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妖怪文化的研究

关于中国妖怪文化的研究

关于中国妖怪文化的研究郑偲琳近些年来,各式各样的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使得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影视作品,人们接触到日本的百鬼夜行与妖怪文化,发现日本人对其十分了解,不仅对其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整理,还将其应用在许多商品上。

相比之下,中国在妖怪文化整理与传承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使妖怪文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妖怪文化属于民俗学,而民俗学经常被许多人忽视,这使得妖怪文化的传承发展岌岌可危。

在中国,许多人对神仙鬼怪的兴趣集中在神与神系上,对妖怪文化不大了解。

偶尔听说的妖怪,也只是《山海经》《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书籍中的零碎妖怪,并不了解整个系统。

但妖怪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应该梳理中国妖怪文化发展的线路,促进现代妖怪文化的发展。

一、妖怪文化的发展线路妖怪,最初产生于人类对自然、对风雨雷电带来的灾害、对毒蛇猛兽的力量的敬畏,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认知水平有限。

志怪小说是妖怪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秦汉起,随着志怪小说的不断发展,妖怪文化逐渐增添了许多内容,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而对于文人来说,志怪小说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舞台。

他们将真实社会中的一些状况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小说中,或是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形形色色的妖怪身上,这在妖怪文化的发展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根据中国志怪小说的发展历程,梳理出中国传统妖怪文化的发展路线。

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不成熟的志怪小说,如《山海经》《汲冢琐语》。

至此,妖怪文化开始活跃在文人笔下,活跃在字里行间。

汉代,小说开始成为一种记录街谈巷议之类传闻故事的文体。

这个时期记载妖怪的小说很多。

《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到隋时,许多都已失传。

但根据现存的古注和佚文来推测,其中有部分内容当属志怪范畴。

还有一些关于神仙的汉代小说,如《洞冥记》《神仙传》,虽然它们侧重内容不同,但人们从中不难看出妖怪文化在汉代的传承。

南北朝,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在这种环境下,佛教、道教飞速传播、发展,妖怪文化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文化探究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文化探究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 文化探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形
象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故

目录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文 化探究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文 化对后世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对 于生死、鬼神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为志怪小说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蛇文化逐渐融入各个民族和地区,形成不 同的表现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成为一种独特 的文学形式,蛇文化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蛇文化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文化内涵
蛇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另一方 面,它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蛇文化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死、命运等问题的思 考和探索。
02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形 象
蛇形象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神话与传说
在古代神话和传说中,蛇通常被 赋予神秘、邪恶或神灵的特质。 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
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的神祇。
文学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蛇通常被用来象 征邪恶、诱惑、再生等主题。例 如,《白蛇传》中的白蛇精就是
代表邪恶和诱惑的蛇形象。
丰富了民间信仰
蛇在民间信仰中具有特殊地位,魏晋 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文化进一步丰 富了民间信仰的内涵,为民间信仰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蛇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如尊重自然、顺应天命等,对后世社会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成为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百年综述

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百年综述

社会科学研究 2002年第5期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百年综述赵章超摘要 20世纪初由鲁迅等人开创的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筚路蓝缕,几经起伏,到本世纪初已取得了一系列实绩。

这主要体现在对宋代志怪传奇小说地位和性质认识的演进、小说史的分期、作家作品的研究、小说理论的探讨及文献资料的考辨等方面。

但是,相对于宋代诗、词、文的研究,志怪传奇小说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实绩;不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2)05-0141-03宋代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比较重要的一环,其中有着洪迈、刘斧、李献民等谁都不能忽视的创作大家,但是长期以来,它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李剑国曾说: !文言小说研究真正具备科学的学术品格,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还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事,这就是郑振铎、鲁迅等人所开展的具有拓荒性质的文言小说研究∀∀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文言小说研究处于萧条局面# 1,这是就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言小说研究的整体状况来说的。

如果再作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一领域中,六朝、唐及清代研究多一些,宋代则很不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除了一些史著对宋之志怪传奇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外,一定数量的单篇论文也昭示着其研究的实绩。

本文就宋代文言小说的地位及性质、作家作品研究、文献整理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一综述。

其一,如何认识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的地位和性质,是研究者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对此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其成就平平,难予首肯。

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说:!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采艳殊乏。

