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 城市所需农产品由平原农业经营者供给
• 农业经营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a
10
• 农产品价格、农业工人工资及资本利息固定不变
1.3 理论模型与“杜能圈”
• 1.3.1 农场观测数据 • 1.3.2 理论模型 • 1.3.3 杜能圈 • 1.3.4 杜能圈形成机制
a
11
1.3.1 农场观测数据
距市场距离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a 场)的距离
13
t——农产品的运费率
1.3.3 杜能圈
• 杜能圈:杜能利用地租收入模型,对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和集约化程度分析后得出结论: 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随 着距离城市的远近呈带状变化,围绕城市形成 由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 式农业圈、三莆式农业圈和畜牧圈构成的农业 圈层,被后人称“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a
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
2. 韦伯工业区位论
3. 其他区位论介绍
4. 本章思考题
a
2
本章重点与难点
➢ 本章重点
概念与术语: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综合等运费线、
临界等费用线、送达价格、需求圆锥体、利益空间、行为
矩阵
原理与思想:杜能农业区位论假设条件、模型及图
2.1 研究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经 济的活跃,资本家为了在自由竞争中获取最大利润, 开始提出工业区位选择问题。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 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生 产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进一步加剧。工业区位的合理 选择在你死我活的资本竞争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课后习题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我国四类地区典型农作物的分布表,完成1~2题。
1.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区域位置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可能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B.乙地可能为黑龙江北部,一年两熟C.丙地可能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D.丁地可能为海南省,一年两熟2.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有可能的是( )A.甲地地广人稀,适合商品粮基地建设B.乙地热量不足,不利于商品化农业发展C.丙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山地、丘陵多,山区面积广D.丁地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黑土肥力下降1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甲地可能为华北平原;乙地可能为黑龙江北部;丙地可能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丁地可能为海南省。
华北平原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黑龙江北部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省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
据此选A项。
第2题,甲地(华北平原)人多地少,水资源不足,不适合商品粮基地建设;乙地(东北平原)热量不足,但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商品化农业发展;丙地多低山丘陵,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乙地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黑土肥力下降。
据此选C项。
2.C枣树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土壤pH为5.0~8.6,枣树都能正常生长结果,有著名的“铁杆庄稼”之称。
下图示意我国红枣主产区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红枣主产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 )A.水热充足B.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D.光照充足、日温差大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枣生产国和出口国,红枣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造成非华人市场难以开拓的主要原因是( )A.冷藏、保鲜技术差B.交通运输C.贸易壁垒森严D.饮食习惯不同3题,读图可知,红枣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故选D项。
第4题,我国的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都较好;“红枣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华人居住区”,说明不存在贸易壁垒问题;“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说明主要原因是饮食习惯不同。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示意近50年新疆绿洲农田区三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三种作物中,棉花的生长周期要明显长于小麦和玉米。
据此完成1~3题.1.与新疆南部相比,新疆北部种植棉花的限制性因素是()A。
地形B。
热量C.水源 D.光照2.促使新疆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积温的年际波动B。
生态退耕的需要C。
灌溉技术的改良D.市场需求的变化3。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最可能导致新疆()A.粮食总产量下降B.棉花价格下降C.农业耗水结构改变 D。
土壤盐碱化加剧1题,棉花种植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新疆南部属于暖温带,新疆北部纬度较高,属于中温带,热量不足.故新疆北部种植棉花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第2题,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故促使新疆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第3题,新疆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主要是引水灌溉。
不同作物需水量不同,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最可能导致新疆农业耗水结构改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可能上升;棉花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一定下降;合理用水,不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
B2。
D3。
C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4。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
气候B。
水源C。
地形 D.土壤5.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
稻田B。
鱼塘C。
果园 D.菜地花圃4题,读图可知,某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土地利用从海拔低处到高处依次是鱼塘、稻田、菜地花圃、果园、林地,具有立体农业的显著特点,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作物带,显然地形是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5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人口每天需要大量的乳、肉、蛋、蔬菜、花卉等产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大市场,而市场是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的因素,因此必然会导致城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剑麻主要生长在高温湿润的热带地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据此完成1~2题。
1.两段文字分别体现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地域性季节性B.地域性计划性C.季节性周期性D.周期性灵活性2.针对上述特点,应该遵循的原则分别是()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D.差异性因时制宜1题,“剑麻主要生长在高温湿润的热带地区”,主要生长在这样的地区,别的地区不适合,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收割小麦,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故选A项。
第2题,针对地域性的特点,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的品种来种植;针对季节性的特点,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时制宜,不误农时。
故选B项。
2.B树莓是一种直立灌木,果实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果中黄金”,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树莓喜冷凉气候,抗寒性强,喜光忌暴晒,其根系较浅,喜湿润而不积水的壤土或沙壤土,不耐旱、忌涝,花期及果熟期对水分要求较高。
河南省封丘县(下图)是目前我国树莓种植第一大县。
据此完成3~4题。
3.封丘县树莓种植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A.春季风力较小B.夏季光照强C.冬季气温较高D.土质疏松4.封丘县树莓种植的发展方向是()A.人工改良土壤,提升品质B.发展交通,增强外运能力C.加大植株密度,提高产量D.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3题,树莓“喜湿润而不积水的壤土或沙壤土”,土质疏松,透气、排水性好,因此封丘县的土壤有利于树莓生长。
故选D项。
第4题,树莓的品质由农业技术、土壤、气候等因素共同决定,且封丘县的土壤适宜树莓生长;封丘县目前交通便利;加大植株密度,不利于提高树莓品质;深度加工,可以提高树莓的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故选D项。
