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合集下载

3-现代诗二首【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3-现代诗二首【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1.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改 为“把”字句)
花牛在草地里坐,把一穗剪秋罗压扁了。
2.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仿写拟人句)
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行__动__,__我__看__到__了__:__草__地__、__野__花__、__天__空__、__白__云__、__悄__
_悄__移__动__的__太__阳__、__青__翠__的__山__峰。
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活动3
总结鉴赏收获
理解画意,感受意境
我们赏析了诗歌,下面加入自己 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诗歌,并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赏析美图,总结图意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 秋江傍晚余晖尽染 的绚丽美景,而《花牛歌》描绘了花牛在草地上
闲暇惬意 的生活图景。
眼观世界 小动物回家
鸟巢
马厩
蚁穴
羊圈
牛棚
兔窟
练一练
一、照样子,写词语。
1.一瞬(形容时间短暂的词语):
霎时
片刻
2.滴溜溜(ABB式词语):
水灵灵
圆滚滚
转眼间 胖乎乎
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cháo
wěi
归巢 芦苇
luó
剪秋罗
bà zhàn
霸占
知识 解画语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 高大禾草,多生长于池沼、 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 形成苇塘。
剪秋罗:石竹科, 属多年生草本植 物。株高约60cm。
活动2
展开美图 欣赏品鉴
赏秋江晚景
步骤一:解读题目
季节 时间
地点
秋晚的江上
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现代诗歌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分析

现代诗歌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分析

现代诗歌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分析摘要:现代诗歌作为我国现代产生的一种新文体,既是我国古典诗歌在现代的延续,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并且在与二者的区分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现代诗歌既包含诗歌文体的共性美,又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歌教学对高中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现代诗歌;部编本;教学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反复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兼具艺术美与精神美的文体,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

“学习要求”是学生课文学习的方向性指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课制宜地细化。

表达学习要求的短句基本皆为动宾结构,凝练明确。

下面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版)为例,谈现代诗歌的教学要求。

现代诗歌的篇目主要分布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涉及两篇现代诗歌。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不仅要求学生感受到青春的美好,还要有对社会、理想责任等的思考。

就篇章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从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等角度来认识青春、体悟者春的价值;还要能从“文”的角度,体验具体篇章中的特色的文字表达,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诗歌,获得审美体验;并且尝试写作诗歌。

所以,在单元教材的使用中,我们要关注每篇课文的学习与教学的侧重,可采用“拼盘式阅读”,注重量的丰厚;或是“互补式阅读”,突出知识与能力整合的阅读;或是“递进式阅读”,以由浅入深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集中在第2课共四篇,分别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两篇教读课文;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的《致云雀》两篇自读课文。

小学诗词新课标内容解读

小学诗词新课标内容解读

小学诗词新课标内容解读小学诗词新课标内容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新课标对小学诗词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标强调了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新课标内容的解读:1. 诗词教学的目标:新课标要求小学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更要通过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诗词内容的选择:新课标鼓励教师选择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诗词,包括经典古诗词和近现代优秀诗歌。

这些诗词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3.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4. 诗词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标强调将诗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通过节日、节气等与诗词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诗词。

5. 诗词与跨学科的整合:新课标鼓励教师将诗词教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美术等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6.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写作、表演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诗词学习成果。

同时,强调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断进步。

7. 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诗词学习。

通过上述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小学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通过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实现诗词教学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新课标对现代诗歌的要求小学中段

新课标对现代诗歌的要求小学中段

新课标对现代诗歌的要求小学中段
一、要求学生写作诗句尽量口语化
现代诗歌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口语(非口水)化,也就是说写诗时要求学生尽可能使用现代口头语言,力争做到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尽量减少使用那些文绉绉的书面语。

如艾青的《绿》片段: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注意点:小学生往往为了语言的丰富与精彩而引用大量四字成语,或喜欢加入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这在现代诗创作中是比较忌讳的,因为这不符合现代诗通俗、明快、自然、简洁的特点,显得矫揉造作。

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

二、要求学生精心打造诗歌长短句。

现代诗与古代格律诗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诗句外在表现形式(也称建筑美)的不同。

现代诗不像格律诗那样,每行诗必须统一字数(五言或七言)。

现代诗字数多少不一,所以显得长短不一,这样更显得自由、活泼。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河床》_教案人教版选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河床》_教案人教版选修

