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dP ' dC ' dT ' 0, dQ dQ dQ
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越低,边际产量本身 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越大, 这些分析从理论上道出城市附近农业较远郊集 约的本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的
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算 处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设 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
乌有:R=0
区域经济学
(二)不同急跃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取决于一定土地上
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即总投入量 I,每追 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土地上 产量会有相应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产量 成为编辑产量,到一定程度,虽然土地的 总产量仍在增加,但边际产量会处于不断 下降,即土地收益递减律。
重量=原料指数+1
区域经济学
2、最小运费原理 (1)仅使用遍地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
区域经济学
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 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 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区域经济学
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 ✓ 1、他将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
例地增加,而现实找你嘎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 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 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 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 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 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 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 实的

农业工业区位论

农业工业区位论
12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主要是指成本决定论和利润决定论,它们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

以下是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的介绍:
1.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论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最终产品,还可以是中间产品,并且产品具有部分可运输性,从而可以寻找其生产的最佳区位。

2.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生产要考虑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选择运输成本最低、劳动成本最低或集聚效益最高的地点作为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

3. 运输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商品销售范围取决于商品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大小,应尽可能地接近消费市场,减少运输费用,提高利润。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对于现代区位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地理第3章

经济地理第3章
从交易营销到关系营销
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盈利水平管理

均衡
利润最大化
静态均衡
绝对量的变动
相对量的变动
动态均衡
C,R
R
C
0
Q
营销布局与产品结构对企业销售收入
利润最大化

案例主体: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营销布局:由于八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新疆相 对独立的市场特点,使得区外市场长期存在着 价格差距,这种价格差距直接影响着今后八钢 产品的结构调整、物流方向,从而最终影响企 业整体的效益。我们从区内外的销售布局、产 品结构与企业的整体效益三者的相互关系,论 述对企业梢售收入的影响
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集聚因子 —— 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 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四)集聚指向论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 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基本理论的出 发点之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 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 比,距离越大,影响越小。 距离衰减规 律在大自然中也普遍存在着。例如海风 对大陆的影响与离海的距离成反比。这 一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上的万有引 力定律。
C B
D
A
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利润最大化与农业区位 地租函数与圈域的形成 农业区位空间的一般均衡 市场空间竞争与农业区位

杜能区位论及其发展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图3.22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 假定命题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 市场地域。 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 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而市场地域与价格、需求均有关。
(二) 假定条件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 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 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 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 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 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 可不考虑。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以生产地的需求量PQ为轴,将需求曲线QF旋转 一周,得到一圆锥体,即廖什的需求圆锥体。 圆锥体积即啤酒厂的总需求量。 圆锥体的底面,以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为啤酒 生产的市场区。其边界为啤酒生产的市场边界线。
2.市场区体系的形成机制
图3.25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引自:最近的地理学,p.48,图1-20 )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 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 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现实: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即在某种满 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基本假定命题与研究思路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假定命题:
结论1:
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收益的空
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
在收益性空间界限内能形成最佳区位(利润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 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谷 物比重等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结论——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 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 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配置的基本原理: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笨重 而体积大因而相对于其价格而言运费大的作 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 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 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二) 形成机制
根据假设条件,杜能首先给出一般(纯收入)地 租收入公式:
R=PQ-CQ-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 K——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活动区位分析
基础概念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区位
区位(location) 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 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 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 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主体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 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子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称为区位因子。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 “经济 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 点所获得的优势” 。也称为“区位因素” (哈 特向)或“区位力量” (艾萨德)。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子的分类
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
际国内形势等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
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
《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
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
区位理论的基础。之后,这一理论
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
图2.1 杜能
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由阿朗索发 展到最高水平。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3)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 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 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 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 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
(4)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 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 等。
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 产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50%种植 谷物。
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 放,43%种植谷物。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 更粗放,24%种植谷物。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市场)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 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 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 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 (交通)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 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正比,运费率因作 物不同而不同,运费由农业生产者负担;
Publishers, Inc,1983.416)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 置原则。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宏观: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 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中观: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 区形成五个圈。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理性的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 的杜能圈结构(图2.2下部)。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图2.2 杜能圈形成农机业与制工业与区位理圈论 层结构示意图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 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 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 构。
由地租收入公式,对于同一种作物,随着 与市场的距离增加而地租收入在减少,当 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 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 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由市场(运费为零) 点和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连结的曲线被 称为地租曲线。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 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 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 小。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 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 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 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在这里即 市场距离)的作用。即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 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远近的 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