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农业起源发展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逐渐从城市走向农村,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简要探讨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原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设施、空间、农业景观、农副产品等资源,提供游客休闲、观光、体验、教育等多重功能的农业经营方式。
它融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特点,通过创新和整合,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生态内涵:休闲农业强调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游客在休闲观光过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与城市的喧嚣截然不同的宁静生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化内涵:农村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休闲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
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的风俗习惯、农事活动、民间艺术等,在休闲观光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社交内涵:休闲农业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游客在农村可以与当地农民交流,了解农村文化和生产生活,也可以与来自各地的游客分享旅游心得,增进人际交往。
市场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旅游体验。
休闲农业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政策支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为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化传承:休闲农业是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农村文化的魅力。
休闲农业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的对外影响力,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
为了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强化规划引领: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为了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新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农家乐、乡村酒店、教育农场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农家乐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

农家乐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一、农家乐的起源和发展农家乐起源于中国农村传统,是农民用自家的农田、农舍和农业生产开展农家休闲和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人口增加,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渴望日益增加,农家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休闲方式。
二、农家乐的文化传统农家乐在文化传统方面承载着丰富的农村文化。
农民的节日庆典、民俗习惯以及传统饮食、歌舞等元素都成为了农家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比如,农村的农耕文化、农事仪式和对土地的崇拜等都通过农家乐得以传承。
三、农家乐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结合农家乐不仅是观光休闲的场所,也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创新形式。
现代科技在农家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农家乐不仅有农田的美景,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展示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成果。
四、农家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农家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调整,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农家乐的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理念,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作出了贡献。
五、农家乐的文化创意和传统保护农家乐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农业生产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农家乐中,使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得以保护和传承。
六、农家乐的民间艺术表演和手工艺品传承农家乐是农民展示民间艺术表演和手工艺品的重要场所,通过表演民间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传承了农民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农家乐还鼓励农民发展手工艺品制作,使得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和弘扬。
七、农家乐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与文化旅游发展密切相关。
农家乐通过提供独特的民俗体验、传统文化参观和手工制作体验等活动,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文化旅游的融合使农家乐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连接点。
八、农家乐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创业机会农家乐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末复习题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1.休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与农村之体验的新兴产业。
2.休闲农业是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涵。
3.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新兴产业。
4.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
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5.休闲农业发展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6.休闲农业的特性:生产性。
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商品性。
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可持续性。
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
商品性。
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市场性。
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自然性。
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季节性。
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7.休闲农业的功能: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休闲观光农业起源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 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亲近自然、放松身 心的需求。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 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品牌建设、 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不断发 展,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 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产业 融合等方式推动产业的升级 和转型,提高产业的核心竞 争力和附加值。
PART 05
结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成果总结
休闲观光农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最初 是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出现,后来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融合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领域 的综合性产业。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农家乐、乡村酒店、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旅 游景区等,这些模式可以根据当地资源和市场需 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科技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休闲观光农业将与科 技深度融合,如智能农业、物联网、大数据 等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产值和观光体验。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 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休闲观光农业 的需求日益增长,为该行业的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挑战与困难
休闲观光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 源环境压力、市场竞争激烈、服务质 量参差不齐等,需要行业加强自律, 提高整体竞争力。
PART 02
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休闲观光农业的定义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与休闲观光活动 相结合,通过提供农业体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服务 ,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和亲近自然的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产 业形态。
00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中东地区被认为是驯化动、植物最早的地区。山
羊、绵羊的驯化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一般认为 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牛的驯化首先出现与欧 洲或俄罗斯草原。猪的驯化最早出现在中东。驴 子最早于公元前3000年驯化于北非。双峰驼大约 于公元前4000年或5000年驯化于中亚。单峰驼被 驯化于北非和中东地区。马是公元前3000年驯化 于里海东岸的草原上。
(二)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农业劳动基本上是靠体力和经验,依靠畜力和简 单器械,生产方式稳定,变化不大。
传统农业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其产量受环 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从
事二、三产业的人不多。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加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一、农业的类型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自给式农业(Subsistence agriculture)