4.1 《河床》教案(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重要意象,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主题3.体会诗人赋予河床的深厚情感,深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可能还记得,儿时的你摇头晃脑地背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情景那时的你也许还不懂得什么是诗,但可以依稀感受到它有值得我们铭记的魅力长大后,你发现诗依然会陪伴着我们,并且开始随着诗感受生命的高贵与情感的深厚这时,你懂得读诗也是一种享受诗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诗人用心谱写生命的律动,那我们就用心去感受诗歌的内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河床》,作者昌耀(写板书)二、品味意象1.学生自由朗诵全诗,整体感知2.品味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中心意象“河床”的关系(1)通过课前挑选出的预习作业,来品味意象(2)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兀鹰、猎人、三条腿的母狼、黄河象)(3)众多意象与中心意象“河床”的关系:这众多的意象或者是在地域空间上与“河床”相关,表现出形态外貌的特点,或者是在气质精神上与“河床”相似,表现出精神内涵的特点,它们都是为中心意象“河床”服务的3.从形态外貌和精神内涵两方面总结概括河床这一中心意象的特点总结:这是沟壑纵横、宽广壮阔的河床这是孕育众生、历经沧桑、坚忍无畏的河床三、探究主题作者这样描述河床,用意何在呢?请结合最后三节,探讨一下这首诗的主旨首先大家极富情感地齐读这三节1.学生讨论,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潮汛可以象征希望,可以象征辉煌,可以象征发展的机遇,也可以象征生命的延续、中国的崛起而河床是孕育生命和希望的,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河床”这一独特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礼赞,他对民族的爱!2.欣赏徐涛的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探究,可以看到昌耀的这首《河床》内涵丰富,底蕴十足想起余光中的一句诗:“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请欣赏徐涛的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3.纠正读音的错误四、拓展比较1.齐读《长江之歌》2.比较《长江之歌》与《河床》在意象和主题方面的异同(1)《河床》是从父亲的阳刚之美来描写的,写了黄河历经沧桑,百折不饶《长江之歌》是从母亲的角度来描写的,写了长江的历史悠久,无私奉献(2)《河床》通过许多意象,间接的抒发情感,主题多样,内容丰厚它不仅是对黄河的赞美,还通过这种赞美,体现了对生命的礼赞,对祖国的爱《长江之歌》直抒胸臆,主题清晰,通俗易懂(3)两首诗都从形态和精神两方面写了黄河和长江的特点《长江之歌》写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同时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五、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探究,感受到了诗歌中生命的律动和无限的诗意河床所表现出的坚强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是拨动我们心弦的强烈音符它的这种精神内涵如同一条汹涌澎湃、激荡起伏的河流,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希望大家课下还能在品读中去领略诗人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六、布置作业请大家比较《长江之歌》与《河床》的异同,写一篇500字的赏析,课下同学们互相交流。

新课标诗歌教学要求

新课标诗歌教学要求

新课标诗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能够:1.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古代和现代诗歌;2.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如韵脚、格律和修辞手法;3.学会分析和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并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老师将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山水田园诗等。

同时,对于各种诗歌的基本要素,如韵脚、格律和修辞手法,也会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2. 诗歌欣赏学生将观看和听取大量的诗歌作品,包括音频、视频和实地参观等形式。

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学生将培养对于诗歌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分组合作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

每个小组将被要求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通过分组合作,学生将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将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伴和老师的评价和指导。

通过实践和反思,学生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5. 比赛和展示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和诗歌展示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作成果。

同时,通过参加比赛和展示,学生将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诗歌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和讨论能力。

2.诗歌解析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诗歌解析论文,分析和解读一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创作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内容、表达和创新性等方面。

4.诗歌朗诵比赛和展示评价:对学生在比赛和展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表达、情感和形式等方面。

5.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学生将被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并互相评价同伴的表现和作品。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贺新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贺新郎》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贺新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
2.品味诗韵,鉴赏情感表达的艺术技巧
重点目标: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1、背景介绍: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2.问题导读:
⑴词的上片是怎样抒情的?其中的“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通过“挥手从兹去”点明离别,“凄然相向、苦情、恨、人有病”等文句直抒胸臆,渲染离情,营造笼罩全词的伤感依恋之情。“眼角眉梢都似恨”以夸张笔法极写离别的痛苦之情,把抽象的离情具体展示到“眼角眉梢”,然后用“热泪欲零还住”的细节表现爱人强忍悲哀,坚强的不让眼泪落下的感人形象。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现代诗》教案讲解

《现代诗》教案讲解

今天我们要来讲一下《现代诗》教案的讲解,这是关于现代诗的一个很好的教材,可以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

这个教案的内容很丰富,首先从课程目标、知识要点和教学重点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引入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和阅读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品味每一首现代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领略诗歌中的意境和构思。

同时,老师还要精心选择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们受到启发和启示,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而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通过诗歌的朗读、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播放等,来营造出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更加投入和参与到课堂中来。

