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艺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艺录》读后感篇1《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艺录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谈艺录观后感1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

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性,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

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

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

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

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

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

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

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性。

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它以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品评。

阅读这部著作,仿佛置身于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细致分析,他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意象运用、韵律节奏、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奥秘。

例如,在谈到李白的诗歌时,钱先生指出李白诗中的豪放飘逸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巧妙的意象选择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空灵的艺术境界。

这种对诗歌艺术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诗人创作的苦心和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书中对于诗歌批评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钱先生强调批评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一时的潮流来评判诗歌的优劣。

他指出,真正的诗歌批评应该建立在对诗歌艺术规律的尊重和对诗人创作背景的充分了解之上。

同时,他还对当时一些流行的批评方法和观点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让我认识到在文学批评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态度的重要性。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还对文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历史和哲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对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也让我明白了文学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考量。

此外,《谈艺录》中关于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先生认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性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锺书《谈艺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爱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恨的是自己读得磕磕绊绊,时常感觉脑子不够用。

说起读这本书的经历,那真是一把辛酸泪。

起初,我是被它的名声吸引,心想:这么大名鼎鼎的著作,读了肯定能让我“功力大增”。

可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

书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不停地在我眼前跳跃,可我就是抓不住它们的意思。

有时候,为了读懂一句话,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甚至还要去查阅各种资料。

有一次,我为了弄明白钱先生提到的一个典故,愣是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下午,结果还是一知半解。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钱先生的文字虽然晦涩,但一旦读懂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比如他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分析词句,更是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创作的动机和情感。

他说:“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

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比为兴。

” 这句话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书中,钱先生还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和点评。

他的视野之开阔,让我惊叹不已。

他可以从唐朝的诗歌一下子跳到欧洲的小说,又从宋朝的词谈到古希腊的悲剧,而且每一次的跨越都能找到其中的共通之处和独特价值。

我记得有一处,他把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进行对比,说李白是“天马行空,自由不羁”,杜甫则是“脚踏实地,忧国忧民”。

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大诗人就站在我的面前,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还有他对诗歌意境的解读,更是让我陶醉其中。

他说:“诗境不必在景,而在情,在理,在意。

” 这让我明白了,好的诗歌不仅仅是描绘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读《谈艺录》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艰苦的登山之旅。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艺术领域的各种元素和作品感到兴趣。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籍,叫做《谈艺录》。

在阅读后,我对艺术领域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是由中国艺术界著名人士王小波所编写,共有五十篇文章。

每篇文章的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内在精神。

在书中,王小波不仅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追求,还用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生经验,详细介绍了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成就。

当我在阅读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时,作者就谈到了艺术的风格问题。

他认为,当代的艺术作品有些过于复杂和艰深,有时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陷入僵局,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有共鸣。

我确实经常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难度和复杂性的阻碍。

但王小波也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它们应该能让每个人都能够读懂它们的内容和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艺术的深刻见解。

例如,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力量如何回应,艺术与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秩序和规则等。

通过这些文章,我深深地理解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表现形式,它还承载着一种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总的来说,《谈艺录》是一本严谨的、深刻的、智慧的艺术书籍。

它描绘了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理念。

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品种类繁多,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指南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欣赏艺术真正的价值。

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的艺术指南,它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

如果你对艺术有相同的兴趣,我向你强烈地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层次的启示和帮助。

谈艺录

谈艺录

赏析之作,忧患之书——读《谈艺录》心得一座《围城》,是我对钱钟书先生的最初了解。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寥寥数语,凝结了《围城》的字里行间。

我很佩服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字技巧炉火纯青;情感细腻,处处饱含人生哲理。

而他的一本《谈艺录》,更是让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收录晚清以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谈艺录》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宝贵财富。

每一个有幸读到这本巨著之人,着实应向钱钟书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当代香港影星黄秋生曾表达了他对大陆人渐渐退化的繁体字认知率表示担忧,并由此在全社会引起一场关于‚繁体与简体‛问题的大讨论。

鄙人认为,使用简体字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应忘本。

繁体字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对其进行传承的利处自然不必消说;同时,忙碌工作的我们,还应多读一些古代文言著作,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赏析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就算社会发展再瞬息万变,前进步伐再快,我觉得这也不能成为我们一味去崇尚‚快餐文化‛的借口,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连自己先辈的东西都不珍惜,轻易放弃,这样子换来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此情此景,在洒满温暖阳光的午后,聆听音乐,手捧一曲《谈艺录》,细细品读,无疑是一明智的选择……《谈艺录》,凝结无数心血。

字字句句,篇篇章章,用心赏析下,你会为中华民族汉字语言的独特魅力所折服;通过对里面内容的细细斟酌,不知不觉中,你的文言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

书无好坏之分,也无难易之别,认真品读,你定能有所收获。

由于文言阅读能力有限,我不可避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阻碍。

查词典,阅资料,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当你能通篇读懂,那种感觉自是无比愉悦的。

