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美版)

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美版)
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美版)

第一讲:让写作点亮我们的事的时代

名家对自己时代的看法: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

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

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一.内容提示:

1、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

2、考场作文是否远离了我们的时代?

3、如何让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

4、写作摸底:被嘉应学院录取前后的感受。

二.相关图片我们思考在时代的进程中雨我们息息相关的时代究竟发生

了什么:

1发生了和“我”息息相关的事情

2发生了和“现场”息息相关的事情

3发生了和“关怀”息息相关的事情

4.发生了和“公共关系”息息相关的事情

三.古今中外名人对写作的看法:

1。自由一样,写作也只是一种时刻--法国文学批评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

2.写作是一种心态,其核心就是爱。--黑龙江省阿城师范学校科研室-刘兴

3.写作是自杀性的,是可怕的,可人们仍在写。--法国女作家,杜拉斯

4.读书时内心生活,写作则是个人表达。--中国画家,文艺平论家陈丹青

5.在写作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美国作家-海明威

6.人需要写作和人需要爱情是一回事—中国作家-史铁生

四.对于写作该怎么做:

1.用“我”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

2。用“真实”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

3.用“平视”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

4.用“通变”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

《普通写作学教程》上对写作的表述:

1、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人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

新性脑力劳动。(教材P3)

2.写作学是研究写作主体制作文章这一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教材P3)

3.写作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以及品德、审美的全面培养……写出格调高雅、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教材,第四)

六. 1.如何建构写作思维(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2.如何启动心灵写作(感知、外物、运思、行文)

3.写什么(主题、材料)

4.怎么写(行为、结构、语言、表达、技法)

第二讲:如何构建文章的整体概念

一、什么是文章?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P5)

二、如何对文章进行科学的分类?

特定的文体形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决定的;一定的内容取决于一定的交际目的,取决于一定的社会需要。

如《文心雕龙·章表篇》说:“降及七国,未变古式,启事于主,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一定的文体不仅是由一定的社会需要所产生,甚至是由一定的用途来立类定名的。

?因此,文体的社会功能应当成为文体高层次划分的标准。

根据是否用韵的传统分类方:文章分为韵文和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曲赋,散文分文学性散文(小说,戏剧,散文,杂文,纪实文学)和非文学性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根据文章功能的现代分类法:传播价值——新闻类: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述评

?审美价值——文学类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

?说理价值——理论类

?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

?实用价值——应用类

?公文/计划/总结/说明书

三.文章写作有什么特点?

1.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P18)

2.文章写作与中学作文有何区别?

3.集体性/单一性/知识性/机械性???

四、文章写作有什么基本规律可循?

规律是人们认识的产物,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所以,从事任何时践活动之前都应努力寻找其内在规律。写作是运用书面文字符号创制文章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是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传达情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作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都有其内部规律,都是受其内部规律支配的。写作行为活动的规律的研究在写作学界还没有定论,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都对写作规律做了归纳总结

路德庆先生《普通写作学教程》的观点;

1.“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同一律

2,“事物——感受——运思——行文”的转化律

3.“提炼——深化——修改——调整”的渐深律

4.“写作理论——写作实践”的通变

陈果安先生《现代写作学引论》

?第一,外部规律

? 1.物我交融转化律;

? 2.博而能一综合律;

? 3.法而无法变通律。

?第二,内部规律;

? 1.双重转换;

? 2.“三级飞跃”;

? 3.知行递变。

周姬昌先生的《写作学高级教程》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

?(三)法而无法通变律。

(注;ppt里有更多关于规律的分析)

五、思考题:我喜欢读哪类文章,为什么?

第三讲:从写作主体看写作之“有我”

一、从文章生成机制看写作包括哪“四体”?

二、什么是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是指进入写作思维(写作思维是在写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写作活动需要的一种表现思维,是为人的心理内容寻求、发现和创造内在语言物化形式的思维过程。《新编写作思维教程》段建军,李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P47)和写作行为(写作行为:感知——事物——运思——行文。)中的“我”。

三、什么是我?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于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的心理学名词它们共同组成人格。

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

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四.一篇好文章为什么要“有我”?

1.有情感、感受、思考,是考量一篇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2.我有感受,我有情感,我有思考

五、写作主体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写作主体的素质:生活积储/知识结构/人格品位/审美素养

“塑造全人”(北师大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

人=体能(耐力、灵活、速度、力量)+体态(无病、无残)+体形(身高、体重)+人格(品德〖信仰、公德、法纪〗、性情〖兴趣、性格、情绪〗)+智能(潜能〖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实能〖技能、知识〗)

?一是深度的情感体验;

?二是勤奋的创作训练;

?三是诚实的劳动态度;

?四是丰厚的美学修养;

?五是强烈的超越意识。

---------白描《优秀作家的素质解析》:

(白描,1952年8月1日出生于陕西泾阳。曾任陕西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延河》文学月刊主编,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副总编等职。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兼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等500余万字,担任电视连续剧编剧多部)

第四讲:从写作客体看写作之“真实”

一、什么是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是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它包括一切被写作主体认识、描摹、评价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

二、客体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三.在写作客体中寻求真实写作?

本真,概念层面,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理论类文体——真凭实据,真知灼见

自真,现实层面,准确展示事物的实际面貌。

新闻类文体、应用类文体——真人真事

超真,艺术层面,准确塑造事物的存在状态。

文学类文体——真情实感

四.我们如何真实地写作

要有真实的写作任务

要有真实的写作对象

要有真实的写作环境

要有真实的写作成果

第五讲:从写作受体看写作之“平视”

一、什么是写作受体?

