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

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
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

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

历史学院07级编辑出版(2)班

270203202 赵儒

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对志怪小说的发展及其繁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同时也对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字】志怪小说、唐传奇、聊斋志异、红楼梦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 主要记载神鬼怪异之事。以志怪、志人小说为主体的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源远流长,前者可以追溯到“古今语怪之祖”的《山海经》,后者可以溯源至先秦诸子散文及寓言故事中描写人物风致的片断。此外,上古神话、历代传说、诸子设譬取喻的寓言故事, 先秦两汉书中记人记事的精彩片断, 乃至宣讲佛道教义的宗教故事, 无不都是志怪小说的源头。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并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 除了有先秦两汉志怪小说的深厚基础外, 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代,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动荡混乱,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朝廷荒淫无度,战伐连年,徭役捐税名目繁多。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血腥屠杀。由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宣传, 导致鬼神迷信、神仙方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有广泛的影响,人们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一方面把神仙和志怪当作超脱黑暗现实的灵虚幻境, 一种虚妄的精神寄托, 另一方面也把神仙和鬼怪故事当作表达进步思想的工具。通过志怪的形式, 浪漫的手法, 表现了对暴政的反抗、贪官的抨击、爱情的追求、幸福的向往等。

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 也使人们深受影响。佛经中有一些短小的故事, 是印度人民创作的寓言、童话和小说。由于它们内容生动、形式新颖,不仅影响了我国民间故事的发展, 也影响着文人们有意无意地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小说创作。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表现在内容上劝导人们奉法, 宣扬佛的威灵鼓吹善恶相报, 轮回转世渲染地狱阴司的恐怖、天界的美好。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涌现了“梦幻”式、“离魂式”以及“死后生”式等形式, 也是对佛经故事形式的借鉴和发展。

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纷乱,士人命运多劫舛,独崇的儒学思想的地位随着大一统政权的

消亡而逐渐动摇。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士人的思想重心发生了转变,从关注经学转为关注自我进而权衡自身的价值,寻求人生出路。文人为了逃避现实, 广泛搜罗神话传说、旧籍中的志怪故事, 现实中的传闻异事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故事。尤其是搜奇猎异, 成为文人作家追求的一个目标, 是志怪小说娱人色彩的表现。志怪小说就是在那个时期作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产物,是士人因无法摆脱现实的残酷、以此宣泄心绪、避灾躲难的一个平台,是对现实进行思索的审美评价的一种特殊方式。他们所表达出的改良污浊社会、批判黑暗政治、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进步思想, 是促进志怪小说创作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它赋予了志怪小说以进步内容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也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推动了魏晋志怪小说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著述颇丰, 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一次大总结、大整理, 又是南北朝志怪小说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搜神记》不但“承于前载”、“广收遗逸”, “采访近世之事”, 采集了不少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同时,《搜神记》中的许多篇章大都叙事简洁, 语言朴素, 风格清隽, 虽仍不脱“残丛小语”格局, 但艺术性却大大提高了, 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首先, 表现为故事情节更生动、完整、丰富。如《干将莫邪》, 比《列异传》中的同题故事字数增多, 有许多情节的演绎并增加了对话, 使情节更生动丰富。其次, 细节描写增多。如《干将莫邪》中赤自刎身不倒, 汤中三日不烂, 且从汤中跃出的细节描写对刻画赤顽强的复仇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再者,注重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使有的篇目很吸引人。如“赤”复仇的顽强精神、《谈生》中女鬼善良的美好品质、韩凭妻忠于爱情、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性格特征等都是作品感人的重要原因。另外有些篇章叙述中插人诗歌,散韵结合, 这种形式也影响到后世小说的创作。

《搜神记》直接影响了后世鬼神志怪小说的创作。其中的许多故事也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传书故事《胡母班》对唐传奇《柳毅传》、死而复生故事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东海孝妇》对元杂剧《窦娥冤》等, 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知诗, 至唐代而一变, 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 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切,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片之化, 未必尽幻设语, 至唐人乃作意好奇, 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 则即意识之创造矣。”这是说唐人传奇中有不少作品深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谈神说怪的色彩还很浓或者多注重传写奇闻。但是, 唐传奇虽多写奇闻, 作家的

