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代码:MEC301•学分:3学分•授课对象: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机械工程基础2.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掌握常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教学内容3.1 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机械制造工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生产工艺和制造工艺的区别和联系•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分类•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流程和要素•机械制造工艺的经济性分析和优化3.3 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设备•机械加工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机械加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和表面处理3.4 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锻造工艺和设备•压力加工工艺和设备•焊接工艺和设备•热处理工艺和设备3.5 非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塑料成型工艺和设备•橡胶成型工艺和设备•玻璃成型工艺和设备•陶瓷成型工艺和设备3.6 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数控加工工艺的编程和优化•数控加工工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4. 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理论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组织机械制造工艺实验和工程实践•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和发展5. 评估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30%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20%•课程项目:与小组合作完成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项目,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20%6. 参考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导论》(王明华,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工艺学》(刘志光,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教程》(赵杰,科学出版社)7.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李明,教授,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助教:张晓,硕士研究生,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以上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机械制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编案时间:适用班级:0903、0904课时:2课时教学课题: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教学目标:掌握影响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及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方法;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及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影响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及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教学难点: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教具仪器:多媒体第3章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第一节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3.1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3.1.1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主要取决于切削残留面积的高度,并与切削表面塑性变形及积屑瘤的产生有关。

影响切削残留面积高度的因素图4.47示出了车削加工残留面积的高度。

图a为使用直线刀刃切削的情况,其切削残留面积高度为:(4-34) 图b为使用圆弧刀刃切削的情况,其切削残余面积的高度为:(4-35)图4-60 残留面积高度Rmax从上面两式可知,影响切削残留面积高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刀尖圆弧半径、主偏角、副偏角及进给量f等。

影响切削表面塑性变形和积屑瘤的因素图4-61示出了加工塑性材料时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切削速度v处于20~50m/min 时,表面粗糙度值最大,这是由于此时容易产生积屑瘤或鳞刺。

积屑瘤已在3.4节中介绍,鳞刺是指切削加工表面在切削速度方向产生的鱼鳞片状的毛刺。

在切削低碳钢、中碳钢、铬钢、不锈钢、铝合金、紫铜等塑性金属时,无论是车、刨、钻、插、滚齿、插齿和螺纹加工工序中都可能产生鳞刺。

积屑瘤和鳞刺均使表面粗糙度值加大。

当切削速度超100m/min时,表面粗糙度值下降,并趋于稳定。

在实际切削时,选择低速宽刀精切和高速精切,往往可以得到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

图4-61 切削45钢时切削速度与粗糙度关系一般说,材料韧性越大或塑性变形趋势越大,被加工表面粗糙度就越大。

切削脆性材料比切削塑性材料容易达到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对于同样的材料,金相组织越是粗大,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值也越大。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第1次课(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预备,1.1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1.2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1、掌握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

2、掌握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二、教学内容纲要1、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2、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3、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三、重点、难点1、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2、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本次课共2学时,其中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占0.7学时,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占0.7学时六、布置思考题1、了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针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指出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3、课后习题:1-1;1-2;1-3;1-4第4次课(第二章、工艺规程制定2.2 毛坯选择2.2基准选择)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种新机械名词的概念;2能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和路线的拟定二、教学内容纲要1、毛坯选择2、基准选择三、重点、难点1、基准选择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毛坯选择(30)2、基准选择(60)六、布置思考题1.熟悉课堂所讲的内容,选择一个具体的实物分析和研究。

2.什么是工序、工步、安装、工位?第5次课(第二章、工艺规程制定2.3路线拟定、工序内容、经济分析)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能熟悉工序的具体内容,能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二、教学内容纲要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3.经济分析三、重点、难点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路线拟定(60)2.工序内容(50)3.经济分析(25)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图书馆关于经济分析的具体书籍,扩展经济分析的能力和认识.2.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有哪些?3.什么是时间定额、单件时间?第6次课(第三章、3.1概述3.2加工精度、受热变形、内应力变形)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够系统地掌握工艺系统的热变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能够熟练的掌握误差测量及起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1)工艺系统的热源,(2)工艺系统的温升及其计算公式,(3)机床的热变形对工件的影响,(4)工件遇刀具的热变形,(5)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对策;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三、重点、难点.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章节名称:绪论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4. 总结:总结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的掌握。

章节名称:机械制造过程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分类: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3. 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4. 总结:总结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特点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的掌握。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三)章节名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4、选择定位基准(见§4-2—1);
图4-7 基准分类图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于工件定位的基准叫定位基准。

分:粗基准、精基准和辅助基准。

粗基准
图4-8 两种粗基准选择对比
图4-11 不重复使用粗基准举例
图4-12 利用粗基准补充定位的例子a)工件简图b)加工简图
图4-14 床身导轨面自为基准定位
图4-15 加工误差与成本的关系图4-16 加工精度发展趋势
图4-15说明:δ-加工误差;S-加工成本。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一种加工方法来说,加工误差小到一定程度后(如曲线中A点的左侧),加工成本提高很多,加工误差却降低很少;加工误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曲线中B点的右侧),即使加工误差增大很多,加工成本却降低很少。

