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波长范围
可见波的波长范围

可见波的波长范围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可见波的波长范围。
”
可见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见光,它的波长范围大致在 380 纳米到760 纳米之间。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哦,这是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验得出的结论呢。
比如说,咱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彩虹那五颜六色的漂亮颜色,其实就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
红色光的波长较长,大概在 760 纳米左右,而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接近 380 纳米。
当阳光穿过雨滴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折射角度不同,就被分离开来,我们就看到了彩虹的各种颜色。
再比如,咱们家里用的各种灯光。
白炽灯发出的光比较接近自然光,包含了各种波长的可见光。
而一些特殊用途的灯,比如用于舞台照明的彩灯,就可以通过控制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来营造出各种独特的效果。
在医学领域,也会用到可见波的波长范围这个知识呢。
像一些眼科检查设备,就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来检查眼睛的不同部位和功能。
而且,可见波的波长范围对于我们理解色彩的感知也非常重要。
我们的眼睛里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范围的光敏感。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分辨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想象一下,如果可见波的波长范围发生了变化,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将会变得完全不同哦。
也许红色不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绿色也不是现在的绿色了。
这是不是很神奇呢?
所以啊,可见波的波长范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但它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
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记住这个知识点哦!。
光谱范围划分

光谱范围划分可见光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9微米之间。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
0.77~0.622微米,感觉为红色;0.622~0.597微米,橙色;0.597~0.577微米,黄色;0.577~0.492微米,绿色;0.492~0.455微米,蓝靛色;0.455~0.39微米,紫色。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纳米的电磁波最为敏感,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人眼可以看见的光的范围受大气层影响。
大气层对于大部分的电磁波辐射来讲都是不透明的,只有可见光波段和其他少数如无线电通讯波段等例外。
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跟人类不一样,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看见紫外线波段,对于寻找花蜜有很大帮助。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按红外射线的波长范围,可粗略地分为近红外光谱(波段为0.8~2.5微米)、中红外光谱(2.5~25微米)和远红外光谱(25~1000微米)。
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
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它是一种分子光谱。
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
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
量子场论或量子电动力学可以正确地描述和解释红外射线(一种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若采用半经典的理论处理方法,即对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作为量子力学体系来处理,辐射场作为一种经典物理中的电磁波并忽略其光子的特征,则分子红外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而产生的。
可见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可见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可见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光线。
光线的颜色与光的波长紧密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可见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为380纳米到750纳米之间。
与高频的紫外线和X射线相比,可见光的波长较长,与低频的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相比,可见光的波长较短。
这个波长范围正好符合人类眼睛对光线的敏感范围,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光线,并赋予它们各自的颜色。
光的颜色是由其波长决定的。
当光线穿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使得光线发生折射。
折射现象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光的分离和色彩的产生。
一般来说,光的波长越短,其能量越高,我们所认知的颜色也会相应偏蓝。
紫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更短,因此它在我们的视觉范围外,无法直接看到。
而在可见光范围内,蓝光颜色呈现出来的波长最短,因此我们会感知到它们更偏向蓝色。
相反地,光的波长越长,其能量越低,我们所认知的颜色也会相应偏红。
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更长,因此也无法直接看到。
而在可见光范围内,红光颜色所呈现的波长最长,因此我们感知到它们更偏向红色。
光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不仅决定了颜色的偏向,还决定了光线的穿透能力。
例如,短波长的光线(例如蓝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被散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白天的天空是蓝色的原因。
而长波长的光线(例如红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则相对较少散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日落时能看到红色夕阳的原因。
除了蓝光和红光之外,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还存在一系列其他颜色。
当光线的波长介于蓝光和红光之间时,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将是光谱上的其他颜色,如紫色、绿色、黄色等等。
这些颜色是由混合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所组成的。
总而言之,可见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光的波长决定了光线的穿透能力和颜色的偏向。
蓝光波长较短,偏向蓝色,而红光波长较长,偏向红色。
其它颜色则是由混合不同波长的光线所产生的。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的光波波长范围在770~350纳米之间。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
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50nm,紫色。
相对应的,可见光的频率在3.9X10^14~8.6X10^14Hz之间。
[1]
在理论上设计了一系列染料敏化分子。
把唑和其类似物作为修饰基团引入N3 的辅助配体上,以期使N3 具有更符合DSSC 应用要求的光电性质。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含有1, 2, 4-三唑基团的敏化分子在可见光区具有强吸收带,可见辅助配体对于分子轨道和吸收光谱是有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配体去质子化程度不仅能影响具体的前线轨道分布,而且能控制HOMO 和LUMO 之间的能隙以及LUMO 和LUMO+1 的能级差。
如果LUMO 和LUMO+1的的能级差足够小,那么就有望获得具有更宽阔的吸收谱带的染料分子。
可见光波长和紫外光波长

