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值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尚有争议,但至少是其近房裔孙,其祖父做过太守。

诗的开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点明了劳作的地点是南山,劳作的成果是草盛豆苗稀。

作者用“盛”与“稀”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了劳作的艰辛。

接下来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具体描述了劳作的时间和过程。

从“晨兴”到“带月”,可以看出诗人劳作的时间之长;“理荒秽”和“荷锄归”,则描绘了诗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体现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进一步描写了劳作的艰辛。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打湿了诗人的衣服,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劳作的不易。

然而,诗人却不以为意,反而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诗人认为,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即使衣服被露水打湿,也是值得的。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坚定追求,也反映了他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整首诗用语平淡自然,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都是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自然的语言,却营造出了一种醇美的意境,使全诗充满了诗意。

此外,诗中的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如“带月荷锄归”,通过对劳动者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著称。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腐败的不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归园田居其三讲解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讲解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讲解赏析《归园田居其三》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田园诗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清新淡泊、超脱世俗的情感和心境。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读和赏析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七绝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符合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

整首诗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部分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意境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人认为年轻时没有适应世俗生活的韵味,本性就爱好山野之间的宁静和自然。

这句话通过“少”“无”“适”“俗”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世俗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度过了三十年的悲叹。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

诗人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眷恋,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

最后一句“人怜落红满地,醉舞倚天元”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人用“人怜落红满地”“醉舞倚天元”来表现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清新淡泊、超脱世俗的情感和心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在赏析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

首先,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淡雅,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非常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八年级上诗四首之归田园居其三注释释义赏析【东晋】陶渊明

八年级上诗四首之归田园居其三注释释义赏析【东晋】陶渊明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 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句释义
我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 人。一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 官场的黑暗,“不为 五斗米折腰”,隐居 农村。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边塞诗简介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 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 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 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 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 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 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 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 上称为“边塞诗”。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 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 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 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 一起来。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 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 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 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 获得好收成。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引导语:陶渊明是被称为‘田园山水’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关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归园田居其二》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作品赏析其二(1)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4)。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注释〕(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

罕:少。

人事:指世俗交往。

穷巷:“僻巷。

寡:少。

轮秧(yang 央):代指车马。

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

荆扉:柴门。

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

墟曲:偏僻的村落。

犹“墟里”。

曲:隐僻的角落。

披:拨开。

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

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

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 线):小雪珠。

草莽:草丛。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

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

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

《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

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阅读练习及答案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7.D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导语:《归园田居·其三》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归园田居(其三)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
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
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

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

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

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

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

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

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

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

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

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

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

这是纪实。

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

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

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

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

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

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

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

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

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

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

“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

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

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

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

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

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
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这太重要了。

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

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

“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以上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归园田居(其
三)》赏析全部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