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试题及参考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A.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D. 全面从严治党答案:A2. 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说法,错误的是()A. 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框架B. 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C. 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D. 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答案:D3. 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A. 100万亿元B. 110万亿元C. 120万亿元D. 130万亿元答案:C4. 下列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亿吨B.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二连丰”C. 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达到95%以上D. 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赖进口答案:C5. 下列关于我国科技创新的说法,错误的是()A. 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B.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C. 我国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D. 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6.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正确7. 2022年,我国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答案:正确8. 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答案:正确9. 2022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正确10. 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 summit,推动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请简述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
2024年下半年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参考答案专题测验1一、单项选择题1.()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单选题(25 分) 25分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儒家思想C.革命文化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文化自信的显著特点是()。
单选题(25 分) 25分A.实现文化传承B.坚守民族立场C.坚守中华文明立场D.人类共同价值二、判断题3.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文明自信生成的基础。
判断题(25 分) 25分A.正确B.错误4.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判断题(25 分) 25分A.正确B.错误专题测验2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既是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单选题(25 分) 25分A.上层建筑B.生产工具C.生产关系D.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优势在于()。
单选题(25 分) 25分A.低成本高效率B.大量资源消耗C.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D.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二、判断题3.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低端产业”直接退出。
判断题(25 分) 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解释: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4.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助推器”。
判断题(25 分) 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解释: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专题测验3一、单项选择题1.()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单选题(25分)25分A.教育、科技、人才B.创新、教育、发展C.生态、教育、科技D.发展、创新、科技2.( )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单选题(25分)25分A.新型生产关系B.科技创新C.全要素生产力提升D.技术革命性突破二、判断题3.新质生产力以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形势与政策》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国现在处于“三期叠加”状态。
所谓“三期”,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经济增长提速期B 、经济增长换档期C 、结构调整阵痛期D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答案:A2. 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实现的伟大历史飞跃中,下列说法中有误的是()。
A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B 、实现了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伟大飞跃C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D 、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答案:B3. 关于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具体措施,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B 、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C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D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东部和中部开放力度答案:D4. 十九大报告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实现了小康B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C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D 、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问题,是包括生产、分配在内的发展问题答案:A5.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要回答好跳出()的问题。
A 、历史怪圈B 、历史循环率C 、历史周期率D 、历史更迭率答案:C6. 以下关于国防军队改革形成的新格局说法有误的是()A 、军委管总B 、军区主战C 、战区主战D 、军种主建答案:B7. “放管服”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降低人们消费的()成本,创答案:D8. 以党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大幕壮丽开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八大C 、十八届三中全会D 、十九大答案:B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形势与政策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课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常识题(30分)1.“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2.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寓意答:1、恩格斯在1843年10月23日至11月初写的《大陆上的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共产党”一词。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把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称为共产党,并且十分详细地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
从此,“共产党”这一科学要领有了特定的含义。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
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
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2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寓意十分深刻。
党旗旗面为红色,旗面左上角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
党徽底色也是红色。
早期,党旗党徽的红色是代表革命,黄色象征光明;而镰刀、锤子为工农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名群众的利益。