可见光波长和紫外光波长
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是光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可见光波长是指人类肉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光波长范围,通常在40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
紫外光波长则是指波长短于可见光波长的光,其波长短于400纳米。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紫外光波长是可见光波长的延伸。
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领域,紫外光波长被用于研究DNA分子的结构,因为紫外光可以使DNA分子发生光降解反应。
在材料科学领域,可见光波长被用于光催化反应,利用光能来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此外,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还在医学、环保、半导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的研究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例如,我国科学家在紫外光波长领域的研究,为紫外光波长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同时,我国在可见光波长领域的研究也为光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可见光波长与紫外光波长领域的研究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创新成果。
可见光波长

可见光波长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频率在380-750THz,波长在780-40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频率大约在340-790THz,波长大约在880-380nm之间的电磁波。
正常视力的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
人眼可以看见的光的范围受大气层影响。
大气层对于大部分的电磁辐射来讲都是不透明的,只有可见光波段和其他少数如无线电通讯波段等例外。
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跟人类不一样,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看见紫外线波段,对于寻找花蜜有很大帮助。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可见光也有可能“透视”肉身。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400 nm — 760 nm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400 nm — 760 nm.用平行的白光垂直入射在平面透
射光栅上时,
当用平行的白光垂直入射在平面透射光栅上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 nm到760 nm。
可见光是一种由电磁波组成的光,它的波长在400 nm到760 nm之间,可以被人眼看到。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决定了它的颜色,400 nm的波长对应的是紫色,而760 nm的波长对
应的是红色。
当白光照射在平面透射光栅上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的光会被透射,而波长超出范围的
光会被反射。
因此,当白光照射在平面透射光栅上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的光会被透射,而波长超出范围的光会被反射。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决定了它的特性,比如它的颜色、强度等。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的光可
以被人眼看到,而波长超出范围的光则不能被人眼看到。
因此,当白光照射在平面透射光栅上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的光会被透射,而波长超出范围的光会被反射。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决定了它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来做很多有用的事情。
比如,可见光
的波长范围内的光可以用来检测物体的颜色,而波长超出范围的光则可以用来检测物体的
温度。
此外,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还可以用来检测物体的形状和尺寸。
总之,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 nm到760 nm,当用平行的白光垂直入射在平面透射光
栅上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的光会被透射,而波长超出范围的光会被反射。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决定了它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来做很多有用的事情。
可见光波长和波速的关系

可见光波长和波速的关系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包括了人眼能够感知的光谱范围。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为380纳米到750纳米,对应着紫色到红色。
波速是指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波长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介质的折射影响,从而改变其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可见光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约为3.00×10^8米/秒。
然而,当光从空气射入到其他介质中时,如水或玻璃,由于介质的光密度不同,光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在两个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值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折射率是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衡量,是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与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值。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慢,折射率越大。
而光的波长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当光从空气射入到介质中时,波长越短的光更容易受到介质的阻碍,传播速度会更慢,而波长较长的光则相对速度较快。
这就是可见光波长和波速的关系:波长越短,波速越慢;波长越长,波速越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空气中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
蓝色光的波长较短,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较慢,而红色光的波长较长,传播速度较快。
当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其中的蓝色光波长被散射出来,而红色光波长相对较长,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
除了折射影响,光的波长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当光通过光栅或光晶体等物质时,由于光的波动性,会出现衍射现象。
衍射是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偏折和干涉的现象,其程度与波长有关。
波长越短的光,衍射现象越明显;波长越长的光,衍射现象越不明显。
光的波长还与光的能量有关。
根据普朗克公式,光的能量与其频率成正比,而频率与波长成反比。
因此,波长越短的光,能量越高;波长越长的光,能量越低。
可见光的波长和波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波长越短,波速越慢;波长越长,波速越快。
这种关系是由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折射率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光通常指波长范围为:390nm - 780nm 的电磁波。
人眼可见范围为:312nm - 1050nm
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为可见光。
可见光透过三棱镜可以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谱。
红色光波最长,640—780nm;紫色光波最短,380—430nm。
上网搜索图片;连续光谱。
红640—780nm,橙640—610,黄610—530,绿505—525,蓝505—470,紫470—380。
红640—780nm 橙640—610nm 黄610—530nm 绿505—525nm 蓝505—470nm 紫470—380nm 肉眼看得见的是电磁波中很短的一段,从0.4-0.76微米这部分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这光带称为光谱。
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其它各色光的波长则依次介于其间。
波长长于红光的(>0.76微米)有红外线有无线电波;波长短于紫色光的(<0.4微米)有紫外线
根据紫外线波长的不同,划分为UVτMAX(λ) (波长380~400nm)、UV-A(波长315~380nm)、UV-B(波长280~315nm)和UV-C(波长100~280nm)四个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