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文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韩国文字的发展史

韩国文字的发展史

韩国文字的发展史
在朝鲜时代,韩文字母被广泛使用,在书写、传统文学和财务记录等领域几乎无处不在。

此时的韩文字母已经有了完整的音节系统,包括了14个辅音和10个元音。

韩文字母的发展是由文学家汉字学家刘基和李邦彦主导的,他们根据汉字和满语母音制作了韩文字母。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文字母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从官方文书到民间文化,都使用韩文字母进行书写和记录。

19世纪,韩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西方式的印刷和出版使得韩文书籍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20世纪初,韩国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日语成为官方语言,并在教育、出版和了解全球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抗日战争后,韩国于1945年获得了独立,韩文重新成为官方语言。

韩国获得独立后改革了语言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推广韩文的活动,宣布韩文为官方文化语言,并增加了新的生字和词汇。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文不断演变和发展,变得更为简化和明了。

目前,韩文已经被广泛使用,是韩国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语言之一。

韩文已经成为了几百万人的母语,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使用者。

今天,韩文已经成为了自己独特的形态,包括了合成单词、动词和名词的结构,以及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总之,韩国文字的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它是一个由汉字和韩文字母混合使用到独立书写系统演变的过程。

在今天,韩文已经成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文化和语言,它充满了神秘和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爱好者。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按照年代划分,韩国文学可分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韩国的古典文学是在以韩国人民传统的民间信仰为背景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也受到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中以佛教影响最大,其次则是朝鲜时代儒教的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韩国的现代文学则是在实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接触而发展起来的。

从西方传入韩国的不仅有基督教思想,而且还有众多的艺术潮流和影响。

随着"新教育"和"国语与文学运动"的发展,过去一向代表统治阶级文化的汉文书写系统便失去了它以往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作用。

新罗的"乡歌"标志着韩国文学中一种独特诗歌体裁的兴起。

"乡歌"是以汉字的音和义记录的韩语诗歌,保存于《三国遗事》一书中的此种诗歌共有14首。

高丽时期文学的特征是更多地使用汉字、"乡歌"的消失,以及"高丽歌谣"的出现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一直流传至朝鲜时期。

朝鲜时代早期创建的韩文字母是韩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乐章,例如《龙飞御天歌》,均用韩文字母记录。

"时调"是朝鲜时代诗歌的代表。

"时调"的诗歌形式确立于高丽后期,但在朝鲜时代以宋代理学为主导的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进一步繁荣昌盛。

朝鲜时代另一种诗歌形式是"歌辞"。

"歌辞"不限于抒发个人的情感,还常常包含警世劝善的内容。

韩国最初的古典小说是金时习用汉字写的《金鳌新话》和许筠用韩文字母写的《洪吉童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文字母的应用日益广泛,促进了韩国语言、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韩国的现代文学是在朝鲜王朝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西方新思想的传入的背景下形成的。

作为韩国现代文学的形式," 唱歌"(新体歌)和"新体诗"被誉为新的诗歌形式。

诗(一)在古代韩国,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查看文本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总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撰写人:文日焕(古典部分)金明淑(近现代部分)金春仙(当代部分)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其目的《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韩国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并努力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系统地讲授韩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韩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二,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欣赏韩国名篇佳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更好地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三,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简介《朝鲜-韩国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是中韩经贸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介绍韩国文学史的系统知识,包括作家、流派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讲解部分名篇并由此培养学生欣赏韩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是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编朝鲜-韩国古典文学(24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神话§ 1.3 原始歌谣§ 1.4 古代歌谣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朝鲜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古代神话的分类及特点。

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龟旨歌》、《箜篌引》、《檀君神话》。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上古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

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古代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三国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汉文学的起源§ 1.3 说话§ 1.4 歌谣§ 1.5 乡歌的起源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三国时期的文学倾向,乡歌诗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朝鲜文学介绍

朝鲜文学介绍

朝鲜文学介绍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

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鲜文学历史简介朝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公元一世纪,高句丽就开始建国,又逐步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统一了高句丽和百济,直至九世纪,又在内外矛盾中分裂为“后三国”。

这段历史时期,一般被称为古代朝鲜。

朝鲜的文化史可以上溯到高句丽、新罗、百济建国以前。

那时,上古的朝鲜人就在口传中产生了最早的文学作品。

《檀君神话》注:《檀君神话》记载了古代朝鲜建国的神话。

相传“天帝之庶子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白山”,说中国尧帝时,“其子檀君即位,定都平壤城”,始称“朝鲜”。

