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32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

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

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

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

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篇2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

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

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

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

诗歌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诗歌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诗歌教学反思诗歌教学反思(通用10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教学反思篇1《山城的雾》是一首诗歌。

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儿童诗歌,《山城的雾》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

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读诗,究其原因:因为它不像童话、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那样能让孩子阅读以后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孩子们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并不高。

所以这堂课我打算从诗歌的形象性入手,让孩子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使孩子的思想与诗的内容形成共鸣,体会山城的雾的奇幻之美;培养学生喜欢读诗,能试着写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雾的奇幻之美,并着重分析诗歌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

课前,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精心准备了教案,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有收获,这才开始上课。

但实际并不像我预料的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太少,兴趣也不大,课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所以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

回想起来,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

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

《山城的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提高教师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些经验后,大家可以写份教学反思,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篇1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诗歌鉴赏教研活动反思(3篇)

诗歌鉴赏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教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一次诗歌鉴赏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深入解读诗歌,提升鉴赏能力”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认识和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知名诗歌鉴赏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诗歌鉴赏的特点、方法和技巧。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诗歌鉴赏课例,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

3. 小组研讨:分组讨论,针对具体诗歌作品,分析鉴赏方法和技巧,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课堂实践: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5. 总结交流:各小组分享研讨成果,进行总结交流,共同提高。

三、活动反思1. 理论认识不足在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理论认识不足,对诗歌鉴赏的特点、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

专家讲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仍需进一步探索。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教学观摩环节展示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完全模仿,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3.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

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因素有关。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评价方式单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忽视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 教师个人素养诗歌鉴赏教学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24篇)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24篇)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24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外古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篇1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个节目的点击率很高,在诗词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那颗跳动了千年的诗心,心动不如行动,公开课就选诗词。

为了让学生读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文字看到诗歌的本真,我选择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汉字魅力。

一个金文的送字,让大家看到了中华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

化诗为画,品味文字之境。

抓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将诗歌绘制成一幅图画呈现于黑板之上,再由图画进入诗歌,让同学们讲述画中元二与王维难舍难分的离别情景,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吟诵,体会古诗韵味之美。

过去我也知道诗歌是可以成诵的,但到底怎么诵?是个难题。

千课万人之行给了我答案,我大胆尝试,课堂效果不错!经典送别诗多篇连读,感受情感变化。

送别诗有很多,其情感表达不尽相同,抓住同类诗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写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打开眼界看世界,只为让我们的孩子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

好课在于多磨,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琢磨之处,细节仍需精修,教学机智仍需加强,个人素养仍需提高,教学之路其修远矣,吾愿上下而求索!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篇2《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

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设计一等奖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设计一等奖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反思第1篇知识与能力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古诗词教学反思1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对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偏重知识化、教学教条化、重背诵轻朗读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本文就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新路。

一、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故事导入,开拓视野在学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李清照写好这首词后,她的丈夫赵明诚觉得自己写的不如妻子,就冥思苦想写了十五首词,然后连同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一起寄给了一位朋友鉴赏,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等三句绝佳”。

而这三句正是出自《醉花阴》,赵明诚于是心服口服。

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习动机。

2、活用古曲,创设情境我们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古曲,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丰富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配上古曲《阳关三叠》,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又可以配上古曲《十面埋伏》,征战沙场的豪迈油然而生。

3、配画学文,体验情感不少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借助绘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前备好一幅画有“枯藤、老树、瘦马、昏鸦”等意象的图画,词曲所反映的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体验到了作者反应的情感,定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解读作者及诗词背景,为学习、欣赏古诗词铺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词反应的内容无不与作者生平、阅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

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

说明诵读作用重大。

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

它讲究韵律、节奏。

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

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

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

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

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

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

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

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

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

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

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

篇二:诗词教学反思高二语文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反思李荣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

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

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

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

学生自主学习鉴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学会学习”。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明确学习目标我们鉴赏古诗词课题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三是熟悉意象蕴含的基本固定意义,分析由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氛围。

2. 探讨学习方法教师境界为教无定法,但在这里是无具体方法可仿照,唯有在实际中边走边摸索,在学生学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内容思想的方法活动中进行了方法的探讨。

我们在每类诗词的前言中,都有简明鉴赏方法的说明,这是一把钥匙,用来启开学生的思维。

例如山水的鉴赏,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引领学生运用现有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在品味意境的时候揣摩作者的情感。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和学生共同鉴赏了例文中的几首诗,在形式上采取每组一首,要求学生把每组分到的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课堂讨论中首先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每组的学生交流自己组员的作业,推举出一份语言描述优美的,共同进行修改,然后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由其他同学评点,对好的作品加以简单分析。

由于山水诗一般为绘景融情,学生都能描述出来。

有了这个初步感知,让学生以一首习题诗作为对象,分析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性认识有哪些,在品读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哪些,把这些认识用书面形式表述出来,总结自己赏析山水诗词的方法。

在第二步实践练习中,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赏析习题拓展中的作品。

这样我们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就完整地实施了:被动认识——引导运用——主动认知——实践检验——达到目的。

当然在开篇讲解时,学生对于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提示引导完成。

到后面的几类诗中,我们改变了形式,又引导到激疑:课题进行到羁旅(思乡)诗时,采取激疑自学法①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赏析中的范文,然后画出你认为每首诗词中的关键词句;②罗列着这些词句,你发现有什么特点;③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当学生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我们再让他们阅读前面的文本鉴赏方法,借鉴此法对自己的第③题进行修改,就会得到自己的鉴赏方法。

再例举忧国忧民诗,课前一小组的形式展开阅读,把例文赏析中的八首从内容上划分类别,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

这样学生就先入为主的掌握了鉴赏方法,再回首看资料中的方法介绍,加以完善。

3.归纳鉴赏方法每进行完一个类型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总结鉴赏方法,并把它标注在资料上。

当完成全部诗词类型的讲解后,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鉴赏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小结。

从期中考试的诗词鉴赏试题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系统有针对的实践训练。

篇三:诗歌教学反思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

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

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

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

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

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

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

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

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

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转载于:诗歌教学反思)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