4.D莼菜,又名湖菜,具有深绿色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或潜在水中,嫩叶可供食用,是一种珍贵的蔬菜。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工业区位选择中,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因素?A、土地资源B、矿产资源C、水资源D、劳动力素质2、某企业为降低运输成本,选择在原料地附近建立工厂,这种区位选择策略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市场指向型B、原料指向型C、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3、下列哪个因素通常不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A、劳动力成本B、原材料供应C、气候条件D、政策支持4、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业区位更倾向于靠近市场?A、原料集中的炼油厂B、电子产品装配厂C、煤炭开采区D、钢铁冶炼厂5、题干:某地将建立一个新的工业园区,以下哪个因素对该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影响最小?A. 交通便利性B. 上游原料供应C. 市场需求D. 当地政府政策支持6、题干:某企业考虑将工厂迁至我国中西部地区,以下哪个选项最不可能是企业考虑的因素?A. 劳动力成本B. 市场占有率C. 原材料供应D. 环境法规7、在工业区位选择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工业区位的直接因素?A. 原材料供应B. 市场距离C. 劳动力素质D. 政策扶持8、以下哪个城市因地处交通枢纽而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成都9、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A、市场B、交通C、自然条件D、劳动力成本 10、某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极易变质,且原料价格昂贵,则最优的工业区位选择是?A、靠近原料产地B、靠近消费市场C、靠近铁路枢纽D、靠近水电站11、城市若以制造业为主,其产业区位选择的优先因素是:A. 交通便利性B. 资源丰富程度C. 劳动力素质D. 政策优惠力度12、下列关于产业区位选择说法错误的是:A. 工业区位选择应优先考虑市场因素B. 交通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C. 与农业区位选择相比,工业区位选择更注重政策因素D. 产业雏形城市通常有较好的基础设施13、某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从内地迁至沿海地区建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一、填空题:1、杜能的,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于。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认为: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的增加将呈结构。
4、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5、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7、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称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称为。
8、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
9、韦伯在构建工业区位时,将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的因子逐步排除在外,将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和两种。
10、韦伯在构建工业区位时,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11、韦伯将集聚分为和两种类型。
12、帕兰德把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并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对区位论发展做出了一大贡献。
13、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和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14、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也不是,而是。
二、名词解释:1、地租曲线2、区位因子3、区位条件4、普雷德行为矩阵5、集聚因子6、分散因子7、经济人8、满意人9、临界等费用线10、杜能环三、简答题: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四、论述题1、分析并论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农业区位理论。
2、试图解释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3、城市(市场)距离,同心圆的圈层。
4、空间分异。
5、数学方法。
6、正六边形。
7、一般因子,特殊因子。
8、大。
9、运费,劳动力成本。
10、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11、纯粹集聚,偶然集聚。
12、不完全竞争,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13、场站作业费,线路运输费,增长逐渐放慢。
14、费用最小点,收入最大点,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
二、名词解释:1、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即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3、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是对区位而言,区位本身具有的特征。
4、普雷德行为矩阵:普雷德认为,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在决策时占有的信息量及其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即取决于决策者在行为矩阵中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者在占有的信息量及其信息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在矩阵中的的位置不断向右下位置移动,所作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5、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为集聚因子。
6、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则为分散因子。
7、经济人:传统经济区位论中假定从事经济活动行为的主体“人”,完全掌握了所有环境的全部信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称为“经济人”。
8、满意人: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而并非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经济人”,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称为“满意人”。
9、临界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10、杜能环:是指农场经营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而形成的一种圈层结构,以城市为中心依次向外分别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式农业。
三、简答题: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已知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一):一种原材料且与消费地重合,不需讨论。
(二):一种原材料,一个市场,且不重合:(1)仅使用遍在原料,Mi=0,市场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Mi=1,自由区位;如纺织;(3)纯原料+遍在原料,Mi<1,市场区位;如饮料; (4)仅使用损重原料,Mi>1,原料地区位;如制糖。
(三):两种原料,一个市场,三者互不重合,构成区位三角形,可用“范力农构架”找到平衡点,即为运费最低点(最佳区位)。
(四):多种原料和市场,构成区位多边形,可用“范力农构架”找到平衡点,即为运费最低点(最佳区位)。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
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对现实工业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其突出特点来说,主要有:①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农户的啤酒生产可在该平原内形成连续的圆形市场地域。
圆形区域之间的空间即为啤酒的供给空白地区,为占有这些市场,各生产者开始扩大规模,市场地域扩大,导致圆形市场地域逐渐相接。
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供给的空白区域,就会促使各自的市场地域进一步扩大到重叠,从而形成六边形的市场区域结构。
由于六边形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其他多边形运送距离更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达到最大化。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四、论述题1、分析并论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①史密斯将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相结合,可以画出收益性空间界限。
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②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
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
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
③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④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反之,区位模型也可以反映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手段状况。
⑤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
⑥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经济活动找到合理区位,给政府部门调整区域的空间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2、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行为矩阵由信息水平轴和信息利用能力轴构成,各个决策者均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之上。
水平轴表示信息利用能力,在某种区位决定时,取决于各个决策者拥有信息的质与量,从左至右表示决策者拥有信息的质与量越来越高;纵轴是信息轴,由上至下表示决策者占有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
在行为矩阵中,位于行为矩阵的左上角的决策者,完全或几乎不具有有效的区位信息,并且缺乏信息的利用能力,那么,其选择的区位不可能是最佳区位,甚至落在收益性空间界限之外;决策者的位置越接近于右下方,其采取的行为越与最佳行为相近。
掌握的有关区位信息越多,并且具有最高的信息利用能力,其决策行为最为合理,所选择的区位一定是最佳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