此外,要注意的是,在讲解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们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性和新颖之处,从而对现代诗歌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强调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它的独特性和新颖之处。

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们从中获得启示和享受,更要让学生们具备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识别能力,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作者:陈文珺学号:2012123315
摘要:立足新课标的视角,从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入手,采用审美的方式,充满人文的情怀,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切实转变,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诗歌,而且实现从“学诗—品诗—创诗”的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课标现代诗歌教学审美创造力人文素养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窘
现代诗歌主要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歌”和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它摆脱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

现代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多年来,“读不懂”、“讲不好”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导致现代诗歌教学的困窘境况无法得到很好地改善。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材的编写上。

曹继强通过考察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的现代诗歌部分,指出一方面在于编选视角出现模糊与偏颇,缺少对诗歌的特征、规律的清晰把握;此外,体例的设计也易导致教学出现偏差,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仍过多注重思想意义的探讨。

如此一来,教师在讲授时,便会不由自主的按照主题鲜明、思想突出、文从字顺的思路去解读,因而诗歌教学便易落入僵化模式,朝着单纯的德育说教方向发展。

原本蕴含其中的独特魅力便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同时,学生也会因读不懂、学不好而对其失去兴趣。

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诗歌教学中审美意识的缺席,使得诗歌中的人文性受到压抑,只剩下工具性的特征,再加上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小等多种原因,导致诗歌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近年来,新课标立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即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初步的合作探究能力,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最终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在新的理念下,重绽诗歌之花的魅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僵化局面,刻不容缓。

二.诗歌教学的切实转变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就必然要以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为主体,兼具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品格教育等功能。

衡量现代诗歌的价值也应立足于审美的立场。

(一)学诗—品诗
著名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语,“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感情,表达一种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

阅读与朗诵诗现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理群对此曾提到“汉语是感悟的文字,传统教育也有优点,就是不要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让他们在朗诵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写作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

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与朗诵,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领悟其中的“意韵”。

所谓的阅读,并不仅限于简单的朗诵,停留于字面上表象化浅层次的理解。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而言,诗歌是诗人灵魂与现实相互碰撞交融的载体,是自我心
灵对世界的一种内在观照。

诗歌中使用的想象、象征本身就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因而也就蕴藏了无限的张力。

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的一段唯美话语,无形中对此做出了一种形象的阐释,“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因为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

诗歌中充满无限的张力在某种程度上便要求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单纯依据教学标准和自我诗性品质,对诗歌解读采取统一视角。

相反,应该“授之学生以渔”,教授学生通过朗诵,体味语言,透过意象,采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品味情感。

老师应逐步淡化“讲”,偏向“引”,从而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前提下,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鉴赏水平以及思维方式,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培养自己对诗歌作品的独到见解,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诗人泰戈尔的一篇名作《金色花》时,不妨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品鉴。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到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用两三个词来形容这篇散文诗带给自己的感觉,并给出相应的理由,经过大家的自由发言后,老师再来总结,并引导学生由浅层的语言美感感觉向更为深刻的情感思考,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孩子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与爱,显示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联想,如果自己化为文中的一朵金色花,又会以何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呢,并尝试着仿写一段。

(二)品诗—创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现代诗歌教学不能仅限于学会如何品诗,更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将鉴赏能力向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延伸和发展。

钱谷融先生曾说到:“艺术贵在创造,创作如此,欣赏也如此,不通过再创造的活动,是不能真正领会艺术作品的神理妙趣,不能品味艺术作品中的美的。


那么如何实现从品诗—创诗这一重要环节的过渡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创作强的诗歌,要求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或与之相关主题的创作。

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一些现代诗歌创作原则和创作技巧,实现由诗的外部,即阅读欣赏,真正进入到诗的内部,即诗歌创作。

这也正印证了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所说的“学习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深度,便不能在灵魂中生根”。

另一方面是研究性课程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课程”与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实施的研究课程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

首先,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成立与现代诗歌教学相适应的课外活动小组,如诗歌写作小组、读诗社、文学社等,为学生提供写作实践的基地,进行诗歌交流学习的平台。

其次,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由独自研究“教材”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③。

时刻留意并记录诗歌教学过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需求。

最后,学校综合以上两点,成立现代诗歌教学研究小组,收集、分析相关的数据资料,采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中去,做到“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立足新课标的大视角下,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以往偏向思想德育方面向审美培育方面回归,通过感知、理解、鉴赏以及创造蕴藏其中的诗歌美,促进学生情感得以净化、思维受到启迪、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效使诗歌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三体合一,最终使得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①曹继强.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J]语文建设,2008.7
②白建平.用心点亮诗歌之灯-现代诗歌教学浅说[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③王志生.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要求[J]教学与管理,2007.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