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学反思(2篇)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积累“归巢”“芦苇”“驮着”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与节奏。

3.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图片一、新课导入 1.出示白居易的《暮江吟》前两句,引出课题。

2.齐读诗题——《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2.学生读诗。

第一遍,读准字音。

强调巢(ch áo),和苇(wěi)的读音,辨析多音字尽的读音。

图片第二遍,读出节奏,并讨论读完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过,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三、赏析诗歌(一)学习第一小节1.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节描写的景物。

指名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鸟儿、斜阳)2.鸟儿是怎样的鸟?(倦了的鸟儿驮着斜阳的鸟)3.小组交流这两个词“倦了”、“驮着斜阳”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讨论。

小结画面:第一段写了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的画面。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

想一想:第二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斜阳、芦苇)图片2.在画面的描写中,你觉得这一段那几个字用得特别妙?(翻、掉、妆、红颜)(1)做一做:请学生上台做一做“翻”的动作?理解文中“双翅一翻”的含义。

翻:把画面由天空降落到了江面,跳跃感很强。

这一翻,斜阳的余晖都掉到江面,这一翻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活泼。

(2)换一换:能不能把“掉”换成洒?不能,掉表示是一下落下,表现出瞬间的变化,洒没有这样的表现效果。

(3)猜一猜:“红颜”是指什么?1.红的颜色2.貌美的女子(4)论一论:“也妆成一瞬的红颜”的表达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①拟人,“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教学设计

3.《现代诗二首》教案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

《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化。

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花牛歌》则以花牛的活动为中心,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写出了花牛不同的行动、态势。

通过作者生动、活泼的描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用词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形式上一唱三叹,非常适合朗诵。

现代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从而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揣摩形象,感知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要点把握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现代诗二首 教学反思3篇

现代诗二首  教学反思3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3篇【一】《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

《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

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

《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

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

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

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

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

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

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

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

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1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

所以在授课时要让孩子多发言,从发言中去发现孩子是否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还要让学生去大声朗读,从读中去感悟讲解、分析,使孩子们对现代诗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升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

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

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2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为此在《现代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精读课文的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

只设计了“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交流资料,拓展延伸”“写人生格言,指导实践”三大版块。

“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这一版块我的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然后引导学生只抓住诗人提出的四种生活态度“平坦”和“崎岖”“幸福”“不幸”进行感悟理解其深层的含义。

这一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在课堂上孩子们还真是只了解了词语的表面意思,深层意思在我的指点下学生能够明白,能知道“平坦”就是一帆风顺,成功等事事如意。

四上《现代诗两首》(2021年小学语文统编版)

四上《现代诗两首》(2021年小学语文统编版)

3* 现代诗两首许蕾教材分析《现代诗两首》选自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尽染的绚丽美景;《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

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秋晚的江上》诗题中点明了诗歌描写的季节、具体时间、地点,第1节中的“归鸟”“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驮着”给予画面动感,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第2节是第1节的延续,也有“归鸟翻翅,斜阳掉落”的动感画面;最后两行描绘的画面中极富色彩美。

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使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感。

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卷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

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规律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作为第一单元的最后的一篇略读课文,就是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的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基本程序一、赏图激趣,揭示题目1.出示课件中的秋天的图片。

交流: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看到这样美的景色,谁能吟诵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2.美景加诗句这种感觉真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二、学习导读,明确要求1.今天我们要怎样来学习这两首现代诗呢?出示导读要求: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自读“导读”,圈划要求。

3.交流:反复朗读,描绘了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

三、初读诗歌,圈画景物1.出示要求:①自由朗读《秋晚的江上》,把诗歌读正确读熟练,注意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②圈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

2.展示朗读,正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情
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经过三年的语文积累,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完成识字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能学会按要求查找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也能通过自读自悟等学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板书
内容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
教学反思
教学收获(思得)。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语文积累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完成识字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能学会按要求查找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也能通过自读自悟等学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学反思(2篇)
教学反思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

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

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

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

强化学法指导,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更为广阔的语文背景下进行自我学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再引导学生阅读导读话题,把握学习任务,从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策略,接着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学习课文,注重学习策略的内化、迁移和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第二,遵循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

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

这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

本课教学依据这两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在大脑中建构出一定的意象画面,《秋晚的江上》中“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里各种有趣的行动景象”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