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及其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及其应用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环境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工农业生产不断工业化和科技化,大气、水和土壤质量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在治疗疾病方面,依靠传统药物短时间内难以对一些疾病从根本上进行治愈,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是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基因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个体与基因信息得以发掘。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传统治疗手段无法有效地治愈疾病。
因此,免疫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在预防器官移植排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白血病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
能够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改变机体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在应用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缓解炎症,弱化免疫系统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影响机体通常的防御作用,因此用药时应该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
当前,国内外医学学界对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经发表了免疫疗法领域的两个新流派,特别是在针对治疗癌症等重大问题上不断加大研究力度。
而在国内医疗领域,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也日趋活跃。
据悉,国内从事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以及实验室等机构,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展开了相关研究,并以一定的研发成果取得不小的进展。
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治疗领域,医生需要精确地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因为这可能与得到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例如,研究人员曾在一项临床测试中发现,通过用胃泌素抑制剂——卡普托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其死亡率降低了40%,但是在国内医生对其使用中,并没有完全掌握科学的用药原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疗效。
因此,加强对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方面的培训,应有利于正确使用该药物。
在药物的安全性方面,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出现时间较短,因此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例如,肺部感染和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是免疫抑制剂的重要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1 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剂会削弱免疫系统 的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2 肾脏损害
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肾脏 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肾脏损 害的风险。
3 恶性肿瘤风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则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类型、病程和免疫 状态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最大程度减少 风险。
未来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免疫抑制剂研究将更加注重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2
新靶点的发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人员将继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靶点,以发展更有效和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3
药物递送技术
药物递送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使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免疫抑制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这些机制包括干扰T细胞的活化、 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种类与特点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广谱的免疫 抑制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免 疫细胞的功能发挥作用。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主要通过 抑制钙离子通道的开放来抑 制免疫细胞的激活。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 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 用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了解免疫抑制剂 的作用机制、种类与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和副作用与风险。同 时,我们也会探讨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则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药理学介绍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了解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在 临床中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汇总2

适应症
• 1.肾移植术后。本品可有效抑制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和移植肾的抗 宿主反应,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 2.肾小球肾炎。对各类肾小球肾炎均有一定疗效,但对微小病变型肾病 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疗效较好。
• 3.糖尿病肾病。本品可抑制免疫系统,使胰腺B细胞破坏减少,有利于提 高胰岛素疗效。对I型糖尿病疗效尚好。
作用机制
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核苷 酸脱氢酶(IMPDH),阻断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细胞内GMP和GTP的缺乏,阻断DNA的合成,使细胞分裂周 期停留在S期,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 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 直接抑制活化的多克隆B细胞,减少抗体产生; 抑制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合成,发挥抗炎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系膜细胞的增殖; 抗血管增殖作用,对血管炎病变疗效较好; 选择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诱导活性T细胞凋亡。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疱疹病毒感染。 抑制淋巴细胞嘌呤合成的高选择性,药物耐受性较好,没有肝脏和肾脏
毒性。
注意事项
MMF一般需与激素合用,激素剂量比单用激素稍小、减量稍快。 MMF与FK506合用时会相互增高血药浓度,与CsA合用无此作用。 MMF与雷帕霉素合用时可增加MPA浓度,增加骨髓抑制的风险。 MMF不能与硫唑嘌呤合用,但停药后可继续用硫唑嘌呤。
• 8.常规应用时,成人剂量应小于每天每千克体重5mg,小儿剂量应小于 每天每千克体重 6mg,以减少肾毒性的发生。
• 9.当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超过原水平30%时,应减少剂量每天每千克体 重0.5~1mg。
• 10.当基础Scr异常时,本品开始剂量应小于每天每千克体重2.5mg。
临床研究新型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突破

临床研究新型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突破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寻找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新型药物的开发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来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和损害。
