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三课。
本课包含两首现代诗:《我想》和《对韵歌》。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还要求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现代诗的特点,学会欣赏现代诗,并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现代诗,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学会欣赏现代诗;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音乐等。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教师简要介绍两首现代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两首现代诗,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反思《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反思篇1《天上的街市》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教学一般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两个;1、诗的诵读,2、对诗的理解。
这一课我同样也把这当作重点,同时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因此在课堂上我也跟学生做了一些想象和联想的练习,费时间不少,因为我认为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为这堂课增色不少。
我首先是选取了许多表现美丽夜景的图片作为背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那种夜的气氛中去,灯光与星光的相互映衬,把学生带入到一种似真似幻的情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另外,在老师朗诵诗和学生朗诵的时候,我都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为此我从网上下载了mp3文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的哀怨婉转为诗的朗诵平添了一种气氛,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更好的把握朗诵的技巧,把朗诵由枯燥的“读”变为一种艺术享受,更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语文课堂也被一种艺术之美所包围。
同时,音乐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也更容易理解诗的主旨。
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因为这堂课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写几句话,最好能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不错,大多数学生展开了联想和想象,写出了很美的句子,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两幅图片给了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也让课堂达到了**。
从这次上课,我更加体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的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负担。
当然这堂课也有诸多的不足,内容多,时间安排比较紧,有些内容学生还掌握的不够好,比如诗歌的背诵,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很多地方还需改进。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2篇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反思精选2篇(一)教学反思: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首先,我采用了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我的示范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同时,我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朗读这首诗,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诗意。
其次,我分析了诗歌的结构和用词技巧。
我指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行数、韵脚和押韵模式,以及诗中使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
学生们通过分析这些元素,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另外,我还结合了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我提到了“康桥”一词的历史含义和诗人徐志摩在当时的境况,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诗人的体验。
最后,我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些互动和交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
总的来说,教学《再别康桥》的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通过朗读、分析、历史背景介绍和讨论,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并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自己创作一首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诗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学生是否读过杨洪基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了解学生对这首诗的了解程度和感受。
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林则徐的生平事迹。
2. 教学内容讲解:对《再别康桥》的内容、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表达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3. 配套阅读:让学生阅读诗人其他作品或其他与诗人生平相关的文章,加深对诗人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诗歌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诗歌教学反思诗歌教学反思(通用10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教学反思篇1《山城的雾》是一首诗歌。
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儿童诗歌,《山城的雾》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
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读诗,究其原因:因为它不像童话、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那样能让孩子阅读以后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孩子们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并不高。
所以这堂课我打算从诗歌的形象性入手,让孩子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使孩子的思想与诗的内容形成共鸣,体会山城的雾的奇幻之美;培养学生喜欢读诗,能试着写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雾的奇幻之美,并着重分析诗歌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
课前,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精心准备了教案,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有收获,这才开始上课。
但实际并不像我预料的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太少,兴趣也不大,课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所以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
回想起来,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
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
《山城的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3. 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由两首现代诗组成,分别是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小桔灯》。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一个小女孩的可爱形象,通过诗人的笔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本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词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美好和小女孩的可爱形象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现代诗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诗人简介、图片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现代诗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提高朗读水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
现代诗二首 教学反思3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3篇【一】《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
《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
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
《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精选3篇)

《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精选3篇)《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1 《祖国的春天》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的是祖国各地春天的美丽景色。
由于我们这里现在春天的特点还不明显,学生缺乏感受,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突破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与同组姐妹商议,我根据学生实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第二课时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精心的设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觉得细细地反思对于我非常有必要,现在我就这节课的得与失作如下总结:首先,我谈一谈作完这节课后的收获。
一、以读促讲,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读是理解的前提,要想真正的理解、体会文章,熟读文章尤为重要。