创作则更加自觉。艺术上, 比起粗陈故事梗概的志怪小说, 叙述更宛转曲折,形象描写更细腻。这表明唐传奇虽继承了志怪小说的传统, 但已是一次飞跃。

唐传奇除传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写奇闻的传统外, 也继承了自《史记》以来的史传文的写人记事传统,同时, 唐代诗歌、散文、民间说唱文学的空前繁荣, 为传奇的语言风格及表现方法提供了借鉴。虽传述奇闻轶事, 但多取材现实, 而且有意识地进行创作, 自觉追求虚构想像、曲折情节, 讲究词彩藻饰, 已近似现代的小说了。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唐传奇繁荣的重要原因。魏晋南北朝经历了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的文化终于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文人意识的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唐王朝使得中国再一次得到了长久的统一,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比较注意吸取前朝的教训,统治阶级的政策比较开明,使得经济得到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陆路、水路交通发达,对外往来频繁思想空前活跃。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使文人的思想得到最大的伸展空间。

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巨大发展,也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商贾市民日常生活、文人官吏会考游宴,错综复杂社会关系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奇闻轶事,为唐传奇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为了适应市民阶层和统治阶层文娱生活的需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中产生的“市人小说”,为传奇小说提供了新的作品素材和新的思想内容。

唐代较之前有更多、更宽泛的入仕途径,但科举之路仍是文人首选的主要方式。在唐代,不管门第高低、不分贵族布衣,都可以遵照一定的既定的条件参加科举考试。行卷、温卷是在唐代进士考试中最为普遍、最为流行的干谒行为。科举士子用文言小说行卷、温卷推促了唐传奇的兴起。

变志怪为反映社会人生, 是唐传奇对六朝小说的重大发展, 增强了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和神仙怪异等, 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于各类题材中, 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从多种层面, 或暴露仕途官场的黑暗, 或歌颂恋爱婚姻自由, 或歌颂游侠仗义, 赞扬才华智慧, 或发泄下层失意文人和底层百姓的愤懑。唐人传奇语言生动流畅, 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在思想内容的现实性及艺术手法、语言技巧等方面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宋代以后文言小说的发展一直沿袭唐传奇开辟的方向, 如《聊斋志异》中人神狐鬼的爱情故事, 与《任氏传》、《柳毅传》一脉相承。

在唐传奇之后, 文言小说就渐渐地走下坡路,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

个原因是文言小说是以文言文写成的, 这种以秦汉古文为规范的书面语, 诘屈聱牙, 古奥难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同当代的语言间距离越来越大, 令人望而生畏, 远离了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 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 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走到了穷途末路。可是在其衰败之风“弥漫天下”之际,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 独树一帜,不仅学士文人交口赞誉, 而且连文化水平不高的劳苦大众也津津乐道,不禁不为人所叹服。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也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虏掠和镇压。当清统治相对稳定巩固后, 他幻想通过科举而出仕, 却屡遭挫折。随着幻想的破灭, 作为一个贫困终生、靠教书糊口的先生, 蒲松龄有较多机会, 接触和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 耳闻目睹了人民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下所受的种种痛苦, 并在《聊斋志异》中, 通过许多篇章生动刻画和严历抨击了黑暗的现实社会。《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阔, 揭露社会问题之深人, 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众多, 创作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之量大, 艺术风格之独特,在文言小说史上, 没有一位小说家堪与之相比。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集大成者。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 而以志怪”, 是用传奇的表现手法, 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 是属于“拟晋唐小说”。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才非干宝, 雅爱搜神, 情类黄州, 喜人谈鬼”。他写的鬼狐常常与人和睦相处, 谈情说爱, 喜欢打抱不平, 救助弱小, 惩恶除强, 解决人间社会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矛盾, 给受尽凌辱的人们送上些许光明和温馨。他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并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 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 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 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他虽写的是传奇志怪小说, 但他心仪追随的是“二十四史”开山之祖司马迁。其中的许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 议论横生, 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 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他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揭露了尖锐的社会问题。《聊斋志异》突出地揭露了以下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黑暗残暴的政治统治。封建官吏与豪绅恶霸勾结, 用蒲松龄的话说, 就是“花面逢迎, 世人如鬼”, “官虎而吏狼者, 比比皆是”。席方平的故事, 是以阴曹的鬼影憧憧、暗无天日来折射毫无法律和正义可言的现实世界。在《促织》中,蒲松龄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皇帝, 由于皇帝的荒淫无道, 给大小官吏的横征暴敛制造了机会, 造成了人贱物贵、百姓身心饱受凌辱的惨痛事实。还有科举制度的危害, 蒲松龄从自身经历悟出一个实事, 那就是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 而今只是一种愚民政策,成为一种摆设, 考场已成了腐败的交易所, 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再就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有由于妻妾制度和嫡庶之争而造成的家庭不和, 也有青年男女为自由恋爱而与封建礼