#今人之文学通史或断代史亦多持否定态度,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现在,对其基本是避而不谈,如60年代分别由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撰写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两部∃中国文学史&对宋代志怪传奇都只字未提。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神仙说起源于先秦,其以描写仙人、仙境、仙药为主要内容,宣扬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

神仙说进入小说,并成为小说之题材大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博物家所作的地理博物之书;二是神仙方士出于宣教目的而作的仙人传记。

从对志怪小说形成的影响看,神仙题材的出现不但使神仙说衍生出诸多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故事,还把降仙、遇仙等故事模式带入小说。

当然,从现存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神仙故事亦在民间甚为流行,诸如“仙女降董永”、“何比干遇神妪”以及“秦始皇会海神”等故事,都经历了民间――文人――民间的传播过程。

梳理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题材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类故事表现出相同的情节模式;同一个故事又在不同的志怪作品中反复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小说文体的特质有关。

从广义叙事文学的角度看,一种故事模式的出现会引来众多的模仿者,这便是故事模式的延承性。

无论是文人所作的小说,还是民间故事皆如此。

在故事模仿的过程中,情节会有所变化,例如,《建康小吏》较《白水素女》多了一段庐山夫人哀婉的歌声,但如果隐去这些非主干情节,两则故事则皆可表述如下:仙女降仙――相悦相爱――最终分别。

而同一故事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则涉及小说与史传以及小说传播等问题。

现试以何比干、秦始皇两故事,解析神仙题材在志怪小说中的衍变。

一、何比干遇神妪故事何比干遇神妪是条神仙应验类故事,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皆载何比干故事,然溯其源,早在《三辅决录》中即有神降何比干说,现将三书所载的相关内容辑录于下,以兹比较:《三辅决录》:何比干汝南何比干,通律法。

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

征和初,去官在家。

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

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

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

比干异之,延入座。

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

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

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怪诞美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怪诞美

美2023-11-1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怪诞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研究价值目•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名篇赏析录01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定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体裁,主要记述神仙、鬼怪、妖异之事,以传闻和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加工和再创作而成。

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鲜明的神秘色彩和想象力,作品中的情节奇幻、夸张、离奇,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诗意。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定义与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笔记小说,如《搜神记》、《幽明录》等,这些作品为后来的志怪小说奠定了基础。

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死和宇宙的看法更加神秘和超自然化,这种社会背景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怪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道家和佛教思想逐渐兴起,这种思想背景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神仙思想和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宗教背景也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文化背景0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多采用短篇故事的形式,叙述简洁明快,情节曲折跌宕,富有戏剧性。

结构特点志怪小说通常以传闻、逸事、奇闻等形式收集、整理,再进行加工润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

叙事方式与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类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包括鬼怪、妖物、神仙等各类奇异角色,以及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塑造手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怪诞元素的运用奇幻描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常常出现各种奇异的生物、神秘的符咒、超自然现象等奇幻元素,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思维冲击。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有何文化背景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有何文化背景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有何文化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描绘了众多形形色色的鬼怪形象。

这些鬼怪形象并非凭空想象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首先,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神仙体系和阴阳五行观念在书中多有体现。

道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人死后可能化为鬼魂,鬼魂也有可能通过修炼或特殊机缘获得超凡的能力。

在《聊斋志异》中,不少鬼怪就是因生前的执念或特殊遭遇,在死后依然徘徊于人间,并拥有了超乎常人的能力。

例如《聂小倩》中的女鬼聂小倩,因被恶鬼驱使害人,后在书生宁采臣的感化下,摆脱了控制,展现出善良的一面。

这种死后灵魂的存在和转变,与道教的生死观和灵魂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在《聊斋志异》的鬼怪故事中也时有体现。

许多鬼怪的遭遇和命运,都是由于前世的善恶行为所导致的。

比如《王六郎》中,溺死鬼王六郎因心地善良,放弃了找替身投胎的机会,最终得到善报,转世为人。

这种因果轮回的观念,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对于道德行为和命运的思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塑造。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主张“仁、义、礼、智、信”。

在书中,一些鬼怪形象的行为和品质,也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标准。

例如,有些善良正直的鬼怪会帮助正直善良的人,惩罚邪恶之徒,这与儒家倡导的善恶有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理念相契合。

同时,书中也通过鬼怪的故事,对现实社会中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再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是《聊斋志异》中鬼怪形象的重要来源。

中国民间流传着丰富的关于鬼怪的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反映了民众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好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古典文言志怪小说的传承及发展