以自给自足为目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代表。 游耕是热带森林中极其外围热带草原上落后民族 最普遍的耕作方式。土人在选定的地点上,焚林 取土,故称“火耕” 。周而复始,耕者为工作 方便,家屋常随耕地迁建,是以人称“这种没有 固定的耕地,甚或没有固定的村落,村随地移的 耕作方式”为“游耕”或“移耕” 。 游耕因经营方式简陋,而动员人力少,且使易竭 的土力,能保持自然的均衡。但只能在地广人稀 的地区进行,且单位面积生产量极低是其缺点。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混合农业(Mixed Agriculture)是农场中除种 植作物之外,尚饲养牲畜作物用途。与混做
(Mixed cropping)有别,可以说是纯畜牧业与 纯耕种业的过渡型,纯属于西方形式。 混合农业的农场耕地通常划分成饲料作物区、牧 草区、牧场区及现金作物区等四部分,采取轮种 制度。轮转作物的种类,常包括马铃薯及芜菁、 牧草、牧场及豆科、根茎或谷类作物等,以四年 轮种循环最常见,称之为诺福克(Nolfolk)。 欧洲实行此制度,作物产量、生产价值及牲畜豆 增加许多。 这种农业以欧洲分布最广,西北欧最盛,美国东 部玉米带和南美阿根廷的彭巴区,以及南非等地 均盛行。
北京市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农业和农 村为载体, 以绿色农产品体验活动为依托 , 集休闲、观光、科普 、示 范和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 观光农业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 的六种农业之一 , 是北京市都市 农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结合 , 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 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 , 城乡一体化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首先 , 北京 观光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 科研机构的 研发育种和土壤栽培中心, 对国 家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对社会群体的科学知 识普及具有一定的教育示范作用 ; 其次, 观光农业的发展推动配套生 态设施的建设在—定程度 匕 缓解北京绿化压力, 构建保护都市的绿色 屏 障, 分解二、三产业生产所形成的排放物给地 区带来的负外部I 生; 最后 , 观光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及农村地区的社区化管理方式, 加强了 对城市外来务工群体聚集地区的管理, 对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 展, 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 , 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截至2 0 1 O 年, 北京市拥有农业观光 园1 3 0 3 个, 接待人数 1 7 7 4 . 8 9 万人, 营业收入达 到1 7 . 7 9 亿元( 表1 ) 。 ( 一) 北京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 1 . 第一阶段 : 萌芽探索时期。北京市近郊靠近景区的村庄整修 了闲置的民居 , 用于接待来景区旅游的散客, 形成早期 “ 农家乐”形 式的民俗观光、乡土旅游 。但这时的经营规模 、人数 覆盖 范围非 常有限, 且活动 内容单一、特色不鲜 明, 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 的 契约关系 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如 : 2 0 世纪8 0 年代 , 在昌平县十三陵旅 游区出现 了向游人开放的观光桃园, 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 , 促 成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的初次结合。 2 . 第二阶段 : 规模发展时期。规模发展时期的前段 , 从旅游市场 需求角度看, 居 民生活水平的 日益提高 , 推动京郊休闲旅游的市场需 求旺盛。从旅游市场供给角度看 , 早期观光农业产业数量和规模进 步扩大 , 部分农业观光园逐渐摆脱依赖景区发展 的模式。如 : 1 9 9 5 年, 以韩村河 、大营等为代表 的、以民俗为主题的郊区旅游项 目的 开发建设 , 打破 了延续多年的l 达岭 、十三 陵等景区观光项 目为 主的郊区旅游市场格局。 规模 } 展时期的后段, 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机构的参与 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北京市周边区县根据农业规划 、区位 条件 、规模大小、经营主体进行辖区内观光园区的建设, 确定园区功 能定位和 内部产业结构。如: 凤凰岭脚下的小毛驴市 民公园, 进行 了 总体规划、前期策划, 初步实现了 “ 社区支持农业”的功能定位。 3 . 第三阶段 : 稳定前行时期。观光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 借 助国家 “ 三农”优惠政策和地区产业调整 时机 , 整合地方金融融资
休闲农业创意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六美”:色、形、味、质、感、境
创意休闲农业的属性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因而必然具有农业自 然、经济、社会等属性,同时具有文化属性、精神属性、综合发 展属性以及创意核心属性。
自然属性 是农业的固有属性
经济属性 体现在生产功能
社会属性 提供包含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产品,提供就业岗位, 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创意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和重要 表现形式,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文化、科技、生产、 生活、生态、景观、信息等手段,在创新性理念和充分的 现代技术、装备支撑下,精心营造的综合性农业生产经营 形态。
创意休闲农业特点
“四高”:文化品位、知识化、盈利性、附加值
“四化”:智能、特色、个性、艺术
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
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如美国、台 湾、香港等地,1989年,台湾大学正式提出了“休闲农业”, 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广州等地兴起,21世纪迅速发展。
创意产业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称 为“头脑产业”。强调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自主创新对经济 的支持与推动,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将科技 和文化要素融入农业生产,拓展农业功能,使其成为一种新型 创意产业分支。
第一节 休闲农业创意的相关概念 及内涵
休闲农业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田原景观、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 渔等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围绕农 业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和保障农产品质量 安全为基本要求,发展提供自然景观、休闲旅游、消费购物、 农事体验、游乐活动、教育认知、养生度假等多种服务的一种 新型高效农业产业形态
人文地理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含义: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农业的特征: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3、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的类型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①、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须品的来源②、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④、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⑤、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⑥、农业是出口物质的主要来源⑦、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为代表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宴享说-----海登提出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索尔的推论对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做推论,提出6条依据: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由旧大陆向北部传播。
评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有待证明(二)、考古学目前的资料证据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1)气候变化,冰期消失时气候变暖,树木也因而侵入草原生态系统,草原面积减少(2)人口增长和狩猎技术的进步、食草动物数量减少导致食物供应紧张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3、定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猪——中东驴——北非双峰驼——中亚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稻谷——中国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驼、火鸡——南北美洲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热带地区(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3、土地不断更换,但都在村落附近,定居点不需要搬迁二、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2、是一种生计农业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4、农民生活贫困(二)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观光农业面临极大的市场机遇
现代旅游已从时尚。
讲课完毕 谢谢大家!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一、 观光农业的概念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或称旅游农业),以农业资源 为基础,把农园观光、农艺展示、农产品提 供与农村空间的出让等生产、经营赋予旅游 的内涵。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活 动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 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达到美化景观,保护 环境,提供观光游览、调剂性劳动、学习及 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农业。
三、国内观光农业的概况
我国的观光农业普遍发展始于20世纪 90年代中期。主要分布于台湾、北京、 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 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四川、贵州、陕西、海南等。 我国目前的观光农业以经济发达省份 居多。黑龙江也有一部分实践。
四、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与机遇
科普教育
科技示范
生态旅游
观赏
二、观光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20世 纪末的时尚。世界范围兴起于20 世纪中后期,而在我国则从20世 纪90年代开始。 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农业旅 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 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距今 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的农业观光的雏形——周 朝的苑、圃中,也栽有大量的桃、 梅、木瓜等农作物。 今天,农业观光、农业旅游 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