写作受体是写作主体通过写作活动生产的产品——文章的接受者。

写作受体的接受活动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

二、写作受体的解读有哪些主要特征?(ppt有图片详解)

求知性交际性创造性

三、什么是平视写作?(

“平视写作”就是写作主体心中时刻装着写作受体求知、求新、求交际的解读需求,不说(写)大话、套话、空话和假话。

四、如何摒弃“高中腔”,走进平视写作?

“高中腔”是指受时代语境、应试教育以及自身思维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考作文里习惯性地使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假话,进而形成的一种考场表达腔调。

五、提高自身素质,走进平视写作

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

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第六讲:从写作载体看写作之“通变”

内容提示:

?什么是写作载体?

?文章形体是如何影响写作的?

?传播媒介是如何影响写作的?

?如何读懂写作载体,走进通变写作?

?小结——文章是由写作四体生成的。

?课堂思考题。

一、什么是写作载体?

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

二、文章形体是如何影响写作的?

?体制——对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文章的名称、体裁、要素、格局等方面的要求。对写作者而言,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组织——在运思和行文中要考虑的五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为内组织;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形式要素,为外组织。对写作者而言,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格式——是对相关文体的撰写、制作、编辑、印刷、出版等方面的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范和标准。对写作者而言,具有规范化操作的意义。

【体制】网络小说是以网络为平台的一种新兴小说体裁,风格自由,文体不限,发表阅读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体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

?玄幻:变身情缘王朝争霸异世大陆异术超能

?奇幻:西方奇幻吸血家族魔法校园异类兽族

?武侠:传统武侠历史武侠浪子异侠谐趣武侠

?仙侠:现代修真洪荒小说古典仙侠奇幻修真

?都市:恩怨情仇都市异能同人小说合租情缘

?言情:爱在职场菁菁校园古代言情宫廷争斗

?历史:架空历史历史传记穿越古代外国历史

?军事:战争幻想特种军旅现代战争穿越战争

?游戏:虚拟网游游戏生涯电子竞技游戏异界

?体育:弈林生涯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网球运动

?科幻:机器时代骇客时空数字生命星际战争

?灵异:推理侦探恐怖惊悚灵异神怪悬疑探险

?微博小说是微博客发展的衍生物,属于微型小说,限定140字,要求用简

练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信息,能够逼迫作家锤炼语言。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闻华舰)开创了微博小说先河。

【组织】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格式】小说出版程序:

1、书名、内容简介、作者、目录、录入、设计封面,做到稿件齐、清、定;

2、向出版社投稿或找代理人代理出版;

3、初步审核选题、稿件,签署出版合同或代理合同;

4、交纳相关费用:出版管理费(书号费)、编审费;

5、审稿完成后,由出版社发取书号、CIP、委印单;

6、印刷发行。

三、传播媒介是如何影响写作的?

?书籍、报刊、杂志等纸质传统媒介。

?广播、电视等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传统媒介。

?电脑、手机等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广泛传播信息的现代媒介。

?石碑、电子显示屏、户外宣传牌、传单等其他传播媒介。

当我在说… …实际上我是在说… …

?我在给温总理起草一份讲话稿,最后要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我在给张市长起草一份讲话稿,他要给全市人民做一次电视讲话。

?我在给谢县长起草一份讲话稿,是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用的。

?我在给钟局长起草一份讲话稿,要上网的。

四、如何读懂写作载体,走进通变写作?

?“通变写作”是指根据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的特点,灵活机智地调整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以顺应写作载体的一般需求。

例:读懂《梅州日报》时评版

?[首席评论] 栏目

?关心区域重大事件,政策性强,行文要大气些

?[辣评天下] 栏目

?视野宽广,聚焦热点问题,语言犀利幽默

?[百姓论坛] 栏目

?关心民生话题,重在解决问题,语气平实真切

?“日报”、“纸质”、“时评”、特定区域发行

?时效性强,语言规范(慎用网络用语、客方言)

五、小结——文章是由写作四体生成的

?第三讲:从写作主体看写作之“有我”

?第四讲:从写作客体看写作之“真实”

?第五讲:从写作受体看写作之“平视”

?第六讲:从写作载体看写作之“通变”

六、课堂思考题(通变思维训练)

?以下六个随机词汇,为什么其中三个词汇与其他三个词汇是不同的?

?眼泪、夜晚、偏见、菠菜、角度、睡衣

第七讲:从确立主题看写作之“立意”

内容提示:

一、什么是主题?

二、什么是立意?

三、立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四、如何立意?

五、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挖掘好的主题?