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一项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显著减少关节炎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生物制剂的研发生物制剂是一类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针对性和较低的副作用。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例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物制剂已被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
临床研究显示,TNF-α生物制剂能够显著减少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疾病症状。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
临床研究已经证明,通过植入能够抑制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基因,可以显著改善免疫系统的失调状态。
例如,一项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表明,通过植入免疫抑制基因可以减少疾病发作频率和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四、新型药物的临床实验除了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基因治疗等治疗手段,还有许多新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结果。
其中,一种叫做靶向治疗的药物备受关注。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临床研究已经发现,靶向治疗可以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减少疾病的症状和损害。
这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和肿瘤治疗等需求,免疫抑制剂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但免疫抑制剂本身也存在着对免疫系统极大的影响和诸多潜在危险性。
其开发与应用既包含了前沿科技的挑战,也涉及到社会伦理等多种层面的综合问题。
一、免疫抑制剂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它们是一类可以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器官组织的攻击性反应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机体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减轻器官损伤的目的。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广泛,如移植手术前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免疫性肺炎、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随着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二、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在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开发方面,主要有三个方向:抑制免疫调节、炎症控制和肿瘤治疗。
1. 抑制免疫调节:这是当前免疫抑制剂开发的主流方向。
通过抑制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防止和减轻器官细胞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以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减轻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较多,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2. 炎症控制:免疫被激活时,可能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障碍,这是自身免疫疾病导致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目前,对于炎症控制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是以抑制炎症细胞及分子的生理与生物学过程为主。
3. 肿瘤治疗:许多化学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如抗PD-1、抗PD-L1、CTLA-4等。
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有着广泛的沿用,但目前的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 副作用: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系统,因此其药理学特征具有高度个性化,且其副作用较多。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心。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的药物,它们用于预防或治疗移植物抗排斥反应、自体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并且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对免疫系统及其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大多是针对T细胞的,这是因为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增殖和活化是许多免疫反应的关键。
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抑制T细胞激活T细胞在受到细胞因子等刺激后会被激活,开始分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从而引起炎症、自身免疫反应等一系列免疫反应。
而某些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这些刺激信号的传递,进而减少T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2. 干扰T细胞增殖T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并扩大免疫反应范围。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干扰T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过程,从而降低T细胞的增殖速度,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3. 诱导耐受性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能力被抑制的状态。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性,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1. 移植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因为移植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易引起宿主机体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的概率,提高移植物的成活率和功能。
2. 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当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时,便会发生自体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炎症性肠病等。
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减轻自体免疫疾病症状。
3. 免疫抑制剂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免疫监视的方式识别和杀死异常细胞,例如癌细胞等。
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免疫抑制剂(亦名DMARD,SAARD)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 CYC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AZA 甲氨喋呤 Methothraxate MTX 莱弗米特 Leflunomide LEF 环孢素 Cyclosporin Cys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 MMF 柳氮磺胺吡啶 Sulfasalazine SSZ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HCQ 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TW 青霉胺 D-penicillamine 金制剂 Auranofin TNFa阻滞剂 Etanercept Infliximab IL-1受体拮抗剂 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冲击治疗)
Rheumatology 2000,39:969-973
大剂量来氟米特(Arava)治疗狼疮
方法:20例SLE伴活动性关节炎,对多种治疗无效, LEF 100mg/日3天 40mg/日3月 20mg/日维持
结果:补体升高 血肌苷下降 3月后30%病人缓解
结论:来氟米特对30%的难治性狼疮可能有效
国外报道
0.8mg/kg/日 口服
疗程6个月
骁悉与CTX冲击治疗IV型LN
疗效 * MMF与CYC两组在治疗后的尿蛋白量,红细胞,
肾功能均较治疗前的改善,两组改善程度大致相 似 * MMF与CYC两组在免疫指标,球蛋白血症, ANA、抗dsDNA项目上,MMF组在治疗后改善 度较CYC组治疗后的改善度明显(p < 0.05)
1例白细胞降低 结论:爱若华治疗LN有效
骁悉与CTX冲击治疗IV型LN的疗效比较 (南京)(一)
方法:MMF组(n=23) MMF 1.0-1.5/日(分次) 强的松 10mg-30mg/日 口服
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技术规范(2019版)