教的抗争。通过许多聊斋故事, 蒲松龄不仅讴歌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坚贞的爱情, 而且还着意描写了他们所做的不懈抗争, 塑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富于叛逆性格的典型形象。如瑞云和贺生, 连城与乔生, 阿宝和孙子楚以及笑女婴宁等。

蒲松龄熟读《左传》、《史记》, 文言文的精练简洁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在《聊斋志异》中, 他往往三言两语, 就能准确、传神地勾勒出一个场面, 活画出一幅风景、一个形象, 蒲松龄并不像同时代的文人那样刻意模仿古人的文笔, 借此炫耀自己, 而是抛开文言古板深奥的致命弱点, 转向民间口语、民间谚语等活的语言中吸收养分, 对传统的文言文加以改造、创新。《聊斋志异》里的语言, 既保留了文言文的简洁高雅, 又具有口语的亲切流畅, 既镂金雕玉、言辞艳丽, 又自然生动、通俗易懂,不用任何注解和诠释就可以看懂。作为一位语言大师, 蒲松龄还擅长骈文、诗词。骈文的华丽铺张, 诗词的委婉含蓄, 使《聊斋志异》的语言绘形绘色, 极是生动。如像《夜叉国》里对“官”的说明“出则舆马, 人则高堂, 上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 侧足立, 此名为官”。《梅女》中对得到三百文铜钱就制造冤狱的典史的痛骂“汝本浙江一无赖贼, 买得条乌角带, 鼻骨倒竖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 便尔翁也”都浅白如话。又如聊斋故事里出现的“一日夫妻, 百日恩义”、“丑妇终须得见姑嫜”、“先炊者先餐”等民间谚语, 至今仍为群众广泛使用。再如蒲松龄写婴宁的美丽和爱笑“容华绝代, 笑容可掬”, 娇娜的聪明婀娜“娇波流慧, 细柳生姿仙女芳云开朗不羁的风度,光艳明媚, 若芙蕖之映朝日”??句式对偶, 词藻华丽, 借用骈体文, 把人物外貌特征及内在气质, 写得淋漓尽致。

蒲松龄化腐朽为神奇, 在继承中不断探索创新, 给日渐僵化的文言小说注人了新的活力, 他的作品广为流传, 成为家喻户晓、海内外争相赏阅的短篇名著。其中所反映、折射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 为日后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则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喻林林《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到唐传奇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变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

2.2

2.洪静云《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特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3.邱文山《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人生哲学》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2005.03

