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合集下载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深入剖析人类记忆机制导语:人类的记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展开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解析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简介斯滕伯格是研究记忆与注意力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使用数字串作为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记住数字串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与记录。

该实验成果成为了理解人类工作记忆机制的重要基石之一。

二、斯滕伯格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发现斯滕伯格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

这一结果被称为“魔法数字7±2”的规律。

这意味着,如果被试试图记住或处理超过7个信息,就会发生记忆的遗忘或混淆。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事物或者感到记忆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记住很多信息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块、编码和使用外部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记忆容量的利用效率。

三、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的探究斯滕伯格实验还发现,人类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一般约为20-30秒。

超过这个时间段后,信息会自动消失或被其他信息所替代。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犯下时间序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记忆替代策略、重复练习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方式来延长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对个人观点和理解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关注。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摘要本实验是对记忆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报告了本实验与Sternberg(斯滕伯格)的实验之间的差异关键词短时记忆Sternberg(斯滕伯格)记忆项目反应方式1引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斯滕伯格),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试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⑴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⑵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⑶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是”反映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考察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以记忆项目数量为自变量(1-6个),所有被试的在每个记忆项目数上的平均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短时记忆提取的回归方程,比较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解释我们数据与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回忆出来,或当该刺激再现时能够再认,你知道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方式1.Sternberg的搜索模型Sternberg(1969)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

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称记忆集合(memory set),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

Sternberg提出同步平行扫描(parallel scanning)假说和系列扫描(serial scanning)假说。

如果平时扫描说成立,那么记忆集合的大小不会对检索时间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系列扫描说成立,则记忆集合越大,检索时间越长,即反应时是记忆集合大小的函数。

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成一条直线,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

接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被试在进行系列扫描时,是从头到尾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检查一遍即系列全扫描(exhaustive)?还是遇到检验项目就终止扫描即自我终止扫描(self-terminat-ing)?Sternberg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系列全扫描方式,即被试在发现检验项目后仍然继续把剩余的项目和检验项目进行比较。

Sternberg解释是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不开的,比较过程进行得很快而决策过程费时长,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其比较一次作一次判断不如全部检查完毕作一次性判断更经济。

Sternberg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都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引起人们更广泛的研究。

方式2.直通模型直通模型认为,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Wickelgren,1973;Eysen-ck,1977),按照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斯滕伯格(Sternmberg)的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学习使用加法反应时法。

实验参考资料:1、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提取出来以便使用。

Sternberg采用“探查法”(ProbeTnethod)为主要手段(1966)对短时记忆条件下信息提取方式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一种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2、加法反应时的原理:完成一项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需时间之和。

如果对影响作业的不同阶段的因素进行操作,各因素的不同效应就可以在作业反应时中表现出来。

3、加法反应时的逻辑:如果影响被试作业的两个因素相互制约,那么表明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信息加工阶段;反之,如果两因素的效应相互独立,则两个因素会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即两因素的效应具有可加性。

实验器材:1.JGW_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卡片42张,其中32张为识记卡片,上面写有黑色数字1-6()个不等;另有检测卡片10张,反写着一个红色数字;数字大小均为长=2cm,宽=1.5cm。

材料清单如下:3.练习用识记卡片2张,每张上有四个数字。

实验步骤: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器被试“手键”插口上。

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 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为“定时”,B选为“定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B定为“0500”。

3.打开给计时计数器点电源,电源指示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4.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时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左手食指放在红色反应键上,右手食指放在黄色反应键上。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斯顿伯格(Sternberg)开始的。

它是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

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它们属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具体来讲: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没有显著的影响,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平行扫描;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且随刺激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则说明是系列扫描。

斯顿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个过程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一、目的1.通过检查被试对不同长度字母的再认项目,重复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2.学习记忆搜索方式的研究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6 个相互无关联的大写英文字母串,其中长度为1个,2个,3个和6 个字母的字母串各呈现12次,长度为4的字母串呈现8次;长度为5的字母串呈现10次,共做66次,呈现的字母串中一半包含靶字母,另一半不包含。

靶字母在字母串中的位置平衡分布,即各个位置出现次数相同。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记忆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先连续呈现一个或几个大写字母。

你要尽力记住。

呈现完毕屏幕出现提示语“请判断”。

随之再呈现一个大写字母。

这个字母可能是刚才字母串中呈现过的,也可能是没有呈现过的。

斯滕伯格

斯滕伯格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学号:220103369姓名:欧植恒实验背景: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

所谓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包括了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项目回忆起来,或者是当该刺激信息项目再次呈现时能够再认的过程。

由于短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容量并不是很大,因此,有时看来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提取是比较容易简单的。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实际上,对短时记忆中刺激信息的提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在短时记忆领域中信息提取研究的开先河者是心理学家斯滕伯格。

也正是他的研究,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基了基础。

实验目的:斯滕伯格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方式究竟是从头到尾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检索,还是一检索到检测项就自行终止。

实验猜想:斯滕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对被试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果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体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的搜索(肯定判断)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短。

(3)完全系列扫描。

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他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实验方法:向被试者逐一呈现1~6个由数字0~9组成的数字串(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秒),要求被试识记,这几个数字被称为“识记组”。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摘要:本实验目的在于模仿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给被试相继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每个呈现1.2s,全部数字(1个到6个)呈现完后,这些数字会被记录到被试的短时记忆当中。