论古典文言志怪小说的传承及发展

也” _ 1 J 。它起 源于神话 传说、 寓言故事。从 现存 的


文言 志怪 小说 的源流及其传承脉络
古代小说文 献来 看 , 早期 记 载神话 资料 最多 的是 《 山海经》 , 此书保存 了原始神话的精华 , 内容丰富、
i n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n a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o n e s . Ke y Wo r d s: c l ss a i c a l C h i n e s e ; my s t e y r n o v e l s ;i n h e i r t a n c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Ma r . 2 0
张 涛
(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 北京 1 0 0 1 0 2 )
[ 摘
要]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源远 流长 , 其 中文言志怪小说 的传 承有其 自身脉络 和规律 。这类 小说 以《 山海经》 为“ 源” , 内容
情节有承前启后 、 袭用模仿 的“ 类 作” 型特征 。小说人物表 现出继承 、 繁衍 的风貌 , 体例结构 袭用前代作 品并有变 化 , 构思、 语 言叙事方式等 大体 一脉相承 。在传承 的基础上 , 后世小说 的人物 、 内容 、 情节得 到进一 步发 展并 更趋 完善 , 表现 出更 高的构思
he t p r e v i o u s w o r k s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i n he it r e d he t p r e v i o u s n o v e l s a n d h a d s o me c h a n g e .T h e p l o t a n d t h e l a n g u a g e we r e ls a o a s he t s a l n e a s t h e p r e v i o u s o n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i n h e it r a n c e,t h e c h ra a c t e s r o f t h e l a t e r my s t e y r n o v e l s d e v e l o p e d a n d b e c a me mo r e p e r f e c t t h n a t h e

新罗殊异传

新罗殊异传

〈〈新罗殊异传》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借鉴和创新孙万基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朝鲜古代小说虽然起步很晚,但在中国古代小说的长期影响下得到了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朝鲜王朝时期,则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这样说,朝鲜古代小说,尤其朝鲜古代汉文小说是吸晚着中国古代小说的乳汁长大的。

朝鲜古代小说的滥觞——《新罗殊异传》正是朝鲜接受中国文化而产生的代表作。

《新罗殊异传》在接受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影响的过程中,不仅开启了朝鲜志怪小说的先河,而且为以后朝鲜古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样式。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朝古代小说雏形的代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新罗殊异传》关联的研究,探讨中朝古代小说交流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在不同国度,而社会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两个国度小说的雏形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

并对《新罗殊异传》以及与中国志怪小说进行单个著作的比较研究,进一步阐释两国小说在形式、内容及主题思想等方面上的内在联系,从而显现中韩两国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中韩虽词处东亚汉字文化圈,但各自都有着鲜明的文化传统特点,两者中展示出来的民族性较为强烈。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对比中注重作品共性的同时,还进一步探讨作品的个性,深入挖掘两者所表现出的特定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这对于促进两国古代小说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更加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朝两国文化价值功用的接受,有利于我们将中朝古代传承下的文学精华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同时让我们的文化瑰宝永德青春魅力。

1.2研究的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朝鲜古代小说文学的研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人们所知晓,中国古代小说和朝鲜古代小说的研究幵始了正式的发展,而且随着中韩两国关系的益密切,中韩两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古代小说之间的关联研究也日益深入。

受益于此,《新罗殊异传》和中国汉魏六朝志怪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例如:金宽雄教授的《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一书中第二篇就对此选题做了系统的研究;李时人、聂福生的《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半岛古代小说渊源发展》(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李时人《新罗人崔致远平生及其《双女坟记》的创作流传》(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闵宽东《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谭红梅《朝鲜古代汉文小说雏形《新罗殊异传》中的女性形象》(载《辽东科学学院各学报——社会科学版》;李建国《〈新罗殊异传〉考论》;这些主要是从整体上与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进行个体研究的还有,如,《东亚汉文小说研究新突破》(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刘广铭《仙女红袋故事:原型与流变》(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高国藩《崔致远《仙女红袋》与高淳招贤馆》(载南京史志)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历史学院07级编辑出版(2)班270203202 赵儒志怪小说的发展与传承【摘要】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对志怪小说的发展及其繁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同时也对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字】志怪小说、唐传奇、聊斋志异、红楼梦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 主要记载神鬼怪异之事。

以志怪、志人小说为主体的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源远流长,前者可以追溯到“古今语怪之祖”的《山海经》,后者可以溯源至先秦诸子散文及寓言故事中描写人物风致的片断。

