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平面构成概述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3.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4.学会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准备:1.平面构成的相关教学资料;2.平面构成的相关作品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请学生观察、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构成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是指通过有机的组织、安排和配置来构成平面造型的方法。

2.平面构成的要素: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空间、光影等。

3.平面构成的原则和规律:对称、平衡、重复、对比、节奏等。

三、介绍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20分钟)1.色彩的运用:使用鲜明、对比、和谐的色彩,突出主题和情感。

2.形状的运用:选择具有特殊形状或富有创意的元素进行构成,产生独特的效果。

3.线条的运用:运用直线、曲线、斜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强调轮廓或构成层次感。

4.纹理的运用:使用不同的纹理进行组合和对比,增加作品的触感和层次感。

5.空间的运用:通过透视、比例、层次或遮蔽等手法创造出立体感和深度感。

6.光影的运用:利用明暗对比来强调形状、纹理或立体感,使作品更加生动。

四、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5分钟)1.给学生布置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平面构成要素和方法进行设计和构思。

2.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等要素进行创作,并注意平衡、对比、节奏等原则和规律。

3.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多思考、多尝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展示、欣赏和评价(15分钟)1.学生完成作品后,互相展示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课程设计平面构成

课程设计平面构成

课程设计平面构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色彩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组合。

同时,学生还将学会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视觉表达和沟通,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元素和应用技巧。

首先,我们将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平衡、对比、重复、对齐等,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

然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色彩等,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元素在设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组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我们将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然后,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应用技巧。

同时,我们还将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平面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选择权威、系统的平面构成教材,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平面构成的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一些经典的平面构成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一些平面设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一些基本的绘画工具和设计软件,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我们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支持。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方面,我们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学习状态。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的作用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的概念与特点点、线、面的运用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的运用技巧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设计的能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平面构成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设计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平面构成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平面构成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设计实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设计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创作的平面构成作品,考察其对平面构成原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进行设计实践,并提交作品。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平面构成教材或教辅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

2. 案例素材:收集一系列平面构成的优秀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3. 设计工具:准备相关的设计工具,如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供学生实践操作使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运用技巧。

3. 第三课时:分析平面构成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平面构成教学目的:平面构成是一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造型要素的分割与组合。

研究视知觉与表现形式探讨形式美的课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更高层次的造型能力,审美判断力。

通过研究,明确构成设计的目的,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熟悉设计法则,能将构成的知识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造型元素及形式。

教学难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概论.2.设计中形式美的基本要素.3.平面构成成的造型要素.4.基本形.5.骨骼.6.平面构成的形式.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论教学目的:认识构成的理念,阐述平面构成的意义.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概念,构成设计的理念.教学难点:构成设计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法与传统,美术具象手法的差异与关联.授课方式:讲授课题导入:XXX:1919年,德国建筑大师XXX建立"国家XXX"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核心。

XXX奠定了平面设计的思想和风格基础,将构成纳入现代教学体系。

包豪斯构成主义摆脱纯艺术目的,把它与艺术结合,为生活服务。

1923年XXX辞职,由匈牙利出生的艺术家XXX接替他负责基础课程。

XXX是构成派的追随者,他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方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干系。

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

这些就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同时也意味着XXX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

另一方面,构成主义所倡导的抽象几何形式,又使XXX在设计上走向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道路。

在设计理论上,XXX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2)掌握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基本构成形式;(3)熟悉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2. 平面构成元素讲解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的特点、组合方式和在构成中的应用。

3. 平面构成形式介绍重复、对称、近似、放射、分割等基本构成形式,并举例说明。

4. 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平面构成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5.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与评价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面构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结合实例,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包括点、线、面、体等元素的组合,以及基本构成形式的运用。

4.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邀请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互相学习、交流。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设计能力。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平面构成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4. 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大学平面构成课程教案

大学平面构成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授课地点:[具体教室]课时:2学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方法,掌握平面构成的创作技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 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比、对称、平衡、节奏、比例、主次4. 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5. 实例分析及实践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平面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构成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平面构成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面构成?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原则和方法1.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确平面构成的定义。

2. 讲解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以及它们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讲解平面构成的原则:对比、对称、平衡、节奏、比例、主次,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审美法则。

4. 讲解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

(三)案例分析1. 分析经典平面构成案例,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设计技巧。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3)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提高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1)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定义;(2)讲解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介绍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特点;(2)分析基本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1)讲解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等基本原则;(2)举例说明基本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3)平面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2)如何在实际设计中灵活运用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和基本原则;(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设计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设计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设计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平面构成;(2)提问:“你们认为平面构成在设计中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1)讲解平面构成的定义;(2)阐述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

3. 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讲解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特点;(2)分析基本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4.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1)讲解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等基本原则;(2)举例说明基本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

《平面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色彩等;(3)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3)采用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表达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助共进的集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1)平面构成的定义;(2)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点、线、面的概念与分类;(2)色彩的基本知识。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1)对比与和谐;(2)重复与节奏;(3)对称与平衡;(4)集中与分散;(5)视错觉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运用;(3)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面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灵活运用;(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平面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认为平面构成在设计中有什么作用?”2. 教学新课:(1)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3)阐述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平面构成原理;(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平面构成创作;(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3)作品展示,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幅优秀的设计作品,阐述其平面构成原理;2. 创作一幅平面构成作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途: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
意义: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
教案
2017年10月9日第7周累计1个教案4课时
课题
第一章构成的概念、起源
课型
新授
目的要求
知识
目标
1、了解平面构成起源
2、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3、平面构成的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能力
目标
通过本章所学知识,使同学们能够对平面构成设计有初步的了解。
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
重点
难点
作业批改
问题及分析
教学札记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3)页,共(4)页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内容可以系统的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综合分析了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对平面构成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四部分 课堂作业
收集生活中的点线面构成的物体
作业内容
作业批改纪录
时间

班级
应交
实交
缺交作业学生姓名
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四、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分析
1把握艺术设计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②理解和运用平面构成的特点、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具、学具与实验准课学生姓名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包豪斯、格罗佩斯、红蓝椅,让学生联系其中的关系得知成起源,以及什么是平面构成,学习构成的意义和作用。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第二部分 讲授新课
一、起源
构成艺术20世纪初起源于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艺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塔特林,马列维奇等人。构成主义是一种主体性风格的绘画风格,特点是摆脱了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受的传统,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形象性、民族性,把点、线、面、方形、圆形、直线等几何要追溯转变成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从而发展成一种新的造型理念并广泛地运用于诸多方面。包豪斯确立了构成的设计基础地位,1919年,德国著名的建筑家、设计理论家瓦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市建立了“国立包豪斯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
二、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第(2)页,共(4)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三、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