六、课外作业(个人):社会生活随手拍。

一、什么是主题?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P163)

论点/ 中心/ 主旨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几种相关称谓——志(诗言志)、意(意犹帅也。无帅

之兵,谓之乌合)、道(文以载道)、旨、主旨、脑、主脑

主题即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精神、思想倾向、情感意向、创作主旨等,是作者真实意图的表示。

●主题可以是标题,但标题不一定是主题。

–标题可以在写作中或文成后提炼而成,可以择定最能表达主题的语言修辞作为标题。

–标题通常被称为“龙眼”,有了一个好的标题,也就被称为“抢眼”、“抢龙眼”、“抱龙眼”,便有了“一篇文章好看不好看,先看龙眼抬

眼不抬眼”的说法。

●从主题显现的内容上看,可大可小

–既可以弘扬主旋律

–也可以反映生活细杂

●从主题形成的时间上看,可先可后

–主题先行

–提炼主题

●好的主题要有好的立意

二、什么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P163)

–立意既是“确立主题”的起点,也是其过程,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

–《红楼梦》第38回:“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

–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三、立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正确/ 深刻/ 集中(P163-165)

1、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2、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

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3、集中是指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四、如何立意?(确立主题的一种方法)

●第一步——全部材料意蕴的正确概括,

即“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材料所反映的本质特征的深入挖掘,

即“问题是什么?”

●第三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找准角度,

即“角度是什么?”

●第四步——亮出自己的观点,

即“态度是什么?”

五、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挖掘好的主题?(自个体会)

社会生活随手拍作业评比结果

第八讲:从搜集材料看写作之“选材”

内容提示

一、什么是材料和选材?

二、选材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三、选材中常见哪些问题?

四、课堂练习:一则材料有多少重思考?

一、什么是材料和选材?

?材料是写作学上所指称的可供写作的一切信息,即主要指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

–题材/ 素材/ 资料/ 论据

?搜集材料就是寻找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

?选材即选择材料。

二、选材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贴切/ 确凿/ 典型/ 陌生

贴切: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确凿: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典型: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陌生:使读者有新鲜感,产生吸引力

三、选材中常见哪些问题?

堆砌材料对应措施(精简材料)

言之无物(言之有物)

套板反应(陌生化反应)

四、课堂练习:一则材料有多少重思考?

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1+1=?”。结果竟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1+1=2嘛!”

第九讲:从组织结构看写作之“谋篇”

内容提示:

一、什么是结构?

二、对文章结构有什么具体要求?

三、什么是谋篇?

四、谋篇要掌握哪些原则?

一、什么是结构?

●结构:文章的外在组织形式和内在的构造方式。

外在之常规结构:标题、开头语结尾、段落与层次、

过渡与照应、主次与详略;

外在之范式结构:古诗词、戏剧、红头文件、合同文书;

外在之开放结构:十四行诗、形意诗、玉连环诗。

内在之脉络结构:时间、空间、线索;

内在之逻辑结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评论;

内在之非逻辑结构:意识流小说。

古代特殊诗文结构欣赏

●宝塔诗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一七体”,即诗

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对仗工整,读

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

●玉连环诗,全诗围成环型或矩形,从其中任何一字可顺读、反读、回读。例美籍华人熊

应祚教授所作,可用四、五、六、七言诗读每言可得诗32句共128句:

●形意诗,学名神智体。

神智体,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此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它靠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的利用,不是靠调序的利用。此体有人混为回文。以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

二、对文章结构有什么具体要求?

内在之脉络结构:时间、空间、线索;(自然)

内在之逻辑结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评论;(严谨)

内在之非逻辑结构:意识流小说。

外在之常规结构:标题、开头语结尾、段落与层次、

过渡与照应、主次与详略;

外在之范式结构:古诗词、戏剧、红头文件、合同文书;

外在之开放结构:十四行诗、形意诗、玉连环诗。(匀称完整)

三、什么是谋篇?

●谋篇:通常指安排文章的篇章结构,即把各段(章、节)恰当地组织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四、谋篇要掌握哪些原则?

●原则一:结构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原则二: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原则三:结构要恰当地反映材料所隐含的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或规

律)。

原则一:结构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新闻类文体:叙事结构

●文学类文体:情感结构

●理论类文体:逻辑结构

●应用类文体:范式结构

原则二: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对于报道事件性新闻来说,最常见的消息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整条消息根据某

一事实的各方面的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将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置于最前面,于是就形成“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就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

原则三:结构要恰当地反映材料所隐含的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或规律)

●公务员《申论》科目考试中策论文的写作:用规定字数就所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

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自选角度,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

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

观点紧密结合;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3.总字数800~1000字。

起-承-转-合

问题原因对策结论

第十讲:从积累语言看写作之“锤炼”

内容提示:

一、什么是语言和锤炼?

二、汉语表达有哪三大优势?

三、锤炼语言的三级要求是什么?

四、如何把握好写作语言的语体色彩?

五、如何提高写作语言的表现力?

六、课后作业:《XX网络形象分析报告》。

一、什么是语言和锤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写作语言是写作主体思维结果的外在文字符号。

锤炼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提炼,使写作语言能够准确生动地表

情达意。

语言训练框架

1、“形”之优势——表象而境深。

2、“义”之优势——简约而义广。

3、“音”之优势——抑扬而音美。

三、锤炼语言的三级要求是什么?

第一级要求——让读者看得明白:准确。

第二级要求——让读者看得轻松:简洁而生动。

第三级要求——让读者看得有味:风格化。

写作语言的风格举例:

第一种风格特征:优美生动形象

第二种风格特征:朴实富有内涵

第三种风格特征:轻松幽默风趣

第四种风格特征:哲理深刻睿智

第五种风格特征:凄婉沉郁动人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如何把握好语体色彩?

语体是语言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式特征。

新闻语体/ 文学语体/ 理论语体/ 应用语体

五、如何提高写作语言的表现力?

形象化

情感化

逻辑化

哲理化

第十一讲:从表达方式看写作之“叙述”

内容提示:

一、什么是表达方式?