此外,上古神话、历代传说、诸子设譬取喻的寓言故事, 先秦两汉书中记人记事的精彩片断, 乃至宣讲佛道教义的宗教故事, 无不都是志怪小说的源头。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并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 除了有先秦两汉志怪小说的深厚基础外, 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代,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动荡混乱,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朝廷荒淫无度,战伐连年,徭役捐税名目繁多。

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血腥屠杀。

由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宣传, 导致鬼神迷信、神仙方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有广泛的影响,人们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一方面把神仙和志怪当作超脱黑暗现实的灵虚幻境, 一种虚妄的精神寄托, 另一方面也把神仙和鬼怪故事当作表达进步思想的工具。

通过志怪的形式, 浪漫的手法, 表现了对暴政的反抗、贪官的抨击、爱情的追求、幸福的向往等。

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 也使人们深受影响。

佛经中有一些短小的故事, 是印度人民创作的寓言、童话和小说。

由于它们内容生动、形式新颖,不仅影响了我国民间故事的发展, 也影响着文人们有意无意地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小说创作。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表现在内容上劝导人们奉法, 宣扬佛的威灵鼓吹善恶相报, 轮回转世渲染地狱阴司的恐怖、天界的美好。

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涌现了“梦幻”式、“离魂式”以及“死后生”式等形式, 也是对佛经故事形式的借鉴和发展。

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纷乱,士人命运多劫舛,独崇的儒学思想的地位随着大一统政权的消亡而逐渐动摇。

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士人的思想重心发生了转变,从关注经学转为关注自我进而权衡自身的价值,寻求人生出路。

文人为了逃避现实, 广泛搜罗神话传说、旧籍中的志怪故事, 现实中的传闻异事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故事。

尤其是搜奇猎异, 成为文人作家追求的一个目标, 是志怪小说娱人色彩的表现。

志怪小说就是在那个时期作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产物,是士人因无法摆脱现实的残酷、以此宣泄心绪、避灾躲难的一个平台,是对现实进行思索的审美评价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们所表达出的改良污浊社会、批判黑暗政治、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进步思想, 是促进志怪小说创作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它赋予了志怪小说以进步内容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也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推动了魏晋志怪小说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著述颇丰, 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一次大总结、大整理, 又是南北朝志怪小说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搜神记》不但“承于前载”、“广收遗逸”, “采访近世之事”, 采集了不少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

同时,《搜神记》中的许多篇章大都叙事简洁, 语言朴素, 风格清隽, 虽仍不脱“残丛小语”格局, 但艺术性却大大提高了, 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首先, 表现为故事情节更生动、完整、丰富。

如《干将莫邪》, 比《列异传》中的同题故事字数增多, 有许多情节的演绎并增加了对话, 使情节更生动丰富。

其次, 细节描写增多。

如《干将莫邪》中赤自刎身不倒, 汤中三日不烂, 且从汤中跃出的细节描写对刻画赤顽强的复仇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者,注重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使有的篇目很吸引人。

如“赤”复仇的顽强精神、《谈生》中女鬼善良的美好品质、韩凭妻忠于爱情、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性格特征等都是作品感人的重要原因。

另外有些篇章叙述中插人诗歌,散韵结合, 这种形式也影响到后世小说的创作。

《搜神记》直接影响了后世鬼神志怪小说的创作。

其中的许多故事也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传书故事《胡母班》对唐传奇《柳毅传》、死而复生故事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东海孝妇》对元杂剧《窦娥冤》等, 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知诗, 至唐代而一变, 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 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切,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片之化, 未必尽幻设语, 至唐人乃作意好奇, 假小说以寄笔端。

’其云‘作意’、云‘幻设’者, 则即意识之创造矣。

”这是说唐人传奇中有不少作品深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谈神说怪的色彩还很浓或者多注重传写奇闻。

但是, 唐传奇虽多写奇闻, 作家的创作则更加自觉。

艺术上, 比起粗陈故事梗概的志怪小说, 叙述更宛转曲折,形象描写更细腻。

这表明唐传奇虽继承了志怪小说的传统, 但已是一次飞跃。

唐传奇除传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写奇闻的传统外, 也继承了自《史记》以来的史传文的写人记事传统,同时, 唐代诗歌、散文、民间说唱文学的空前繁荣, 为传奇的语言风格及表现方法提供了借鉴。