4.王红《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 01

中国历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小说发展历程 “小说”一词最早见十《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十县令, 其于人达亦远矣。”这里小说指的是琐屑的言谈。一直等到了汉朝, 小说的地位才稍有上升,而且对小说的概念也与后世有点相近,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载道:“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涂说之所造也。” 中国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传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这句话准确论述了神话的由来。如女娲补天,共工颛顼的故事都是这个时期的神话,大体就是把人神化。“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有了人性的神,再为其加上故事就成了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一定的小说元素,具有非自觉的虚构和形象塑造的萌芽。例《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继神话传说之后,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了寓言故事。“寓言”一词, 最早见于《庄子》。寓, 即寄托、寄寓。寓言就是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寄托某种思想哲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艺术经验。首先,寓言的讽刺艺术影响着后世的讽刺小说。其次,它开创了虚构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寓言已经注意到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以加强它的感染力量。尤其善于运用白描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如同漫画那样表现事物的特征。例《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中的寓言。 先秦两汉的史传著作,对小说的影响更为直接。例《左传》叙事既注意事情发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注意突出主要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另外《左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郑伯克段于鄢》;《战国策》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尤其善于刻画人物。如《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史记》写人物时常依据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史料,善于抓住关键时刻和重要场面,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同时也注意细节描写,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与注意口语的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小说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文学体裁, 出现了大量的“志怪”、“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分为三类:一类是记叙地理博物,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一类是记叙鬼神怪异,如曹丕《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最后一类是记叙佛法。至于志人小说,其集大成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它的艺术成就是比较高的, 鲁迅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它的艺术特色:“记言则玄远冷隽, 记行则高简瑰奇。”它往往能在短小的篇幅中, 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 以唐代传奇的出现为标志的。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的一次人飞跃。首先, 唐传奇虽是在六朝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它与志怪小说相比, 已有根本性的变化。志怪小说的内容主要是记鬼神怪异之事; 唐传奇虽然也传写奇闻, 但人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义都己不同。其次, 六朝人志怪, 是把怪异当成事实来记载, 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而唐人传奇才是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例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等都是传奇小说杰出的代表。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唐传奇的发展, 到宋元两代出现了新的重人的历史变革, 被称为“话本”的白话小说成了小说领域的新主宰, 它不仅为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对长篇小说的产生也起了重要作用。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例《三国志平话》《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 元末明初时出现了两部重要的小说, 一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另一部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前者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后者是中国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谈谈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

作业:谈谈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 一、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 早期的神话故事就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社会生活不发达,神话传说反映了初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有着奇幻的想像和离奇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都成了后代小说发展的土壤和养分。另一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历史著作为魏晋的志人小说提供了艺术手法和形象基础。如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多是纪录人物行事的,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处。《论语》、《孟子》、《庄子》等多记录人物言论,通过语言展开故事事件、描摹人物,这种方法为《世说新语》所吸收。 二、魏晋小说——志人志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形成时期。从内容说,分为谈论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的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魏晋时期大量产生志怪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在艺术上,魏晋志怪小说多取材于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故事结构上多数粗陈梗概,也有一些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致,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并且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唐代的传奇影响很大。 “志人小说”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清议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基础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主要记录当时士族统治阶级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唐人小说——唐传奇 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传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进而产生了“市人小说”。同时唐代科举发达,许多诗人和历史家都加入了小说创作的队伍,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唐传奇的小说作品多收录于《太平广记》,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记》《任氏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体制短小,但有长篇小说的规模,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的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或一生描述下来,情节曲折,大胆想像,细致刻画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唐传奇还以简洁、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 四、宋代小说——话本 小说发展到宋代,随着城市说唱文学的成熟,以民间“说话”艺术为基础发展了话本小说样式。话本有不同于传奇的体裁特点:正文之前有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即入话;为渲染故事或者人物风貌,故事中间可以加入诗词或者骈文;话本结尾的地方又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宋元话本的小说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小说话本以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爱情类以《碾玉观音》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成就较高;公案类以《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鬼张》较为出色。话本故事情节统一,注意情节的生动感人,布局巧妙,引人入胜。其次,话本小说开始运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精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话本小说有时还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对话来表现人物