二、什么是叙述?

三、如何确立叙述的视角?

四、如何建立叙述的时间感?

五、对叙述有哪些要求?

一、什么是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和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

素,包括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

●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是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一个

基本概念。

关于表达方式的一种比喻:

时令:春——夏——长夏——秋——冬

↓↓↓↓↓

五气:风——暑——湿——燥——寒

↓↓↓↓↓

表达: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什么是叙述?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

式。(P201)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达方式。

●四类文体都离不开叙述。

三、如何确立叙述的视角?

●第一视角“我(我们)”:有时就是作者本人,有时是虚构艺术形象,

有时还可能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其它人物。

●优点:讲的是“我”、“我们”的亲自见闻,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真

实、亲切、自然。

●缺点:只能从“我”、“我们”的角度去写,在刻画人物,描写景物环境时要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二视角“你(你们)”:有两种情况,如果作者在文章中不仅叙述了

别人,也叙述了自己,实际上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上进行叙述的。

●如果作者较为客观地向读者讲“你”、“你们”的事自己并没有在文章中出

现,那实质上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第三视角“他(他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将叙

述对象讲述出来。

●缺点是:客观色彩较浓,缺乏第一人叙述的优点。

四、如何建立叙述的时间感?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

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

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

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

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补充交代了或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主题,使文章

曲折有致。

●补叙

●分叙(平叙)

五、对叙述有哪些要求?

●清晰完整,具体平实

●清晰(视角+时间感)

●完整(5W1H)

●具体(细节)

●平实(语言)

叙述=视角+时间感+5w1h+细节+语言

第十二讲:从表达方式看写作之“描写”和“抒情”

内容提示:

一、什么是描写?

二、如何体现描写的目的性?

三、如何使描写传神?

四、对描写有哪些要求?

五、什么是抒情?

六、抒情包含哪三个层面?

一、什么是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

写作基础教程复习资料

汉语写作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1、单选题15题15分 2、判断题10题10分 3、填空10题10分 4、名词解释5题15分 5、简答题2题10分 6、800字以上的命题作文40分 一、名词解释 1.写作素养: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应具备的先天和后天的质能与修养。 2.材料: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与事理。 3.第二手材料:人们通过阅读以及其他方式(如通过试听设备),也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这就是间接材料,即第二手材料。 4.鉴别材料:是对材料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认识和判断的一项工作。 5.储材:即储存材料,指作者在生活中广泛搜集、占有材料的过程,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6.审题: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7.思路:就是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轨迹。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认识过程的反映。 8.语体:指语言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体式特征。大而分之,语体可分为文章语体与文学语体两种。按表达方式划分,语体又可分为叙述型语体、描写型语体、议论型语体、说明型语体、实用型语体。学霸还可以去看:写作规律、文章体裁、主题与客体、题材、素材、观察、感受、主题、笔在意先、结构、层次、段落、线索、过渡、照应、白描、语言素养等的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物---意---文”的双重转化。 作为第一自然的“物”作用于大脑,大脑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提炼而得到“意”,“意”反作用于“物”选材剪裁而得“物象”,“物象”定体谋篇选技用词作为第二自然的“文”。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和郑板桥的《定则与化机》中所描述。 2.材料的意义、种类。 (1)意义: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必须先占有材料,这是由写作的目的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决定的;是主题的支柱,写作总要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达正确的思想观点,决不能信口开河,随意为之;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的文章,是空泛抽象、干瘪无力的,材料用得不够的文章,也会显得单薄、瘦弱。 (2)种类:直接材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感;间接材料(第二手材料)请看名词解释3:;发展材料,是在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思考、分析、研究或一定的集中、概括而得到的材料。 3.储材的方式(正确途径):观察记录、生活札记、调查与采访笔记、读书笔记(标记式、评点式、摘录式、索引式、心得式)、报刊剪辑、资料卡片。 4.鉴别材料的真与假:是否能反映生面貌活的真实、是否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表象虚假,本质真实、表象真实,本质虚假)

普通写作学教程

《普通写作学教程》(教案) 第一章文章的性质与功能 一、文章的性质与种类: 1.文章的性质: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达到书面语言形态。 2.文章的分类:可分为普通文章和应用文章两类,普通文章可分为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应用文章可分为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两大门类。 二、普通文章表现事物的方式及其社会作用 1. 方式:(1)以个别反映一般; (2)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 (3)用直述的方式进行表达: 事实语基,文理通畅;逻辑严密,表述简要;观点突出,有的放矢。 2. 社会作用:(1)认识作用——真 (2)教育作用——善 (3)审美作用——美 (4)实用价值——用 (5)消遣娱乐作用——乐 第二章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一、基本特点: 1.个性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 4.创新性; 5.目的性。 二、基本规律: 1.物意文双重转化律; 2.多元因素统一律; 3.点化调整渐深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 第三章作者的素质、能力与责任 一、作者的素质与能力: 1. 作者的素质:气质;性格;兴趣。 2. 作者的修养:思考;文化;表达。 3. 作者的能力:观察;想象;思维;语言。 二、作者的责任:把优质的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要求以正确的 世界观、崇高的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健康的思想感情和 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影响读者。 第四章写作技巧 一、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1. 技巧在写作中的地位:它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多个阶段、各 个环节,是作者艺术素养与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写作活动中至光重要。 2. 技巧的特点: (1)稳定性;(2)互渗性;(3)创新性;(4)审美性。