是关于古朝鲜建国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朝鲜人对自然、祖先和图腾的崇拜;《迎神歌》是古代朝鲜人对乌龟唸咒、祈祷的歌词,这是流传下来最早的民间祈祷歌谣;《箜篌引》相传是一个名叫丽玉的朝鲜妇女谱上箜篌曲调咏唱的抒情诗歌。

“三国”时期,朝鲜文学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这时朝鲜民族文学尚未创制,文学作品有的用乡扎标记法注:乡扎法是朝鲜古代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一种形式。

记载下来,有的直接运用汉文创作。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统一国家而进行的频繁战争,在生活中,个人的作用比古代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传记文学便应运而生。

《朴堤上传》、《温达传》、《乙支文德传》、《金庾信传》、《都弥传》等反映了当时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和劳动人民的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品质。

李朝时期的文学14世纪李朝开国,实行“斥佛尊儒”政策,确立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这不能不对李朝一代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统的道学家们睥睨词章之学,对新兴的小说尤为深恶痛绝。

18世纪的一次所谓“正祖文体反正”运动,便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禁止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朝鲜韩国文学

朝鲜韩国文学

第十讲朝鲜韩国文学一、历史文化背景:朝鲜自公元1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

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三国,9世纪后又一分为三,这段历史统称为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公元1世纪~ 9世纪)是朝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高丽王朝(918 ~ 1392)是朝鲜文学的繁荣时期。

朝鲜王朝(1392 ~ 1910)是朝鲜国语文学的成熟期。

1444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用24个基本谚文字母准确记录朝鲜语。

(好像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朝宗藩关系结束;朝鲜国王高宗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北方为朝鲜共和国,南方为大韩民国。

二、三国时代(公元1世纪~ 9世纪)是朝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朝鲜民族文学主要是口耳相传或用“乡扎标记法”,用汉字的音义标记朝鲜语,好像日本的万叶假名。

1、古朝鲜建国神话《檀君》:“天神桓因的儿子桓雄思凡,率3000人降至太伯山顶的一株神檀树下,建立了神市,自称桓雄大王,并设置风伯、雨师、云师等职,主管农事、疾病、刑法等事。

当时一熊一虎同住在一个山洞里,它们来到桓雄大王面前,请求变成人;桓雄大王就给它们一捆艾草和20头蒜,叫它们吃下去后,百日之内不许见阳光。

熊照办了,变成了一个女人;虎违约了,未能变成人。

于是,桓雄大王应熊女之求成婚,生下檀君,即古朝鲜的开国君王(君权神授)。

檀君建都平壤,在位1500年;后来,成为阿斯达山的山神。

”“阿斯达”意为“日出之地”。

(韩国檀国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是友好学校)2、朝鲜乡歌《薯童谣》:乡歌的原意是指相对于汉诗的韩国诗歌。

善花美公主,悄然嫁与谁。

但到夜来时,薯童携之归。

善花公主主隐,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某乙拘遣去如。

百济国的一位少年以卖白薯为生,人称薯童。

他听说新罗公主善花美貌无双,非常倾慕;于是来到京城,他把白薯散发给街上的孩子们,叫他们传唱这首乡歌,其内容是说公主与薯童幽会。

朝鲜_韩国古代史学略述

朝鲜_韩国古代史学略述

史学史研究 1998年第3期 朝鲜、韩国古代史学略述田廷柱提 要 自古以来,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就有着睦邻友好的政治关系。

广泛的文化交流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鼎峙时期,是史学的发生与建立时期;在统一新罗时代,是史学的发展时期;到了高丽王朝,开设了史馆,设置了完备的史官,建立了修史制度,编修了大量的多种体裁的史书,标志着史学已进入了繁荣时期。

至今尚保存的不少历史巨著名作,说明朝、韩国已成为世界历史上史学较发达的国家。

关键词 朝鲜 韩国 史学综观朝鲜、韩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高句丽、新罗与百济三国鼎峙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公元668年),是史学的发展与建立时期;统一新罗时期(668935年),是史学的发展时期;高丽王朝时期(9361392年),是史学的兴盛与繁荣时期。

