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七上1.3.1 有理数的加法 学案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之后,进一步探讨有理数运算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为后续的有理数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容易将实数运算的规则混淆到有理数运算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有理数运算的独特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有理数加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对于两个正数的加法,规则是保持正号,将数值相加;对于两个负数的加法,规则是保持负号,将数值相加;对于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规则是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大的数的符号保持,小的数的绝对值相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之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加法运算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本质,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为后续学习其他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不深,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法则。
2.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加法的概念和法则。
2.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实例和练习题。
3.分组合作学习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从家出发,先向正北方向走了5千米,然后又向正南方向走了3千米,他现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有理数加法的定义和法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加法。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加法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数的运算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好比是工具和基础设施.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综上所述,有理数的加法具极其很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教法分析:采用以建构主义为依据,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开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背景.(2)使用合适的评价: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情感与知识技能综合评价的多元评价.(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要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4) 多样化理解法则: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的过程中,运用分类、数形结合等手段形象具体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三、学法分析:同号两数相加学生易理解,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前面正数、负数、数轴、绝对值的学习为本节课提供了学习的前提.2、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发现有理数加法的不同形式的解释方法,从中获取成功体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3、注重范例讲解和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强化理解法则、正确运用法则的有效方法.范例讲解时应引导学生步步说理,巩固练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来克服解题时的错误,有必要教师给予规范矫正.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七年级数学上册 1.3.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二、自学反馈三、质疑精讲四、总结提高1、汇报或检查,巡视自学中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例1 计算:(1)(-3)+(-9)1、异号两数相加1例:(1)-(-1)和-(+2)(2)- 和-(3)-(-0.3)和|- |、计算:(1)(-3)+(-9)(2)(-4.7)+3.9练习:(1)某仓库第一天运进300吨化肥,第二天又运进200吨化肥,两天一共运进多少吨?(2)某仓库第一天运进300吨化肥,第二天运出200吨化肥,两天总的结果一共运进多少吨?(3)某仓库第一天运进300吨化肥,第二天又运进-200吨化肥, 两天一共运进多少吨?(4)把第(3)题的算式列为300+(-200),有道理吗?(5)某仓库第一天运进a吨化肥,第二天又运进b吨化肥,两天一共运进多少吨?拓展:在足球比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某场比赛红队胜黄队5:2(即红队进5个球,失2个球),红队净胜几个球?总结: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作业:课堂教科书课本P18习题1.3第1题。
家庭习题1.31、汇报2、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独立完成习题,检验自学效果完成本节课的归纳学习内容,加强记忆。
教后记板书设计 1.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例题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加法运算的法则,以及绝对值的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法则,但可能对有理数加法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质。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有理数加法的实质。
2.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有理数加法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用于讲解和巩固有理数加法知识。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例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结合PPT和板书,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运算,并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探讨有理数之间的运算。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加法,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法则进行计算。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基本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如符号的判断、运算顺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符号的判断和运算顺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加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加法的实例和运算规律。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中的有理数加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题中的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并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在这些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今天来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观察探究1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七、巩固新知
例计算:
(1)(-3)+(-9);(2)(-4.7)+3.9;
注意关注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三、观察探究2
利用数轴,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1)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
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3)+5= 2;
(2)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2m,3+(-5)= 2;
(3)先向左运动了5 m,再向右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0m,(-5)+5=0.
四、归纳法则2
(-3)+5= 2;
3+(-5)= 2;
(-5)+5=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注意关注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的一节课程。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其应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减法、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法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其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小明从家里出发,步行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小红骑自行车速度为每分钟300米,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分钟后他们在哪里相遇?”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引出有理数的加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同号相加、异号相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盛中学学案
七年级科目数学执笔杨兴兰审阅审核
课题课型姓名上课时间
1.3.1有理数的加法新授课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
难点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文 P
1618
-
(二)、导学练习
1. 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
(1)一个物体向右方向运动3m, 再向右方向运动5m,则物体从起点向方向运动了 m.
(2)一个物体向左方向运动3m, 再向左方向运动5m,则物体从起点向方向运动了 m.
(3)一个物体向右方向运动3m, 再向左方向运动5m,则物体从起点向方向运动了 m.
(4)一个物体向左方向运动3m, 再向右方向运动5m,则物体从起点向方向运动了 m.
(1)(3)(5)
(2)(4)(6)
你能从算式①~⑥发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并.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用减去,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例:(1)(一4)十7=十(7一4)= (2)(十7)十(一5)= ()= (3)15十(一22)= ()= (4)(一13)十(一8)= ()=
(5)(一0.9)十1.5 = ()= (6)12
23
⎛⎫
+-=
⎪
⎝⎭
( ) =
(三)自学疑难摘要:
组长检查等级:组长签名:
二合作探究
例1计算:
(1)(-3)+(-9);(2)(-5)+13;
(3)0十(-7);(4)(-4.7)+3.9.
2. 某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单位:千米)如下:+15,-2,+5,-•1,•+10,-3,-2,+12,+4,-5,+6.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距下午出车时的出发点多远?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升/千米,这天下午小李共耗油多少升?
四、反馈与检测
1. 计算:
(1)(+2)+(-11)(2)(+20)+(+12)
(3)(-11
2
)+(-
2
3
)(4)(-3.4)+4.3
2. 如果│a│=3,│b│=2,则│a+b│等于().
A.5 B.1 C.5或1 D.±5或±1
3 .(1)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2).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组长检查等级:组长签名: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