自1996年起,党旗党徽的含义有了更完备的解释: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二.简答题(30分)现在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简述我国当前海洋经济的“三大特点”与“三大问题”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二是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三是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库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库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哪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a.国家全面发展先进生产力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面深化改革答案:a. 国家全面发展先进生产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a.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全面深化改革d.全面依法治国答案: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是?a.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b.实现国家科技实力的全面提升c.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d.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答案:a. 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表现为?a.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b.全面依法治国的格局初步形成c.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d.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答案:b. 全面依法治国的格局初步形成5.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要求是?a.加强政府间合作和推进国际合作b.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c.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人文交流d.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推进国际合作答案:d.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推进国际合作第二部分:简答题1.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涵。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总目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内容,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支撑,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解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
答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战略的关键是注重自主创新、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3.解释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答案: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是坚持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势政策试题及答案

形势政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阶级矛盾C. 民族矛盾D. 城乡发展不平衡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A. 互利共赢B. 单边主义C. 保护主义D. 自由贸易3.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4.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混合经济D. 国有经济5.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A. 法律规范体系B. 法治实施体系C. 法治监督体系D. 道德规范体系6. 我国坚持的发展理念是:A.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B. 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共享C. 创新、协调、稳定、开放、共享D. 创新、协调、绿色、稳定、共享7.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A.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 我国坚持的外交政策是: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单边主义C. 保护主义D. 强权政治9. 我国坚持的国防政策是:A. 积极防御B. 先发制人C. 军事扩张D. 军事同盟10. 我国坚持的民族政策是:A. 民族区域自治B. 民族同化D. 民族歧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2.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括: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B.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 保障人民权益D.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3. 我国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包括:A. 绿色发展B. 循环发展C. 低碳发展D. 可持续发展14. 我国坚持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A. 引进来B. 走出去C. 双向开放D. 单向开放15. 我国坚持的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包括: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D. 民族融合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023年秋国开大《形式与政策》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2023秋季学期)国开大《形式与政策》形考任务参考答案专题一题目1.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相结 合、同()相结合。
A.中国具体实际B.社会主义建设C.社会主义建设D.中国具体实际 正确答案:D题目2.()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A.毛泽东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邓小平理论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答案:D题目3.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的第二个答案。
A.对B.错正确答案:对题目4.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
A.对B.错正确答案:对专题二题目1.”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的高度概括。
A.抗疫B.新时代北斗C.科学家D.脱贫攻坚正确答案:D题目2.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
A.社会主义发达阶段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正确答案:C题目3.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取得伟大斗争胜利的力量源泉。
A.对B.错正确答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目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A.对B.错正确答案:错专题三题目1.()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A.稳定发展B.飞速发展C.高质量发展D.匀速发展正确答案:C题目2.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是(),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B.坚持改革开放的现代化C.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现代化D.坚持改革创新的现代化正确答案:A题目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A.对B.错正确答案:对题目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题库附答案1、()事业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电视2、“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
这一论断主要体现了()哲理。
A.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B. 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C. 量变引起质变D. 解决问题要抓重点、抓关键正确答案: D3、《“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乡、村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
A. 劳动性B. 薪资性C. 财产性D. 经营性正确答案:CD4、《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新中国成立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下,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革命老区仍然存在的矛盾:A. 发展相对滞后B.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C. 基础设施薄弱D.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正确答案:ABC5、《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驻村工作队要坚持攻坚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将资源力量集中用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两不愁、三保障”是指:A.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工资福利有保障B.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C. 不愁吃、不愁穿,人身安全、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D.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正确答案: B 6、《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经过帮扶双方不懈努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西部地区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 年实现脱贫,()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简述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两岸关系的展望及对策。
答: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在必行。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几个因素:(1)台湾政局的发展岛内政局历来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直接因素;(2)两岸经济融合能否刺激台湾经济快速走出困局;(3)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趋势;(4)美国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态度;两岸关系发展的对策军事科学院台海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炜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两岸关系将从热络的大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摩擦多一些、雷区多一些的状态,这是向正常交往的自然过渡。