分别论述如下:一、三国时期史学的产生与建立中国的史籍很早就传播到朝鲜半岛国家。

!周书∀卷四九!高丽传∀云:#书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而!旧唐书 高丽传∀记载较详,曰:#其俗多爱书籍,至于衡门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重爱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都属纪传体史书,习称#前四史∃。

孙盛系东晋人,所撰!晋春秋∀为编年体史书,专记东晋史事。

!旧唐书 百济传∀也记载了百济国的情况,只是甚为简略:#其书籍有!五经∀、子、史,又表疏并依中华之法。

∃由于此处仅用一个#史∃字概括之,所以究竟是指哪些中国史籍传入了百济国就不得而知了。

同书对中国史籍在新罗的传播情况记载也不多,只记载了贞观二十二年(648)新罗真德王遣其弟金春秋等人来朝,唐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

中古朝鲜文学名著——《春香传》

中古朝鲜文学名著——《春香传》

来 源:与一些民间传说有一定渊源关系
• 全罗道南原有个退籍的艺妓之女叫春香,虽相貌丑陋,却与时任府使的公子相爱。不久,府使一家 进京后便家道破落,而春香姑娘日夜盼望公子衣锦还乡。公子一去杏无音讯,姑娘积忧成疾,一命 呜呼。之后,南原连遭三年灾害。当时有个胥吏著文,让女巫念咒、跳神以慰其魂,从此平安无事。 据传那咒文成为《春香传》的底本。 李朝中宗年间,南原有个叫卢缜的人去看望担任宣川太守的堂叔时,见到一个退籍艺妓的女儿,并 与之相爱。离别后四五年未通音信,后卢缜在关西任官职,访妓女之家,终于找到了为他守节于深 山庵堂中的该女,便送她去宣川,后携之回故乡南原,终身同室。 李朝末的《青丘野谈》中又说:肃宗年间,有个叫金宇杭的两班养了五个女儿,因“家道中落”, 不能嫁女。后来好不容易给长女订了婚,却又没有结婚所需费用,他便到端川求助于担任府使的表 兄,但被拒之门外。金宇杭无奈只得到一个鞋匠铺去过夜。这时,官府的一个酒妓来找他,请他到 自己家里,并送与金银,他顺利嫁出女儿。后金宇杭考中状元,成为御使,便扮为乞丐,到端川探 访政事并寻找那府妓。他寻到那妓女,又把“贪虐病民”的府使革职,然后上报朝廷,国王甚为称 赞,降旨将那妓女配给金宇杭。 李羲准在《溪西野谈》中提到:李朝英祖年问,有个叫朴文秀的人,少时随内舅到晋州,与一童妓 相爱。十年后,作为暗行御史,到晋州找到那个妓女家,立于门外而乞。这时妓女从官府归来,见 一破笠敝衣者行乞,气冲冲复回官府。朴文秀忍怒而去,找到一个十年前相识的汲水婢女。次日, 府使在矗石楼摆生日盛宴,朴文秀仍以“乞客”到场,并要求那个妓女倒酒,被府使逐出,后朴公 召来门外驿卒,大喊“御史出道”,府使的生日宴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此外,《成溪西行录》还有一则传说:在李朝光海君年间,原南原府使成安义之子成以性,按廉于 南原,到在任府使的生辰宴上,写下一首“金樽美酒千人血”的诗,并召来驿卒,大喊“御史出 道”。 鲁湜《朝鲜唱剧史》中有上述传说记载。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史:探寻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引言:韩国文学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韩国文学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在这片土地上,古代的文人们通过文字和诗歌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与思想,将韩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以韩国文学史为中心,深入探讨韩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韩国文学的瑰宝古代韩国文学的瑰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诗歌。

《三国志》是韩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之一,其中记载了韩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另外,韩国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如《三清洞》和《洪吉童》等,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韩国古代人民的信仰与思想。

在古代韩国,诗歌是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三国时代歌谣》是韩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它们以简练而纯净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以《百渚秋歌》为例,这首诗歌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韩国人的情感世界。

二、韩国文学的繁荣时期韩国文学在高丽时期(公元918年至139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人相继出现,为韩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诗人杜甫的《高丽朝行》是一部描述高丽时期的史诗,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除了诗歌,高丽时期的韩国文学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

李滉的《东国日记》是一部描写他在东国(即东北地区)旅行的游记,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高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如士人诗、宫廷诗和寺庙诗等。

