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part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教学课时]8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PPT 151页)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 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任何商品 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 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
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所揭示了商品经济 的一般规律,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 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一切劳动 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 某种需要。
充饥 阅览
拍照 观看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 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个物品也 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新的使用价值会 不断地被发现。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 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另一方 面它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 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 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原著与导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这部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凝聚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
他的目的是:“用辩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此,马克思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深入研读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
他横眉冷对阶级敌人施加的疯狂政治迫害和一些流亡者败类散布的卑鄙的人身攻击,不顾个人和家庭的贫病交迫,夜以继日地从事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
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用了20年时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
他揭示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
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资本论》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和发展的全部过程,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并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从而揭示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3.用奥利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驾着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适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任何物品都具有适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的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物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思维导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signed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动力(可变资本,产生新的价值)
剥削程度:m'=m/v;m'为剩余价值率,m为
剩余价值,v为可变价值。m'=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工人劳动 强度)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社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 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 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 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 换,否则再生产就会停 顿。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 种形式出发,经过一 系列形式的变化,又 回到了原来出发点的 运动
三个阶段,体现资本 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购买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执行 货币资本的职能
*超额剩余价值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 社会价值的差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 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 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 决定性动机,就是尽可能多 的生产剩余价值,这就是剩 余价值规律。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 化为资本)(源泉是剩余 价值)
第二节 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 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 生过程(劳动过程) 劳动对象
资本主义价值生产的两重性
劳动资料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体现了剥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形态
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只转移价值,不发生增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货币发展史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是
特殊 商品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社会职能
金银的使用价值 反映别的商品价值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3、货币的职能
价
流
贮
值
通
藏
尺
手
手
度
段
段
支
世
付
界
手
货
段
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地位和作用 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生产力基础变了
生产社会化及劳动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生产高度社会化及劳动分工深刻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
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 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 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
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
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 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 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 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 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 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12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 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 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 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 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
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是价值形
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价值增殖过程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24元) 资 本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总计27元)
剩余价值
(24元)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 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
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
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
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 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
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 家; 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工 作 日(12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6
剩余劳动时间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 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 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3.相对过剩人口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
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 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
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 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 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 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
为生。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
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
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 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
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 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
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 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马克思
不变资本
原材料
厂房
机器设备可变资本劳动力 Nhomakorabea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原有价值 转移 , 价值量 没有变化 。
原有价值 增值 , 能产生剩余价值 。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用数学式表示:m'= m / 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 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
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 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 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 成三部分,使其同时并存 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 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 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
2.资本的周转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 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4
0
2
8
4
10
m' =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作日(10小时)
4小时
=150%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4小时
=100%
工作日(8小时)
0
2
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
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
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 殖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
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
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
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
购买工人的劳动力,
把工人变成雇佣工
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 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
第二种形式是潜伏的过剩人口; 第三种形式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 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 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工业
农业
建筑业
采矿业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阶段 购买 阶段 生产 阶段 销售 阶段 公式
G W A Pm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职能作用
为生产剩余价 值准备条件 生产剩余 价值 实现剩余 价值
W A P W Pm
生产资本
W G
商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 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
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由于这一 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 本叫做可变资本。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 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 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4
8
m' =
4小时
4小时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