说明一种加工方法在AB 段的外侧应该都是不经济的。

粗铣IT12~14 半精铣
IT10~11
精铣
IT8~9
图4-20 单边余量与双边余量
图4-21 被包容件的加工余量及公差
图4-23最小加工余量构成
T;
1、上工序的尺寸公差
a
图4-24 例1图
是间接保图4-25 例2图
图4-26 例2改善图
图4-28 例4图
图4-31 例7图解:1)画尺寸链图如上图右;


图4—33 切削基本时间组成图);。

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工版)教案:基本表面加工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工版)教案:基本表面加工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工版)教案北京职业技术学校教案(首页)北京职业技术学校教案(分页)一.车削加工就是在车床上,利用工件的旋转运动和刀具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来改变毛坯的形状和尺寸,把它加工成符合图纸的要求。

车削加工是在车床上利用工件相对于刀具旋转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的方法。

车削加工的切削能主要由工件而不是刀具提供。

车削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切削加工方法,在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车削适于加工回转表面,大部分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都可以用车削方法加工,如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端面、沟槽、螺纹和回转成形面等,所用刀具主要是车刀。

在各类金属切削机床中,车床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约占机床总数的50%。

车床既可用车刀对工件进行车削加工,又可用钻头、铰刀、丝锥和滚花刀进行钻孔、铰孔、攻螺纹和滚花等操作。

按工艺特点、布局形式和结构特性等的不同,车床可以分为卧式车床、落地车床、立式车床、转塔车床以及仿形车床等,其中大部分为卧式车床。

1.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对于高效率的金属切削加工来说,被加工材料、切削工具、切削条件是三大要素。

这些决定着加工时间、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

经济有效的加工方式必然是合理的选择了切削条件。

切削条件的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深直接引起刀具的损伤。

伴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刀尖温度会上升,会产生机械的、化学的、热的磨损。

切削速度提高20%,刀具寿命会减少1/2。

进给条件与刀具后面磨损关系在极小的范围内产生。

但进给量大,切削温度上升,后面磨损大。

它比切削速度对刀具的影响小。

切深对刀具的影响虽然没有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大,但在微小切深切削时,被切削材料产生硬化层,同样会影响刀具的寿命。

用户要根据被加工的材料、硬度、切削状态、材料种类、进给量、切深等选择使用的切削速度。

最适合的加工条件的选定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选定的。

有规则的、稳定的磨损达到寿命才是理想的条件。

然而,在实际作业中,刀具寿命的选择与刀具磨损、被加工尺寸变化、表面质量、切削噪声、加工热量等有关。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内容、目的和意义。

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介绍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理解工艺过程的分类和特点。

1.3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学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二章:铸造工艺2.1 铸造工艺基础了解铸造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铸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2 铸造工艺参数掌握铸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铸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2.3 铸造工艺设计理解铸造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铸造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3.1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基础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3.2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3.3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焊接工艺4.1 焊接工艺基础了解焊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焊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4.2 焊接工艺参数掌握焊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焊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4.3 焊接工艺设计理解焊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焊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5.1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5.2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5.3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理解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六章:机械装配工艺6.1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了解机械装配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6.2 装配工艺参数掌握装配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1.1 课程简介1.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意义1.3 课程学习目标第二章:机械制图基础2.1 制图国家标准2.2 机械图样的基本要素2.3 机械图样的表示方法2.4 机械图样的阅读与分析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基础3.1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3.2 加工顺序的安排3.3 加工方法的选用3.4 工艺参数的确定第四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4.1 金属切削过程4.2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4.3 刀具的材料与结构4.4 刀具的磨损与更换第五章:机械加工质量控制5.1 加工质量的定义与分类5.2 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5.3 加工质量的控制方法5.4 加工质量的检测与评价第六章:机械加工设备及工艺设备6.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性能6.2 常见机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6.3 机床的选择与使用6.4 工艺设备及其在工艺过程中的应用第七章:装配工艺与装配精度7.1 装配工艺的基本概念7.2 装配过程及装配方法7.3 装配精度及其影响因素7.4 装配工艺的优化与改进第八章:机械制造工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8.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8.2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8.3 计算机辅助制造与智能制造8.4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实例第九章:机械制造工艺的优化与改进9.1 工艺优化与改进的意义9.2 工艺优化与改进的方法9.3 工艺参数的优化与调整9.4 工艺改进的实例分析第十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0.1 精密加工技术10.2 高速加工技术10.3 微细加工与微机电系统10.4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意义和目标解析: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应用领域。

重点二:机械图样的表示方法和阅读分析解析:掌握国家标准下的机械图样要素,包括视图、尺寸、公差、符号等的表示方法,以及图样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重点三:加工顺序的安排与加工方法的选用解析:学习如何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合理安排加工顺序,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并确定工艺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规程的编制,对工艺问题能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

2、掌握零件加工和机器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原则,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方法。

4、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设计机床夹具的初步能力。

5、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提出保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途径。

授课学时:48课时教材:常同立.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书: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杨叔子.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 1 次课(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预备,1.1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1.2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2、掌握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