三、现代韩国文学的崛起现代韩国文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韩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受到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韩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形式,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金东一是韩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小说《朝鲜夏日》以朝鲜半岛的自然景观和人民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文学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

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鲜文学概述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

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现存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后记录的口头歌谣。

《箜篌引》出自中国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

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

朝鲜传入汉文后,始有书写文学。

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

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国语文学日渐普及,至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始趋衰微,终于为国语文学所代替。

朝鲜文学分以下4个时期。

三国时期的文学1世纪前后,朝鲜半岛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

朝鲜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

三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仍,至 7世纪由新罗实现了统一半岛。

后又有后三国的纷争。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兴起,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儒、释、道三教都传入三国。

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佛教文化。

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

高句丽首先使用汉文。

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诗《黄鸟歌》;后又有定法师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将宇仲文》等五言诗。

其他著作方面,高句丽还有前后两次的史书《留记》和《新集》(已佚)的编纂。

百济的文化也很发达。

285 年,学者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

4世纪,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

百济除成忠的《狱中上书》和兴首的《上义慈王文》个别文章外,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留给后世,连古老的《书记》一书也早已泯灭不存了。

新罗在统一半岛之后,出现强首、金仁问、金大问、良图、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诗人。

他们的著作多数只存其名,书已失传。

7世纪中叶,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送给中国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颂》,在中国有一定影响,被收入《全唐诗》。

《唐诗品汇》评为“高古雄浑,可与初唐诸作相颉颃”。

薛聪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的《谏猎文》,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

崔致远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

他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值新罗末季,因不满现实,隐居伽山,不知所终。

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散见于其他选集与史书中的诗作流传至今。

朝鲜历代文人都奉他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

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新罗乡歌,是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最初尝试,也可以说是朝鲜国语文学的发端。

它和纯粹的汉文作品相比,是个进步,然而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汉文的人依然无法理解它。

现存的新罗乡歌只有14首。

这个时期汉文还不普及。

三国文学的主流还是大量的口头歌谣和被文学史家统称为“说话”的各类传说故事。

这些“说话”大致可分为建国说话、英雄说话和民间说话三类。

三国开国的始祖,功勋卓著的将军,机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传说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动,带有奇异的神话色彩,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深远影响。

三国的民间歌谣,著名的有高句丽的《来远城歌》、百济的《井邑词》和新罗的《会苏曲》等。

被记录为乡歌形式的《薯童谣》和《风谣》,也属民谣范畴。

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谣、抒情歌谣和爱国歌谣。

高丽时期的文学繁荣的起始高丽于 918年建国,1392年灭亡,历474年。

朝鲜文学的繁荣,始于这个时期。

继新罗乡歌之后,产生了高丽歌谣、景几何体和时调等多种样式的国语诗歌。

高丽歌谣长期流传民间,又称俗谣和长歌,内容无贵族士大夫气,敢于大胆地表现爱情。

景几何体诗歌因段末附有朝鲜语气词“景几何如”而得名;由于第一篇作品题名《翰林别曲》,又称翰林别曲体。

最早创作于13世纪,内容充满贵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乡札”和汉文的混用。

它上承乡歌,下启时调和歌辞,在国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

时调在高丽末期出现,是只有三行的短诗。

出现后经久不衰,后来行于李朝一世。

忠于高句丽的几个大儒多采用这一形式表白忠节,为高丽王朝唱着挽歌。

高丽历代国王都重视文教,奖励学问。

935年太建祖王兴设学校;975年采用留居朝鲜的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以科举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设修书院;992年设国子监,并选拔优秀生徒送中国留学;又在文臣中行月课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诗三篇,赋一篇。

穆宗时,有“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第一个创立私学;随后又有不少儒学者效法。

朝鲜的汉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纪12世纪初,金富轼完成他的《三国史记》的编纂;13世纪僧一然的私家史书《三国遗事》问世。

两部书中运用文学笔法撰写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显示了高丽散文的成就。

这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汉文诗歌。

11世纪出现了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金黄元、高兆基、郑袭明、郭舆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

他们以清新的风格、浓厚的抒情色彩,开一代诗风。

12世纪末,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以郑仲夫为首的武臣之乱,形成长期的武臣专政。