写作学复习重点

写作学复习重点 1、写作系统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①写作主体: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②写作客体:写作的对象或题材。 ③写作载体:即写作的成品,是写作活动物化形式的最终成果。 ④写作受体:写作行为的接受对象,通常称为读者。 2、写作的特性包括哪些? 答:①社会性:写作对象、目的、效益具有社会性。 ②个体性:写作是一种个体性的心智劳作,是一种以作者的个体劳动实现的社会化的精神生产。 ③综合性:写作活动是写作主体多种素养和多种智能的综合运用。 ④实践性:写作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本身就具有实践性。 3、写作的功能包括哪几个? 答:①传播功能:是与写作目的相联系的直接功能。除了历史性的传播优势以外,由于以文字符号为传播媒介,使其具有了超时空传播的能力。 ②记载功能:实际上是超时间的传播功能,文字记载方便保真、存储、传世,又便于阅读和利用。 ③实用功能:在传播、记载的功能里,都包含着写作的实用性目的和管理性功能。 ④宣泄功能:是针对写作主体的个体价值而言的,写作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 ⑤审美功能:写作活动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写作的审美功能不仅表现在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写作受体的阅读过程中。 4、什么叫观察?什么叫观察力? 答:观察是作者接收信息的窗口,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从事研究活动和写作活动的最基本的智力。 5、什么叫记忆?什么叫记忆力? 答:记忆是大脑对外界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力是作者从事写作活动必备的智力。 6、什么叫想象?什么叫想象力? 答:想象是作者对头脑中的表象经过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7、什么叫思维?什么叫思维力?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简介的概括的反应。 思维力是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作者的各种智力因素中,思维力处于核心层次。 8、写作主旨的内涵是什么? 答:所谓主旨,就是写作主体在描述生活现象,阐述事物特性或发表对事物的看法或主张时,通过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感情。 8、写作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①前写作阶段:即写作的准备阶段,包括产生动机与收集材料两个环节。动机是进行写作的动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②潜写作阶段:即写作的构思阶段,包括确立主旨、选择材料和安排结构三个环节。主旨是文章的灵魂,确定主旨的原则(正确、新颖、深刻),选材的原则(真实、围绕主旨、

基础写作教程复习整理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 第一节:写作的定义: 文章的分类:文学类、杂交类、实用类、 写作的含义: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 首先,对写作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其次,应该确立作者的主体地位。 最后,还必须看到写作是以书面语为中介符号表情达意的。 第二节,写作的系统: 一、写作的主体; 写作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两个阶段。 写作主体十分丰富,包括作者的思想、品质、修养、等基本的人格精神。也包括写作个体的心理特征、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先天与后天素质、同时还包括写作主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主观意识和实际能力。 二、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和写作的题材,回答写什么的问题。 “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才能与人发生审美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在它上面显现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应从主体对象来说,美不美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但从客体方面来说,美不美在于对象是不是人化,是不是与人发生了关系。”作为写作对象的客体,生活是以三种形态存在的: (一)、生活的客观形态,(人事物景) (二)、生活的主观形态,(这是对象化了的作者自身,它是以人的心灵世界为主要的在写作对象,写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生活的文化形态,(精神产品) 三、写作载体;(超越了文章的范畴,但仍以文章为主要的存在方式。) 四、写作的受体;(为谁写) 五、写作系统的组合(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 第三节:写作的特性; 社会性:(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效益的社会性) 个体性:写作是一种个体性的心智劳动,文章是作者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综合性: 实践性:(写作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本身就具有实践性) 第四节:写作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与写作目的相联系的直接功能) 二、记载功能:(实际上超越时间的传播功能) 三、实用功能:(在传播、记载的功能里,都包含着写作的实用性目的和管理性功能,“解决好实际问题”是实用写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四、宣泄功能:(宣泄感情) 五、审美功能:(写作活动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审美过程。) 第五节:学习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一、学习写作的要求: 1、要有明确目的性 2、要培养学习写作的兴趣 3、要有刻苦训练思想准备 4、要掌握现代写作技术 二、学习写作的方法 1、外功修炼与内功修炼相结合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3、系统学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 第二章:写作的主体: 第一节:作者的智力: 一、观察力;观察力是从事研究和写作活动最基本的智力。 1、外部分析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分析器:(内脏器官的感觉,) 3、立体分析器:(第六感觉:肌肉感觉、键觉、骨节感觉、平衡感觉等) 怎样观察? 1、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 2、宏观观察(整体感知)与微观观察(细部进行)

普通写作学教程

《普通写作学教程》读后感 12语教2 刘曼曼20121204217 写作,从小学三年级我们就开始学习,通过老师讲解范文和自己的实践,我们的写作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然而高考过后,我们就不再那么重视写作了,认为写作是一件很费脑子的事情。到了大学,选择了语文教育这个专业,写作又重新回到我的学习课程当中,不同与以前所学的,我们现在学习的写作更注重理论知识。对于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能说没看懂,只能说自己觉得有点枯燥,所以简单的看了一下,以下就是我对着这本书以及写作的小小了解与看法: 《普通写作学教程》一书一共二十四章,前四章是总论,论述文章写作的性质特点与规律,以及作者的素养能力和写作的技巧。中间十一章是写作的专题训练。后九章是问题写作的训练,包括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等文体。每章节还配有专门的写作训练题。就我而言,我觉得这本书的分类和设计很好,我们可以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写作,避免了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空谈理论,没有实践,或者不能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作者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生活的课题,文章是本体。研究写作,必然要研究客体所具有的特点、意义;研究主体是如何工作的,研究思想、生活、情感是如何转化为文章的,研究生活美是如何转化为文章美的;研究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文风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研究上的飞跃,也推动了写作的改革,所以现在老师在教授写作中逐渐开始注意科学的训