小说发展史

小说发展史 中国的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鱼,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按照小说的历史时期,可划分两大阶段,即新文化运动以前,可称作古典小说阶段,新文化运动以后,可称作现代小说阶段。 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先秦两汉时期,当时社会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神话传说已经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因素,散见于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鉴经验,历史著作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 唐朝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1917年,胡适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发表()一文,标志着新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 《人的文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答案: 《文学改良刍议》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里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三大目标,不包括:() 平民文学 写实文学 社会文学 讽刺文学 答案: 讽刺文学 3、“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晚清知识分子()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倡新小说。 梁启超 鲁迅 郁达夫 郭沫若 答案: 梁启超 4、根据福斯特的定义,以下哪句话包含情节?()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答案: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5、我们通常把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视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年。 1914 1915 1917 1918 答案: 1918 第一章 1、1923年鲁迅发表了一则名为()的演讲,表达他对女性解放运动的看法。 《我的贞洁观》 《我的金钱观》 《傀儡之家》 《娜拉走后怎样》 答案: 《娜拉走后怎样》 2、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恋爱时的涓生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 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涓生很爱子君,所以不想让她出去工作。

恋爱时的涓生,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答案.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3、小说《伤逝》采用的是()的限制叙事进行忏悔。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变化人称 答案: 第一人称 4、请选出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正确的说法:()。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 鲁迅先生写作《伤逝》小说是因为反对“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思想。 《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 《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答案: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5、请选出不属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 《伤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朝花夕拾》 《故乡》 答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二章 1、以下关于小说《沉沦》的解读,正确的说法有:()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篇。() 正确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完整版)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 (1)源头:神话诸子史传 (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②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 ③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 ④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篇)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篇).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岂止“60年”? 因为今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举国上下都用“60年”说事。一些当代文学批评家也不例外,纷纷做起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文章,于是为之做各种评价、定位的论说有之,甚而至之的,还有胆大而创意者,推出了“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盛世狂想浪漫曲。 为什么对于这些批评家们,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定位”如此重要、如此迫切呢?用福山的话说,难道他们是在“历史终结”之前抢救“历史”吗?实际上,他们的本意并非立足于历史,而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最当下的意识形态主题。他们的“历史感”是如此“当下”的,他们不过是不失时机地在“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总工程中,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建构”(“定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作为一个具有“长城事业”意义的意识形态工程来进行。他们把动态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设计为一个自己应当在预定的当前完成的工程,从而“履行自己的历史职责”。然而,对这个工程的设想和预期又给予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在他们的内心激发了难以释放的“历史焦虑”。在新近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就听到了两位颇有影响的当代文学研究家表达“中国自己的学者”叙事当代文学的“历史焦虑”。这“历史焦虑”从何而来?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是,他们为当代修史的意识形态工程行为将仍然在运动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提前“历史化”了。中国古有“当朝不修史”的传统,因为“当朝”是“现实”,而非历史。对当代文学的提前历史化,实际上是人尚未亡,不仅急着盖棺,而且急着定论,正是这种超前的意识形态工程使这些当代文学批评家们沦陷于他们自己所谓的“无可定位”的学术困境和心理焦虑。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中国当代XX60年”是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而非文学史概念。中国当代文学的运动历程是不能纳入这个概念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是人为地斩断历史的话,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是“1942”,而不是“1949”。如果以“1949”为起点,那么赵树理、孙梨和路翎们的写作就要放到自由主义的“现代文学”那里去了,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是当代文学发端时期最纯正的作品,是1949以后17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原型。同时,“2009”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具备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个“终点”或“拐点”的意义,2009与2008或将来的2010,没有任何不同的文学表现(如果我们不以某些批评家习惯于为数年来沉寂平淡的当代文坛造势立说为怪的话)。“2009”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庆”这个政治意义外,不具备任何独特的文化意义。 伴随着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意识形态工程意识的,是其在方法上的“去西方化”思潮。这种思潮的代表性表达,就是晚近从西方归来的学者甘阳今年在一个访谈中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论调。姑且不论这是20世纪之初中西碰撞开始时就出现的旧调重谈,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20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去厘定“中国的方式”?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就只是“中国的”吗?用“中国的方式”,尚且不能解析鲁迅那一代人,更何况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作家?当代女作家刘索拉有一部小说,题为《剩下的都属于你》。对于一位当代文学批评家,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那些曾是以“某某手法”、“某某叙事”和“后某某”而成名的“后新时期写作”还剩下什么?据说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的“经验”就会向我们“昭示”:当下是“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代。这些乞求“中国的方式”的批评家们,就是要让它在此显灵吗?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论中国玄幻小说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模式

