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__的三首诗教学目标:1.了解___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___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___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律组诗,共有五首,每一首吟咏一个对象。

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

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___)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___终老塞外的悲剧。

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___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重难点: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2、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76年,这一时期正是时任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诗人回想起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诗歌主旨。

3.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初步掌握咏史诗的特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鉴赏形象,把握情感及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课题、作者)一、导入余秋雨在《人生风景》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他告诉我们“咏史怀古”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抒情主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赏读诗圣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其三)》来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二、解题《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咏怀古迹”的意思是古人借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首是其中的第三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王昭君(板书:王昭君)。

三、整体感知1、划出七言律诗的节奏。

生范读,其余同学注意有无读错的字。

师指出重点字音字形。

2、生结合课下注解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四、合作探究1、师范读,生找出直接点明人物情感的词语。

明确:怨恨。

(板书:怨恨)2、结合具体诗句,分组讨论:昭君为什么怨恨?明确:生讨论后写出,派几名代表读出来,师引导。

(板书)画图省识远嫁朔漠魂魄空归3、生范读、齐读,读出“怨恨”的情感。

4、为什么诗人能感觉到昭君的怨恨?明确:诗人处境与昭君相似,同病相怜。

结合背景。

PPT展示杜甫一生的几个时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板书)怀才不遇无辜遭贬漂泊难回5、咏史是虚,抒怀是实。

咏史诗就是借用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升华限时训练: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 朗读感知 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9/24/2020
内容:
《探究案》1、2、3
要求: 1.先一对一分层讨论,明确答案。 2.小组长主持跨层交流,达成组内共识。 3.组长时刻关注成员立体交叉目标的达成。 4.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本组展示的内容。
9/24/2020
合作探一
怨恨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昭君的不幸是如何造成的呢? 诗中是怎么表现这种怨恨的? ………………)
9/24/2020
昭君的不幸是如何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委婉回答, “环佩空归月夜魂”也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目标: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
9/24/2020
自主探究: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
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 看法吗?
一:地杰人灵,作者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佳 人之奇美。 二:在作者心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不只是 一个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 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咏怀古迹 (其三)
杜 甫
西施
貂蝉
杨玉环
背景与解题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 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 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 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 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 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 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作业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作业

高一语文作业·必修三(人教版)
第五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Βιβλιοθήκη 写作背景。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 (其三)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开篇不直接写昭君,而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2、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赏析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3、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 。其诗多写社会动荡、政治
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 “ 2、写作背景 ” 。杜甫是
” ,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
●能力提升
天,是一组 、 律诗。杜甫借吟 的感慨。 1、 “看一看” :朗诵小技巧 (1)把握情感的基调 (3)读准诗歌的字音 (5)注意音调的高低 荆门( 省识( ) ) 朔漠( 环珮( ) ) 2、 “比一比” :谁的朗诵更精彩 3、 “试一试” :谁能快速的背诵《咏怀古迹》 (其三) (2)展开逼真的想象 (4)掌握语速的快慢 (6)适当的表达仪态 , 同时也抒发自己
《咏怀古迹》 (其三)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的 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
●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万壑( 青冢( ) )
2、请解析下列加横线的字。 (1)一 去 紫台 连 朔漠: (2)独 留青冢 向 黄昏: (3)画图 省 识 春风面:
1
●巩固练习
请完成《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中的“课时作业” 。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3)产生昭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难点
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诗中点明情感的词语是?这份情感的由来又是什么?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情分析: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代杜甫诗歌,所以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重点难点: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四、诗歌大意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 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 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 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பைடு நூலகம்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探究一: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谈谈 你的理解。
(诗眼: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 的字或词。)
探究二:前人在评论此诗时说杜甫“悲昭 君以自悲也”。你又有何理解?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 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
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
诗歌按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 歌。
②咏物言志诗,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 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 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 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总结: 通过学习本诗,你认为怀古诗的特点是 什么?
言在此,意在彼。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 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