练,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去学习写作。 然而社会生活的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众多写作材料中学会观察和选择。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会从写作目的出发,然后一步步的细看,选择好观察对象,抓住重点,努力寻找观察对象的所独具特点。例如狗的忠诚,猫的高傲,蛇的无情等等,抓住事物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写作,这样文章才能更加真实,生动形象。 同时,我觉得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也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我们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能力。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一、填空 1从总体上讲,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 2从总体上看,学术研究有两大类,一类是开创性研究一类是发展性研究 二、简答 1选择课题,主要应当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 一、选题与客观需要是否相符合;二、选题与研究状况是否相适应。 2获取资料有哪些主要途径? 答:观察、实验、调查以及利用图书情报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是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途径。 3论文观点必须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答:论文观点必须符合基本要求是正确、新颖、深刻。 4资料对于学术论文写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只能从资料中产生;二、有说服力的学术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 三、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毕业论文写作知识,列出教材中论文案例《宝玉十二哭-析贾宝玉的悲剧情结》一文的内容提纲 提示:拟写论文写作提纲,首先必须了解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成。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以下项目构成:(1)标题,(2)观点句,(3)内容纲要答:标题:《宝玉十二哭-析贾宝玉的悲剧情结》 观点句:宝玉十二哭的悲剧情结是了解《红楼梦》一书中的家族从繁荣到衰亡的重要取向。 内容纲要: 一、因景伤情 面对生活平常景色常常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凄凉感。第二十八回,第五十八回 二、因人伤情 1、为黛玉而悲-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第五十七回贾宝玉的第7哭 2、为晴雯而悲-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七十四回 3、为金钏而悲-世上无情空大地,人间少爱景何穷第三十四回 三、对未世的痛苦感受 1、未世情与爱 2、未世宗族第二回 3、人生无常最苦《庄子》《好了歌》《飞鸟各投林》 一、填空 1、依照学术论文的直接写作目的的不同,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论文;学位论文 2、用于书面表达的书卷主体包括文艺语体、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毕业论文要有学术性,应注意哪几个环节? 答:1 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重学科意义。2 内容的表述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含量。 3 结构的安排应当注重逻辑框架的严整。 4 对论文的总体构成格式也有明确的要求。5 语言的运用要体现语特征。 2、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应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2018-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张文英,考试知识点-精选word文档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张文英,考试知识点 篇一:《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期末考试复习 《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期末考试复习 对应教材:《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杨晓英,钟翠红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X——201X学年南京邮电大学“应用文”期末考试题型:第一项,单选题;第二项,多选题;第三项,简答题;第四项,写作题。 一、应用文的特点 (一)、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 到来,人们相互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需要传递的信息日益增 加,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应用文这个记录、传递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工具。可以说,在各种文体中,应用文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应用文文种繁多,应用广泛,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撰写的公务文书,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撰写的事务类文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处理或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具有实用价值,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写的。 (二)、规范性。各类应用文一般都有惯用的格式,也就是程式性。应用文在漫长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格式和语言。各种文体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不可随意交换使用。 (三)、真实性。应用文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强调的是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客观事实的真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行文,事实确凿可信、不虚构,统计数据准确无误、不夸张,有根有据,这是应用文书写作对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四)、时效性。应用文为实用而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及时传递信息情报而作,所以务必及时迅捷,否则贻误时机,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将会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例如,会议通知就一定要在开会前发出,若会后再写通知,就失去了它的效用。其次,应用文的处理,即传递、阅读、办理的整个过程都要讲究时效。

《基础写作教程》试题及答案

《基础写作教程》试题及答案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达方式的是 ( ) A 、叙述 B 、描写 C 、说明 D 、修辞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作活动的特点的是 ( ) A 、人文性 B 、计划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3、文章体式的特点不包括 ( ) A 、规范性 B 、流变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4、 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不包括 ( ) A 、年龄与阅历 B 、情感与情绪 C 、责任与道义 D 、素质与人格 5、写作活动中的“三环活动”不包括 ( ) A 、前写作 B 、写作 C 、后写作 D 、反思 1、散文的类型包括 ( ) A 、叙事散文 B 言情散文 C 、明理散文 D 、描写散文 2、散文的特征包括 ( ) A 、自我的定真性 B 、取材的真实性 C 、对象的广泛性 D 、表达的自由性 3、评论文可分为 ( ) A 社会评论 B 文艺评论 C 学术评论 D 思想评论 4、表达方式包括 ( ) A 叙述 B 描写 C 说明 D 议论 5写作活动的特点有 ( ) A 人文性 B 综合性 C 个体性 D 创造性 1.受体的心理特征包括:求知受益心理、 、 ____________ 、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干的括号中。每小题3分,共15分) 二、多项选择:(下列各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请选择,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4分,共2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15分)