因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就是‚不为易也难,为之难也易‛吗?‚百年前,张之洞曾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

而今,中日钓鱼岛博弈,美日狼狈为奸,中国国防形式严峻。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满了珍宝的神秘宝箱,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说起我与这本书的相遇,那还真是有点意思。

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书架上,我正百无聊赖地在书房里晃悠,目光随意地扫过一排排书籍。

就在这时,《谈艺录》那古朴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好奇地将它抽出来,心想: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起初,书中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论述让我有些头疼,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艺术迷宫。

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的,越想弄个明白。

慢慢地,我沉浸其中,书中对于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艺术家在我面前挥毫泼墨、吟诗作对。

作者对于艺术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比如说书中谈到诗歌,作者提到诗歌的意境营造就像是在画布上作画,要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那些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的景象。

还有关于绘画的部分,作者说一幅好的画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这让我想到了去美术馆看画展的经历。

那次,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久久凝视。

画面上是连绵的青山和流淌的溪水,起初我只是觉得好看,但当我仔细去感受,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能感受到溪水的清凉。

那一刻,我明白了作者所说的画家情感的传递。

再说书法,作者认为书法的美在于笔势的流畅和力度的把握。

这让我想起了爷爷写书法的样子。

爷爷总是在午后,在那张旧旧的书桌上铺上宣纸,然后认真地磨墨。

他提笔的瞬间,神情专注而庄重。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心声。

我在一旁看着,觉得那不仅仅是写字,更像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对于艺术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以他的独特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评论,都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其中,《钱钟书谈艺录》更是被誉为文化界的经典之作,它对于文学、艺术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给予了我很深的启迪。

读完《钱钟书谈艺录》,我不禁为他的成熟和深邃所折服。

他具有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艺术之外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他对于文学的描述与思考,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和感知。

在书中,钱钟书提到了他对于文学的定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门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但不仅仅局限于此。

他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认为文学应该承载着人们对于人性、情感和人生的探索。

对他而言,文学便是一个触动灵魂的力量,能够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思考。

除了对于文学的思考,钱钟书还谈到了他对于艺术的理解。

他说:“艺术是游戏,是虚构,是装饰,是错觉。

”这样的定义让我对艺术的认识发生了新的思考。

艺术本身是虚幻的,但却能够通过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表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

艺术家的创作是一场游戏,通过虚构和错觉,让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思考的乐趣。

另外,书中还记录了钱钟书与其他文化名人的对话和交流。

从这些对话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人生和文学的独到见解。

书中提到的一次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有人质疑钱钟书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观点是否过于主观。

钱钟书通过引用古人的文言文来回应,并批评了当下人们对于文学的浅薄理解。

这一争论不仅展现了钱钟书的深厚学识,更揭示出了他对于文学研究的坚定立场和高度要求。

除此之外,我还被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艺术是痛苦的,但是它也是人生的欢乐。

”这句话让我思考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的痛苦和坎坷。

但正是这种痛苦,才能够让艺术家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给人带来欢乐和共鸣。

总结一下,阅读《钱钟书谈艺录》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

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但花喻女人已流为俗套;好诗被学被尊为xx体,便不怎么新鲜了。

关于剽窃,须严格区分“改”与“袭”:以为原句不佳,故改;以为原句甚佳,故袭。

改则非胜原作不可,袭则常视原作不如。

司空徒《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是一个字不写。

“不著”者,不多著,不更著也;“著”有注解的意思。

好像山水画,无笔墨处与点染处互相烘托,并不是无字天书或圆光之白纸。

关于诗与文的比喻,转引《围炉诗话》说明,非常形象。

意喻之米,文如饭,诗如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饭使人饱,酒令人醉。

作诗须以不类为类乃佳;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见变化不测。

“珠圆花上露,玉碎草头霜”,虽工不绝。

这样说来,必“西班牙”对“东坡肉”,“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才妙。

一笑。

韩愈同柳宗元的差别好像建房子,“子厚先量自家四至所到,不敢略侵别人田地。

退之则惟意之所指,横斜曲直,只要自家屋子饱满,不问田地四至,或在我与别人”。

苏轼与黄庭坚的不同“犹丈夫女子之接客”,“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

苏东坡如名家女,大脚步便出;黄山谷缩头拗颈,欲出不出,有许多作态。

李商隐《锦瑟》诗非“悼亡”之意,而是以古瑟自况。

“诗冠全集,倘非偶然,则略比自序之开宗明义。

”首“锦瑟”两句,言景光虽逝,篇什犹留,毕世心力,平生欢戚,开卷历历,“借此中传”;次“庄生”两句,言作诗之法,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中“沧海”两句,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末“此情”两句,乃与首二句呼应作结,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

《谈艺录》一书,博大精深,根据读者自身的学养差异,给予你不同的收益。

功底深的,得到便多;像我辈浅薄者,只能学到一点简单的知识,如韩非为什么叫“韩非子”而不称“韩子”之类,读不读意义不大,实在对不起钱先生的大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