3、掌握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二、教学内容纲要1、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2、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3、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三、重点、难点1、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2、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0.7 本次课共2学时,其中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占0.7学时,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占学时六、布置思考题1、了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针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指出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3、课后习题:1-1 ;1-2 ;1-3 ;1-4第2次课(1.3机械加工质量,1.4机械加工精度获得方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机械加工质量。

2、掌握机械加工精度获得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1. 机械加工质量2、机械加工精度获得方法三、重点、难点各种加工精度的获得方法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本次课共2学时,其中机械加工质量占1学时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1-5 ;1-6第 3 次课(1.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1.6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2、掌握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

二、教学内容纲要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2、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三、重点、难点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2、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40)2、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6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1-7 ;1-8 ;1-9第4次课(1.7 基本尺寸链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特性。

2、掌握尺寸链的分类。

3、掌握尺寸链的基本计算方法。

4、掌握尺寸链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

5、掌握工艺尺寸链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纲要1、尺寸链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特性。

2、尺寸链的分类。

3、尺寸链的基本计算方法。

4、尺寸链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

5、工艺尺寸链的应用三、重点、难点1、尺寸链的基本计算方法。

2、尺寸链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

3、工艺尺寸链的应用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本次课共2学时,其中工艺尺寸链的应用占1学时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1-10 ;1-11 ;1-12 ;1-13 ;1-14第 5 次课(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2.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2.2机械加工工艺性审查)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性审查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纲要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机械加工工艺性审查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2、机械加工工艺性审查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50)2、机械加工工艺性审查(5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1 , 2-2 , 2-3第 6 次^课(2.3毛坯的选择,2.4工艺路线的拟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毛坯的选择2、掌握工艺路线的拟定二、教学内容纲要1、毛坯的选择2、工艺路线的拟定3、经济分析三、重点、难点1、毛坯的选择方法2、定位基准的选择3、加工方法的确定4、加工阶段的划分5、加工顺序安排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毛坯的选择(25)2、工艺路线的拟定(50)3、经济分析(25)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4,2-5,2-6第7次课(2.4.4加工阶段的划分,加工顺序安排, 2.5.1机床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2.5.2切削用量的确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加工阶段的划分2、掌握机床与工艺装备的选择3、切削用量的确定二、教学内容纲要1、加工阶段的划分2、机床与工艺装备的选择3、切削用量的确定三、重点、难点尺寸标准和精度标准的具体确定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加工阶段的划分(40)2、机床与工艺装备的选择(40)3、切削用量的确定(2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7,2-8,2-9,2-10,2-11,2-12第8 次课(2.5.3加工余量的拟定,2.5.4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加工余量的拟定2、掌握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纲要1、加工余量的拟定2、基准重合条件下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三、重点、难点1、加工余量的拟定2、基准重合条件下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加工余量的拟定(75)2、基准重合条件下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25)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13,2-14第9次课(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1、多尺寸同时保证情况工序尺寸计算方法2、尺寸跟踪图法:三、重点、难点1、多尺寸同时保证情况工序尺寸计算方法2、尺寸跟踪图法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多尺寸同时保证情况工序尺寸计算方法(30)2、尺寸跟踪图法(7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15,2-16,2-17第10次课(2.6数控加工工艺概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概述二、教学内容纲要数控加工工艺概述三、重点、难点数控加工工艺概述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数控加工工艺概述(10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18,2-19,2-20第11次课(2.7工艺方案的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第三章,机床夹具设计3.1概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工艺方案的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2、掌握机床夹具概念、组成、分类二、教学内容纲要1、掌握工艺方案的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2、掌握机床夹具概念、组成、分类三、重点、难点1、掌握工艺方案的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2、掌握机床夹具概念、组成、分类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掌握工艺方案的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60)2、掌握机床夹具概念、组成、分类(4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2-21,2-22,2-23, 3-1 ,3-2,3-3,3-4,3-5,3-6,3-7,3-8,3-9第12次课(3.2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2、定位方式及其所用定位元件3、定位误差分析及计算三、重点、难点1、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2、定位方式及其所用定位元件3、定位误差分析及计算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25)2、定位方式及其所用定位元件(25)3、定位误差分析及计算(5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3-10,3-11,3-12,3-13,3-14,3-15第13次课(3.3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3.4夹具的其他元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2、掌握夹具的其他元件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2、夹具的其他元件三、重点、难点1、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2、夹具的其他元件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75)2、夹具的其他元件(25)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3-10 , 3-11 , 3-12 , 3-13 , 3-14 , 3-15第14次课(3.5典型夹具,3.6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典型夹具设计要点2、掌握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二、教学内容纲要1、典型机床夹具设计2、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三、重点、难点1、典型机床夹具设计2、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典型机床夹具设计(50)2、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50)六、布置思考题课后习题:3-16,3-17,3-18第15次课(第四章、机械加工精度控制 1.1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1.2、几何及原理误差及磨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明白在机械制造当中存在的构件受力变形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机械制造分析中能够从力学受力变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纲要1、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2、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三、重点、难点1、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2、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