___________。 2.文章修辞大致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观察的类别有:实用观察、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4.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5.学术短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立意是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修辞 3. 语体 1.科普文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9分)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9分)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优质)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 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 成,其中,“( A)”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 B.诗体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第五章文学写作 第一节诗歌 一..概述 1.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含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于联想想象书法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2.诗歌—按内容(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 —按发展(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按杂交(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3.诗歌的特点:表现生活的抒情性、流转和谐的音乐性、蕴籍形象的精炼性 二.诗歌的意象、意境 1.意象组合 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2.意境创造 意境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意象所显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有大境界与小境界、所造之境与所写之境、宏伟之境与优美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范畴(1)有我之境:诗人所描绘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境界 (2)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情感含而不露地融化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三.诗歌的语言锤炼 1.独特搭配 2.欧化叠句 3.提行转句 4.省略跳跃 5.想象比喻 第二节散文 一.概述 1.散文是出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样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的心理认同的文学样式 2.散文—广义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之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书、史书 —次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 —狭义散文-叙写“我”的经历、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强调“自我亲感”的文体特征 散文分类—表达方式-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 —表现对象-感性、知性、审美、审智、都市、乡土、文化、旅游、闲适、纪实、网络、运动、生态、新生代散文

汉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分:4 总学时:64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汉语写作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汉语写作知识、写作理论和写作技能,懂得汉语写作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全面的汉语写作能力。 本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因而教学中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在教授基础理论时,要少而精,深入浅出,将基础知识的讲授同训练、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写作基础知识的教授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中心,进而达到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先修课程 无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语写作的基础知识,理解汉语写作的基本规律,结合写作过程训练和文字表述训练,掌握汉语写作的基本技能。同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及写作文本,搜集资料,积累命题,为写好学年论文打基础,为从事广告文案的策划和撰写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 (一)文章的性质与功能2学时 1、文章的性质与种类 (1)什么是文章 (2)文章的分类 2、普通文章表现事物的方式及其社会作用 (1)文章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方式 (2)一般文章的社会作用 (二)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2学时 1、写作的基本特点 (1)文章写作的过程 (2)文章的写作的主要特点 2、写作的基本规律 (1)“物——意——文”转化律 (2)多元因素统一律 (3)点化调整渐深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 (三)作者的素养、能力与责任2学时 1、作者的素养与能力 (1)作者的素质 (2)作者的修养 (3)作者的能力 2、作者的责任 (四)写作技巧4学时 1、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1)技巧在写作中的地位

几种写作规律

几种写作规律 写作行为活动的规律的研究在写作学界还没有定论,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对写作规律是这样归纳总结的。 (一)刘锡庆先生的《基础写作学》(1985年出版): 1.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一是“由少则多、先放后 收”,二是“由记叙而论说”,三是 “先规矩而后巧”); 2.习惯成自然,基础须早打; 3.旺盛的热情始终是写作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4.文章写得好,每个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得力于“阅读”、有人得力于广博的“学识 ”、有人得力于思想敏锐、有人得力于“多写勤练”、有人得力于“观察”、“想像”、“理解”和“表现”)。这里的写作规律其实是学习写作的方法、原则,或者只是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得出的规律。   (二)路德庆先生《普通写作学教程》(1991年出版,2001年第3版):

1.“物——意——文”转化律,“物 ”到“意”的能动转化和“意 ”到“文”的转化,是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2.多元因素统一律,文章是写作客体的诸多因素和写作主体的诸多因素发生碰撞、契合、熔铸、创造的产物。 3.点化调整渐深律,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逐渐深化认识过程,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就必然成为提高文章质量的 一条重要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融会贯通写作的基本法则,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体制与写作的大体要求,进而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多元因素统一律”说的是写作“综合 性”的特点;“点化调整渐深律”是学习写作的规律;“知行结合通变律”是学习写作、写作教学的规律。 三)朱伯石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主编的《现代写作学》:1.化一律((1)物我化一;(2)多元化一;(3)言意化一。)