课号:BK2M20A02 课程名称:国际文化贸易阅卷教师:闫永哲 班级:13国贸2班学号:134172223 姓名:李叶成绩: 论中国玄幻小说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模式 【摘要】 就中国玄幻小说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产业的营运模式。分析其现状产生的文化因素和对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及未来中国玄幻小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玄幻小说发展历程现状营运模式【正文】 中国网络玄幻小说普遍认为诞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 当时陆续有《龙枪》系列、《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和《银河英雄传》等奇幻作品由国内学者翻译进入中国, 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 国内网络上开始产生一种新的文学种类, 即后来被称作的玄幻小说。‘玄幻小说’一词首次亮相, 并有了明确的定义。“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 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

课号:BK2M20A02 课程名称:国际文化贸易阅卷教师:闫永哲 班级:13国贸2班学号:134172223 姓名:李叶成绩: 作为一支刚兴起于网络上的自由文学种类, 由于创作环境、创作主体以及创作内容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目前想明确给予这种文学样式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一般认为, 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象基础上, 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事件的幻想类小说, 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 揉合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玄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从2000 年初到如今, 国内网络玄幻小说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段时间玄幻小说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 模仿阶段 西方奇幻作品以及由西方现代奇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商业电影《魔戒》的成功, 带动了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奇幻小说的升温,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全球化状况以及西方文化产品的强大渗透性, 中国读者兴起了西方奇幻小说热,《龙枪》、《魔戒》系列的翻译作品适当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这时网络中出现了西方奇幻小说的模仿创作热潮。并且使一直处于网络文学弱势地位的幻想小说跃升到了强势地位。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

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国内网络文学网站的发展历程

国内网络文学网站的发展历程 从1994年我国得以走进互联网大潮开始,网络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潜移默化却强劲地刺激着网络用户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冲动,让我国的网络文学平台从最初的社区论坛和电子杂志,逐渐转变为风格迥异、有着不同阅读群和相同市场价值的文学网。传统的纸质文学载体的购买空间有限、传播速度慢等因素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这也是造成传统作家缺少的间接原因。网络的特点则与传统纸质写作相反,网络的云存储和开放空间的特质,以及写作发表过程中的简单形式审核让人人都能成为写手,甚至摇身一变成为名利双收的大神、专业作家,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投身创作的冲动,也为各个文学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源源发展得动力。 提起我国网络文学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 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办的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作为当时国内文学网站的元始天尊,“榕树下”的阅读内容都是免费的,坚持以“纯文学”为宗旨,商业化还没有丝毫征兆。首发连载过包括《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在内的一部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此后相继成立的其他文学网站,如“文学城”、“卧虎居”、“黄金屋”等,同样不具备将文学

作品转换为经济收益的可能,这些网站的内容通过扫描实体出版物的手段,再将其电子版刊登在网站上,不具备一丁点的原创性,至于版权意识更是淡薄。20世纪90年代我国网络文学都处于萌芽状态,从创作到运营的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网站内容原创度低、写手创作热情不高,大多网站以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主,再通过访问量的提高,来收取少量的广告费,导致运营资金匮乏,文学网站跟市场经济接轨更是遥遥无期。我国这种早期无盈利的文学网站模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纳斯达克大崩盘,世界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很多免费网站无法生存宣告关闭,网络文学网站的运营者不得不重新规划其网站的定位和盈利模式,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取生存,国内的网络文学网站进行盈利模式的艰难探索,驶入的轨道主要有两条,一是进军线下出版行业,二是网上付费阅读,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盈利模式。 进军线下出版这一战线的先驱,是在千禧年红遍网络的文学网站“龙的天空”。2001年的时候,该网站出巨资筹建的线下出版部门,开始逐渐把网站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传统出版业务上。随即“榕树下”和刚呱呱坠地的“幻剑书盟”也开始效仿,通过各自手段谋求与传统出版机构的合作。这种网站经营模式使得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