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两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积累“归巢”“芦苇”“驮着”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与节奏。
3.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图片一、新课导入 1.出示白居易的《暮江吟》前两句,引出课题。
2.齐读诗题——《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2.学生读诗。
第一遍,读准字音。
强调巢(ch áo),和苇(wěi)的读音,辨析多音字尽的读音。
图片第二遍,读出节奏,并讨论读完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过,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三、赏析诗歌(一)学习第一小节1.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节描写的景物。
指名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鸟儿、斜阳)2.鸟儿是怎样的鸟?(倦了的鸟儿驮着斜阳的鸟)3.小组交流这两个词“倦了”、“驮着斜阳”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讨论。
小结画面:第一段写了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的画面。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
想一想:第二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斜阳、芦苇)图片2.在画面的描写中,你觉得这一段那几个字用得特别妙?(翻、掉、妆、红颜)(1)做一做:请学生上台做一做“翻”的动作?理解文中“双翅一翻”的含义。
翻:把画面由天空降落到了江面,跳跃感很强。
这一翻,斜阳的余晖都掉到江面,这一翻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活泼。
(2)换一换:能不能把“掉”换成洒?不能,掉表示是一下落下,表现出瞬间的变化,洒没有这样的表现效果。
(3)猜一猜:“红颜”是指什么?1.红的颜色2.貌美的女子(4)论一论:“也妆成一瞬的红颜”的表达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①拟人,“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
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朗读为根本,体现诗歌教学特色。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本文选的两首现代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中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领悟诗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利用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加深对现代诗歌的感受。
二、以想象为翅膀,落实单元教学重点。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
因此,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得读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本课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
这样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诗歌的乐趣。
我还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并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一写,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3. 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由两首现代诗组成,分别是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小桔灯》。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一个小女孩的可爱形象,通过诗人的笔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本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词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美好和小女孩的可爱形象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现代诗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诗人简介、图片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现代诗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提高朗读水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2、点拨感悟:(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构一致)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理解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中的抽象意象,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
2.品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内容、诗人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诗歌朗诵等音频资料。
3.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诗歌解读、诗人访谈等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资料,播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的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再别康桥》的诗句,引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随后,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的难点词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引言在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三课为《3.现代诗二首》,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之美的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两首现代诗,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本文将对该课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教授这两首现代诗。
课堂教学反思课前准备在展开这节课之前,教师要对所教授的两首现代诗有充分的了解,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生动的故事或图像,与学生分享现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意义的初步了解。
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朗读、分析诗歌内容、讨论诗歌意义等。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引导他们体会到诗歌的美感。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帮助他们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诗歌,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对诗歌意义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后延伸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如写诗歌、创作相关作品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涵。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其他的现代诗歌,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确保充分了解所教授的诗歌内容;其次,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最后,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的讨论和解读,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可以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这一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含《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同时,这节课还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在阅读现代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和感悟,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故乡的热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现代诗二首》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抄写。
3.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康桥和乡愁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然后简要介绍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位诗人,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两首诗,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接着,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现代诗与古诗词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理解现代诗与古诗词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引导学生正确欣赏现代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现代诗的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相关现代诗的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两首现代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现代诗有什么认识?现代诗与古诗词有什么不同?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
5.拓展(10分钟)展示相关现代诗的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现代诗,进行分享和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两篇)
(一)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
《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
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1.教学效果(思效)。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
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
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
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
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
“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
”朗
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
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2.教学收获(思得)。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
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
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
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
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3.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
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4.改进措施(思改)。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
《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二)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
《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
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
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
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
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
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
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
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
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
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
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
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
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