虽传述奇闻轶事, 但多取材现实, 而且有意识地进行创作, 自觉追求虚构想像、曲折情节, 讲究词彩藻饰, 已近似现代的小说了。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唐传奇繁荣的重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经历了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的文化终于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文人意识的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

唐王朝使得中国再一次得到了长久的统一,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比较注意吸取前朝的教训,统治阶级的政策比较开明,使得经济得到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陆路、水路交通发达,对外往来频繁思想空前活跃。

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使文人的思想得到最大的伸展空间。

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巨大发展,也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商贾市民日常生活、文人官吏会考游宴,错综复杂社会关系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奇闻轶事,为唐传奇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

为了适应市民阶层和统治阶层文娱生活的需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中产生的“市人小说”,为传奇小说提供了新的作品素材和新的思想内容。

唐代较之前有更多、更宽泛的入仕途径,但科举之路仍是文人首选的主要方式。

在唐代,不管门第高低、不分贵族布衣,都可以遵照一定的既定的条件参加科举考试。

行卷、温卷是在唐代进士考试中最为普遍、最为流行的干谒行为。

科举士子用文言小说行卷、温卷推促了唐传奇的兴起。

变志怪为反映社会人生, 是唐传奇对六朝小说的重大发展, 增强了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和神仙怪异等, 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于各类题材中, 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从多种层面, 或暴露仕途官场的黑暗, 或歌颂恋爱婚姻自由, 或歌颂游侠仗义, 赞扬才华智慧, 或发泄下层失意文人和底层百姓的愤懑。

唐人传奇语言生动流畅, 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在思想内容的现实性及艺术手法、语言技巧等方面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以后文言小说的发展一直沿袭唐传奇开辟的方向, 如《聊斋志异》中人神狐鬼的爱情故事, 与《任氏传》、《柳毅传》一脉相承。

在唐传奇之后, 文言小说就渐渐地走下坡路,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言小说是以文言文写成的, 这种以秦汉古文为规范的书面语, 诘屈聱牙, 古奥难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同当代的语言间距离越来越大, 令人望而生畏, 远离了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 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 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走到了穷途末路。

可是在其衰败之风“弥漫天下”之际,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 独树一帜,不仅学士文人交口赞誉, 而且连文化水平不高的劳苦大众也津津乐道,不禁不为人所叹服。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

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也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虏掠和镇压。

当清统治相对稳定巩固后, 他幻想通过科举而出仕, 却屡遭挫折。

随着幻想的破灭, 作为一个贫困终生、靠教书糊口的先生, 蒲松龄有较多机会, 接触和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 耳闻目睹了人民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下所受的种种痛苦, 并在《聊斋志异》中, 通过许多篇章生动刻画和严历抨击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阔, 揭露社会问题之深人, 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众多, 创作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之量大, 艺术风格之独特,在文言小说史上, 没有一位小说家堪与之相比。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集大成者。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 而以志怪”, 是用传奇的表现手法, 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 是属于“拟晋唐小说”。

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才非干宝, 雅爱搜神, 情类黄州, 喜人谈鬼”。

他写的鬼狐常常与人和睦相处, 谈情说爱, 喜欢打抱不平, 救助弱小, 惩恶除强, 解决人间社会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矛盾, 给受尽凌辱的人们送上些许光明和温馨。

他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并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 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 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 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

他虽写的是传奇志怪小说, 但他心仪追随的是“二十四史”开山之祖司马迁。

其中的许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 议论横生, 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 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他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揭露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聊斋志异》突出地揭露了以下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黑暗残暴的政治统治。

封建官吏与豪绅恶霸勾结, 用蒲松龄的话说, 就是“花面逢迎, 世人如鬼”, “官虎而吏狼者, 比比皆是”。

席方平的故事, 是以阴曹的鬼影憧憧、暗无天日来折射毫无法律和正义可言的现实世界。

在《促织》中,蒲松龄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皇帝, 由于皇帝的荒淫无道, 给大小官吏的横征暴敛制造了机会, 造成了人贱物贵、百姓身心饱受凌辱的惨痛事实。

还有科举制度的危害, 蒲松龄从自身经历悟出一个实事, 那就是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 而今只是一种愚民政策,成为一种摆设, 考场已成了腐败的交易所, 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

再就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有由于妻妾制度和嫡庶之争而造成的家庭不和, 也有青年男女为自由恋爱而与封建礼教的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