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年级
一
学科
语文
周次
研讨内容
研讨人
钻
研
记
录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2023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五、识字、写字指导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句写寻者问童⼦,后三句都是童⼦的答话,诗⼈采⽤了寓问于答的⼿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云⽐隐者的⾼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仰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寻隐者不遇》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寻隐者不遇》原⽂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 ⾔师采药去。
只在此⼭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隐居在⼭林中的⼈。
古代指不肯做官⽽隐居在⼭野之间的⼈。
⼀般指的是贤⼠。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没有成年的⼈,⼩孩。
在这⾥是指“隐者”的弟⼦、学⽣。
⾔:回答,说。
云深:指⼭上的云雾。
处:⾏踪,所在。
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
可⼭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踪。
【篇⼆】⼩学⼆年级语⽂《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课时 媒体运⽤: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导⼊ 默读第九课课⽂《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平。
板书:唐·贾岛 ⼩结:唐代诗⼈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
他的诗⾃然质朴,历来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他的⼀⾸五⾔绝句《寻隐者不遇》。
⼆、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 1、教师范读。
2、学⽣反复朗读,读准⾳,读通句。
边读边画出⽣字新词。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
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
他在哪里采药?山里。
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
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
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我们教学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意境的同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体会诗人的情感“,换言之,就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所抒发的情感,可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从题目到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再结合文字读悟,推想;作者是谁?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思乡?作者为什么思乡?心情怎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可联系相关语句去解读,有的要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有的则应该依据关键字词去推想。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的诗人贾岛所作,贾岛又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通用15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篇1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
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
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
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篇2我在《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中,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一、走进生活,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自己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事情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此作为自己了解其他类似事物的基础。
所以我在上课伊始,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兴冲冲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没能找到朋友的经历,当时心情怎样?”这一话题,学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
像这样调动学生的类似于诗人贾岛寻访隐者而不遇的生活经历,会很快引起他们与诗人思想上的共鸣,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学习阵地,学生主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的主动权应该交给学生,他们才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所以,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并没有将字、词、句的意思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改死记硬背为引导他们调动小组的力量,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探究,合作完成。
通过主动地学习与探究,哪怕只学会了一个词语,只理解了一句话,那也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
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树立起来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灵活,激发创新本首诗的体裁很特殊,属于问答体诗,有问有答或有答无问,问题隐去。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篇,欢迎大家分享。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篇1《寻隐者不遇》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小诗,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整首诗的语言平淡质朴,通俗易懂。
学生只要多读几遍,古诗的意思就完全能够理解。
我的教学就止步于此吗?不是的,结合书后习题: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教学时,我采用自读,有节奏读,范读,男女生读的方式读这首诗。
几遍下来,我帮助学生扫清“言”、“云深”、“不知处”词语的意思后,基本上学生都能读懂这首诗,说出诗意。
二、再读古诗,体会心情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所含的内容却很丰富。
表面上看只是诗人和童子的一问一答,其实包含了三问三答。
“你师傅呢?”“采药去了。
”“哪里?”“此山中。
”“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我先让学生同桌练习问答,再进行表演。
学生对所含的更多信息有了了解。
接着,我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起伏的心情。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只在此山中”: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三读古诗,体会意境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体会的是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松”可见隐者品格高洁。
“药”可见隐者心系老百信,治病救人。
“云”可见隐者生活得自由自在。
四、指导写作,改写成文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教学《寻隐者不遇》,还是和原先一样,先预习,再以学生自学、交流自学成果为主。
一、预习
还是要求孩子们尽量自己自学,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诗预习以理解字词和诗句为主,可参考各种资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个记号,待全部预习完,可回过头来再思考。
提出“尽量自己解决”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养成自己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合作学习
课堂中应该有孩子们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
我们首先交流预习情况:字词意思、诗句意思、生字笔顺、生字组词。
有不明白的我进行引导、解释。
最后给孩子们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字词意思和串联起来的诗句意思进行消化。
交流过程中,我相机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并结合大小练上的有关题目,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接受起来也很快。
隐者是何许人也,也让学生十分好奇,通过我的介绍,再从“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字里行间,学生悟出了隐者的“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
松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正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受益匪浅。
总的说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比较顺利。
但是少数孩子对古诗字词的理解还不够灵活,还不会瞻前顾后进行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一)《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
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