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__杜能环

【课外阅读】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__杜能环

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杜能环1826年,德国人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他假设有一个与外界无任何联系的孤立国,在这个孤立国内:(1)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城市周围是广阔的、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2)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3)城市是农产品唯一的市场,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农民承担农产品的运费,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杜能认为,在孤立国内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带,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如鲜奶、蔬菜等。

第二圈:林业带,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

第三圈:作物轮作带,该带内作物6年轮回一次。

6年中有2年种稞麦,分别用1年种土豆、大麦、苜蓿和野豌豆。

这样,中间就不需要有休闲地。

第四圈:谷草轮作带,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7年轮回一次。

第五圈:三圃轮作带,每年分别有l/3的土地种燕麦、稞麦和休闲,3年轮回一次。

第六圈:畜牧带,生产牧草,放养牲畜,实行粗放经营。

在该带以外就是未耕的荒野。

1969年,地理学家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行的研究发现,尽管当地的种族和环境与欧洲不同,但是亚的斯亚贝巴的周围情况与杜能环有明显的一致性。

特别是该城外部的一圈油加利树林带,其位置与作用和杜能环中的林业带相似。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例如,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的林业带已不复存在。

有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杜能环进行了如下的修改。

第一圈: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地带。

第二圈:乳畜业地带。

第三圈:混合农业地带。

第四圈:商品谷物业地带。

第五圈:大牧场业地带。

第六圈:非农业地带。

这种修改后的模型,不仅可用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而且可以运用于较大规模的地区。

例如,从美国的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中心,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着市场园艺业带、乳畜业带、混合农业带、商品谷物业带以及大牧场业地带。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引言区位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区位对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影响。

农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其区位选择对于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杜能农业区位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概述进行分析和讨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提出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中国学者杜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主要研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该理论在中国乃至国际地理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杜能认为,农业区位选择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制约,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和经济要素等。

自然地理要素是农业区位的基础,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行性。

人文要素包括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运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等,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杜能提出了一套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包括成本最小化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等。

成本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减少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金、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利益最大化原则强调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能够获得最高利润的区位。

风险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避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

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杜能认为,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受到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杜能提出了几种典型的模式。

首先是集约型模式,即集中农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是分散型模式,即将农业资源分散开来,形成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还有一种混合型模式,即在某些区域实行集约型农业,而在另一些区域实行分散型农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和杜能试图解释大范围地区宏观的农业区位不同,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 策”。在一些农业经济学者看来,一个农场的生产类型即它的生产专业化方向不过是代表一个农场主决策过程的 最终结果,由若干个具有类似生产类型的农场所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域,不过是各个农场主按照他们自己的条件所 作出的若干种决策的混合物;解释和论证一定的农场生产类型的区位,必须研究农业决策。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 各种数学方法,如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总生产费用最小而纯收益最大的农作物最优组合;运用博弈论研究面对种种 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天气变化、市场变化等)的农场主如何作出生产上的最优决策,以争取最坏情况下的最好可能 性;运用马尔可夫链研究生产革新的空间扩散等。影响农业决策过程的因素,不仅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 素、自然因素,而且有农场主的行为因素,如个人业务知识、经验、偏好以及冒险精神等等。通过农业决策论的 研究,不仅可以论证解释已有的农业区位,而且还可能预测它的变化。
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 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 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此外,杜能的理论模式对于区位论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杜能以后百余 年来,有一批学者如F.艾列波、T.布林克曼、E.劳尔、A.廖什、E.M.胡佛、E.S.邓恩、L.H.魏贝尔等,论证、 应用和修订了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如劳尔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 营地带,而以西北欧工业区域为世界农业集约化中心。
谢谢观看
简介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 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农业工业区位论

农业工业区位论
12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1.关于杜能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于1783年6月24日生于德国,1850年9月22日,杜能因脑溢血死于特洛。

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用以表示自然工资的数学公式因为杜能最重视他的工资理论,生前就要人在他死后这么做。

杜能早年丧父,他父亲当时以数学和机械学著称,本来可以是杜能的良师益友。

杜能的母亲容德兼备,能干而有教养,对子女的教育完全独立自理。

杜能幼年就好深思,严肃认真,他母亲对他影响必定很深。

杜能在中年回忆童年时说:是我母亲的泪水培育了我。

1789年,母亲改嫁。

继父冯·布特尔是个商人,喜好数学,这对杜能的影响很深,后来在杜能学术著作中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久杜能须接管父亲的田产,这也正符合他的志向,所以1799年起就埋头学习农业,杜能二十岁时向他的兄弟抱怨说,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学术研究则太少,颇为遗憾。

直到1803年杜能遇到德国伟大的农业理论家阿尔布雷希特·特尔,他的求知欲才得到满足。

除了亚当·斯密之外,特尔是杜能毕生敬崇的老师。

杜能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一般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

就思想来源来说,杜能的一般经济理论较多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则受到特尔的很大影响。

杜能在其《孤立国》里说:“在国民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是我的师表,在科学的农业方面则是特尔先生。

特尔,特尔的四卷本专著《合理的农业原理》是德国的农业理论从官房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杜能在谈到特尔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我所尊敬的老师⋯⋯特尔先生⋯⋯对我所研究的整个农业方向及我的造就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斯密和特尔的理论。

他说:“在我看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学说有未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难以满足我探求真理的需要,因而迫我自行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在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16五农业区位论的贡献五农业区位论的贡献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丌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
8
三、杜能圈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 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 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 近处(第二圈)种植。
9
三、杜能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 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 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 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作者:周晓辉
经济地理学 1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介绍
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 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16
六、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 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 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 能圈)。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 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 里)。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 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 R 地租 C 位农产 的生产 产地 的 P 农产 的生产成 Q 的 t 农产 K 生 农产 业 谷 草 三 圃 牧 80km 畜 地 租 由 林 自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 • • • • • 式农业 业 式农业 式农业 三 式农业 业
0
三 四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二)中观尺度
七、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区域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 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 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 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 显得尤为重要。
自由农业带
林业带
无休闲轮作谷物带 畜牧业带
长期休闲的多区轮作带
三田制农耕带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 • • • • • 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 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3、除中心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 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 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 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土地资源 私有 耕者获得 自由
土地投资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农Hale Waihona Puke 品市场 销售农民向城 市转移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 区、休闲轮作区) 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 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大小。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 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 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 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 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 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长。
(三)、微观尺度
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 研究为代表。 在非洲中部卢旺达丘陵地带,围绕居住聚落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 态,即从内向外依次为: 内测 耕地
住宅地
香蕉地
咖啡 种植地
外侧 耕地
丘陵冲击土 上的耕地
六、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即使自然环境相同,仍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农业生 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经济学上的意义: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经济区位研究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 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 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 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 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 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 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 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 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