文人遭到残酷镇压,有的被杀,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迹山林。

他们和当权者处于对立地位,组织一些文人小团体,通过创作发泄心中的愤怨。

同时,由于有了广泛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看到了民间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时期相比,不仅作品的题材范围扩大,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批判现实的倾向。

另一方面,遁世的隐逸思想开始抬头,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田园诗歌。

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贤派”诗人,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

著名诗人李奎报对贫苦无告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残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贪官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贫富的不均、外敌的入侵,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

他写京城权势之家,财宝山积,在农民“饥仆不自救”的时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饲马喂狗,指出这是“假人手上劳,妄谓能自富”(《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

而一些咏史、咏物和抒怀之作,也无不有所指而发。

李奎报的创作为朝鲜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传入高丽末期,中国程朱理学传入朝鲜。

文坛的中心人物李齐贤、李谷、李穑等对程朱理学均有很深的造诣。

李齐贤是和李奎报齐名的诗人,二人被认为是高丽文学的双璧。

他在中国住了26年,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在朝鲜绝少有人措手的词和乐府诗。

他同情善良,指斥不义,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怀的作品里,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

李谷也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他的长诗《橡栗歌》描绘了农村一幅悲惨景象,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还有崔瀣、郑枢、李崇仁、元天锡等。

郑枢原是谏官,因直言犯上被贬。

他的诗大胆抨击时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诗《蛙夜鸣》和五言诗《污吏》,是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高丽末叶社会的真实写照。

稗说文学在朝鲜古典文学中,稗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它始于高丽,盛于李朝。

从12世纪起,先后有李仁老的《破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崔滋的《补闲集》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出现。

这一体裁,有类于中国的笔记文学,史话、诗文评论、人物轶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莫不包罗其中。

带头创作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作家,他们打破风靡一时的骈体文的束缚,在散文领域开拓出一个新的境地。

至李朝,这一体裁得到发展,促进了小说的产生。

李朝时期的文学14世纪14世纪李朝开国,实行“斥佛尊儒”政策,确立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这不能不对李朝一代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统的道学家们睥睨词章之学,对新兴的小说尤为深恶痛绝。

18世纪的一次所谓“正祖文体反正”运动,便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禁止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李朝文学可以说是在和道学家的激烈斗争中向前发展的。

1444年朝鲜文字的创制,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为朝鲜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长期对文化的垄断。

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至此已成为普遍的诗歌形式之一。

有以孟思诚、周世鹏、李为代表的粉饰太平、宣扬人伦世教的“道学诗歌”和“江湖诗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为代表的爱国时调和黄真伊等平民、妇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爱情的作品。

尹善道以其时调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丰富而成为这一体裁的代表作家。

18世纪时调开始普及到庶民阶层。

金天泽、金寿长领导的“敬亭山歌坛”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

歌辞体诗歌是李朝时代的首创,在音律、格式上都更为自由,没有长短、行数的限制;抒情、叙事均能运用自如。

郑澈、朴仁老两人的创作成就,为这一体裁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澈的歌辞以描写山河的壮丽和感情的真切取胜,朴仁老则用来歌颂反侵略战争,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

后来的“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李朝的汉诗已不能独步诗坛。

但是,文人中写汉诗的仍属多数,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

随着李朝政权的巩固和新贵族集团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又烈,从而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动荡中,连续不断的“士祸、党争”几乎把他们都卷了进去。

政治的黑暗,战争的破坏,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决定了李朝汉诗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

第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时习、南孝温以及被称为“海东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汉等为代表。

他们一反前期的郑道传、权近、卞季良歌功颂德派的诗风,把权贵势力的骄奢淫逸、富人的贪得无厌、下层人民惨遭迫害的痛苦,摄入作品之中,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

徐居正的《老牛叹》、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记事》和成侃的一些诗,描绘出李朝社会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惨的画面。

成侃的爱情诗,姜希孟的田园诗,也很有特色。

16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以后,兴起学唐诗风,白光勋、崔庆昌、李达倡导最力,时号“三唐诗人”。

由于身世际遇的不佳,他们的作品都流露着明显的不满现实的倾向。

被称为“四大家”的申钦、李廷龟、张维、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诗的,都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较好的作品。

李植力倡诗歌的醇正之风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他们主要以文章出名。

诗歌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崔、车天辂、柳梦寅、鱼无迹、权等人。

权是李朝的重要诗人,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终因写诗讥讽当权者而遭杀害。

在这个时期,爱国主义诗歌放射出了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