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其发展必然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剑说:“两岸关系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影响两岸关系顺利前进的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各种思想观念出现新的交锋,统一与反统一矛盾上升,‘台独’与反‘台独’斗争犹存,岛内各类政治势力内部围绕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路线、策略的争论、角力也如火如荼。
”两岸关系发展的对策(1)坚持“九二共识”原则;(2)建立互信,搁置争议(3)建立制度性协商机制(4)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3、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0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回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各项经济数据持续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态势良好。
(1)政府主导型投资虽然可以在弥补短期需求不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药,政府无法替代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保障。
(2)居民住房贷款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更大规模的资金随之流入房地产市场。
(3)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大幅增长。
股票市场的净流入和信贷资金的流入数据较大。
(4)但还是面临诸多困难,外需不足,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通货膨胀有所抬头等二、论述题(40分)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和长期性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答:(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和长期性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爱国教育显得迫切。
2、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显得重要3、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
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
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大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2、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大学生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
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周边国家政局动荡趋于普遍化与常态化,“病症”大致有三:一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周期性“折腾”,政局动荡具有暂时性与可控性,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二是所谓“转型国家”的“阵痛”与“反复”,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与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多处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移植”民主“水土不服”、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财阀等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坐大等,致使腐败滋生、当局缺乏权威性,乃至不时发生政变与“倒退”,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属此类。
其中,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等五个“斯坦”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新总统尚在摸索。
而吉尔吉斯斯坦自从2005年在西方大国策动下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复制”西方“民主”,“革命后遗症”不断发作。
三是所谓“地缘支点”国家的政局“波动”乃至“震动”,包括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与朝鲜,这五个国家均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西方又将其界定为所谓的“问题国家”,认为其政局演变具有长期性、突发性与高度不确定性。
统观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究其根源,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首先,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化”与深陷“民主困境”。
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泰国的“保守派”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致政争不已。
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权威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状态,反对派力量壮大,非政府组织活跃,反政府活动盛行,“街头政治”司空见惯,内耗不止。
其次,国内经济社会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各种弱势群体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
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致使经济大幅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
吉尔吉斯斯坦此次政局动荡,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出了问题。
再者,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
西亚、南亚、中亚与东南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股势力”,“基地”组织与“塔利班”等在此具有长期肆虐的“土壤”。
同时,西方大国加大介入诱发乱局。
美国奥巴马政府全球地缘战略“聚焦”亚洲,改采软硬兼施的“巧实力”,将“反恐重心”东移南亚,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以所谓“大中亚战略”极力整合中亚与南亚,加快“重返”东南亚,重点威慑伊朗与朝鲜。
尤其是,美国利用反对派、非政府组织与互联网等,继续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所谓“民主”,致使周边多个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民主乱象”,难以自拔。
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对中国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一是其“外溢效应”危及中国的边疆稳定与安全,尤其是中亚、南亚与西亚不稳恐将冲击中国的地缘“西线”,“三股势力”又将蠢蠢欲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安全将面临新的复杂考验;二是西方大国等趁虚而入,浑水摸鱼,侵蚀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带;三是影响中国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走出去”战略,海外利益保护压力增大;四是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带来新挑战,兼顾“维权”与“维稳”的难度加大,中国外交“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中国责任论”的冲击;五是影响周边区域合作进程,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
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周边是首要”的意识,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统筹周边外交与沿边地区的发展稳定,有效化解周边动荡风险,妥善因应大国地缘角逐。
周边国家政局动荡趋于普遍化与常态化,“病症”大致有三:一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周期性“折腾”,政局动荡具有暂时性与可控性,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二是所谓“转型国家”的“阵痛”与“反复”,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与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多处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移植”民主“水土不服”、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财阀等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坐大等,致使腐败滋生、当局缺乏权威性,乃至不时发生政变与“倒退”,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属此类。
其中,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等五个“斯坦”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新总统尚在摸索。
而吉尔吉斯斯坦自从2005年在西方大国策动下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复制”西方“民主”,“革命后遗症”不断发作。
三是所谓“地缘支点”国家的政局“波动”乃至“震动”,包括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与朝鲜,这五个国家均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西方又将其界定为所谓的“问题国家”,认为其政局演变具有长期性、突发性与高度不确定性。
统观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究其根源,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首先,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化”与深陷“民主困境”。
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泰国的“保守派”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致政争不已。
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权威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状态,反对派力量壮大,非政府组织活跃,反政府活动盛行,“街头政治”司空见惯,内耗不止。
其次,国内经济社会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激化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