写作复习资料

What are the 6 strategies involving in prewriting? ①Keep a journal ②Underst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assignment ③Determine your purpose, audience, tone and point of view ④Discover your essay’s limited subject ⑤Generate raw material about your limited subject ⑥Organize the raw material What might be the 6 measures to generate the raw material? ①Freewrite on your limited subject ②Brainstorm your limited subject ③Use group brainstorming ④Map the limited subject ⑤Use th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⑥Conduct research What are the 3 point of view? Which one is more often used for expository writing? ①The first person ②The second person (more used) ③The third person What are the 8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Description; Narration; Illustration Division-classification; Process analysis Comparison-contrast; Cause-effect Definition; Argumentation-persuasion What are the 2 parts making an effective thesis statement? ①Limited subject; ②Point of view or attitude What are the 8 types of evidence? Reasons; Examples; Facts; Details Statistic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ecdotes; Quotations What are the 6 measures involved in finding evidence? ①Identify at least 3major points that require evidence ②Think about types of evidence used for support ③Generate evidence for each major point by the use of-- Prewriting, research,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④Look for evidence that is relevant, specific, adequate, and dramatic ⑤Make sure evidence is accurate, representative, and properly documented ⑥Check that all evidence supports your thesis and that you have enough evidence to be convincing How can we find a logical framework for our evidence? ①Determine which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s implied in your evidence ②Select one of your basic approaches for organizing your evidence ③Outline your evidence What are the 4 general approaches for organizing the supporting evidence in an essay? Chronological; Spatial; Emphatic; Simple-to-complex What are the 3 measures to organize the evidence? ①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for your evidence ②Select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③Prepare an outline What are the 9 necessary elements of a complete outline? Purpose; Audience; Tone; Point of view; Thesis Pattern of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Topic heading; Conclusion What is the suggested sequence for writing the first draft?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写作》课程教学大 纲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 课程名称:写作(1)、写作(2) 总学时数:40+40=80学时 实验学时:15+15=30学时(另见“实验大纲”)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传授写作理论(含传统与现代),指导写作实践,培养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写作四体”、“写作过程”和“写作技法”;讲授并训练写作的基本文体“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大类型。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 4.教学重点、难点 上学期,即《写作》(1)着重讲解写作“四体理论”,即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写作过程”理论,涉及到思维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下学期,即《写作》(2)着重介绍各大类型文体的特征以及写法,着重训练各大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应用文的实用性操作也是教学的难点。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8年6月版 主要参考书: ①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 ②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③刘孟宇,诸孝正主编.《写作大要》(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④姚承嵘著.《写作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⑥张德实主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⑦尹德刚,周胜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⑧康贻祥编著.《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⑨江少川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⑩江少川,张泽萱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其他 (1)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严格按照《合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规程(试行)》编写,以“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为本大纲的教学体系,并注意运用“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为非师范类学生,因此,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中的“写作教学论”等章节未被纳入。在具体使用中应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写作新现象、新规律以及写作学的新理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写作技能的需要。 (2)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课时为96,周学时为3。考核方式为“N+2模式”: 3≤N≤5,占50%;1为课堂笔记,占10%;1为期末考查占40%。 二、正文部分

写作复习资料

写作复习资料 1. Loose, periodic, and balanced sentence Loose sentence: a loose sentence puts the main idea before all supplementary infor mation. Easier, simpler, more natural and direct. Periodic sentence: the main idea is expressed at or near the end of it, and it is no t grammatically complete until the end is reached. More complex, emphatic, formal, or literary. Balanced sentence: when a sentence contains two parallel clauses similar in structur e but contrasted in meaning, it is a balanced sentence. They are mainly used in formal writing, like expository and argumentative prose, an d speeches. Task. Tell what kind of sentence each is (loose, periodic, and balanced): (1).Loose sentences: She missed the step and sprained her ankle. The wangs must have gone away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for we have not seen t hem for two or three weeks. There were the translators in their booths, and the girl secretaries at the doors, an d the reporters grumbling and scribbling in their seats. Our friends, who had started before us, promised that they would meet us, but wh en we arrived at the bus stop, they were nowhere to be seen. (2).Periodic sentences: It is a pleasure to read good books. Badly frightened by the explosion, the boy rushed out of the laboratory. In the speeches of politicians toward the close of 1919 and the spring of 1920, the re was manifest a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what is called the capitali st system—the private ownership system that is, in which private profit is the worki ng incentive—was on trail. There are still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getting what you want. (3). Balanced sentences:

新闻写作学期末考试重点

新闻写作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一句话)5*4’=20’ 1.消息的引题:是辅题的一种,在复合题中放在主题之前,以引出主题。 副题:位于主题之后,用于补充交待新闻的次要事实。说明主题的根据、结果和重要的新闻要素,起解释、印证和补充主题的作用。 2.直接导语:直接点明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最有新闻价值的导语。 延缓型导语:也称间接导语,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 3. 材料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新闻来源: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及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 骨干事例: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用叙述手法传达。 细节材料:——骨肉,是再现型的材料,是指骨干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场画面,或富有个性的对话。 4.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是消息结构的一种,点面结构,它的特点是: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倒金字塔结构:是消息结构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将最重要的材料放在消息的篇首(导语),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呈现出新闻材料重要性递减的逻辑顺序。 5.新闻跳笔:新闻写作笔法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从形式上看,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从内容上看,它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较大的跳跃。 6.体裁 花絮:花絮可谓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花絮是一种新闻体裁(百十来字、小片段小事情),它的特点是:题材的特殊性——片段、小事、细枝末节;情节的戏剧性——情节简单不乏趣味;写作的活泼性——文笔轻快,点到即止。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社会观察:是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 预测性报道:依据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事实材料,对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推论的新闻报道。

商务英语写作复习资料习题

商务英语写作复习资料 Ⅰ.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We ______ be glad if you could send us samples and quotations. A. shall B. will C. should D. could 2. If you find our price ______, please send us an email for our final confirmation. A. acceptance B. accepted C. accepting D. acceptable 3. By joint efforts we can _____ both friendship and business. A. increase B. promote C. expand D. extend 4. The sugar was dispatched two weeks ago and __________ you by now. A. should have reached B. should reach C. have reached D. reach 5. We wish to establish direct business relations __________ you. A. for B. with C. from D. to 6. Please send us your ___________catalogue together with samples you can let us have. A. illustrate B. illustrated C. illustrating D. illustration 7. We shall appreciate it if you will see to it that amendment is cabled _________ delay. A. in B. out of C. within D. without 8. We are unable to _______ with your request in your letter of Jan. 31, 2002. A. compose B. confirm C. conform D. comply 9. We offer these goods subject ___________their being unsold on receipt of your order. A. in B. with C. on D. to 10. _________, we are interested in building business trade rel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 As your request B. For your confirmation C. You informed D. For your information 11. _______ you can reduce your quotations, we shall have to buy elsewhere. A. Before B. Af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