。
埃文思认为,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并非在寻求真理,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在控制和篡改历史纪录。
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是糟糕的史学家,而在于他们根本就不是史学家。
埃文思指出,自己并没有明确地或含蓄地把任何后结构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者等同于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只是在《为历史学辩护》中声称,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的相对主义鼓励人们容忍对纳粹大屠杀的否认,因为这种相对主义否认人们能够区分虚构与真相、篡改与阐释。
不过,后现代主义并不需要为否认纳粹大屠杀负责。
极端的历史相对主义———即认为历史的真相永远无从知晓———导致无法对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作出反驳。
历史真理的不确定性这种概念鼓励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获取发言机会,因为他们的观点被认为在原则上与其他人的同等有效。
埃文思并不认为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与后现代主义者结成了联盟。
不过他自己的论述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一方面否定自己作出了如下暗示,即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受到后现代主义知识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承认美国知识界中完全的相对主义氛围鼓励纳粹大屠杀的否认者在美国校园扩大他们的活动。
埃文思随之指出,后现代主义并不对否认纳粹大屠杀这种现象的兴起负有责任,后现代主义者也没有赞成纳粹大屠杀否认者的观点。
埃文思认为,纳粹大屠杀是一个事实,尽管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或回忆录是有问题的,—58—但是我们不能像大屠杀的否认者一样,把它们看成是一种捏造。
何况除开幸存者的证词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犯罪证据,如毒气室和集体杀戮等屠杀形式。
历史学科从一开始就是在资料中辨别真伪,因此,我们不能摒弃回忆录,应当像对待其他资料一样,从中筛选出真理,它们也能够把我们导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