这节课,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设计了大量的读。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让学生多种形式读的方法。
如“指名读”突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快速默读”让学生通过默读,感知文章,对小姑娘走过的地方有大概的了解;“反复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诗歌的美感;“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理解诗歌,达到熟读的目的。
实践表明,“以读促讲”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二、教学中注重修辞方法的渗透和文章结构的教学,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紧密结合。
整首诗多处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我适时点拨,加以灌输,并让学生尝试说比喻句和拟人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诗歌的结构是总分总,我在板书中充分体现,将学文与习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组员分工明确,使合作更加有实效。
在学习完本首诗的二、三小节后,我适时组织学生总结了学法,然后布置小组合作学习。
《雨巷》教学反思(精选7篇)

《雨巷》教学反思(精选7篇)《雨巷》篇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教学反思(一)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习难度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
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
本篇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二)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
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
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
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除了古代诗词,小学也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学习,相对于从小就背诵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也觉得没什么意思。
诗歌课上结束了,看到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兴趣,就提议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写诗。
结果全班就炸开了锅,认为老师是在布置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认为自己是绝对不会写诗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台湾老师写的文章,里面谈到了一节作文课——有一回上作文课,我出了一个题目:教室里的诗。
全班同学都楞在座位上,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
“老师,教室里的诗在哪里呀?”班长问。
“在大家的眼睛,看得到的;在大家的耳朵,听得见的;在大家的手,摸得着的;在大家的鼻子,闻得出来的;在大家的脑袋瓜里,想像得出来的。
”我回答。
“老师,你说得太抽象啦!”班长搔着头说,“能不能举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
“没问题!”我微笑着回答,“我先介绍下面这首诗,它是儿童诗创作比赛得到第一名的作品,大家一起来念念看。
”
《粉笔》老师是地球,粉笔是火箭,“唧”!从“地球”发射出的“火箭”,命中了那颗“打瞌睡”的“星星”了。
念完了《粉笔》这首诗,全班的同学都捧腹不已。
觉得这首作品,想像力实在顶呱呱,内容十分风趣,比喻非常贴切,难怪会得奖。
“老师,粉笔能写成这么好玩的诗,那么,板擦儿也能写成诗吗?”有个同学接着发问。
“当然可以。
”
我理直气壮的说,“大家继续来看下面这首作品。
”《板擦儿》板擦儿很爱玩,在黑板上跑来跑去,玩得满身都是灰。
老师来了很生气,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
念完了《板擦儿》这首诗,全班又哄堂大笑了。
大家都想不到,每天都要帮板擦儿拍灰,竟然可以联想成“打屁股”,实在太有趣了。
“老师,上下课听见的铃声,也可以写出好诗吗?”有个女同学问。
“也可以。
”我又举了一首小学生的作品《铃声》,让大家一起共赏——《铃声》下课的铃声,像一块磁铁,把我们的心吸到外面。
上课的铃声,像一条鞭子,把我们赶进教室。
这首诗,分成前后两小节,前面写下课,后面写上课;一个比喻成磁铁,一个比喻成鞭子,两者对比起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节小学课堂,让孩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诗歌,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诗,原来诗是如此有趣好玩的东西。
于是我找出了几首非常浅显又很有趣的小诗,又找了几首很著名的现代诗歌,于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出塞曲》等,在一次阅读课的时候,我把这些诗读给学生听,班上好一些的同学立刻说,原来这么简单都可以算一首诗啊,那我也会写;原来诗歌是这么优美;原来诗歌的意境可以如此深远悠长。
虽然只是简单的阅读,反而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那些优美的诗句不用讲解就深入人心,美好的东西真的是值得共同欣赏反复阅读。
在以后的摘抄和周记中,就陆陆续续多了好多现代诗歌的摘抄和一些简单的练笔仿写,有的同学还似模似样的写出了好几首小诗。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能与课外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一定会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更好的效
果。
2 诗歌教学反思:
有人说,创新的语言都是在诗歌中诞生,到小说里成熟,到剧本里衰老,在散文里死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创造力,没有经过诗的语言洗炼,他的语言是粗糙的。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初步感悟诗句是怎样产生的?诗歌语言要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还要采用打破、重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别强调对学生五种感觉的训练,通感的运用。
如: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语言训练课,也是综合训练各项能力的语言实践课,更是一堂追求诗意和谐、个性飞扬的生命语文课!如:让学生说“一轮()的圆月”,孩子们诗意飞扬,极有创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泪、孤独、凄凉、羞涩、冷漠、苦涩、甜润、令人牵肠挂肚……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奇妙,只要我们给它一个平台,它就能灵动翻飞,而诗歌的语言正给了想象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
别低估孩子的语言创新能力,儿童的世界原本就像童话般的美丽。
你瞧,“树叶儿/悄悄地离开了母亲/带走的是思念/留下的是不舍/”孩子们的诗句多么感人,多么富有诗意的哲理。
课堂是一首诗,流淌着生命的温情;课堂是一首歌,跃动着和谐的音符;课堂是一幅画,勾勒出深远的意蕴。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孩子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孩子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
孩子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这一切告诉我,对小学生进行“诗教”,为语言的创新,为培养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3
诗歌学的现状反思
1、观念落后,教法单一
我们的老师教学时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诗歌的判读上,即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
至于这首诗跟“我”、跟时代有什么关系,则全然不顾。
教法简单而且随意性大,过多地分析,少了诵读,少了赏析,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个人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甚至很多时候诗人创作时根本不会去考虑我们现在所分析的什么“主旨”,关键是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
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洁”的经验。
这个“读出了什么”,就需要有感悟能力,要有感情体验、审美体验。
教学诗歌就要引导学生
达到这一步。
叶圣陶说:“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学习之外,但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会隽永。
”叶老主张教师抓住精要之点,指出一两句足矣,而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探究诗人的经验。
2、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
我们这些处在第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几乎都有一个感觉,诗词教学是一个不大容易处理的领域。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考法,或多或少影响了诗歌教学。
目前,语文教师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鉴赏的,但那原因大半是为中考中那容易得分的名句填空或者古诗词积累题。
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普遍存在着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按现有的条条杠杠来进行诗歌背诵教学,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
因此,对享受审美愉悦而言,鉴赏是目的;对获取创作技巧而言,鉴赏是工具。
旨在应试升学者,看重的是工具;旨在提高人文涵养者,看重的是目的。
“治标”不“治本”,只能应付考试,无益于培养能力。
如果能在诗歌教学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治本”兼“治标”,就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能促进他们的应试能力。
3、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
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
但是现在,有的语文老师本身确实有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教起诗歌来,却过于理性化,缺少教学诗歌的激情——比如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缺陷,常作图解式的分析,缺少诗的意境赏析,更难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了。
闻一多说
过,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
在诗的王国中,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
语文教师应当站在诗人的高度,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披情入诗,从诗中品出独特感受。
教师诗歌素质较低,古诗文底蕴不足,鉴赏品位不高,是诗歌教学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更不用说来辅导学生的诗歌创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