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15.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16.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零售业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神奇的正六边形 天生的建筑工程师-蜜蜂


内蒙古的太仆寺 旗,寻找一种地 貌奇观——石柱 群。这种石柱群 很神奇,从上面 看,每一根石柱 的截面大体为六 边形,整整齐齐 地并在一起,好 似蜂巢。

3.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物供给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 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最大的销售距离)。 货物供给下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 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或叫做门槛值(需 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4. 中心地的等级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 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理论地理学之父”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 – – – 城市等级 城市与腹地 城市内与城市间的社会经济空间模型 城市区位、规模和职能 零售业、服务业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能够提供高级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 只能提供低级商品或服务的为低级中心地。 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上限越大,有高级职 能(包括低级职能);反之亦然。 乡镇 县城 地级市 一般餐馆 省会城市 高级饭店 油条早点摊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重点)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PPT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PPT
1、工业原料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分为:遍在原料和 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重量转化状况的不同: 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
重量=原料指数+1
2、最小运费原理 (1)仅使用遍地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Q/C
dQ ' 0或 dC ' 0,收益上升 ;
dI
dI
dQ ' 0或 dC ' 0,收益持平;
dI
dI
dQ ' 0或 dC ' 0,收益下降。
dI
dI
I/a
边际产量曲线Q = f (I) 或边际成本曲线C=f (a)
然后,将运输费用计入。由于利润式销售价格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费的差额,故在土地收益递减 的场合,继续增加投入量虽然可以增加产量, 但必须使价格减去边际成本的余额尚能低偿边 际产量增加的运费,此时必须满足:
经济指标:
✓1、市场上大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 于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以 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和运输 费用之和。
R=PQ-CQ-KtQ=(p-c-Kt)Q
式中: 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 格;C为农产品的生产费;Q为农产品的 生产量(等于销售量);K为距城市 (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书36页针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艾萨尔德胡佛等提出修正德建议使其更具实用3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4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而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5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宜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6交通发达使得在产品价格中地运费所占地比重减小例如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中地运费所占比重只有千分之7其他诸如地域政策因素政府在一些地区鼓励工业发展而在令一些地区则限制工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地选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一些过去是原料指向性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约翰·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 1783—1850) 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 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圈 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较
大或者运费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 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 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
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 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 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其区位图形 为多边形,即区位多边形。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
图3-10 范力农构架
(3)综合等费用线 等 费 用 线 —— 运 输 费 用 相 同 的点的连线,围绕N、M的同心圆 状连线。 综 合 等 费 用 线 —— 全 部 运 费 相等点的连线,图中A - B - C - D E - F各点的连线。
图3-3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中观尺度——上海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农业区位模式 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 km内的区域,以蔬菜、奶牛、花卉
生产为主; 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 ~ 20 km之间的区域,主要以棉花、
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 ~ 35 km之间的区域,以商品粮、棉
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章--区位理论
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 需求所限定的。
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 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 量。
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
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 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 低级中心地。
第三章 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 四、零售业区位理论
本章重点: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 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
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 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 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
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 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 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 同点。
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
如果劳动费和区位重量之比即劳动系数越大, 则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越大,劳 动系数越小,运费指向越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 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
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
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工业区位论强调运输费用最小和集聚效益最大都 是最优区位。表现为运输成本下降后,集中带来 的成本节约大约运费增加时,公司会在一些地方 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3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3

二、理论概要区位因子(1) 一般因子 —— 所有与工业有关的运费(可包含原料燃料费差异)、劳动力成本 (2) 特殊因子 ——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促使集聚与促使分散的因子二、理论概要(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2 理论前提(1)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理论概要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Step Three Step TwoStep One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三个阶段二、理论概要(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3 理论重点(1) 运费指向论(2)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3) 集聚指向论二、理论概要运费指向论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 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运费指向论•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原料分类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

: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纯原料、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运费指向论•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区位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 1= 原料指数 + 1运费指向论•2.最小运费原理☆前提: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运费指向论•2.最小运费原理☆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均可(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经济人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通晓市场规律,从事商品化生产。
可以归结为:均质平原、唯一市场、唯一运输方式、经济人。
7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 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 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在《孤立国》之前,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 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 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 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 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 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其中心思想 是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 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 3轮作农业区:每6年一轮回,集约化轮作 带。
❖ 4谷草轮作区:谷物、牧草和休闲轮作, 7年一轮回。
❖ 5三圃轮作区:休闲、燕麦及稞麦3年一 轮回。
❖ 6畜牧业区:粮食自给,产品为活畜、黄 油和奶酪。
14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果的分布与农业
16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 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1)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牛奶、花卉为主。 (2)10~20KM,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为主。 (3)20~35KM,以商品粮,棉花和季节性蔬菜为主。 (4)35KM以外,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
17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 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 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图3.1 杜能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416)
2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3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由农业 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 期出现。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 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4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9
2.地租曲线
当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时,及时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 也不合理,因此,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到耕作极限点的地 租收入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10
2.地租曲线的结构--圈层结构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 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 率所决定。农场主选择生 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 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 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图3.2)。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1)第一带:温室、花卉。 (2)第二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3)第三带:奶酪制品、牛羊肉、饲料、纤维用亚麻。 (4)第四带:普通农业。 (5)第五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6)第六带:牧场。 (7)第七带:森林。
15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只探讨市场距离。农业生产方
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 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 需运费决定的。
8
(二)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 第四节 现代经济区位论
1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hunen,1783-1850)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以下简称《孤立国》), 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 础。
图3.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11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
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 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 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5
三圃式轮作:是指把地分为3区,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 休闲的顺序轮换,3 区中每年有1区休闲、2区种冬、春谷类。
这种耕作方式十分粗放. 与粗放耕作相对应的是集约化耕作.
6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 构。
12
2.杜能圈结构
在孤立国内,农业生产布局围绕市场(城市) 呈同心圈有规律的布局:自由农作区、林业区、 轮作农业区、谷草轮作区、三圃轮作区、畜牧业 区;
13
❖ 1自由农作区: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 腐难运产品,如鲜奶和蔬菜。利润高, 集约。
❖ 2 林业区:产量大,运量大,主要解决 城市薪材及木材。距近半圈为薪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 远半圈为建筑用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