结果发现,被试基本不会答错,主要数据形式是从呈现探测项目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时间;是反应时大致呈增加趋势,但中间有下降趋势,否反应是呈平稳趋势,反应类型与识记项目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所以,我们没有能够验证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反应时相加因素法1 前言记忆的终极目的是信息的使用——记忆的提取。

我们知道短时记忆的主要功能是使我们能够在连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处理各个微小的感觉事件。

而信息提取是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

那么,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就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Sternberg。

Sternberg想到用“反应速度”来抽取问题的可能性。

他想,如果平行加工模型是抽取的机制的话,那么记忆字表的长度对抽取时间应该无影响,即对不同长度的记忆字表,只要在STM的容量之内都能同样快地做出判定;相反,如果串行搜寻模型是抽取的机制的话,那么随着记忆字表长度的增加,反应时也应呈线性增加。

基于这一思想,采用项目再认法进行经典性研究(罗春荣 1986)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虽然这个理论现在仍有很大争论,但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法─相加因素法。

其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序列。

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又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指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

Sternberg 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Sternberg使用加因素法分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的心理过程。

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但Morin等(1976)也发现,当识记项目快速呈现并立即进行测试,会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这种效应难于被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所解释,但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却可以给予说明,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解释为扫描是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的,搜索到所需的项目后,即可停止。

并指出,Sternberg的实验之所以未发现系列位臵效应,是由于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述,从而掩盖了这种效应。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同时探讨Morin等提出的呈现时间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结果的影响。

1.方法
1.1被试:74名
1.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实验;
1.3实验设计: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1到6),其中1,2,3和6各做12
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臵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自变量(1):记忆集大小B (6个水平,B1-B6=1-6)
(2):反应类型A (2个水平,A1=是,A2=否)
(3):呈现时间C (2个水平,C1=1200ms, C2=600ms)
1.4实验程序:实验给被试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相继呈现,每个呈现
1.2s/0.6s,全部数字(1个到6个)呈现完后,过2s,伴随一声长音,又
出现一个数字,并开始记时,要求被试判断它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

2.结果
表1 记忆集大小B的描述性统计以及95%臵信区间(N=70)
b M S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1 683.950 30.407 623.289 744.611
2 664.971 25.132 614.834 715.109
3 690.029 34.475 621.253 758.804
4 725.121 35.450 654.401 795.842
5 710.857 26.465 658.060 763.654
6 746.829 24.383 698.18
7 795.471
表1显示了被试在不同记忆集大小上的平均反应时间。

表2 记忆集大小B的主效应(N=35)
记忆集大小DF F P值
5 0.863 0.507
由表2可知,记忆集大小B的主效应不显著,P(=0.507)﹥0.05.说明被试的反应时间并不随着记忆集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

表3 A和C以及B和C的交互效应(N=70)
DF F P值
反应类型﹠呈现时

1 0.538 0.466
记忆集大小﹠呈现
时间
5 2.11
6 0.057
反应类型﹠记忆集
大小﹠呈现时间
5 1.329 0.251
由上表可知,呈现时间和反应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0.466)﹥0.05.说明被试对做出“是”反应和“否反应”与呈现时间是1200ms或是600ms没有显著性差别;呈现时间和记忆集大小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P(=0.057)﹥0.05.说明在呈现时间不同时,被试对不同记忆集的项目识别和再认没有差别。

3.结论与讨论
1、由结果可知,本次实验没有验证Sternberg提出的短时记忆的提取是系列的,从头至尾的扫描。

2、本次实验也不支持Morin等提出的呈现时间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结果的影响的结论。

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试在实验中具有速度──准确率权衡的反应倾向,即被试可以通过牺牲准确率而大大提高反应速度;反之,如要保证反应准确率则速度又会下降。

Briggs和Swanson(1970)认为,在Sternberg的实验中,同一个探测词有时是识记字表中的项目,要作肯定反应;有时不是,要作否定反应。

这就造成了“反应不一致性”。

Sternberg的“从头至尾搜寻”模型的一个明显困难是,不能对为什么不是“自动停止”作出有力的说明。

另外,从头至尾的搜寻模型对一些实验中发现的系列位臵效应不能很好地作出解释(Corballis 1972;Morin1976;Klatzky1971等)。

自动停止搜寻模型的倡导者们认为,Sternberg等人的实验中之所以没有出现系列位臵效应,是因为识记项目范围太小、呈现速度太慢、间隔太长等。

Wingfield和Bolt(1970),Wingfield和Byrness(1981)、罗春荣(1987)在再认时运用多个探测词的实验方法,也进一步证实了信息提取是依照序列的、自动停止的搜索模型进行的。

(2)练习误差。

由于试验次数较多,被试在实验的后期基本上在目标刺激一出现的时候就能马上做出判断,而且整个实验过程比较长,有足够的练习时间。

(3)被试自己的编码。

在实验的时候,当刺激呈现的时候,被试可能根据数字的大小把它们编成一个顺序,按数字的大小。

当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候,被试在大脑中搜索到目标刺激的时候就停止了,而并不是将所有的项目都搜索完。

参考文献:
王甦等.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54-16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