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三课。

本课包含两首现代诗:《我想》和《对韵歌》。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还要求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现代诗的特点,学会欣赏现代诗,并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现代诗,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学会欣赏现代诗;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音乐等。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教师简要介绍两首现代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两首现代诗,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歌。

这些诗歌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受能力。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两首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接着,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现代诗二首》•《竹枝》•《青年人》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表达。

•表达和分享对现代诗的个人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包含《竹枝》和《青年人》的诗歌全文、诗歌背景介绍和分析等内容。

2.相关诗歌解读资料。

3.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营造诗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学习《竹枝》(20分钟)1.播放《竹枝》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朗读。

2.老师简要介绍《竹枝》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3.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竹枝》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青年人》(20分钟)1.播放《青年人》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读。

2.老师介绍《青年人》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逐句解读《青年人》的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抽象意象和隐喻。

4.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对《青年人》的感悟和体验。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2.开展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美感。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现代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培养了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选编了两⾸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的某种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课⽂原⽂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的芦苇, 也妆成⼀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

花⽜歌 花⽜在草地⾥坐, 压扁了⼀穗剪秋罗。

花⽜在草地⾥眠, ⽩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在草地⾥⾛, ⼩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在草地⾥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律美,引导学⽣感受对⼤⾃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多媒体⾳乐、画⾯营造氛围,让学⽣独⽴思考、独⾃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进⾏爱⼤⾃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过程: ⼀、谈话导⼊ ⽤⼀幅画导⼊:⼣阳西下,照红了江⾯,晚归的鸟⼉低飞在江⾯之上,引起学⽣思索。

这样美得景⾊,我们现代的诗⼈刘⼤⽩会⽤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所选诗歌为《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两首诗歌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展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情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不仅能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学习到现代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深层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引导来帮助学生。

2. 现代诗鉴赏方法:学生对于现代诗的鉴赏方法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现代诗。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图片和朗诵视频。

2. 课文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现代诗二首》的课文教材。

3. 诗歌朗诵音频:准备相关诗歌的专业朗诵音频,以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王之涣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诗歌朗诵:学生代表上台朗诵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诗歌作者:王之涣- 诗歌意境关键词:登高望远、自然景观-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体验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朗诵两首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两首现代诗歌。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同时,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表达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可能还不够敏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歌;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欣赏,学会欣赏现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歌;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语言表达。

2.难点:欣赏现代诗歌的美,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的两首诗歌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图片和音乐: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用于创设情境。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诗歌的录音,让学生先跟读和模仿。

然后,教师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呈现诗歌,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呈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标注生词和重点语言表达,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现代诗二首
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
(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
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
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轻重来读出感情,要把重读放在重点词语上,如“鸟儿、倦了、驮着、头白、芦苇、红颜”。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巢苇
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鸟儿、斜阳、芦苇等景物。

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了生命: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斜阳让雪白的芦苇有了一瞬间的红颜。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美妙的意境。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4)拓展阅读:朗读古诗《暮江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学生读这首诗,根据老师的提示,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提示】瑟瑟:青绿色。

可怜:可爱。

学生描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学习《花牛歌》。

(1)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花牛歌》这首诗,这首诗意境优美,我们朗读这首诗时,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指导:在朗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同时,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生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解释词语:剪秋罗霸占
2.花牛都在哪里活动?
3.找出诗中的动词,说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花牛的动作,体现了花牛怎样的生活。

(3)学生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指名或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这首诗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草地里眠、草地里走、草地里做梦等几件事,体现出花牛闲适、美好的生活。

(板书:坐眠走做梦——闲适、美好)
(4)拓展阅读:朗读古诗《画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学生读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教师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让学生通过诗歌梳理思路,并表达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学习写法
1.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中蕴含的景致美。

2.学习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景物的特点。

如,一个“妆”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被斜阳染成红色的画面,既写出了斜阳下芦苇的颜色,又赋予斜阳人的情感(充满爱心地为芦苇上妆)。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搜集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一读,想象诗歌(小令)描绘的画面,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现代诗二首》是自读课文,由两首现代诗组成。

这两首诗以动物为主人公,描绘出一种独特、闲适、优美的意境。

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

在课堂上,我对这些资料进行检验,及时进行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指导朗读。

这两首诗以动物为载体,描绘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这两首诗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中的美妙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