第10卷 第3期2019年5月Vol. 10 No. 3May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31家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专家,从器官移植免疫诱导药物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维持期免疫抑制剂应用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常用免疫抑制方案技术规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技术规范、器官移植药物性肝肾损伤治疗技术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免疫诱导;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抗细胞增殖类药物;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麦考酚钠肠溶片;咪唑立宾;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西罗莫司;糖皮质激素【中图分类号】 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3-0001-14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技术规范(2019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9.03.0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0680)执笔作者单位: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田普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敖建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中心(李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石炳毅)通信作者:石炳毅,Email :shibingyi666@器官移植是迄今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为理想的手段。
如何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是移植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其中,对于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免疫抑制剂又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其抗排斥反应疗效,另一面则是其不良反应,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应用免疫抑制剂,全国31家移植中心经过认真讨论制定了本规范。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相关细胞(主要是T 细胞和B 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IL10,IL4,TGF ,IFN- ,IFN- 受体
<第#页>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
8
糖皮质激素
• 免疫异常是众多肾脏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是治 疗这些肾脏疾病的基础;
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1
目录
•免疫抑制剂概述 •糖皮质激素 •环磷酰胺 •来氟米特 •吗替麦考酚酸酯 •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
<第#页>
免疫抑制剂发展简史
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 糖皮质激素
环孢素
咪唑立宾 普乐可复 霉酚酸酯 西罗莫司 来氟米特 抗-CD25单克隆抗体 抗-IFN 单克隆抗体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X线照射 抗T细胞抗体 OKT3和其他单抗
<第#页>
药代动力学
• 正常人体每天皮质醇分泌量约20mg; • 由下丘脑-垂体轴(HP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控制,具有昼夜生物节律,凌晨血浆内浓 度最低,随后血浓度升高,上午8点左右血浓度最高。
<第#页>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昼夜节律
<第#页>
糖皮质激素种类 根据半衰期不同分成短效、中效和长效; 短效:生物半衰期6-12h,如可的松、氢化可的内源松性; 中效:生物半衰期12-36h,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
<第#页>
对代谢的影响
糖 √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异生 √血糖升高,糖耐量下降
蛋白质 √抑制合成,促进分解 √皮肤变薄,伤口不易愈合 √肌肉质量减少,肌萎缩 √骨基质减少,骨质疏松,儿童骨骼发育停滞
<第#页>
对代谢的影响
脂肪 √促进脂肪分解,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脂肪再分布:四肢脂肪减少,面部和躯干脂肪增多
泼尼龙; 长效:生物半衰期48-72h,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第#页>
FK778 FTY720 CTLA-4-Ig
抗
抗体: TCR
体
CD3/
类
CD4/8
药
CD45RB
物
LFA-1
ICAM-1
抗IL-2R 细胞毒药物
Cytokine synthesis
T
IL-2R
IL-2R
细G
G0
胞
抗原活化
Hale Waihona Puke G1 IL-2SG2/M
DNA
G1/G0
response
synthase
2的作用,使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减少; • 阻断受伤和炎症组织所释放的缓激肽的活化;抑制中性蛋
白酶、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的作用。
<第#页>
免疫抑制作用
T细胞
B细胞
√引起T细胞减少
T细胞再分布至骨髓
促进未成熟和活化T细胞凋 亡
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
大剂量时抑制抗体的产生、 促进抗体降解;
√抑制T细胞的抗原递呈 抑制巨噬细胞合成IL-1
“满月脸”、“水牛背”
水电解质 √水、钠排泄减少 √钾、钙排泄增多
<第#页>
抗炎作用
• 抑制IL2的合成,从而阻止T细胞的活化; •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水肿消退及组织中各种活性物
质释放减少; • 减少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及受损的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抑
制趋化因子的产生; • 干扰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及其在细胞内的转化;抑制磷脂酶
自然粘合属性的嵌合蛋白:CTLA-4–Ig (LEA29Y<)第#页>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非生物制剂
1.免疫亲合素结合类 a) Calcineurin 抑制剂: CsA, FK506 b) TOR抑制剂: 雷帕霉素及类似药物
2.抑制细胞分裂/核酸代谢 a) 非选择细胞毒药物: Aza, CTX b) 淋巴细胞选择性:MMF, Mizoribine, leflunomide
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嘌呤合成(IMPDH)抑制剂:MMF,肠衣霉酚酸,咪唑立宾 嘧啶合成(DHODH)抑制剂:来氟米特,FK778
抗代谢药物:硫唑嘌呤 鞘氨醇-1-磷酸受体拮抗剂:FTY720 蛋白质药物 清除性抗体(针对B细胞、T细胞或者两者兼清除)
多克隆抗体:马、兔的抗胸腺球蛋白 鼠源性抗CD-3抗体(莫罗单抗—CD3) 人源化抗CD52抗体(阿仑单抗) B细胞耗竭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 非清除性抗体和嵌合蛋白 人源化/嵌合的单克隆抗CD25抗体(达珠单抗,巴利昔单抗)
Mitosis
免 疫 抑 制 剂
糖皮质激素
CTLA-4-Fcγ 融合蛋白 紫外线
环孢素A
FK506 糖皮质激素
雷帕霉素
硫唑嘌呤 甲氨喋呤 咪唑立宾 霉酚酸酯 布喹那
环磷酰胺 X射线
免疫抑制剂在T细胞<第分#页化>周期中的作用位点
常见免疫抑制剂简要分类
糖皮质激素 小分子药物
免疫亲和素结合药物 神经钙蛋白抑制剂 环孢素亲免素结合药物:环孢素,ISA247 FKBP12结合药物:FK506,缓释剂FK506 雷帕霉素靶点抑制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
• 1935年发现第一个糖皮质激素可的松,1949年应用于临床; • 糖皮质激素的种类较多,且不断增多; • 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确切而强大,在肾脏病临床治疗中应用甚广。
<第#页>
概念
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分泌的一类激素的总称
<第#页>
药理作用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 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尚有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
3.Natural Substance a)糖皮质激素类 b)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
<第#页>
生物制剂
1.抗体类(针对B细胞、T细胞) a)多克隆抗淋巴细胞: ALG,抗胸腺球蛋白 b)鼠单抗:抗-CD3(OKT3),抗-CD4(OKT4),抗LFA,抗-ICAM c)人鼠嵌合:抗CD20单抗(美罗华),抗CD25单抗(巴利昔单抗) d)人源化: 抗- IL2R chain(CD25)单抗(达珠单抗),抗CD52抗体 (阿仑单抗)
对B细胞的作用相对较弱
抑制MHC II类抗原的表达
√抑制T细胞的活化 抑制IL-2的合成和作用 <第#页>
作用机制
• 小剂量时,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及其受体结合而调节相关 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起效较慢;
• 大剂量时,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后的非基因效应、 与膜受体结合后的生化效应和与低亲和力受体结合而发挥 作用,起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